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08: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雅雯
論文名稱: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文學研究
指導教授:陳信元陳信元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7
中文關鍵詞:報導文學九二一大地震災難文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43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自古貫今,「災難」一直是創作者書寫的題材,也是報導文學中重要的課題。當世界處於動亂與災難的黑暗面時,往往會出現代表性的作品,文學的力量亦能於此時得到發揮。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台灣中部發生了一場台灣百年罕見的災難。這場規模達七點三級的大地震,從災難發生當時一直到災後的重建過程,人們除了用攝影機、照相機將畫面及影像保存下來之外,還有許多的報導文學作品透過文字記錄了這一切,這些作品不但記載了台灣人共同的記憶,更反映了台灣民間無窮的生命力。
本研究藉由分析「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文學」作品,並依報導文學三大特性-「新聞性」、「目的性」與「文學性」做為分類,探討九二一地震報導文學「所建構出之災難現場」、「所記錄下來之災後處置」、「作者於作品中的個人觀點」與「寫作藝術的呈現方式」。為彌補文本分析的侷限,本文亦針對相關作家進行訪談,期望藉由與作者的互動,深入瞭解其「報導文學觀」,並探索作品的創作歷程,佐以解釋本研究之發現。
綜合文本分析與作家訪談,本研究亦將探討「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文學」的特殊價值以及對台灣社會的意義,並提出「災難文學」未來發展的問題,作為後人研究之參考與建議。
From the past to present, authors and writers often bring up the subject regarding natural disasters in this worl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opic in reportages. When the world is in the dark side full of chaos and disaster, usually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will come in , and the power of literature will be fully released.
On the 21st of September 1999, at approximately 1.47pm, the center of Taiwan was shocked with a massive disaster that has never happened in almost a hundred years. This earthquake that marked 7.3 on the Ritcher scale was the center of all media attention from the time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until its aftermath Cameraman and photographers were all busy capturing the devastated scene, even the reporters were collecting reportage on the earthquake aftermath and rebuilding progress. These news reports not only recorded the memories of Taiwanese people during the earthquake, but it also reflects their infinite vitality.
By analyzing the “921 earthquake reportages”, and categorize them through three characteristics, “news”, “purpose”, and “literature”,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and discussed about “the disaster scene be described and reconstructed”, “the report about the after-disaster decisions”, “the point of view in the reports”, and “the presentation skills in the writings.” To make this paper more concrete, it also interviewed some of the authors, hoping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point of view of reportages”, and discover the creating process, then explain and prove the discoveries in this report by interacting with the authors.
