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王文宇(2008),《公司法論》,四版,元照出版,頁30-46。 2. 陳春山主持翻譯,美國公司法-德拉瓦州公司法經典案例選輯(美國德拉瓦州最高法院蘭迪.霍蘭大法官Justice Randy J.Holland著),頁175-194。 3. 曾宛如,公司法制基礎理論之再建構,元照出版,2017/08/01,頁11-18。 4.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增訂十三版,頁 543~547。 5. 樊云慧譯,英國公司法精要(保羅.戴維斯Paul L.Davies著),頁229-270。 6. 林國全、王文宇,公司法,元照出版,2014/08/01,頁102-121。 7. 陳連順、黃琪媖,公司法精義(十二版),元照出版,2021/02/01,頁393-476。 (二)期刊(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 王志誠,企業併購攻防之新戰場──審計委員會之獨立董事成員召集股東會之爭議,月旦法學雜誌(No.307)2020.12,頁11。 2. 王文宇,股東會與董事會共享之權利,月旦法學教室,第 44 期,頁 24~25。 3. 王志誠,持股過半股東之股東臨時會自行召集權,月旦法學教室,194期,頁34。 4. 王文宇、張冀明,非營利組織主導的證券團體訴訟—論投資人保護中心,月旦民商法第15期,頁18。 5. 王志誠,〈股東帳簿閱覽權之跨越行使:企業集團內部監控法治之整合研究〉,《台大法學論叢》,第 40 卷第 3 期,(2011),頁1310。 6. 王志誠,〈股東之帳簿閱覽權〉,《月旦法學教室》,第 37 期,(2005),頁 29。 7. 王志誠,〈股東之檢查人選派聲請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104期,(2003),頁1037。 8. 李聖傑,吹哨者保護的法制建構,月旦法學雜誌,第 272 期,2018/01,頁 157。 9. 吳盈德,由企業併購法第27條看董事義務,台灣法學雜誌第404期,2020/11,頁15-21。 10. 吳志光,從公司治理角度談企業併購法第27條第10項至第15項的規範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404期,2020/11,頁23-33。 11. 吳志光,從公司治理角度談企業併購法第 27 條第 10 項至第 15 項規範問題,月旦知識庫,頁8。 12. 沈冠伶,多數紛爭當事人之權利救濟程序------從選定當事人制度到團體訴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1期,2013年10月,頁170、180。 13. 邵慶平,投保中心代表訴訟的公益性:檢視、強化與反省,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4卷第1期,2015年3月,頁254。 14. 邵慶平,證券團體訴訟中因果關係構成要件的比較研究-兼論投保中心制度的改革方向,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 99 期,2016 年 9 月,頁178。 15. 林國全,訴請撤銷程序瑕疵之股東會決議,月旦法學雜誌,79 期,2001/12,頁20-21。 16. 周振峰,企業併購法第27條關於股權申報與表決權限制規範疑義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315期,2021/08,頁51-52。 17. 林仁光,西風東漸-談內線交易Civil Penalty制度之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31期,2014年8月,頁80-97。 18. 林郁馨,投資人的諾亞方舟-投資人保護中心與證券團體訴訟之實證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229期, 2014年6月,頁78。 19. 郭大維,英美公司法制之發展進程:兼論我國近年公司法之修正,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地6卷,第1期,107/3,頁19。 20. 施耀欽,淺析董事會與股東會權限劃分,法語之言,證券服務654期,頁113。 21. 胡韶雯,〈由公司治理導向論股東名簿查閱權〉,《中正財經法學》,第 5 期,(2012),頁28。 22. 洪秀芬,〈公司法第 245 條檢查人規範之探討—兼論德國股份法股東聲請選派檢查人之規定〉,《月旦法學雜誌》,第 171 期,(2009),頁 38 。 23. 陳連順,大同公司經營權爭奪事件談少數股東的股東會召集權,月旦會計實務研究 第34期,頁63。 24. 陳彥良,股東會及經營權爭奪相關問題探討-以2018年台灣公司法修正及實務為中心,月旦民商法,65期,頁29-30。 25. 張心悌,表決權拘束契約、公司治理與公序良俗──兼評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329號民事判決,裁判時報,2020/05,No95,頁1-9。 26. 黃銘傑,經濟部許可大同臨時股東會召集之深層法治問題,台灣法學雜誌,398期,2020年8月28日,23-26頁。 27. 黃虹霞(2002),〈公司法上檢查人制度尤其第二四五條之檢討—對目前經濟亂象的感想〉,《萬國法律》,第 125 期,頁82-83。 28. 黃銘傑,經濟部許可大同臨時股東會召集之深層法治問題,月旦知識庫,頁1。 29. 張心悌,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查閱權之研究— 以美國法為中心,高大法學論叢,第 9 卷第 2 期,2014年3月,頁61。 30. 曾宛如,證卷董事候選人制,月旦法學教室第180期, 2017/10,頁46-47。 31. 趙德樞,由美國股東提案權制度談兩岸股東提案權制度之缺失,政大法學評論,118期,頁230。 32. 趙冠瑋,公私混合執法理論之建構:從美國證券集團訴訟改革看台灣投保中心團體訴訟,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60期,頁51。 