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1.Allen, R. C.(1993)。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李天鐸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7年)
2.Aumont, J. & Marie, M.(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吳珮慈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8年)
3.Baudrillard, J.(1997)。物體系 Le systeme des objets。(林志明譯)。台北:時報出版。(原著出版年:1968年)
4.Berger, A, A.(1994)。媒介分析法。(黃新生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1年)
5.Bordwell, D.(1999)。電影敘事。(李顯立等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原著出版年:1985年)
6.Branigan, E. (1992).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and Fil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7.Branston, G. & Stafford, R. (1996). The Media Students' Book. London: Rouledge.
8.Bywater, T. & Sobchack, T. (1997)。電影批評面面觀。(李顯立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9.Chatman, S.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 &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0.Cohan, T. & Shires, L. M. (1997)。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張方譯)。台北:駱駝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2年)
11.Desser, D.(2002)。消費亞洲:華語及日本流行文化與美國的想像。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1)。(蘇宇鈴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原著出版年:2002年)
12.Disante, T. & Silverman, D. A. (1984)。光線的應用。(邱吉雄譯)。台北:眾文圖書。
13.Disney官方網站。查詢日期:2006年5月。查詢自:http://disney.wretch.cc/
14.Drazen, P.(2005)。日本動畫瘋-日本動畫的內涵、法則與經典。(李建興譯)。台北:大塊文化。
15.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England: Polity Press.
16.Fiske, J.(1997)。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等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原著出版年:1982年)
17.Fontana, D.(2003)。象徵的名詞。(何盼盼譯)。台北市:紅螞蟻圖書。(原著出版年:1993年)
18.Freeland, C.(2002)。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劉依綺譯)。台北縣:左岸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年)
19.Friedman, W. J.(1982). Conventional time concepts and children’s structuring of time. New York.
20.Giannetti, Louis D.(1989)。認識電影。(焦雄屏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76年)
21.Harry N. Abrams, Inc. (2000). Chicken run: hatching the movie. New York.
22.Heinlein, R. A.(2000)。滾石家族遊太空(The Rolling Stones)。(吳鴻、葉李華譯)。台北:天下遠見。
23.History of Hologram。崑山視傳所網頁。查詢日期:2006年3月。查詢自:http://myweb.hinet.net/home9/hologram/history_c.htm
24.Kress, G. & Leeuwen, T. V.(1999)。解讀影像: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原理。(桑尼譯)。台北市:亞太圖書。(原著出版年:1996年)
25.Lapsley, R. & Westlake, M.(1997)。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李天鐸)。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8年)
26.Marseille, J. 主編(1998)。世界藝術史。(王文融、馬勝利、羅芃、顧家琛等譯)。台北:聯經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3年)
27.Mast, G. (1985)。世界電影史。(陳衛平譯)。台北:電影圖書館。
28.Metz, C.(1996)。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劉森堯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4年)
29.Muehrcke, Phillip. & Muehrcke, Juliana O. (1998). Map use :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Madison, Wis. : JP Publications.
30.Silverstone, R. (1981). The Message of Television: Myth and Narrative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Great Britain: Heinemann.
31.SPARKO(2001)。AKIRA PRODUCTION NOTES。バフダイビヅコアル株式會社製作。台北縣:普威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32.Taylor, R.(2000)。動畫技巧百科。(喬慰萱、林泰州譯)。台北:遠流。
33.Thomas, F. & Johnston, O. (1981). The Illusion of Life Disney Animation. New York.
34.Toolan, M. J. (1988). Narrative: A Critical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35.Turner, G.(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林文淇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36.Umberto Eco(2000)。悠遊小說林。(黃寤蘭譯)。台北:時報文化。
37.ZERO(2006)。動漫雙棲的大師—大友克洋。日本動漫五天王。台北:大塊文化,pp.318-327。
38.大友克洋(1993)。阿基拉 AKIRA 1。(劉禎妹譯)。台北:東立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4年)
39.大友克洋(1986)。《迷宮物語》。昇龍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40.大友克洋(1987)。《機器人嘉年華》。昇龍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41.大友克洋(1988)。《AKIRA-本篇》。台北縣:普威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42.大友克洋(1988a)。アキラ绘コソテ集1、The Continuity of Akira。東京:株式会社講談社。
43.大友克洋(1988b)。アキラ绘コソテ集2、The Continuity of Akira。東京:株式会社講談社。
44.大友克洋(1993a)。AKIRA阿基拉1。台北:時報文化。
45.大友克洋(1993b)。AKIRA阿基拉2。台北:時報文化。
46.大友克洋(1993c)。AKIRA阿基拉4。台北:時報文化。
47.大友克洋(1995)。《MEMORIES-本篇》。台北縣:普威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48.大友克洋(2004)。《蒸氣男孩STEAM BOY》。亞商實業有限公司。
49.大友克洋、江口壽史(1991)。《老人Z》。普威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50.手塚治虫著(1979)。漫畫入門。(吳劍秋譯)。台北市:武陵出版社。
51.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市:北市美術館。