Integrating the analysis and the interviews, this research is also going to discuss about the unique value and the meaning to the Taiwan society, then bring up the prospect about the future of “disaster literature”, to make it as a reference and an suggestion for the socie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3
第二章 報導文學與災難文學…………………………………… 15
第一節 報導文學的定義與特性………………………………………… 15
第二節 報導文學在台灣之發展………………………………………… 20
第三節 災難文學與唐山大地震報導文學……………………………… 27
第三章 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文學所建構之災難現場…………… 33
第一節 災難實況………………………………………………………… 33
第二節 救災過程………………………………………………………… 43
第三節 地景變化………………………………………………………… 51
第四節 災民特寫………………………………………………………… 62
第四章 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文學所記錄之災後處置…………… 77
第一節 災民陳述………………………………………………………… 78
第二節 災後應變………………………………………………………… 84
第三節 義工團體………………………………………………………… 90
第四節 重建工程………………………………………………………… 97
第五節 心靈復元………………………………………………………… 101
第五章 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文學的作者觀點…………………… 107
第一節 抒情與療癒…………………………………………………… 108
第二節 勵志與見證…………………………………………………… 114
第三節 批評檢討……………………………………………………… 121
第四節 政策建議……………………………………………………… 126
第六章 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文學的呈現方式…………………… 133
第一節 九二一與人的故事…………………………………………… 134
第二節 文字的修煉與巧思…………………………………………… 143
第三節 素材的蒐集與重現…………………………………………… 153
第四節 時序的編排與設計…………………………………………… 162
第五節 寫作的人稱與視角…………………………………………… 173
第七章 結論……………………………………………………… 182
第一節 「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文學」在報導文學中的特殊性……… 183
第二節 「九二一大地震報導文學」對於台灣社會的歷史意義…… 185
第三節 「災難報導文學」的未來發展……………………………… 187
參考書目…………………………………………………………… 190
附錄一之一 九二一震後報紙刊載相關文學作品一覽表……… 206
附錄一之二 九二一震後雜誌刊載相關文學作品一覽表……… 222
附錄一之三 九二一震後相關書籍一覽表……………………… 226
附錄二 訪談問題函……………………………………………… 229
附錄三 楊樹清訪談紀錄………………………………………… 232
附錄四 林雲閣訪談紀錄………………………………………… 240
附錄五 瓦歷斯諾幹訪談紀錄…………………………………… 253
附錄六 須文蔚訪談紀錄………………………………………… 267
附錄七 顏艾琳訪談紀錄………………………………………… 279
附錄八 與作家合影……………………………………………… 292
一、九二一大地震相關文本
(一)文獻專書
TVBS周刊編輯部編,《百年記憶-921大震的傷痛與重生》(台北:TVBS出版社,1999)。
王文華,《 兩道彩虹:我們一起走過921》(台北:小兵出版社,1999)。
向陽,《春天的短歌》(台北:三民書局,2000)。
台中縣政府,《世紀震痛 : 一九九九台灣大地震「百日祭」紀念專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9)。
台客,《百年震撼:九二一大地震詩選集》(台北:詩藝文出版社,2000)。
台客,《見震九二一》(台中:文學街出版社,2000)。
行政院,《九二一地震災情報告》(台北:行政院,1999)。
吳佳璇,《921之後…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921經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2000)。
