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依作者時代排列)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0月)。
(漢)班固撰,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影印武英殿本,1975年3月)。
(漢)班昭:《女誡》,(清)陳夢雷等輯:《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閨媛典》第二卷(臺北:鼎文,1985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中華,1965年據抱經堂本校刊)。
(漢)劉向:《列女傳》,《四部備要》(臺北:中華,1987年2月臺8版)。
(漢)劉安著、熊禮匯注譯,《新譯淮南子》(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鄭玄,《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1967年)。
(漢)鄭玄注,《儀禮》,《四部叢刊初編經部》(臺北:商務,1967年)。
(漢)鄭玄注,《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1967年)。
(漢)戴德,《大戴禮記》,《四部叢刊初編經部》(臺北:商務,1967年)。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9月)。
(西晉)杜預注,《春秋左傳正義》(台北:中文出版社,1981年10月)。
(西晉)崔豹,《古今注》(台北市:藝文印書館,無出版日期,百部叢書集成之九四),畿輔叢書第四函。
(西晉)裴頠:《全晉文》,(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中文出版社,1981年6月)。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一版,叢書集成初編)。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4月)。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臺北:藝文印書館,無出版日期,百部叢書集成之九),古今逸史第四函。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文史哲,1984年3月),頁205。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新華書店,1990年10月)。
(唐)令狐德棻主编,《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7月)。
(唐)宋若莘、宋若昭:《女論語》,(清)陳弘謀輯:《五種遺規•教女遺規》(臺北:德志,1961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卷九一,〈列女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武英殿本,1975年3月)。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1992年)。
(唐)侯莫陳邈(三字複姓)妻鄭氏:《女孝經》,《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6年)。
(唐)張九齡等撰、李林甫等注,《唐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九五冊)。
(宋)王欽若、楊億等奉敕撰,《冊府元龜》(臺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67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九○四冊)。
(宋)王溥,《唐會要》上(台北:世界書局,1960年11月)。
(宋)朱熹著,《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
(宋)余靖:《女訓約言》,(清)陳弘謀輯:《五種遺規•教女遺規》(臺北:德志,1961年)。
(宋)李誡,《營造法式》(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李誡奉敕撰,《營造法式》(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七三冊)。
(宋)徐積:《節孝集》,(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1983-1986年)。
(宋)袁采,《袁氏世範》(台北市:藝文印書館,無出版日期,百部叢書集成),知不足齋叢書第十三函。
(宋)高承,《事物紀原》(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清道光李錫齡輯刊《惜陰軒叢書》景印版)。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9月)
(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明)呂坤,《閨範》,(清)陳弘謀輯:《五種遺規•教女遺規》(臺北:中華,1984年)。
(明)李東陽等纂,《大明會典》(文海出版社,明萬曆刊本)。
(淸)王昶等纂修,《太倉州志》。
(清)朱銘盤,《南朝齊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周璽,《彰化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台北:世界書局,1963)。
(清)姚承祖著,張至剛增编,劉敦楨校閲,《營造法原》(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7月修訂本)。
(清)施鴻保:《閩雜記》,(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臺北:廣文書局,1962﹚。
(清)崑崗等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啟文,1963年)。
(清)張廷玉等纂修,《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清乾隆內府刻本。
(清)陳夢雷編撰,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考工典》(臺北:鼎文書局)。
(清)趙翼撰,《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9月)。