33. 趙德樞,美國證券交易法中保護股東權制度之研究——以14a-8股東提案制度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42期,1990年12月,頁219-257。 34. 劉連煜,新聞中的法律/談持股過半股東召開股東臨時會之規定,經濟日報,2018/07/23。 35. 劉連煜,大法官釋字第 770 號併購正當程序與權利救濟解釋的檢討──以資訊揭露、利害迴避、現金逐出門檻與股份收買請求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No.306)2020.11,頁86。 36. 廖大穎(2003),〈論關係企業的內部監控與股東權之保護〉,《經社法制論叢》,第 31 期,頁40。 37. 方嘉琳、曾宛如,強化公司治理,月旦法學教室第275期,2018/04,頁25。 38. 陳威駿、李巧妮,公司法第173條之1大同條款之 實務上運作問題,全國律師,2月號,頁30-36。 (三)網路資料 1. 鉅亨網,記者郭幸宜,台灣經營權之爭比重偏高 與兩大外部原因有關,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33065(最後瀏覽日2022/03/17)。 2. 中時新聞網,經營權爭奪戰 保證股東權益最關鍵,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1223004930-260410?chdtv(最後瀏覽日,2022/03/17)。 3. 經濟部,華總一經字第11000115851號函,經濟部商工行政法規https://gcis.nat.gov.tw/elaw/lawDtlAction.do?method=lawToCons&pk=19&art=172&dash=1(最後瀏覽日,2022/04/01)。 4. 公司法第192之1條之立法議程及沿革,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C2F99A7DA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000000^04517107070600^00000000000 (最後瀏覽日2022/04/28。) 5. 真亮法律事務所所長暨主持律師 林亮宇,【投書】誰來認定股份無表決權?經濟部說的算?工商時報,台北訊,。https://ctee.com.tw/industrynews/financesmanage/331954.html (最後瀏覽日,2022/11/07)。 6. 立法院法律系統,九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異動條文及理由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12070B164470000000000000000014000000004FFFFFD^04517094052700^00000000000(最後瀏覽日2022 05 11)。 7. 陳連順,從大同公司經營權爭奪事件談少數股東的股東會召集權,月但會計財稅網,20210114,https://www.angle.com.tw/accounting/cross/post.aspx?ipost=4827(最後瀏覽日2022/11/17)。 8. 吳雅瑜 陳立峰 / 報導,大同董事變更登記申請 經濟部今駁回,公視新聞網, http s://news.pts.org.tw/article/486324(最後瀏覽日2022/05/12)。 9. 公職王司法電子報第29期,20150624,https://www.public.com.tw/epaper/20150624/b.htm(最後瀏覽日2022/11/17)。 10. 劉川淵 律師,力誠國際,律師說商法:「大同條款」對於股東權利之影響,https://www.rich-family.com.tw/p31556/(最後瀏覽日2022/11/18)。 11. 立法院法律系統,2018年7月6日公司法第173條之1第1項異動條文及理由,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0A01A9DDE1000000000000000001400000000400FFFFFD00^04517107070600^00009001001(最後瀏覽日2022/05/16)。 12. 嗆經濟部恐釀天下大亂!核准大同股臨會 黃銘傑教授:李鎂前後矛盾,扭曲法律解釋,CTWANT,2020/08/12,https://style.yahoo.com.tw/%E5%97%86%E7%B6%93%E6%BF%9F%E9%83%A8%E6%81%90%E9%87%80%E5%A4%A9%E4%B8%8B%E5%A4%A7%E4%BA%82-%E6%A0%B8%E5%87%86%E5%A4%A7%E5%90%8C%E8%82%A1%E8%87%A8%E6%9C%83-%E9%BB%83%E9%8A%98%E5%82%91%E6%95%99%E6%8E%88-%E6%9D%8E%E9%8E%82%E5%89%8D%E5%BE%8C%E7%9F%9B%E7%9B%BE-%E6%89%AD%E6%9B%B2%E6%B3%95%E5%BE%8B%E8%A7%A3%E9%87%8B-111341691.html(最後瀏覽日20221119)。 13. 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https://www.sfipc.org.tw/MainWeb/Article.aspx?L=1&SNO=I6M+rmmp+ncCQmZoO7Z28g==(最後瀏覽日,2020/5/26)。 14.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135CDB220A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000000^01629109052200^00000000000,最後瀏覽日,2022/06/09。 15.