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美慧、陳瑞龍、葉陳錦(2006)。民宿旅客之消費行為探討─以花蓮地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9,頁1-30。王逸新(2010)。社區居民對民宿發展的現況認知與未來發展態度分析─以花蓮縣吉安鄉干城社區為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丘昌泰 (2004)。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基礎篇。台北:巨流。
石佳玉(2009)。台北市執行綠屋頂政策之工具分析。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朱鎮明(2008)。歐盟開放協調方法之政策工具意涵分析。競爭力評論。12,頁38-82。江冠明(2006)。民宿未來趨勢--花蓮民宿的競爭優勢探討-上。東海岸評論。209,頁46-52。江冠明(2007)。民宿未來趨勢--花蓮民宿的競爭優勢探討-下。東海岸評論。210,頁52-55。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觀光民宿管理之政府職能與角色分析。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何俊毅(2008)。臺灣二次金融改革政策工具應用之研究。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吳定 (2006)。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悅、葉乃菁 (2006)。競爭中亞洲國家體創新政策工具之比較:南韓、以色列、台灣。科技發展政策報導。12,頁1437-1459。吳婉韻(2003)。國家與台灣紡織產業政策之研究:全球化與政策工具觀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菊(2009)。遊客選擇民宿關鍵因素之探討。島嶼觀光研究。2(3),頁28-45。
吳碩文(2007)。民宿管理政策論證之研究。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吳肇展(2010)。民宿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個案研究-資源基礎理論觀點。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4(4),頁142-163。
吳慶烜、張玉明、林怡秀、謝孟蓉(2008)。由台灣民宿政策與制度:論民宿結合生態旅遊永續經營的一種可能。嘉南學報。34,頁817-830。呂傑華、周祐華、李俊鴻、柯則宇(2010)。花蓮民宿業者關係行銷與遊客選擇行為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8(4),頁64-85。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
李世昌、林聰哲(2009)。遊客對農業型民宿遊憩認知與遊憩體驗之研究-以松柏嶺地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7(2),頁71-86。
李志郎(2006)。政策行銷之研究-以花蓮縣民宿管理政策為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李亞珍(2005)。我國民宿發展問題及其管理辦法適切性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珊瑩、陳譓森(1994)。政策工具在警政工作民營化之應用:保全業與犯罪之預防。警專學報。1(7),頁604-625。李筑音(2008)。民宿主人告訴你的5個真相─開民宿,是美夢還是惡夢。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10,頁60-65。李維鈞、陳元和、李孟純(2008)。花蓮觀光住宿業服務之產品層次探討。龍華科技大學學報。26,頁79-96。李樑堅、宋長青、康桓甄(2008)。民宿業網路行銷策略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 。6(3),頁120-140。
沈志豪、石進芳(2004)。民宿申請困境分析與解決對策探討。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8,頁16-24。沈軒睿(2003)。政府因應清境地區民宿過度發展對策之研究。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周仁尹(2007)。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宜蘭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2002)。休閒農業經營管理基礎篇-民宿。「91 年休閒農漁園區計畫-宜蘭縣休閒農漁園區計畫」之休閒農業經營管理標準作業流程報告書。宜蘭:宜蘭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林万登審譯(2008)。飯店與住宿產業管理。台北,桂魯出版。Alan T. Stutts & James F. Wortman. Hotel and Lodging Management : An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2005.John Wiley & Sons, Inc.