(清)謝金鑾、鄭兼才合纂,《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6月)。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美)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美)盧葦菁著、秦立彥譯,《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大甲鎮公所,《大甲思想起Taokas發現道卡斯˙大甲老照片專輯二》,大甲道卡斯系列叢書,2004年。
王文斌,《瘋狂的教化:貞節崇拜之通觀》(臺北:新雨,1994年10月15日)。
王其均,《中國建築圖解辭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12月)。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石雲、章義和,《柔腸寸斷愁千縷:中國古代婦女的貞節觀》(西安:陝西人民教育,1988年10月第一版)。
江曉原,《性張力下的中國人》(上海:上海人民,1997年)。
吳德功,《彰化節孝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08種(臺北:大通)。
吳燕娜、魏綸編著,《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1-2(臺北:稻鄉,1999年)。
李丰春,《中國古代旌表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雄獅,1986年)。李乾朗、俞怡萍,《古蹟入門》(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1995年)。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2001年8月第一版)。
沈茂蔭,《苗栗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原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1993年6月)。
阮元審定,《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2001年)。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大通)。
承德造形工程有限公司,《大甲鎮轄內第三級古蹟「林氏貞孝坊」規劃研究報告書》(台中縣大甲:台中縣大甲鎮公所,1995年6月)。
林文龍,《臺灣中部的人文》(臺北:常民文化,1998年元月)。
林文龍,《臺灣史蹟叢論》(臺中:國彰,1987年)。
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簡編》(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
林焜熿,《金門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八○種。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7月)。
林漢泉,《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年12月)。
林豪,《東瀛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原臺灣文獻叢刊第8種,1997年6月)。
林衡道,《臺灣古蹟全集》(臺北:戶外生活雜誌社,1980年5月)。
林衡道口述、楊鴻博整理,《鯤島探源》(臺北:稻田,1996年5月)。
金其楨,《中國牌坊》(重慶:重慶,2002年第一版)。
金其楨、崔素英,《牌坊•中國:中華牌坊文化》(上海:上海大學,2010年10月第一版)。
侯幼彬,《中國建築.門》(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20日)。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1月)。
柳肅,《中國建築.禮制與建築》(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30日)。洪敏麟,《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年)。
洪敏麟,《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一)、(二)》(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洪敏麟,《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9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臺北:鼎文,1973年)。
胡發貴,《痛苦的文明──中國古代貞節觀念探祕》(北京:中國社會,1992年)
唐文治編篡《十三經讀本•周禮儀禮》,新文豐出版公司。
唐文治編篡《十三經讀本•禮記》,新文豐出版公司。
徐少錦、陳延斌、范橋、許建良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全(上)、(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3年)。
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1992年)。
祝瑞開主編,《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1999年)。
高大倫、范勇編譯,《中國女性史1851-1958》(成都:四川大學,1987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1998年)。
高育仁等主修、黃典權等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6月30日)。
高育仁等主修、廖財聰等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12月30日)。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
高洪興等編,《婦女風俗考》(上海:藝文,1991年)。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鄉,1997年)。
張亮采編、王雲五主編,《中國風俗史》(臺北:臺灣商務,1972年臺四版)。
