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6 06: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玉雲
研究生(外文):Lu,Yu-Yun
論文名稱:自閉症伴隨中低智能不足學生接受融合教育適應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Ajustment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accompanying low and moderate intelligent function in Inclusive Education.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ih Hs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進修部暑期特教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融合教育自閉症學校適應智能障礙
外文關鍵詞:Inclusive Education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chool AdjustmentIntellectual Disabi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9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自閉症伴隨中低智能不足學生接受融合教育學校適應之研究
摘 要
在融合教育潮流下,身心障礙學生入小學鑑定安置時,有將自閉症伴隨智能障礙學生安置在普通班的現象,因此瞭解他們的學校適應有其必要性。本研究的目的為瞭解三位自閉症伴隨中低智能不足學生的學校適應歷程以及家長、級任教師和特教教師對於融合教育的觀點。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法個別訪談三位自閉症學生的家長、級任教師和特教教師。
研究發現三位自閉症學生從鑑定安置階段到入學後經歷的學校適應歷程,內涵可分為家長安置的考量、學校適應的困境、面對困境的調整、學校適應的進步與學校適應現況。家長基於給孩子機會的期待進入普通班,學校適應的困境為能力與特質帶來的限制、家長與老師立場的對立、大人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奈;因應的調整有正向面對、真心接納、啟動合作以及努力過後離開的考量;在語言表達以及與環境連結的表現為最大的進步;學校適應現況為三位學生在生活適應表現上大多能依循學校作息與完成個人生活自理活動,但在常規遵守與社會適應表現上則因個人情緒行為而有差異,三位學生的學業適應受到認知功能落後影響,所以學習參與度低且需要大量協助。
三方不同角色都認同融合教育的理念,並且提出對當前融合教育制度的建議,希望是有條件的融合、有彈性的融合以及有支持的融合。

The study of Ajustment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accompanying
low and moderate intelligent function in Inclusive Education.