林士彦、林銘昌、劉冠妤(2010)。臺灣民宿品質認證。品質月刊。46(12),頁32-34。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智勝。
林秀英(2004)。建立科學與創新介面機制「政府與民間夥伴」政策工具之探討。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24,頁110-117。林梓聯(2001)。台灣的民宿。農業經營管理會訊。 27,頁3-5。
林梓聯(2001)。國外民宿經營簡介。農業經營管理會訊。27,頁17-21。
林舜涓、蔡佳燕、邱莉文(2007)。由住宿體驗提高顧客之行為意向-以花蓮民宿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 2,頁73-92。
林舜涓、蔡佳燕、邱莉文(2007)。服務知覺價值的重要─以花蓮民宿遊客為例。旅遊管理研究。7(2),頁145-164。邱靖鈜(2009)。貪腐防制處方:政策工具觀。文官制度季刊。特刊,頁179-207。施能傑(1999)。政策執行的要素分析。研考雙月刊。23 (4) ,頁6-15。胡學彥、龔金山、王振英(2007)。地方產業型民宿供需特性之研究。土地問題研究季刊。6(4),頁68-84。徐欽賢、沈嘉偉(2005)。民宿經營現況與遊客消費特性之分析-以台東縣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 2(1),頁145-158。翁興利 (2004)。政策規劃與行銷。台北:華泰。
高安邦(1988)。環境保護之政策工具。理論與政策。3(1),頁57-63。高婉華(2002)。網際網絡時代資訊政策工具的定性、功能與應用。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世賢(2009)。公共政策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本初、謝郁婷、鄭怡華(2008)。民宿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台南縣白河鎮為例。觀光餐旅評論。2(1),頁71-91。張志翔(2007)。民宿經營關鍵成功因素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張良漢、高崇倫、林香君、林契文(2006)。台灣業者與遊客對民宿法規認同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 4(1),頁69-87。
張朝欽(2008)。政府支援企業研發之政策工具國際比較。科技發展政策報導。1,頁25-52。張瑞君(2008)。臺灣出生性別比例失衡現象的省思:問題建構與政策工具選擇。國會月刊。423,頁42-62。梁家祜、鄭錫欽、李謀監(2009)。澎湖民宿遊客投宿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3(4),頁117-136。
莊筱敏、劉素里(2008)。民宿旅客特性與需求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臺灣觀光學報。 5,頁33-48。許秉翔、潘名芳(2009)。民宿主人的經營動機如何影響主客關係?-以臺灣民宿協會會員爲對象。鄉村旅遊研究。 3(1),頁53-70。
陳元陽、鄭錫欽、許世芸、李淑梅、蘇智鈴(2007)。藍海策略及其在發展澎湖休閒藝文民宿的策略探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1),頁1-14。陳玄宗(2007)。臺灣民宿業經營概況與發展分析。臺灣經濟金融月刊。513,頁91-103。
陳聿伶(2007)。台灣資訊電子產業政策工具之研究:1960至2005年。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宗玄(2007)。臺灣花蓮地區與風景區觀光旅館營運概況與發展分析。臺灣經濟金融月刊。43,頁91-103。陳怡潔、包冬意、丁冰和(2010)。台灣民宿網站內容評估之研究。第11屆電子化企業經營管理理論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頁496-505。
陳松栢(2000)。製藥業產業發展策略與產業政策工具之研究。管理與資訊學報。5,頁59-80。陳信泰、何偉真、郭蘭生、陳衍秀譯(2009)。民宿經營與管理實務。台北,華都文化事業出版。Jan Stankus(2007),How To Open And Operate a Bed And Breakfast, 8th Edition. Globe Pequot.
陳冠瑋(2010)。我國環保標章政策成效之研究─政策工具觀點的分析。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陳恆鈞(2003)。以政府網際網路作為政策執行工具之可行性分析:由工具與系絡觀點探討。法政學報。16,頁127-146。陳恆鈞、黃婉玲(2004)。台灣半導體產業政策之研究:政策工具研究途徑。中國行政。75,頁1-28。陳昭郎、張東友(2003)。農村民宿產業發展之定位。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6,頁22-25。陳淑芬、邱天佑(2006)。民宿旅客消費者行爲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爲例。大漢學報,21,頁155-173。
陳清淵(2002)。從民宿管理辦法看民宿經營的未來發展。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3,頁21-23。陳雅玲(2006)。花蓮縣觀光資源分配的正義─專訪花蓮縣議員李旭寧先生。東海岸評論。207,頁10-13。陳墀吉、掌慶琳、談心怡(2001)。國內民宿之經營及發展現況之探討─以九份風箏博物館為例。休閒旅遊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編印,頁263-283。
陳墀吉、楊永盛(2005)。休閒農業民宿。台北,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慧玲、吳英偉(2009)。遊客對民宿服務品質與遊憩體驗之關聯性研究:以屏東霧台民宿為例。行銷評論。6(2),頁299-328。
陳耀南(2008)。民宿管理辦法修正草案適用性之探討-以民宿經營者之觀點立論。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掌慶琳、洪雅芳、吳淑鈴(2006)。原住民節慶活動期間民宿遊客動機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2),頁90-118。曾喜鵬、楊明青(2010)。民宿旅遊地意象量表與旅遊地品牌之建構。觀光休閒學報。 16(3),頁211-233。
曾智檉(2009)。網路口碑之訊息信任對遊客選擇民宿住宿意願影響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休閒保健期刊。2,頁59-79。
游志青、胡哲生、葉春雄(2010)。結合外部資源與經營能力的差異化策略設計-民宿產業。企業管理學報。86,頁115-144。