張炳楠監修,《臺灣省通誌》(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71年6月30日第一版)。
張晉藩,《清代民法綜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1998年)。
張素玢、陳鴻圖、鄭安晞,《臺灣全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10年11月)。
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
張德南,《新竹市的牌坊》(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4年12月初版)。
張慶宗,《大甲貞節媽:林春的傳奇故事》(臺中:台灣省農會,2008)。
張濤,《中國古代婚姻》(濟南:山東教育,1997年5月第二次印刷)。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6年)。
曹定軍,《中國婚姻陋俗源流》(北京:新世界,1994年)。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10月)。
梁思成,《營造法式註釋》(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12月)。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灣:心靈工坊,2001年)。
章義和、陳春雷著,《貞節史》(上海:上海文藝,1999年)。
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邱良功母節孝坊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及施工紀錄》(金門:金門縣政府,1999年10月)。
莊芳榮、吳淑英編輯,《臺閩地區古蹟巡禮》(臺北:文建會,1985年)。
連橫,《臺灣通史》(台北:眾文圖書,1979年)。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郭沫若等集校,《管子集校》(北京:中華書局,1967年6月)。
郭興文,《中國傳統婚姻風俗》(西安:陝西人民,1994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
陳炳容,《金門的古墓與牌坊》(金門縣政府,1997年)。
陳浩泰、簡錦祥,《異地血脈:記述北投陳氏於北投之開發》(臺北市,2014年8月)。
陳培貴,《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72種,1993年6月)。
陳朝龍著、林文龍點校,《合校足本新竹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歷史文獻叢刊,1999年1月)。
陳運棟,《重修苗栗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年3月)。
陳謀德,《古風老牌坊--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第一版)。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商務,1966年)。
陸林主編,《中華家訓大觀》(安徽:安徽人民,1994年)。
曾秋美,《臺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游惠遠,《宋元之際婦女地位的變遷》(臺北:新文豐,2003年元月)。
程方平、畢誠,《中國教育史》(臺北:文津,1996年)。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覃力,《說門》(濟南:山東畫報,2004年6月)。
馮爾康,《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1994年)。
馮端龍、詹杭倫主編,《華夏家訓》(成都:天地,1995年)。
黃仕忠,《婚變、道德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2000年)。
黃卓權,《進出客鄉:鄉土史、田野與研究》(臺北:南天出版社,2008年)。
黃宗智,《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黃金財,《臺灣鄉土之旅》(臺北:時報文化,2000年)。
黃嫣梨,《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著》(HongKong: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年)。
黃靜宜、王明雪主編,《台南歷史散步(上)》(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楊仁江,《苗栗賴氏節孝坊調查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年6月)
楊仁江,《第三級古蹟賴氏節孝坊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苗栗市:苗栗縣政府,2004年)。
楊仁江,《臺北黃氏節孝坊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北:臺北市政府,1998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萬幼楠,《中國建築──牌坊》(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彰化縣文獻委員會,《彰化縣志稿•卷十•人物志》(臺北,成文,1961年3月)
漢寶德,《中國的建築與文化》(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
漢寶德主持,《新竹市張氏蘇氏節孝坊之研究與修護》(新竹:新竹市政府,1986年)。
漢寶德主持,《新竹市楊氏節孝坊與李錫金孝子坊修復計畫》,1990年。
臺中縣志編纂委員會,《臺中縣志•卷一•土地志》(臺中:臺中縣政府,1989年9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臺灣省通志稿.第九冊》(台北:捷幼出版社,1999年9月)。
臺灣省苗栗縣政府民政局,《臺灣省苗栗縣誌》(苗栗:苗栗縣政府,1974年6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7月31日)。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山東:青島,1991年)。
