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典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晉]郭象注 [唐]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年
[晉]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楊家駱主編:《論語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漢]毛亨撰,[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晉]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中華書局,2004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脫脫等著,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二、原典註釋
[魏]王弼,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註》,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年
[宋]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宋]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蘇軾著,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詞集》(第九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明]薛蕙:《老子集解》,《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陸西星撰,蔣門馬點校:《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阮毓崧:《莊子集註》,臺北:廣文書局,1980 年
[清]宣穎:《莊子華南經解》,臺北:宏業書局,1977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華書局,2007年
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張默生原著,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93年
傅佩榮:《解讀莊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三、研究專書
王中江:《道家學說的觀念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2011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王水照:《蘇軾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
王水照:《蘇軾傳 : 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
王洪:《蘇東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劉笑敢:《老子》,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價》,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楊勝寬:《杜學與蘇學》,成都: 巴蜀書社,2003年
四、一般論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蘇軾詩文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徐復觀原著,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臺北:明文書局,1998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羅光:《中國哲學認識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五、期刊論文
王小滕:〈莊子「變」的哲思探析〉,《東華人文學報》第18期,2011年1月,頁1-30。
王小滕:〈莊子“安命”思想探析〉,《東華人文學報》第6期,2007年12月,頁15-50。
王邦雄:〈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頁15-31。
何光順:〈老莊的“反”道〉,《中國文化研究》第2010卷第2期,2010年5月,頁115-118。
沈維華:〈莊子之「忘」探析〉,《國文學誌》第26期,2013年6月,頁35-56。
林美清:〈「天的墮落」與「道的開顯」-論《莊子》內篇的「天」與「道」〉,《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6期,1993年6月,頁583-597。
周雅清:〈〈齊物論〉詮釋及其疑義辨析〉,《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9月,頁23-58。
吳建明:〈論莊子對「命」的思考及其「安命」之可能〉,《鵝湖月刊》第311期,2001年5月,頁54-64。
吳祖剛:〈解其桎梏-莊子論心靈的解放〉,《哲學與文化》第44卷第6期,2017年6月,頁135-147。
覃友群:〈論莊生「坐忘」之「仁義」、「禮樂」次第〉,《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8期,2012年6月,頁1-27。
顏銘俊:〈辨析「氣」概念在《莊子》哲學中的意涵面向〉,《國文學誌》第30期,2015年6月,頁107-147。
鄭倩琳:〈《莊子•齊物論》“莫若以明”探究〉,《語文學報》第9期,2002年12月,頁179-194。
陳德和:〈畸人與真人─莊子大宗師的超越性與圓融性〉,《鵝湖月刊》第219期,1993年9月,頁45-54。
楊穎詩:〈莊子與郭象三籟說辨析〉,《鵝湖月刊》第441期,2012年3月,頁40-49。
劉芷瑋:〈感官與道:《莊子》的知覺感通論〉,《中正漢學研究 》第26期,2015年2月,頁 73-93。
劉昌佳:〈論《莊子》中「化」之意涵〉,《鵝湖月刊》第343期,2004年1月,頁46-54。
謝明陽:〈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鵝湖月刊》第279期,1998年9月,頁18-24。
六、學位論文
馬耘:《論老莊哲學中「道」之無限性與人之自主問題》,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005年趙敏芝:《《莊子》命論之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011年林玫玲:《先秦哲學「命論」思想之探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006年鄭鈞瑋:《《莊子》知識論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012年李涵芃:《莊子生死慧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007年宋愛華:《莊子理想人格之呈現──以〈大宗師〉為主之探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學位論文 ,2006年許嫚佳:《《莊子》內篇畸人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學位論文 ,2006年廖怡嘉:《莊子生死觀之現代詮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2010年鄭鈞瑋:《《莊子》生死觀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005年黃秀琴:《蘇東坡的生命觀與生命教育的對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學位論文,2014年蔡錦寬:《宋代文學家對莊子的接受》,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