黃婉玲(2004)。台灣半導體產業政策之研究:政策工具研究途徑。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聖茹、林涵懿(2008)。民宿遊客認知與旅遊意象關係探討─以宜蘭花蓮地區為例。臺灣銀行季刊。59,頁151-171。黃鈺雲(2004)。民宿消防安全誰來把關。消防與防災科技雜誌。13,頁61-67。楊文廣、李素箱、鄧迺鏞、陳耀南(2008)。民宿管理辦法修正草案適用性之探討--以民宿經營者之觀點立論。朝陽學報。13,頁271-309。楊永盛(2002)。遊客對宜蘭地區民宿評價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錫麒、高靜宜、方伯晉(2006)。原住民地區民宿發展可行性評估模式之探討。中華建築學刊 。2(2),頁17-26。廖子萱(2005)。台灣民宿業者對於發展環保民宿之態度、行為與意願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健哲、林碧釧(2007)。台灣民宿發展之問題與對策。鄉村旅遊研究。 1(2),頁39-61。蔡敦浩、吳思華(1987)。我國推動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之政策工具比較研究─策略與組織的分析角度。國立中山大學學報。4,頁53-70。蔣佳雯(2002)。基因資訊運用管制政策工具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建雄(2004a)。民眾及非營利組織參與節慶觀光的整合機制。2004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編印,頁4.2.1-4.2.10。
鄭健雄(2004b)。鄉村渡假民宿行銷策略建構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1(1),頁31-50。鄭健雄、吳乾正(2007)。度假民宿管理。台北,全華圖書出版。
賴炫瑋(2011)。入WTO後台灣汽車產業政策因應之道:政策工具選擇。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謝俊義(2003)。績效管理與政策工具選擇。考銓季刊。33,頁108-124。簡宏江(2008)。教育政策工具理論與應用─以幼托整合政策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70,頁80-93。顏建賢、張君如、簡玲玲(2006)。民宿評鑑指標之研究。農民組織學刊。8,頁133-175。顏建賢、黃性男(2009)。花蓮地區發展健康促進型長宿休閒社區評估指標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3(1),頁15-31。
蘇明俊、張棋瑛(2007)。特色民宿服務管理因素分析之研究-以墾丁關山蓮莊為例。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頁248-270。
蘇維杉、林杏秋(2009)。雲林縣華山地區民宿業策略聯盟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2),頁47-59。蘇維杉、許珮玲(2009)。台灣休閒民宿策略聯盟方式之應用。保健休閒期刊。2,頁29-35。
英文部分
Elmore, Richard F.(1987), “Instruments and Strategy in Public Policy”, Policy Studies Review”, 7(1):174-186.
Elmore, Richard F.(1987), “Instruments and Strategy in Public Policy”, Policy Studies Review”, 7(1) Linder, Stephen H., B. Guy Peters(1989),”Instruments of Government: Perceptions and Context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9(1):35-58. :174-186.
Howlett,M. and M. Ramesh. 1995. 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Subsystems. Ontari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80-101.
Hughes, Owen E.(2003),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Koontz, Tomas M. and Scott D. Hardy(2007), “Policy tools to support effective watershed management”, 2007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ugust 30 – Sept 2, 2007, Chicago.
Kraft, Michael E. and Scott R. Furlong (2007), Public Policy: Politics, Analysis, and Alternatives, Washington, D.C.:CQ Press.
Linder, Stephen and B. Guy Peters (1990). “The Design of Instruments for Public Policy,” in S. S. Nagel, ed., Policy Theory and Policy Evalu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Rigby, Elizabeth(2007).”Same Policy Area, Different Politics: How Characteristics of Policy Tools Alter the Determinant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olicy”, Poicy Studies Journal, 35(4):653-670.
Rigby, Elizabeth, Jeanne Brooks-Gunn and Sharon Lynn Kagan(2005),”Policy Tools, State Politics, and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Policy Choices”.63rd Annual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 Chicago, IL, April 7-10.
Schneider, Anne, Helen Ingram(1990), “Behavioral Assumptions of Policy Tools”,Journal of Politics, 52(2):510-529.
Schneider, Anne, Helen Ingram(1990), “Behavioral Assumptions of Policy Tools”, Journal of Politics, 52(2):510-529.
Weimer, David L. and Aidan R. Vining(2004),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ve ,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 Pearson Prentice-Hall.
Woodside, Kenneth(1986), “Policy Instruments and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ical Science, 19(4):775-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