劉致平,《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台北:尚林出版社,1984年9月)。
劉敦楨,《劉敦楨文集.牌樓算例》(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12月)。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1998年)。
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年)。
劉德漢:《東周婦女問題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3月)。
劉還月,《台灣民俗田野手冊:行動引導卷》(臺北:常民文化,1991年)。
劉還月,《田野工作實務手冊》(臺北:常民文化,1996年)。
劉還月,《臺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臺北:常民文化,1999年)。
樂嘉藻,《中國建築史》,(臺北景美:華世,民22年6月初版,民66年3月臺一版)。
樓慶西,《中國小品建築十講》(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12月)。
樓慶西,《中國建築.屋頂》(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10日)。蔡少卿主編,《再現過去:社會史的理論視野》(浙江:浙江人民,1998年)。
蔡青筠,《戴案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原臺灣文獻叢刊第206種,1997年6月)。
鄭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
盧靜儀,《民初立嗣問題的法律與裁判》(臺北:五南,2005)。
閻亞寧,《金門縣第一級古蹟邱良功之母節孝坊之調查研究》〔歷史部份〕(臺北: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建築工程科,民國84年9月)。
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臺北:商務,1998年)。
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三聯,2001年)。
謝金鑾、鄭兼才合纂,《續修臺灣縣志.列女傳》(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銀行發行,1958 年10 月出版)。
簡後聰編輯召集,《福爾摩沙傳奇:臺灣名勝古蹟導覽•上冊》(臺北:文建會,2001年)。
簡後聰編輯召集,《福爾摩沙傳奇:臺灣名勝古蹟導覽•下冊》(臺北:文建會,2001年)。
羅時進,《中國婦女生活風俗》(西安:陝西人民,1994年)。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臺北:文津,1994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1999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1996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日)岸本美緒撰、李季樺譯,〈妻可賣否?─明清時代的賣妻、典妻習俗─〉,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1年)。
(美)費絲言﹙JanetM.Theiss﹚,〈醜事,盛清的貞節政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4(臺北,2006年)。
牛志平,〈唐代妒婦述論〉,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1991年)。
牛志平:〈唐代婚姻的天命觀〉,《海南師院學報》總第8卷,第28期(1995年2月)。
牛志平:〈說唐代懼內之風〉,《史學月刊》第2期(1988年2月)。
牛治平,〈古代婦女的貞節觀〉,《歷史月刊》26(台北市,1990年3月)。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台北市,1996年9月)。王紹東,〈秦始皇貞節婦女觀的心理探因〉,《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
王鋒、林燕飛,〈傳統貞節觀的經濟分析〉,《中州學刊》第125期(2001年9月)。
申茂盛、許節紅,〈淺論秦人貞節觀的強化與秦文化內容的發展〉,《西北史地》第4期(1994年)。
衣若蘭,〈《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女性史之建構〉,《暨大學報》4卷1期(2000年)。衣若蘭,〈最近臺灣地區明清婦女史研究學位論文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8月)。吳燕娜,〈貞順節烈足夠嗎?由女兒書看古代對有智婦女之重視〉,《九州學刊》第5卷,第1期(1992年)。呂樹梅,〈中國現代女性寫作與傳統貞節觀〉,《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
李秀娥,〈鹿港夫人媽的信仰類型與分布範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文獻》第48卷第2期(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李奉戟、黃曉霞,〈杜十娘與愛情貞結論〉,《殷都學刊》第3期(1994年)。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臺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第7卷,第2期(1996年6月)。李華鳳等,〈田野研究的理論與實務〉,《地理教育》25(台北市,1999年)。
李新燦,〈隱形價值的保護與轉換──從明清小說看男性對貞節觀念的變化〉,《語文學刊》(2002年)。
李興寧,〈中國古代女性貞烈觀念的強化與深化探究──以明清史籍列女傳為討論範圍〉,《宗教哲學》42(台北,2007年12月)。李蘭萍,〈從《香山縣志》看清代婦女的命運──對廣東婦女貞節觀的研究〉,《廣東史志》(2003年)。
杜芳琴:〈明清貞節的特點及其原因〉,《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1997年10月)。
杜桂榮,〈宋代女子再嫁、貞節觀與社會地位〉,《商丘師專學報》第16卷,第1期,(2000年)。
杜桂榮,〈宋代女子離婚、再嫁與社會地位〉,《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2000年5月)。