吳念真、何雲姿,《921紀念繪本─鞦韆、鞦韆飛起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
吳崑茂,《見證921震災重建:921集集大地震5周年》(台北:傳文出版社,2004)。
李登輝,《921大地震救災日記》(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4)。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
周姚萍,《我的名字叫希望》(台北:小魯文化公司,1999)。
汪士淳、劉在武、梁玉芳、王超群,《第一時間─慈濟、國軍、北市府、台積電921危機應變實錄》(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0)。
陳斐翡編,《瓦礫中的小樹之歌:921失依孩子的故事 》(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公司,2005)。
育華,《921-TVBS總動員》(台北:TVBS出版社,1999)。
林雲閣,《崩塌的人生》(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
林雲閣,《山鬼的震怒》(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
林雲閣,《大地的創痛》(台北: 實踐家政教育文化基金會,1999)。
林瑞慶、許永縉、彭耀倫、陳長安,《攝影機的眼淚1999年9月21日台灣大地震影像檔案》(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1999)。
林黛嫚編,《921文化祈福─在地的記憶、鄉土的見證》(台北:「人與書的對話」製作單位,2000)。
林金田編,《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救災紀實》(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姜幸君編,《地震、心慟、記憶:921震災集體記憶推動小組記事》(基隆: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2000)。
洪慶峰主編,《走過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台中縣回憶錄》(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
孫少英,《「九二一傷痕」素描集》(南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0)。
張文亮,《陽光會告訴我們回家的路─走過九二一大地震災區的手記》(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0)。
張蒼松,《 疼‧惜:921台灣家族集體記憶》(台北:木馬文化出版公司,2002)。
張蒼松,《 地動情長 : 九二一家族記》(台北: 經典雜誌出版社,2004)。
陳玉峰,《土地倫理與921大震》(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陳正之編,《 天地無情人間有愛:921大地震救災小故事》(台北: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2001)。
陳銘磻編,《台灣大地震─地震逃生新知與防震守則》(台北:旺角出版社,1999.10)。
陳嘉瑞編,《記憶‧921:台中縣921影像記錄》(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
莊永明,《台灣紀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
楊憲宏,《受傷的土地》(台北:圓神出版社,1987)。
路寒袖編,《落筆生根雲朵盛開:第二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
路寒袖編,《神蹟:第四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聖嚴法師,《 台灣,加油:獻給台灣全體同胞》(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
暖暖、陶陶,《愛,沒有斷層》(台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9)。
游重光,《96公里的錯動:車籠埔斷層與921大震》(台北:秋雨文化事業公司,2004)。
陳承中,《消失的協奏曲》(台北: 商周出版社,2000)。
鄭素卿、曹美良等,《九月悲歌─921大地震詩歌集》(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00)。
鄭素卿編,《哭泣的心臟:921南投大地震》(南投:南投縣政府,2000)。
劉黎兒,《超越地震:地動天搖三部曲》(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
劉雅敏,《走過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台中縣回憶錄》(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3)。