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1F6CE7E4BB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FFFFFD00^01629109052200^00000000000,最後瀏覽日2022/06/11。 16. 釋字第 770 號,民國 107 年 11 月 30 日,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ExContent.aspx?ty=C&CC=D&CNO=770 (最後瀏覽釋日,2022/11/30)。 17. 釋字770號:公司合併時,可以強制退股嗎?,一起讀判決,2018/12/5,https://casebf.com/2018/12/05/770/(最後瀏覽日2022/11/30)。 18. 投保中心訴訟案例介紹-解任訴訟篇(大同案),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 https://www.sfipc.org.tw/mainweb/Article.aspx?L=1&SNO=3oZlSsyCr3Hdw3fuXcXfxw==(最後瀏覽日2022/11/20)。 19. 呂雪彗,大同案經濟部不得不為,工商時報名家評論,2020/08/21 https://view.ctee.com.tw/social/22524.html(最後瀏覽日2022/11/20) 20. 廖文煜,從大同案看公司法第173條第4項之適用問題,保成網路書局,法律潮流專欄文章, https://www.eyebook.com.tw/Article/Detail/51429?lang=zh-TW(最後瀏覽日2022/11/21) 21. 唐筱恬,五大爭議未解 新版《公司法》修半套?今周刊,1116期,2018/05/10,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805090032/(最後瀏覽日2022/11/22) 22. 許家禎,巷仔內/從漢唐經營權之爭看企業攻防史 永續經營成課題,NOWnews 今日新聞財經,2021/05/05, https://www.nownews.com/news/5257313(最後瀏覽日2022/11/22) 23. 蕭雄,最高法院103年第11次民庭決議簡介,公職王司法電子報,2015年6月24日【公職王司法電子報29期】, https://www.public.com.tw/epaper/20150624/b.htm(最後瀏覽日2022/11/22) 24. 吳雅瑜 陳立峰,大同董事變更登記申請 經濟部今駁回,公視新聞網,2020/07/09,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86324(最後瀏覽日2022/11/23) 25. 工商時報 綜合報導,大同案 經濟部、金管會出重手,工商時報,2020/07/10, https://ctee.com.tw/news/industry/298453.html(最後瀏覽日2022/11/23) 26. 經濟部商工行政法規,公司法第173條函釋, https://gcis.nat.gov.tw/elaw/consAction.do?method=viewCons&pk=8488(最後瀏覽日2022/11/23) 27. 沈俊豪律師,大同市場派都用173條第四項要求召開臨股會 行的通嗎?恩典法律事務所,2020 / 08 / 10, https://www.glorylaw.com.tw/Newscontent.aspx?ID=173 (五)函釋 1. 經濟部,華總一經字第11000115851號函。 2. 經濟部109年4月9日經商字第10902408540號函。 3. 經濟部107年12月21日經商字第10702429010號函。 4. 經濟部92年7月1日商字第09202129190號函。 5. 經濟部99年1月19日經商字第09802174140號函。 6. 經濟部100年5月5日經商字第10002335540號函。 7. 經濟部101年4月16日經商字第10102040250號函。 8. 經濟部 92.5.5 經商字第 092021003370 號函。 9. 經濟部 96.3.30 經商字第 09602408050 號函。 10.經濟部 92.6.16 經商字第 09202119150 號函。 11.經濟部 99.12.17 經商字第 09900176780 號函。 12.經濟部 81.12.8 經商字第 232851 號函。 13.參經濟部 92.4.23 經商字第 09202076190 號函。 14.參經濟部 81.9.15 台商(五)發字第 221953 號函。 15.參經濟部 93.12.29 經商字第 09302406700 號函。 16.參經濟部 98.10.27 經商字第 09802148630 號函。 17.參照經濟部97.4.23 經商字第 09702045480 號函。 18.參經濟部 80.5.9 經商字第 210957 號函。 19.參經濟部 93.11.16 經商字第 09302402730 號函。 20.參經濟部 96.3.30 經商字第 09602408050 號函。 (七)判決 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1年度訴字第1914號民事判決。 2.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2138號民事判決。 3. 最高法院28年上字第191號判例。 4. 最高法院70年度台上字第2335號判決。 5. 士林地方法院 91 年司字第 121 號裁定。 6. 參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5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 9 號。 7. 板橋地院96 年司字第 463 號裁定。 8. 參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 93 年抗字第 972 號裁定。 9. 台灣板橋地院 97 年抗字第 195 號裁定。 10.參最高法院 81 年台抗字第 331 號裁定 11.台灣高等法院 89 年抗字第 3091 號裁定。 12.