周坤,〈牌坊文化與徽州商人〉,《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青海,2006年3月)。
周宗賢,〈清代臺灣節孝烈婦的旌表研究〉,《臺北文?》第35卷(臺北市,1976年3月)
周法高,〈家訓作品的源流(上)〉,《大陸雜誌》第22卷,第2期(1950年)。
周法高,〈家訓作品的源流(下)〉,《大陸雜誌》第22卷,第4期(1950年)。
周法高,〈家訓作品的源流(中)〉,《大陸雜誌》第22卷,第3期(1950年)。
周婉窈,〈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大陸雜誌》第78卷,第4期(1993年10月)。周艷芬,〈關於貞節的思索〉,《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1年)。
季曉燕,〈論宋代列女的特質〉,《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1997年5月)。
定宜庄,〈從婚書契約看清代的婦女再嫁問題〉,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
林維紅“ChastityinChineseEyes—Nan-NuYu-Pieh,”《漢學研究》(1991年12月)。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8月)。柳立言,〈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新史學》第2卷,第4期(1991年12月)。胡元玲,〈朱熹思想中「存天理去人欲」之研究〉,《師大國研所集刊》第44號,(1990年6月)。
胡發貴,〈清代貞節觀念述論〉,《清史研究集》第七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1990年)。
唐玉萍,〈遼代婦女貞節觀淡化微議〉,《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第17卷,第4期(1999年)。
夏紹先,〈從墓志看唐代婦女的貞節觀〉,《楚雄師專學報》第16卷,第2期(2001年)。
孫順華,〈唐朝婦女觀之嬗變與社會政治〉,《文史哲》第2期(2000年)。
孫慧敏,〈桎梏中的自在──學界對傳統時期中國婦女教育史的研討〉,《近代史學會通訊》第8期(1998年)。徐秉愉,〈正位於內──傳統社會的婦女〉,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1982年)。
徐秉愉著,〈遼金元三代婦女節烈事蹟與貞節觀念之發展〉,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年)
耿慧玲,〈禁錮婢女碑與清代臺灣婦女地位研究〉,《朝陽學報》第13期(2008年9月)。耿慧玲,〈臺灣碑誌中的貞節現象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6卷第2期(2008年12月)。高淑媛,〈口述資料整理的藝術〉,《宜蘭文獻》30(宜蘭市,1997年11月)。
高邁,〈我國貞節堂制度的演進〉,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1979年)。
張文義講、周玉惠整理,〈口述歷史的準備與進行〉,《宜蘭文獻》30(宜蘭市,1997年11月)。
張邦煒,〈宋代婦女的再嫁問題和社會地位〉,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臺北:稻鄉,1993年)。
張珣,〈婦女生前與死後的地位:以養女與養媳等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6卷(2000年12月)。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choice)的問題〉,《新史學》第10卷,第2期(1996年6月)。張懷承,〈貞節的道德意義簡論〉,《潮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1994年)。
張艷國,〈簡論中國傳統家訓的文化意義〉,《中州學刊》第5卷(1994年)。
曹大為,〈中國歷史上貞節觀念的變遷〉,《中國史研究》第2期(1992年)。
盛清沂,〈臺灣省二十三種地方志列女傳記索引〉,《臺灣文獻》20:3(臺北市,1969年9月)。盛清沂,〈臺灣省清代二十五種方志暨連雅堂先生臺灣通史人物傳記索引〉,《臺灣文獻》20:1(臺北市,1969年3月)。
許水濤,〈清代族規家訓的社會功能〉,《清史研究集》第八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1997年)。
郭玉峰,〈中國古代貞節的結構、演變及其實質〉,《天津社會科學》第5期(2002年)。
陳文德,〈大甲貞節牌坊〉,《臺灣史蹟研究論文選輯》(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74年會友年會)。
陳俊杰,〈明清士人階層女子守節現象〉,《二十一世紀》總第27期(香港,1995年2月)。陳家楨,〈理對情的窒息與扼殺──兼談《金瓶梅》中的貞節現象〉,《學術交流》第99卷,第6期(2001年)。
陳剩勇,〈理學「貞節觀」、寡婦再嫁與民間社會──明代南方地區寡婦再嫁現象之考察〉,《史林》第2期(2001年)。
陶晉生,〈北宋婦女的再嫁與改嫁〉,《新史學》第6卷,第3期(1995年9月)。曾鐵忱,〈清代之旌表制度〉,收於高洪興等編:《婦女風俗考》(上海:上海文藝,1991年10月)。
游惠遠,〈從婚姻法比較宋金婦女地位的差異〉,《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3期(2001年6月)。游鑑明,〈口述歷史面面觀-以女性口述歷史為例〉,《近代中國》149(台北市,2002年6月)。舒紅霞,〈宋代理學貞節觀及其影響〉,《西北大學學報》第30卷,第1期(2000年)。
黃玫瑄,〈淺談宋代旌表〉,《歷史教育》5,(1999年12月)。黃嫣梨,〈中國婦女教育之今昔〉,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1991年)。
黃嫣梨,〈中國傳統社會的法律與婦女地位〉,《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7年)。
楊仁江,〈臺北市黃氏及周氏節孝坊之研究(上)〉,《臺北文獻》(臺北,1988年9月)
楊仁江,〈臺北市黃氏及周氏節孝坊之研究(下)〉,《臺北文獻》(臺北,1988年12月)。
葉青,〈從敘事特徵看民間牌坊的功能指向-以江西奉新縣「濟美牌坊」為例〉,《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12期(江西省南昌市,2008年12月)。