劉還月,《台灣大地震斷層現場實錄》(台北:常民文化事業公司,1999)。
劉永毅,《霧峰林家等待明天》(台北:監察院,2004)。
聯合報編輯部編,《震殤 : 921集集大震》(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9)。
鮑代玉,《重建我的家─從林肯大郡與九二一的廢墟再出發》(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2002)。
謝秋霞,《那一夜,921大地震-中寮鄉民口述地震經驗實錄》(台北: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2003)。
顏名宏編,《 飛籬上的缺口:921鎮變》(豐原: 台中縣政府,2000)。
證嚴法師、吳鈴嬌,《用愛撫平創傷 : 證嚴法師談人生的苦難與希望》(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
(二)期刊論文
台大921災後心理復健小組,〈災變後你能做什麼﹖〉,《輔導季刊》第35卷第3期(1999.9),頁51~62。
陳文山,〈大地的怒吼與傷痕〉,《地球科學園地》第11期(1999.9),頁8~10。
陳建勳,〈柏楊:沒有記憶文化,災難就不斷發生〉,《新新聞》第659期 (1999.10),頁35~37。
陳玉梅,〈埔里基督教醫院新生記─攀爬崎嶇山徑,拯救生靈〉,《康健雜誌》第14期(1999.11),頁84~92。
李明軒,〈救災,從謙卑開始〉,《天下雜誌》第222期(1999.11),頁206~207。
李魁賢,〈隨大地心動〉,《笠》第214期,(1999.11),頁143。
林貞岑,〈東勢小鎮─用鄉情補破網〉,《康健雜誌》第14期(1999.11),頁98~101
陳玉梅、林貞岑,〈突破醫療體系圍城〉,《康健雜誌》第14期(1999.11),頁82~83。
謝宏媛,〈揮別驚恐度日─降低災害,與活斷層共存〉,《遠見雜誌》第161期(1999.11),頁290~294。
謝宏媛,〈注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威脅─不斷練習,讓自己走出悲傷〉,《遠見雜誌》第161期(1999.11),頁264~267。
黃惠娟,〈九二一地震全面報導─讓居民自己拿起掃帚來!白錫旼在南投再造「理想國〉,《遠見雜誌》第161期(1999.11),頁268~271。
黃惠娟,〈九二一地震全面報導─一磚一瓦重建家園和信心〉,《遠見雜誌》第161期(1999.11)。頁248~263。
邱花妹,〈希望新家像公園〉,《天下雜誌》第222期(1999.11),頁208~212。
邱花妹,〈彌補公權力缺口─探照邊陲的一盞燈〉,《天下雜誌》第223期(1999.12),頁82~83。
王浩威主講、王妙如整理,〈心理與文學──個人與家的拔河〉,《聯合文學》第16卷第3期(2000.1),頁120~127。
李永展,〈生態城鎮:921災區重建的願景〉,《人與地》第193期(2000.1),頁8~11。
李永展,〈九二一家園重建:永續發展式的圖像〉,《看守台灣》第2卷第1期 (2000.1-3),頁19~23。
陳亦強,〈社會變遷下家的時代意義談九二一震災害後人地關係再重建〉,《師說》第139期(2000.3),頁44~46。
謝輝煌,〈詩的情懷,血的見證─台客《見震九二一》讀後〉,《文訊》第173期(2000.3),頁38~40。
石瑞銓,〈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自然成因與地變〉,《台灣文獻》第51卷第1期 (2000.3),頁69~62。
陳國彥,〈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國際救援活動〉,《台灣文獻》第51卷第1期(2000.3),頁155~177。
蔡佳珊,〈九二一災區有待重建心靈〉,《遠見雜誌》第173期(2000.11),頁270~273。
林芝安,〈東勢─在悲傷深處站起來〉,《康健雜誌》第27期(2001.1), 頁182~185。
林芝安,〈本街重建工作站-─築一條希望的街〉,《康健雜誌》第27期(2001.1月),頁186~189。
林芝安,〈中嵙重建工作隊─重新打造新農村〉,《康健雜誌》第27期(2001.1月),頁190~191。
曾鳳蘭,〈走過陰霾迎向未來:九二一、九二一〉,《水沙連》第21期(2001.1),頁57-58。
胡正申,〈九二一救災士兵「團體處遇方案」設計與評估之研究〉,《軍事社會科學學刊》第9期(2000.5),頁5。
李維庭,〈經歷九二一:災民安置所的心理重建經驗〉,《應用心理研究》第6期(2000.6),頁236。
陳淑惠、林耀盛等,〈九二一震災受創者社會心理反應之分析─兼論「變」與「不變」間的心理社會文化意涵〉,《社會文化學報》第10期(2000.6),頁35~60。
陳玉峰,〈東勢鎮本街保安祠考─921大震人文暨生態研究系列之一〉,《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2卷第2期(2000.6),頁83~111。
劉蕙苓,〈重建集集站〉,《遠見雜誌》第184期(2001.10),頁298~301。
許文耀,〈九二一地震兩週年:心聲‧新生 九二一的故事〉,《水沙連雜誌》第23期(2001.10),頁15~22。
許建崑,〈刻骨銘心的記憶─有關九二一題材的四本少年小說〉,《師友》第413期(2001.11),頁88~91。
張小虹,〈看‧不見九二一:災難、創傷與視覺消費〉,《中外文學》第30卷第8期(2002.1),頁83~131。