參台灣板橋地院 95 年司字第 209 號裁定。 13.參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93 年訴字第 4879 號判決。 14. 法務部法律字第 0940011059 號。 15.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 96 司字第 809 號民事裁定。 16. 最高法院102年台上字第490號判決。 (八)其他 1. 金管會中華民國109年7月9日新聞稿 2. 蘇秀玲、陳茵琦,各國證券集體訴訟制度之研究-以各國對於第一、第二上市公司(外國公司)之證券事件訴訟追償機制為中心,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委託專案研究(計畫主持人:陳惟龍),2012/08,頁42。 3. 金管會,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新聞稿,行政院定於109年8月1日施行,2020/07/23。 二、英文文獻 (一)書籍及期刊論文 1. ADOLF A. BERLE & GARDINER C. MEANS,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109, 358 (1968)。 2. Joseph A. Grundfest, Disimplying Private Rights of Action under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The Commission’s Authority, 107 HARV. L. REV. 961, 993 (1994)。 3. Janet Cooper Alexander, Rethinking Damage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48 STAN. L. REV. 1487, 1515-1517 (1996)。 4. William W. Bratton & Michael L. Wacht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raud on The Market, 160 U. PA. L. REV. 69, 73 (2011). 5. Jill E. Fisch, Class Action Reform, Qui Tam, and the Role of the Plaintiff, 60 LAW AND CONTEMP. PROBS. 167, 185 (1997). 6. Amanda M. Rose, Reforming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Restructu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Enforcement of Rule 10B-5, 108 COLUM. L. REV. 1301, at 1354-1355 (2008). 7. Amanda M. Rose, Better Bounty Hunting: How the SEC’s New Whistleblower Program Changes the Securities Fraud Class Action Debate, 108 NW. U. L. REV. 1235, 1290-1295 (2014). 8. Urska Velikonja, Public Compensation for Private Harm: Evidence from the SEC’s Fair Fund Distributions, 67 STAN. L. REV. 331, 394-395 (2015). 9. Verity Winship, Fair Funds and the SEC’s Compensation of Injured Investors, 60 FLA. L. REV. 1103, 1131-1144 (2008). 10.Alicia Davis Evans, The Investor Compensation Fund, 33 J. CORP. L. 223, 241-242 (2007). 11. See, e.g., James J. Park, The Competing Paradigm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57 DUKE L.J. 625,639 (2007). 12. Robert Clark, Corporate Law, 103 (1992). 13. Lawrence A. Cunningham, A Prescription to Retire the Rhetoric of Principles-Based Systems in Corporate Law, Securities Regulation and Accounting, 60 VAND. L. REV. 1409, 1420-22 (2007). 14. Pierre Schlag, Rules and Standards, 33 UCLA L. REV. 379, 384 (1985). 15. Roberta S. Karmel, Should Securities Industry 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s Be Considered Government Agencies?, 14 STAN. J.L. BUS. & FIN. 151, 155 (2008). 16. Tamar Frankel, Let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Outsource Enforcement by Litigation: A Proposal, 11 J. BUS. & SEC. L. 111, 113 ,115-116 (2010). 