Abstract
More and more students with low-functioning AS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re being included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setting when they enter elementary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three low-functioning ASD students’ school adjustment processes as well as compare the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ents,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regards to their placement.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the three low-functioning ASD students’ parents,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were administered. Thematic analysis was appli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hool adjustment processes included parents’ concerns towards the placement,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in school, modifications, improvement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The parents’ concerns towards the placement were to offer their child an opportunity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 The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in school included the disability limitations, conflicts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and feelings of hopelessness. The modifications included staying positive, acceptance, full cooperation, and decisions regarding whether or not to leave.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students were related to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environment awaren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students indicated they were doing well at school living and self-care; however, their direction-following behavior and social skills varied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emotional behavior. Additionally, the students were academically low-performing and needed much assistance.
Besides,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of the students with low-functioning ASD agreed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suggestions towards a more flexible, supportive and suitable inclusive education are provided.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辭…………………………………………………………………………………...iii
目次………………………………………… .……………………………………….vi
表次…………………………………………………………………………………....v
圖次…………………………………………………………………………………...iv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名詞釋義…………………………………………………………………....5
第二章文獻探討…………………………………………………………..…………..7
第一節泛自閉症疾患學生學校適應相關論述與研究…… …………………...…7
第二節泛自閉症疾患學生融合教育相關議題……………………………..……21
第三章研究方法………………………………………………………………..……27
第一節研究取向…………………………………………………………………..27
第二節研究參與者………………………………………………………….……29
第三節研究工具……………………………………………………………….…33
第四節資料蒐集與分析………………………………………………………….35
第五節研究品質與倫理……………………………………………………….…38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41
第一節自閉症伴隨中低智能不足學生接受融合教育學校適應的歷程………42
第二節家長、級任教師和特教教師的融合教育觀點……………………….…76
第三節研究結果討論…………………………………………………………….8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93
第一節研究結論………………………………………………………………..…93
第二節研究限制……………………………………………………………..……96
第三節研究建議………………………………………………………………..…96
參考文獻……………………………………………………………………………100
附錄一………………………………………………………………………..……..107
附錄二…………………………………………………………………………..….109
附錄三……………………………………………………………………………...111
附錄四………………………………………………………………………………113
附錄五…………………………………………………………………………..….114
附錄六………………………………………………………………………………115
附錄七………………………………………………………………………………116
附錄八…………………………………………………………………………..…..11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華沛(1990)。台北市國小自閉症兒童教育安置現況調查及其學校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南凱、吳岱穎、鄒國蘇、黃宜靜、郭冠良、吳逸帆、陳建志(2013)。淺談自閉症類群障礙。北市醫學雜誌,10(3),173-181。
江筱如(2013)。態度決定高度-國小普通班教師實施融合教育之評析。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6),164-169。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年9月2日)。
宋維村編著(2000)。特殊兒童輔導手冊(六):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宋維村(2002)。自閉症的教育。台東特教簡訊,15,5-9。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湘瑩(2012)。臺北市國小普通班導師融合教育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文玲(2009)。國民小學普通班中高年級低功能自閉症學生支持系統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杏津(2010)。融合教育中腦性麻痺學生就讀國小普通班之學校適應-家長、普通班老師、資源班老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學報,29,25-50。
吳寶鳳(2010)。國民小學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筱蒨(2004)。探討自閉症兒童在融合班的學習經驗—以三個就讀竹師實小融合班的自閉症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慶銓(2005)。自閉症兒童就讀國小普通班支援系統建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臺北市:心理。
吳幸祝(2002)。國小級任教師對自閉症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吳中益(2015)。國民小學實施亞斯伯格症學童融合教育的情形、困境與解決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珮瑀、吳佳慧、蕭高明(2013)。博士媽媽向前走-女性多重角色與進修博士的困境與進路。應用心理研究,57,31-75。
林寶貴(2002)。語言障礙與矯治(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林盈沛(2011)。台北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家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怡慧(2006)。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珮如(2011)。特殊教育並不特殊:從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談融合教育之現況與未來。特殊教育季刊 ,120,11-18。
林坤燦(2008) 。融合教育普通班特殊教育服務方案。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
周珊如(2009)。國小一年級特殊需求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施清嵐(2003)。台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儷瑜(2001)。英國的融合教育。臺北:學富文化。
洪雪玲(2002)。國小普通班融合教師對其教學生態環境滿意度與融合教育態度關係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胡致芬(1988)。國小一年級自閉症兒童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教育部特殊教育教育通報網(2015年11月10日)。特殊教育統計查詢。取自http://www.set.ed.tw/sta2/default.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法(2014年06月18日)。
教育部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供普通學校輔導特殊教育學生支援服務辦法(2013 年12月15日)。
張正芬(2003)。自閉症學生之特質與輔導。載於自閉症教戰守冊-學校如何協助自閉症學生(3-12頁)。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正芬(2012)。世界關懷自閉症日學術研討會演講稿,發表於2012年世界關懷自閉症日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論文發表大會之演講稿。臺北。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doi: 10.6249/SE.2014.65.2.11
張喜凰(2010)。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之研究–以中部地
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美珠(2010)。花蓮縣國民中學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與支持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4)。自閉症學生鑑定辦法說明(張正芬撰寫)。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網頁www.ntnu.edu.tw/spe/identify2014/ file/12.pdf。
陳淑瑜(2005)。融合教育的落實—以美國的改革理念作為典範。國教新知,52(3),20-24。
陳冠杏(1998)。台北市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狀況
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秋惠(2010)。參與準備班之國小一年級普通班自閉症學童學校適應情形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慧萍(2007)。臺北市縣市亞斯伯格學童學校適應與支持系統之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玫君(2007)。以當事人觀點為本的教學方案改善一位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的學校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
陳新宜(2010)。身心障礙幼兒安置於融合教育環境下之問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黃韻如(2004)。高雄市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俊瑋、羅丰苓(2015)。「融合」迢迢路─談融合教育的挑戰與前行。特教園丁,31-1,1-6。
許雯鈞(2010)。幼小轉銜對小一普通班身心障礙兒童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曾馨瑩(2008)。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幼小銜接與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葉惠境(2005)。普通班教師因應自閉症兒童融合教育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特教論文集(9001輯),141-155。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鈕文英(2006b)。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3,
147-183。
臺北市103學年度臺北市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市教育局。
臺北市身心障礙學生入學國民小學安置原則。取自http://www.doe.gov.taipei/ct.asp?xItem=92551061&ctNode=33584&mp=104001
鄭津妃(2012a)。特殊教育從無到有:談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的邊緣化現象。特殊教育季刊,122, 45-52。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淑玲(1998)。一位自閉症幼兒在融合教育政策實施下的狀況(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鴻儒(2015)。以「國際功能、障礙與健康分類系統-兒童青少年版」核心位碼為本的泛自閉症兒童功能檢核表之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賴翠媛(2003)。實施融合教育的困難與普通班教師的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4(5),2-7。
謝政隆(1998)。國小教育人員對完全融合模式之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顏瑞隆、張正芬(2012)。從生態系統理論談自閉症學生的學校適應。特殊教育季刊,124,11-19。
顏瑞隆(2014)。從社會資本觀點談臺灣融合教育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133,27-34。
蘇彥如(2009)。桃園縣國中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珮嫻(2012)。彰化縣國民中學普通班實施融合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成功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季刊,24,39-62。

二、西文部分
Atwater,E.(1990).Psychology of adjustment.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 Hall.
Bellini,S.,Peter,J.K.,Benner,L.,&Hopf, A. (2007)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social skills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Remedial &Special Education,28(2),153-162.
Breeding,M. ,&Whitworth,J. (1999).Increasing the success of first year teachers:A synthesis of three studi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Washington,D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8056)
Koenig, K. P., Bleiweiss, J., Brennan, S., Cohen, S. & Siegel, D.E. (2009). The ASD nest program-A model for inclusive public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ern, 42(1), 6-13.
Preston,D.&Carter,M. (2009).A Review of the Efficacy of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tervention.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39,1471-1486.
Richler,J.,Bishop,S.L.,Kleinke,J.R.,&Lord,C.(2007).Restricted and repetitive behavior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 Disorders,37,73-85.
Schulz,J.B.,&Carpenter,C.D. (1995).Mainstreaming exceptional students:A guide for classroom teachers(4th ed).Needham Heights,MA:Allyn and Bacon.
Williams, M., & Gersch, I.(2004). Teaching in mainstream and special schools: are the stresses similar or different?. Britis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1(3) , 157-162.
Waddington, E. M. & Reed, P. (2006).Parents' and Local Education Authority Officers' Perception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 of Inclusion of Pupils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 21(3), 151-164.
Whalen,c.,Schreibman,L.,&Ingersoll,B.(2006).The collateral effects of joint attention training on social initiations,positive affect,imitation.and spontaneous speech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 Disorders,36,655-664.
Youngman, M. B. (1979). Assessing Behavioural Adjustment to School.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49(3), 258-6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