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6 03: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董卓璘
研究生(外文):Cho-Lin Tung
論文名稱:當代青年作家的地方書寫探究──以賴鈺婷、楊富閔散文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Youth Writers’ Local Writing: Take Lai Yu-ting and Yang Fu-min’s Prose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廖振富廖振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Fu Liao
口試委員:石曉楓李欣倫
口試日期:2018-01-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散文地方書寫地方感賴鈺婷楊富閔
外文關鍵詞:proselocal writingsense of placeLai Yu-tingYang Fu-mi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7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當代青年作家繁複多元的散文創作中,賴鈺婷、楊富閔兩人都以臺灣鄉鎮與成長記憶為創作主軸,再現家鄉及地方小鎮的人事物,傳達對成長土地的深刻認同與地方感,在當代青年作家中實屬特別。賴鈺婷出生於1978年臺中市大里區,楊富閔出生於1987年臺南市大內區,出生成長的地方皆屬小鎮,因此在他們的寫作中常見臺灣農業與鄉鎮生活景象。他們曾多次獲得地方文學獎,也都曾受邀寫作《中國時報》專欄「三少四壯集」,可見他們在當代青年作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以人文地理學的「地方」概念為核心,透過賴鈺婷、楊富閔的個案研究,探討當代青年作家地方書寫的人文意涵。全文分作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問題、方法等。第二章探討臺灣地方書寫的發展脈絡,包括其歷史淵源與當代發展概況。第三章、第四章為本文核心,各分三節,分別探討賴鈺婷、楊富閔的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進而探究兩人地方書寫的關懷主題,以及寫作策略。賴鈺婷的書寫主題,本文歸納下列三點:「摹寫親情與地方人情」、「空間地景的懷想與省思」、「童年生活懷舊」,楊富閔則涵蓋以下四點:「鄉土眷戀與困境省思」、「親情書寫與家族圖像」、「空間、物件與往昔記憶」、「民俗與信仰書寫」。至於兩人的寫作策略,筆者各歸納為三點,賴鈺婷為「歷史素材的引述與想像」、「想像與虛擬的挪用」、「細膩風格的展現」,楊富閔則為「臺灣文史素材的運用」、「小說畫面的構築」、「輕快的語言節奏與場景的靈活切換」。第五章針對賴鈺婷與楊富閔寫作主題與策略的異同進行綜合觀察。第六章為本文結論,回顧並歸納各章要旨,並就兩人的地方書寫予以適當定位。
Contemporary youth writers wrote various themes in prose, but Lai Yu-ting and Yang Fu-min wrote mainly about towns and villages. Lai Yu-ting and Yang Fu-min represented their hometown and villages by writng their childhood memories. They showed the sense of place in their local writing. They are quite unique in contemporary youth writers. Lai Yu-ting was born in Dali District, Taichung. Yang Fu-min was born in Danei District, Tainan. The places they lived in childhood were villages, so in their writing, there were farming landscape and description of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They had received several local literature awards, and were invited to write Column “San Shao Si Zhuang” in China Times. Therefore, they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ntemporary youth writers.
The concept of “place” of Human Geographies was the core of this thesis. Through the resurch of Lai Yu-ting and Yang Fu-min’s prose, I would discuss the human spirit in contemporary youth writers’ local writing. The study consisted of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cluded motivation, questions, reserach method, etc.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writing in Taiwan, including the history and the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local writing. The third and forth chapters were the main parts of this study, and including three sections respectively. The three sections were about their growing background, writing process, writing themes and writing methods. Lai Yu-ting’s writng themes were “despicting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human interest”, “recalling of places and landscape” and “memory of childhood.” Yang Fu-min’s were “love and worries of homeland”,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images”, “space, items and memories” and “the custom and beliefs.” Lai Yu-ting’s writing methods are “use of history materials”, “imagination and fiction”, “delicate description.” Yang Fu-min’s were “use of Taiwa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materials”, “pictures of novels” and “lively language and flexible-switching scenes .” The fifth chapter was about the comparison of Lai Yu-ting and Yang Fu-min’s writing. The sixth chapter was the conclusion of all the main points in this thesis, and gave positions of their local writing.
摘要………………………………………………….…………………………………...i
Abstract………………………………………………….………………………………ii
目次………………………………………………….………………………………….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問題…………………………………………………………….…..3
第二節 概念界定……………………………………………………………….…3
一、地方……………………………………………………………………...3
二、地方書寫與區域文學…………………………………………………...4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6
一、地方書寫研究……………………………………………………..….…6
二、作家研究……………………………………………………..………….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9

第二章 臺灣地方書寫的興起與發展………………………………………………...12
第一節 臺灣地方書寫的歷史淵源及早期發展…………………………….......12
第二節 1970年代迄今的地方書寫……………………………………………..15
一、臺灣文學發展與政策……………………………………………….....15
二、當代散文地方書寫的發展脈絡……………………………………….21

