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永貴(2002)。國小教師人際依附風格、人際溝通能力與人際溝通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王秋錳(2004)。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王政彥(1989)。溝通恐懼與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自我坦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王淑俐(2000)。教學管理與心理輔導—成功的「三合一」教師。師友,372,36-39。
王淑俐(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三民。
王淑俐(2000)。做個「教學溝通」的智者。臺北:師大書苑。
文崇一、楊國樞(2000)。調查訪問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洪葉。
丘亦岱(2002)。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古碧蓮(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3)。小學自然科學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院。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朱家正(2009)。教師人際關係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宜蘭市兩所小學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伍振鷟(譯)(197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教師地位建議案。臺北市:中國教育協會。
李咏吟(2000)。台灣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型態初探。載於李咏吟與單文經合著,教學原理。臺北:遠流。
李佳茂(2002)。國民中小學教師網路教學能力量表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美娟(2001)。國小學童對輔導需求之調查研究-以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李斐嵐(2003)。幼兒鋼琴教學問答。臺北:世界文物。
李錦雯(2010)。基層鋼琴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探討。藝術教育研究,19,149-180。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改會。
杜永泰(2004)。華人師生關係測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呂育生(2009)。以關懷為核心的師生關係-諾丁之關懷倫理學在道德教育上的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協會(主編),教育專業(1-30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青蓉(2005)。建構取向的教學在國中英語課堂實施之研究。育達學院學報,9,131-149。
吳武典(2010)。輔導原理。臺北:心理。
吳靖國(2005)。從海德格Einspringen與Vorausspringen的區別論師生關係。師大學報:教育類,50(2),33-54。
吳綿 (2003)。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應備的基本能力。研習資訊,20(5),93-95。
吳雅婷(2008)。鋼琴教學之體會。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2(1),81-98。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清山(2008)。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邱于閔(2012)。國民小學職前教師教學能力檢定評分量表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心茹(2015)。台北市國中導師人際溝通能力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林生傳(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孟平(1988)。輔導與心理治療。臺北:五南。
林東源(2006)。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建平(2001)。兒童輔導與諮商。臺北:五南。
林倩瑜(2008)。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林欽榮(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揚智。
林華 (2002)。學琴日記。上海:上海音樂。
林琴芳(2001)。師生口語溝通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林寶山(2011)。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
林寶山(2007)。實用教學原理。臺北:心理。
卓甫見(2001)。為鋼琴教學把脈。臺北:大陸。
周談輝、吳文憲(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全華。
周燦德(2008)。師生關係理論與實徵研究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66,81-91。
侯文文(1992)。輔導尖兵-導師。諮商與輔導,73,39-40。
柯安南(2005)。國小教師專業能力知覺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洪賢明(1992)。淺談教師的輔導態度,竹縣文教,4,46-47。
胡聖玲(1998)。談上台演奏前的準備。汪若芯 主編。鋼琴音樂教育論文集,175-183。臺北:雙木林。
徐南號(1997)。教學的本質與學習權。載於黃政傑主編,當代師資培育的發展與趨勢。臺北:漢文。
陳李綢(1995)。一般專任教師的輔導知能訓練。學生輔導,41,30-33。
陳春蓮(2003)。有效教育教學行為之探討。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2。
陳皎眉(1997)。人際關係。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揖榆(2013)。基層鋼琴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奎熹(2013)。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許美美(1984)。國民中學家政教師專業能力需求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雅嵐(2001)。國中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康素慎(1996)。人際溝通。訓育研究,35(4),73-80。
曾明鳳(2016)。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黃玉珍(2003)。高市國中學生人格依附類型生活適應與師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政傑(2011)。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朗文(1999)。標準化的調查訪問。臺北:國立編譯館。
黃詩雅(2011)。人際溝通能力、情緒勞務與教師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黃懿卿(2015)。新竹市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教學能力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葉思嘉(1998)。幾點感想。汪若芯主編。鋼琴音樂教育論文集,141-143。臺北:雙木林。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8)。兒童輔導原理。臺北:心理。
張正平(2004)。教師溝通傳達能力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美紅(1997)。國小國語科教科書中人際關係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張喬惠(2010)。「艾弗瑞」與「芬貝爾」初級鋼琴教材內容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德銳(2005)。國小教師教學行動研究對教學省思與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133-002)。
張德銳、王淑俐(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高等教育。育部(2010)。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2014年11月28日,取自:http://teachemet.moe.edu.tw
郭明德(1998)。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原作者:L. Campbell, B. Campbell, & D. Dickinson)。臺北市:遠流。
傅聰 (2004)。傅聰:望七了!傅敏 編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
莊智揚(2006)。教育改革下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行為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甄曉蘭(2003)。教師應有的教學專業信念。於李詠吟、陳美玉、甄曉蘭合著,新教學實習手冊。 臺北市:心理。
