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專書
何政廣 (1996)。列賓 俄羅斯寫實大師。臺北 : 藝術家出版社。
周芳連 (2001)。西班牙陽光畫家 索羅亞。臺北市 : 藝術家出版社。
唐文慧 (2007)。父職角色與照顧工作。臺北 : 巨流出版社。
張心龍 (1994)。從題材欣賞繪畫 西洋藝欣賞。臺北 : 雄獅叢書。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陳英德、張彌彌 (2002)。印象派的師長 畢沙羅。臺北市 : 藝術家出版社。
蔡文輝、李紹嶸 (1998)。簡明英漢社會學辭典。臺北 :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黎玲/張小元/張晶燕/李紅梅 (2004)。藝術心理學。臺北 : 新文京出版社。
遲軻 (2005)。名畫會說話 悠遊西方的歷史、宗教與神話。臺北 : 究竟出版社。
期刊
王大維 (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12-18。王叢桂 (2000)。促進父職參與因素的探討. 應用心理研究,131-171。論文
王舒芸 (1996)。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臺北 : 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王舒芸 (1996)。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臺北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未出版碩士論文。王淑華 (2009)。身體之覺擬像—王淑華創作自述。臺北市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林昭玉 (2011)。雙薪家庭國小學童父親的父職實踐。桃園 : 元智大學。
陳淑貞 (2008)。縛•搏與生機--陳淑貞繪畫創作之解析。臺北市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陳碧君 (2003)。基隆市政府主計人員角色衝突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黃佳純 (2013)。溫柔的傷痕—黃佳純創作論述。臺北市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黃琇櫻 (2008)。早產兒家庭的父職參與行為與父職壓力之探究—以北台灣地區為例。臺中 : 東海大學。
黃齡蘭 (2013)。歐陽文的生命歷程與繪畫表現。臺北市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蔡芙郡 (2012)。AZ兔的多重性自我影像 ─蔡芙郡敘述性繪畫作品解析。臺北市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蔡雅芳 (2011)。幼兒父親與母親之父職角色期望研究。臺北市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蔡雅鈴 (2005)。不同家庭生命週期親職壓力之研究。嘉義 :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惠環 (2005)。青少年子女的父子互動關條與其未來父職角色期待之研究。臺北市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蕭淑慈 (2008)。父職參與和親子關係—父方與子方知覺之探討。臺北 : 輔仁大學。
.
魏靜芬 (2011)。光影森情--魏靜芬油畫創作論述。臺北市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譯文
Barthes, R. (1992). 符號學美學。臺北 : 商鼎。
Cumming, R. (2000). 西洋繪畫名品。臺北 : 遠流。.
Ellen, W. (1997). 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臺北 : 田園城市。
小山宙哉 (2008)。宇宙兄弟。日本 : 講談社。.
皮瑞斯科 (2013)。Ben Shahn 班尚-美國社會寫實畫家。臺北 : 藝術家出版社。
黑格爾、美學。朱孟實譯 ( 1981)。第一卷,335。臺北 : 里仁書局。
網路
王仁志 (2005)。已婚男性父職實踐之研究。(2014年8月14日)擷取自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安平區幸福巷,國語課本。Pchome。(2014年7月20日)擷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up7339/post/1272922462
名畫檔案。(2014年8月18日)擷取自http://www.ss.net.tw/art/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5年6月10日)擷取自http://www.nhrm.gov.tw/information?uid=129&pid=2156
陽光依然燦爛,追思歐陽文先生。(2015年6月12日)擷取自追思政治受難者: https://twhrmemorial.wordpress.com/category/
列賓作品欣賞,(2014年7月20日)擷取自新華網。http://big5.news.cn/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0-09/15/c_12572461.htm
劉明堂 (2015)。人權與藝術鬥士 歐陽文生命故事留下光彩。(2015年3月20日)擷取自民報。http://www.peoplenews.tw/news/f437d96a-8b74-4516-8958-490aa21b3e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