17. Amanda M. Rose, Better Bounty Hunting: How the SEC’s New Whistleblower Program Changes the Securities Fraud Class Action Debate, 108 NW. U. L. REV.at 1269-1274。 18. David Kwok, Evidence from the False Claims Act: Does Private Enforcement Attract Excessive Litigation? 42 PUB. CONT. L. J. 225, 226 (2013). 19. Christina Orsini Broderick, Note, Qui Tam Provision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An Empirical Analysis, 107 COLUM. L. REV. 949, 969-971 (2007). 20. Robert Clark, Corporate Law, page 99. 21. Robert Clark, Corporate Law, at 100. 22. Robert Clark, Corporate Law, at 97. 23. Matthew A. Kitchen, The Right of a Parent’s Shareholders to Inspect the Books and Records of Subsidiaries: None of Their Business? 74 U. Cin. L. Rev. 1089, 1091(Spring 2006). 24. Joseph A. Grundfest, Disimplying Private Rights of Action under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The Commission‘s Authority, 107 HARV. L. REV. 961, 993 (1994). 25. James J. Park, Rule 10b-5 and the Rise of the Unjust Enrichment Principle, 60 DUKE L.J. 345, 396 (2010). 26. Randall Thomas, Improving Shareholder Monitoring of Corporate Management by Expanding Statutory Access to Information, 38 Ariz. L. Rev. 331, 335-6 (1996). 27. Matthew A. Kitchen, The Right of a Parent’s Shareholders to Inspect the Books and Records of Subsidiaries: None of Their Business? 74 U. Cin. L. Rev. at 1093,(Spring 2006). 28. Melvin Aron Eisenberg, Magasubsidiaries: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Structure on Corporate Control, 84 Harv. L. Rev. 1577, 1597 (1971). (三)判決 1. Kardon v. National Gypsum Co., 69 F. Supp. 512, 513 (E.D. Pa. 1946). 2. Rales v. Blasband, 634 A. 2d 927, 934 n.10 (Del. 1993). 3. Marmon v. Arbinet-Thexchange, Inc., C.A. No. 20092, slip op. at 13-14 (Del. Ch. Apr. 28, 2004); State ex rel. Miller v. Loft, Inc., 156 A. 170 (Del. Super Ct. 1931). 4. State ex rel. Brumley v. Jessup & Moore Paper Co., 77 A. 16, 20 (Del. 1910). 5. BCC Acquistion Corp. v. Durr-Fillauer Medical, 623 A. 2d 85, 90 (Del. Ch. 1992). 6. Seinfeld v. Verizon Communications Inc., 873 A. 2d 316, 317 (Del. Ch. 2005). 7. Macklowe v. Planet Hollywood, Inc., C.A. No. 13450, slip op. at 14 (Del. Ch. Sep. 29, 1994). 8. Hatleigh Corp. v. Lane Bryant Inc., 428 A. 2d 350, 354 (Del. Ch. 1981); Welch, Turezyn and Saunders, supra note 66, at 562. 9. State ex rel. Pillsbury v. Honeywell Inc. 191 N.W. 2d 406 (Minn. 1971)(interpreting Delaware Law). 10. BBC Acquisition v. Durr-Fillauer Medical, 623 A. 2d 85, 88 (Del. Ch. 1992). 11. Safecard Servs., Inc. v. Credit Card Serv. Corp., 1984 WL 8265 (Del. Ch. 1984). (四)其他 1. MBCA §16.02(b) Official Comment, at 16-15 (2009). 2. MBCA §16.02(b) Selected cases, at 16-41-16-46 (2009). 3. MBCA §16.04 Official Comment, at 16-66 (2009). 4. MBCA §16.04 Official Comment, at 16-67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