52.王海山(1998)。科學方法百科辭典。台北:恩楷出版社。
53.方振寧(2003)。動畫:人類意識擴張的媒體--日本動畫藝術的崛起。藝術家,92(6),337,pp.332-347。54.世界電影(2005)。動畫教父大友克洋新作蒸氣男孩遨遊藍天。世界電影World Screen,434,pp.66-68。
55.台灣電影筆記(200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查詢日期:2005年10月。查詢自:http://movie.cca.gov.tw/。
56.田中為芳編(1994a)。漫畫基礎技術講座。(陳秦玉、鄭國龍、陳美燕譯)。台北:大然出版社。
57.田中為芳編(1994b)。漫畫超級技術講座。(呂墩建發行)。台北:大然出版社。
58.伊卡魯斯(2005)。在蒸氣男孩之前-淺談大友克洋。傻呼嚕同盟討論區。查詢日期:2006年3月。查詢自:http://www.sac.idv.tw/phpBB2/viewtopic.php?t=1482
59.朱善傑(2004)。漫畫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為中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60.老戰友的鋼彈專論。動漫畫作品中的空想機器人武器。查詢日期:2006年4月。查詢自:http://myweb.hinet.net/home2/hoow/html/off2-1.htm
61.吳安蘭(2001)。勁暴的達利-感於與眾不同的超現實主義畫家。藝術家雜誌,52(2),309,pp.276-285。62.吳旻峰(2004)。宮崎駿動畫卡通作品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63.吳品賢(2002)。日本動畫二、三事。數位式訊多媒體月刊。經濟部視訊小組。
64.李秀美(1994)。兒童故事基模發展與電視卡通暴力訊息解讀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65.李明道(1997)。什麼是動畫?。動畫電影探索。台北:遠流,pp.19-23。
66.李映(2000)。解讀迪士尼動畫電影中的社會意涵—以1989-1999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67.李朝陽(2004)。台日漫畫產業發展比較研究—以流通制度與環境為考察中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所碩士論文,未出版。68.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69.林于勝(2002)。日本動畫產業之發展現況。產業透析:電子商務透析,12 ,pp.2-13。
70.林太郎(2001)。《大都會》。博偉股份有限公司。
71.林佩璇(2002)。妖異情慾:解讀日本變體類色情動畫之性/別再現。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72.林春輝(1990)。大美百科全書。台北:光復書局。
73.林書堯(1998)。色彩學。台北:三民書局。
74.林珮淳、奚岳隆(2005),從民族性探討日本與美國動畫風格之差異。藝術學報,76,pp.73-85。75.臥白雲(1980)。漫畫的藝術。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76.邱麗娟(2000)。手塚治虫之作品研究-以『火鳥』為中心。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77.星報2002/05/25。影史最佳20部科幻影片。查詢日期:2005年12月。查詢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5/25/content_408369.htm
78.洪德麟(2000)。傑出漫畫家/亞洲篇。台北:雄獅美術。
79.洪儷庭(2005)。日本科幻漫畫圖像表現研究 : 以時間與空間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80.范健祐(1997)。日本動畫的來龍去脈。動畫電影探索。台北市:遠流,pp.114-152。
81.孫立群(1998)。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82.徐秀月(1988)。電視卡通、家庭傳播方式與兒童道德判斷。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83.徐佳馨(2001)。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84.高祺君(2002)。網路Flash卡通動畫在視覺傳達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85.張宗雄、黃木村(1975)。卡通電影。台北:大陸書店。
86.張欣榮(2004)。卡通角色外貌與性格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87.張誌煌(2004)。時間表現形式應用於兒童圖畫書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88.梁榮華(2003)。從FLASH網路動畫看台灣動畫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89.莊慧敏、黃琦、楊乃蒔(1995)。卡通動畫研究報告。影響雜誌 回顧七十 絕版特刊(上), pp.109-190。
90.郭如舜(2002)。電視卡通影集國語配音產製流程研析—以迪士尼頻道「酷狗上學記」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91.郭秀玲(1999)。我與孩子視域的差異—以電視卡通為共享的文本。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92.陳仲偉(2003)。文化產業全球化的發展模式—以日本動漫畫產業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93.陳其文、孫全文(1985)。建築與記號。明文書局。
94.陳怡親(1997)。兒童認知型式對卡通訊息解讀分析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95.陳韜文(2001)。文化移轉:中國花木蘭傳說的美國化和全球化。新聞學研究,66, pp.1-27。96.傅鳳琴(2003)。解構迪士尼形塑的童話世界—以1991-2002年台灣上應之迪士尼動畫電影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97.普威爾國際(1995)。《MEMORIES-特典》。台北縣:普威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98.普威爾國際(2004)。《AKIRA-特典》。台北縣:普威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99.游淵源(1980)。電腦卡通及其檔案組織。國立清華大學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00.黃玉珊、余為政(1997)。動畫電影探索。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01.傻呼嚕同盟(2003)。因動漫而偉大。台北:大塊文化。
102.楊永青(2004)。從涉入程度探討北市青少年動畫電影消費文化與消費行為。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03.葉慧芳(1998)。從溝通理論談影片字幕與配音翻譯之異同—以卡通影片「Sauerkraut-酸菜鎮上一家親」 為例。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04.葉懿心(2005)。動漫角色原型與消費者行為之關聯研究。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105.詹國新(2002)。國小學童收看日本卡通節目及購買卡通相關商品之情形動機及消費教育教學成效之探討。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06.劉于琪(1997)。幻滅的神奇:迪士尼王國的省思。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07.劉立行(1997)。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08.劉甫琴(1969)。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09.歐秀明、賴來洋(1988)。實用色彩學。台北:雄師美術。
110.鄭如雅(2003)。以卡通漫畫為主題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111.鄭國裕、林磐聳編著(1998)。色彩計畫。台北:藝風堂。
112.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圖書。
113.賴靜鳳(1999)。卡通人物商標與製造商品牌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14.薛燕平(2006)。世界動畫電影大師。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印刷社。
115.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台北:紅螞蟻圖書。
116.雙雙(2006)。解析《霍爾的移動城堡》中的性別呈現。日本動漫五天王。台北:大塊文化,pp.76-86。
117.蘇蘅(1999)。台北市兒童收看日本卡通與消費相關產品的關聯分析。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