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urke, E. R., & Pruitt, A. L. (2003). Body positioning for cycling. High-tech cycling-Human Kinetics, 2, 。Pages 69–92。
[2] MacAuley,D.(1995).In A guide to cycling injuries:Prevention & treatment. Bristol: A & C。
[3] 羅譽寅,徹底看懂自行車功率訓練數據,臉譜出版社,第1頁(2016) 。
[4] 魏榮俊.林榮渠.林廷芳,關於力量感測元件.應變規,財團法人三聯教育基金會,第6頁(2012)。
[5] 徐仁濟.楊石盒,(2003),自行車實用手冊,日本自行車產業振興會。
[6] 藤井明德,自行車科學解析,第48 頁,瑞昇圖書,台北,台灣,2009。
[7] 范凱閎,公路自行車最大踩踏功率的騎乘姿勢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2014) 。[8]MathenyF.(1992). Finding perfect saddle height.Bicycling33(4), Pages 108-110
[9]RoseT.M.(1989).Search for the right posture.Sportard 11.Page 45-49。
[10]FrancisR.P.(1986).Injury prevention for cycliests: a biomechanical approach Science of Cycling Page 145-184.Chanpaign: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
[11] 趙威行,自行車下肢騎乘最佳化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研究所,新竹(2011)。[12] 周松緯,室外騎乘自行車阻力與功率輸出及 肌肉活動情形之相互關係,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研究所,新竹(2010) 。[13] 張錚璿.羅懷保.相子元,不同騎乘姿勢對自行車踩踏力量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2 (2010) 48-56。
[14] 吳佳頤,以機能姿勢原理規範競速自行車的設計組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所,新竹,台灣,2008。
[15] K.V.Meena RibuMathew JyothiLeelavathi A.Ravi Sankar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a single element piezoresistor with a half-active Wheatstone bridge for miniaturized pressure sensors ,Measurement ,Volume 111, December 2017, Pages 340-350。
[16]OkajimaShinpei.(1983).Designing chainwheels to optimize the human engine.Bike Tech 2no. 4, Pages 1-7。
[17]紀茹佩,由3D動畫人模截取機能尺寸支研究方法—以洗臉裝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台灣,2006。
[18]石東生. 游志雲.張振平.陳志勇.潘儀聰,人因工程工作姿勢圖例,新北市勞委會勞安所。
[19] Dorothy Mackenize, “Green Design”, Pages.76-79, Laurence King, England, 1992.
[20] 張育德,應變規在輪圈疲勞測試的應用,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研究所,雲林(2006) 。[21] 蘇冠同,嵌入軟質PU薄膜之微型應變規的設計與實測,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機械與航太工程研究所,新竹(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