第三章 從家出發──臺灣鄉鎮的在地關懷:賴鈺婷…………………………….…27
第一節 賴鈺婷的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27
第二節 賴鈺婷地方書寫主題探究………………………………………...……31
一、摹寫親情與地方人情……………………………………………….… 31
二、空間地景的懷想與省思……………………………………………..…37
三、童年生活懷舊………………………………………………………...…46
第三節 賴鈺婷地方書寫的寫作策略…………………………………………...56
一、歷史素材的引述與想像………………………………………………..57
  二、想像與虛擬的挪用……………………………………………………..62
三、細膩風格的展現………………………………………………………..66

第四章「大內」家鄉的多重觀照:楊富閔…………………………………………..74
第一節 楊富閔的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74
第二節 楊富閔地方書寫主題探究……………………………………………...78
 一、鄉土眷戀與困境省思…………………………………….……...….….79
二、親情書寫與家族圖像…………………………………………….....….89
 三、空間、物件與往昔記憶………………………………………………..98
四、民俗與信仰書寫………………………………………………………104
第三節 楊富閔地方書寫的寫作策略………….………………...…………….107
一、臺灣文史素材的運用…………………………………………………107
  二、小說畫面的構築………………………………………………………110
三、輕快的語言節奏與場景的靈活切換……..……………….………….115

第五章賴鈺婷、楊富閔地方書寫的綜合觀察………………...……………………..120
第一節 主題內容的綜合觀察……………………………………………….....120
第二節 寫作策略的綜合觀察……………………………………………….....122

第六章 結論…………………………………………………………………....…….124

參考書目……………………………………………………………………………...128

附錄一:作家賴鈺婷訪談…………………………………………………………….133
附錄二:作家楊富閔訪談…………………………………………………………….141
參考書目
(按作者姓氏筆畫或字母順序編列)

一、文學作品

楊富閔,《為阿嬤做傻事──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1》(臺北市:九歌文庫,
2013年9月)。
楊富閔,《我的媽媽欠栽培──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2》(臺北市:九歌文
庫,2013年9月)。
楊富閔,《休書:我的臺南戶外寫作生活》(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
年9月)。
賴鈺婷,《彼岸花》(臺北市:遠流出版,2006年)。
賴鈺婷,《小地方》(臺北市:有鹿文化,2012年2月)。
賴鈺婷,《遠走的想像》(臺北市:有鹿文化,2013年12月)。
賴鈺婷,《老童年》(臺北市:有鹿文化,2015年8月)。

二、專書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 女性主義地
理學概說》(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5月)。
Mike Cra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
2003)。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市:
群學,2006)。
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時報
文化,1993)。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市:春暉出版社,
2003)。
文訊雜誌社主編,《鄉土與文學──臺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臺北市:
文訊雜誌社,1994)。
王榮霖,《全球治理與臺灣的活絡模式》(臺北市:致知學術出版,2013年11
月)。
甘炤文、陳建男編,《臺灣七年級散文金典》(臺北市:釀出版,2011年2月)。吳明益,〈書寫沉默的島嶼—當代臺灣散文〉,須文蔚主編《文學@臺灣》(臺
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余昭玟,《從邊緣發聲──臺灣五、六O年代崛起的省籍作家群》(臺南:國
立臺灣文學館,2012)。
林明德,《宜樓掬月意樓春-鹿港慶昌家族史續探》(臺北:晨星出版社,2015)。
周曉風,〈區域文學——文學研究的新視野〉,《區域文化與文學》(靳明全主
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2008)。
陳伯軒,《文本多維: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與書寫型態》(臺北市:秀威
資訊科技,2010年2月初版)。
陳芳明,《新台灣文學史•下》(臺北市:聯經,2011年10月初版)。
焦桐主編,《八十八年散文選》(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0)。
黃文成,《空間與書寫—臺灣當代散文地方感的凝視與詮釋》(臺中市:晨星出
版,2013年3月)。
黃衍明,《尋找失落的故鄉:臺灣城鄉記實》(臺北市:建築情報季刊,2001)。
曾祥鐸,〈參加國軍文藝大會的感想—團結的號角〉,收入尉天驄編輯《鄉土文
學討論集》(臺北:遠景,1980)。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市:前衛,1996)。
黃錦樹、高嘉謙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臺北市:麥
田文學,2015年4月)。
黃錦樹,《論嘗試文》(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6年8月)。
楊照,〈為什麼會有鄉土文學論戰: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解釋〉,收入思想委員會
編著《鄉土、本土、在地》(臺北:聯經,2007)。
臺中市文化局編印,《臺中市第三、四屆大墩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中市:臺
中市文化局出版,2000年12月)
臺中市文化局編印,《臺中市第八屆大墩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中市:臺中市
文化局出版,2005)。
臺中市文化局編印,《臺中市第十一屆大墩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中市:臺中
市文化局出版,2008年10月)。
臺中市文化局編印,《臺中市第六屆大墩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中市:臺中市
文化局出版,2003年8月初版)。
臺南縣政府編印,《第十八屆南瀛文學獎專輯》(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10
年10月初版)。
廖振富,《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臺北市:玉山社,
 2017年11月)。
廖振富撰稿,《新修霧峰鄉志(下).文化教育篇》(霧峰鄉公所編印,2009年
10月)。
廖振富、楊翠,《臺中文學史(上)、(下)》(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5
年6月)。
蔡文川,《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與想像》(高雄市:麗文文化,2010
年5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四
刷)。
橫路啓子,《文學的琉璃與回歸──三O年代鄉土文學論戰》(臺北市:聯合
文學,2009年1月)。
戴華萱,《鄉土的回歸──六、七O年代臺灣文學走向》(臺南:國立臺灣文
學館,2012年11月)。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吳妮民,〈願那情味並不就此逝去──賴鈺婷《老童年》的臺式懷舊書寫〉,
《幼獅文藝》第743期 (2015年11月號)。
沈東青,〈只有女人才懂女人〉《幼獅文藝》(1997年8月)。
余昭玟,〈記憶與地景—論屏東小說家的在地書寫〉,《屏東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類》38期(屏東:屏東教育大學,2012年3月)。
吳紅濤,〈懷舊消費的倫理判析〉《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6年04
期)。
林巾力,〈「地方」與「世界」的辯證:臺灣30年代鄉土文學論述及其文
化意涵〉,《東吳中文學報》第19期(2010年5月)。
張瑞芬,〈其華灼灼──評賴鈺婷《彼岸花》〉《文訊》252期(2006年10
月)。
吳宣瑩,〈在彼岸綻放獨特──訪《彼岸花》作者賴鈺婷〉《明道文藝》384
期(2008年3月)。
張雅婷,〈彼岸,回不去的回顧—賴鈺婷〉《野葡萄文學誌》第37期(臺
北市: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9月)。
董立超,〈懷舊與社會現代性〉《文藝評論》03期,2011年。
薛婧、黃希庭,〈懷舊心理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19期(重慶:西南
大學心理學院,2011)。