葛志毅,〈《列女傳》與古代社會的婦女生活〉,《中華文化論壇》第3期(1997年)。
董倩,〈試論明代貞節觀的嬗變〉,《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5卷,第6期(2003年)。
董家遵,〈從漢到宋寡婦再嫁習俗考〉,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1979年)。
董家遵,〈歷代節烈婦女的統計〉,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1979年)。
賈麗英,〈試談漢代婚嫁觀〉,《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5期,(1998年)。
熊秉真,〈明清家庭中的母子關係──性別、感情及其他〉,收於李小江等編:《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的傳承與嬗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94年)。
趙世瑜,〈田野工作與文獻工作-民間文化史研究的一點體驗〉,《民俗研究》1996年第1期(山東省濟南市,1996年)。
趙志堅,〈兩漢婦女的貞節問題〉,《中國古代史研究》第4期,1998年。
劉王惠箴,《中國族規的分析:儒家理論的實行》,尼微遜(Nivision,DavidS.)等著,孫隆基譯,《儒家思想的實踐》(臺北:商務,1980年)。
劉佳,〈角色扮演與榜樣塑造-清代台灣烈女群體的地域差異〉,《新北大史學》第7期,(2009年5月)。
劉昌元,〈論對「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批評與辯護〉,《二十一世紀》總第62期(2000年12月)。劉長江,〈明清貞節觀嬗變述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4卷,第12期,(2003年)。
劉長江,〈明清時期婦女貞節觀的嬗變〉,《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0卷,第3期(2000年9月)。
劉紀華,〈中國貞節觀念的歷史演變〉,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臺北:稻鄉,1995年)。
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國立編譯館主編:《宋代研究集》第25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蔡懋棠,〈林占梅軼事〉,《臺灣風物》第25卷,第4期,(1975年12月)。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上)〉,《當代》第16期(1987年8月)。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續完)〉,《當代》第17期(1987年9月)。鄭琦,〈牌坊的地域特徵與景觀價值〉,《廣東園林》,(2008年第5期)。
盧建榮,〈從在室女墓誌看唐宋性別意識的演變〉,《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1997年)。賴子清,〈臺灣詠史詩〉,《臺灣文獻》第9卷,第4期(1958年)。賴惠敏,〈清代家父長權對婦女婚姻的影響〉,《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年)。
閻廣芬,〈簡論古代女子的倫理道德觀〉,《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4期(1998年)。
薛瑞生,〈兩宋提倡婦女改嫁說〉,《文史知識》第7期(2000年)。
鍾年、楊海,〈中國歷史上女性的反禮教行為〉,《歷史月刊》(1999年4月)。聶崇岐,〈女子再嫁問題之歷史的演變〉,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1999年5月)。
顧真,〈清代節烈女子的精神世界〉,《歷史月刊》(1994年4月)。顧頡剛,〈由「烝」、「報」等婚姻方式看社會制度的變遷〉(上),《文史》十四輯(1982年7月)。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論文(1995年6月)。朱曉娟,〈程朱學派與宋代婦女貞節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君琳,〈從階層身分、教育、貞節觀看唐代婦女地位問題〉,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李美娟,〈正史列女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李憶湘,〈兩漢魏晉女教「四德」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林偉琤,〈唐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姜賢敬,〈中韓女誡文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姜賢敬,〈劉向列女傳探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5月)。徐慧鈺,〈林占梅先生年譜〉,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張孟珠,《清代貞節的實踐及其困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陳莉婷,〈宋代家訓之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陳麗如,〈臺灣北部地區客家婦女生活的演變──以婚姻和教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2月)。游淑珺,〈臺灣閩南方言有關女性俗語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楊婉伶,〈新竹湳雅吳家的女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3年8月)。
鄭桂瑩,〈元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五、資料庫與電子文獻
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hach.gov.tw/),下載日期:104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