楊國賜(2004)。教育專業。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楊智翔(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師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溫毓華(2012)。從孟子性善論現代師生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瓊淑(1998)。鋼琴教師的基本素質。汪若芯 主編。鋼琴音樂教育論文集,141-143。臺北:雙木林。
鄭安伶(2001)。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鄭杏玲(2009)。溝通在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教育論壇,93-94。
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揚智。
潘慧玲(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應詩真(2003)。鋼琴教學法。臺北:世界文物。
蔡進雄(2010)。教學行為的反省與修正:談微型教學。評鑑雙月刊,26,47-48。
駱俊宏(2005)。E世代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師生關係內涵之探析。學生輔導,99,160-166。
歐申談(譯)(2013)。教師效能訓練(原作者:Dr. Thoms Gordon)。臺北:新雨。
秦夢群(2005)。教育概論。臺北:高等教育。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2。
蔡麗娟(2012)。以知識管理能力及教學能力的觀點探討國小教師持續使用電子教科書之意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謝寶梅(2011)。教師效能。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謝寶梅(2003)。師資培育的主要問題:師資生專業知識的建構。發表於「我國小學師資培育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縣。
簡紅珠(1992)。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啟示之探析。高雄市:復文。
簡紅珠(1994)。師範生學科與學科學的知識基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臺北:師大書苑。
簡紅珠(2006)。優質教學釋義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7。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儲慧平(2003)。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55,109-115。
二、西文部分
Beall, M. L. (1981).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teaching: An interfa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entral States Speech Association.
Blatt‚ S. J. & Benz, C. (1993). The relationship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to perceived teacher effectiven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oint Meeting of the Southern States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Board of education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1973). Guidance of children in elementary school. New York.
Bochner‚ A. P. (1989).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In C. R. Berger‚ & S. H. Chaffce (Ed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pp.336-340). Madison Avenu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nary, D. J. & Cody, M. J. (199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 Goals-based Approach. St. Martins Press.
Creech, A. & Hallam, S. (2003). Parent-teacher-pupil interaction in instrumental music tui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20(1), 29-44.
Daniel‚ R. (2006). Exploring music instrum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Video analysis as a means of elucidat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outcomes.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8(2), 191-215.
Davidson, J. & Scutt, S. (1999). Instrumental learning with exam in mind: A case study investigating teacher student and parent interaction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 music examin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16(1)‚ 79-95.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Del Polito, C. M. (1980). Teacher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Effects on student self-concep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Ellenson‚ A. (1982). Human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ill.
Ellis, E. S. (1993). Evaluation of multiple ability (K-6) beginning teacher competencies.
Hyman, R. & Rossff, B. (2002). Matching learning styles and teaching styles. In Parkay Forrest W. & Hass Glen‚ (Eds.), curriculum planning: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Boston: Allyn and Bacon.
Jones A. J. (1970). Principles of guidance. Revised and updated by B. Stefflre and N. Stewart. New York: Mc Graw-Hill.
Mills, J. & Smith, J. (2003). Teachers’ beliefs about effective instrumental teaching in School and higher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Musuc Education, 20(1), 5-27.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oddings, N. (1998).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Westview Press.
Powers, W. G. & Lowry, D. N. (1980).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projected teacher succ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Schaller, K. & De Wine, S. (1993).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cation based Model of teacher efficacy.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Miami, FL.
Siebenaler‚ D. J. (1997). Analysis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the piano lessons of adults and childre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45(1), 6-20.
Spitzberg, B. H. & Cupach‚ W. R. (198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verly Hills‚ CA: Sage.
Tigelaar‚ D. E. H.‚ Dolmans‚ D. H. J. M.‚ Wolfhagen‚ I. H. A. P.‚ & Van der Vleuten﹐C. P. M. (2004).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compet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48(2), 253-268.
Wood, J. T. (2002).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veryday encounters. Belmont‚ CA: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