(二)學位論文

何京津,〈從「鄉土」到「在地」──論90年代以降新世代鄉土小說〉(臺
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2月)。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臺灣文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臺南: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林宏信,〈觀察1990年代後地方文學的興起與發展—以金門文學為觀察對
象〉(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馬翊航,〈虛實對照,城鄉融涉—論花蓮文學中的地方意識與市/街書寫〉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許瑞秋,〈簡媜的自傳體散文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葉姿吟,〈臺灣地方文學獎考察──以南瀛文學獎為主要觀察對象〉(臺
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藍慧茹,〈當代宜蘭文學中的地方書寫〉(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
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6月)。

(三)研討會論文

王國安,〈楊富閔小說論〉《臺灣文學與文化創意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2》(臺中市 : 修平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
陳建忠,〈先知的獨白:賴和散文論〉《時代與世代:臺灣現代散文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
陳義芝,〈綜合座談:散文創作與時代感受〉《時代與世代:臺灣現代散
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
陳靜寬,〈日治時期臺中市消費市場的發展:以臺中第二市場為例〉,《2017
「世紀宏圖:臺中百年歷史回顧與展望──臺中驛.第二市場.七媽會
和它的時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臺中市文化局出版,2017
年12月)。
四、網路

〈2016華文朗讀節:作家楊富閔後訪〉,(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HhnEjSErE,2017.5.4)。
〈105年第十三屆浯島文學獎徵文比賽活動〉,(來源:
http://web.kinmen.gov.tw/Layout/sub_E/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
162815&path=7442&LanguageType=1,2016.10.31)。
〈小地方的旅行中,獲得土地祝福,明白生命寓意:專訪《小地方》賴鈺婷〉,
「誠品網路人物專訪」,(來源: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1672,
2016.11.29)。
〈飛越文學地景V•節目介紹〉,(來源:
http://program.ftv.com.tw/Variety/fei-yue/info.html,2016.10.31)。
〈真實版《花甲男孩》的故事:楊富閔「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為
阿嬤做傻事》《我的媽媽欠栽培》〉,(來源: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2406,2017.10.31)
〈「第十八屆南投縣玉山文學獎」徵選簡章〉,(來源:
http://www.nthcc.gov.tw/chinese/02news/01news_view.asp?sn=8592,
2016.10.31)。
〈從書本躍上螢幕的鄉土力:訪《花甲男孩轉大人》導演瞿友寧、李青蓉〉,
(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20170630-593,2017.11.17)。
《愛悅讀》楊富閔專訪,(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sGttPZTCw&t=656s,2017.5.4)。
《愛悅讀》賴鈺婷專訪,於2013年7月9日播出,(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lKwcqi1lms 20130709,2016.11.23)。
〈楊富閔談家鄉與寫作〉,(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ElIUpyTBM&t=630s,2017.5.4)。
「講題:我們現代怎樣寫散文」,〈2014散文節系列講座──新世紀臺灣散文,
百態千妍,各展風姿〉,(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j69A26hKbU,2017.11.1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