黃心雅,〈廣島的創傷:災難、記憶與文學的見證〉,《中外文學》第30卷第9期(2002.2),頁91~92。
阮秀莉,〈大地的變貌‧自然的銘刻:論述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景觀〉,《中外文學》第30卷第9期(2002.2),頁118~150。
龍祥輝,〈一首關於「九二一」的朗誦詩─「煉域」〉,《台灣詩學季刊》第38期(2002.3),頁21~36。
洪海,〈對人類災難的關注與吶喊─讀台客《見震九二一》〉,《葡萄園詩刊》第157期(2003.2),頁55~57。
林耀盛,〈書寫創傷:探究「九二一震災」受創者的心理社會療癒經驗〉,《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9期(2003.6),頁3~64。
林元祥、許志敏、邱益瑞,〈消防人員對九二一震災消防搶救時序之認知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7期(2003.12),頁16~26。
郭笑芸,〈「生命」的對話─九二一震災紀錄片「生命」〉,《文化視窗》第67 卷(2004.9),頁56~63。
李萬瓏,〈921重建五週年 南投勇敢地站起來了!〉,《卓越雜誌》第242期 (2004.10),頁126~129。
王彤,〈921重建─極目之處的重生〉,《中華文化雙周報》試刊3號(2004.12),頁84~89。
光華雜誌編輯群,〈揮別傷慟,總結經驗:走過921重建6週年〉,《光華雜誌》第30卷第10期(2005.10),頁40~43。
柯惠新、劉來等,〈兩岸三地報紙災難事件報導研究─以台灣921地震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第85期(2005.10),頁71~109。
王慰慈,〈台灣紀錄片再現模式分析─以921地震紀錄片《生命》為例〉,《藝術學報》第78期(2006.4),頁79~100。
陳忠信,〈巨震重現─試析向陽〈黑暗沉落下來〉之九二一地震書寫〉,《國文天地》第21卷第11期(2006.4),頁60~63。
楊啟東、賴水清、李榮華,〈難忘那一夜─回憶921大地震的復電秘辛〉,《台電月刊》第526期(2006.10),頁6~10。
徐清銘,〈新農民系列:廖學堂,921震醒的生命實踐態度〉,《鄉間小路》第33卷第5期(2007.5),頁41~48。
(三)報章報導及作品
唐蒼賜,〈東勢王朝14層樓剩半截〉,《聯合報》第4版(1999.9.22)。
吳鈴嬌,〈讓大愛化解小愛─慈濟賑災啟示錄〉,《中國時報》第36版(1999.9.24)。
田炎欣,〈巨震吞噬 活埋村民 長石村成湖泊〉,《聯合晚報》第2版(1999.9.24)。
地方新聞中心,〈多縣市提供火葬場 民間踴躍捐棺木〉,《聯合報》第13版(1999.9.25)。
林保寶,〈我們一起從散赤人做起〉,《中國時報》第36版(1999.9.26)。
吳鈴嬌,〈我愛,故我在!民間賑災熱情接力〉,《中國時報》第36版(1999.9.28)。
翼,〈我要活著出去〉,《聯合報》第36版(1999.9.29)。
劉在武,〈行政院考慮重建東勢鎮,張隆盛負責統合規畫〉,《中國時報》第4版(1999.9.29)。
陳健一,〈深層地震學〉,《中國時報》第37版(1999.10.1)。
黃碧端,〈假如沒有九二一大地震〉,《聯合報》第37版 「黃碧端專欄」(1999.10.3)。
霜牧,〈我的一臂之力要給誰〉,《聯合報》第36版(1999.10.4)。
陳憲仁,〈綿延的記憶〉,《聯合報》第37版(1999.10.9)。
小石,〈災難激出深情大愛〉,《聯合報》第36版(1999.10.14)。
張平宜,〈搶救霧峰林家〉,《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版(1999.10.14)。
丘秀芷,〈一手動時千手動〉,《聯合報》第37版(1999.10.15)。
李展平,〈壓在瓦礫的恐懼─省府邊緣災記〉,《聯合報》第37版(1999.10.16)。
周明德,〈我在無國界醫療站〉,《聯合報》第36版(1999.10.21)。
鄭麗園,〈外籍兵團救災情〉,《聯合報》第36版(1999.10.26)。
孫少英,〈酒香四溢〉,《聯合報》第37版 (1999.10.26)。
陳志成,〈組合大愛的小屋─我在埔里臨時住宅工地現場〉,《中國時報》第36版(1999.10.30)。
柯永輝,〈非假日災區觀光 交部著手推動〉,《聯合報》第19版(1999.11.16)。
王愷,〈九二一啟示錄〉,《聯合報》第37版 (1999.12.8)
綠蒂,〈早安 台灣〉,《聯合報》第37版 (1999.12.25)。
孫少英,〈大地要呼吸〉,《聯合報》第37版 (1999.12.26)。
孫少英,〈蚊帳教室〉,《聯合報》第37版 (2000.1.4)。
黃碧端,〈重建暨南〉,《聯合報》第37版(2000.3.8)。
阮義忠,〈尋找希望的種子 希望多了一倍 集集國小〉,《聯合報》第37版 (2000.4.12)。
孫少英,〈林中歲月〉,《聯合報》第37版 (2000.6.9)。
孫少英,〈殘牆壁畫〉,《聯合報》第37版 (2000.6.12)。
孫少英,〈重建過渡期〉,《聯合報》第37版 (2000.8.6)。
洪淑惠,〈醫界震災研究 5.5%搬屍軍人 嚴重創傷後症候群〉,《聯合晚報》第4版(2000.9.18)。
楊柏林,〈「一九九九‧九‧二一創作造型詩」地震碑紀〉,《聯合報》第37版 (2000.10.29)。
李曜丞、莊芳銘、唐蒼賜,〈「九二一兩年回顧系列三之ㄧ」災難不斷 重建之路仍是夢〉,《聯合晚報》第23版 中台灣(2001.9.19)。
梁玉芳,〈「九二一兩年祭」之二:何處建家園 樓起樓又塌 兩年重建像鏡花水月〉,《聯合報》第13版 (2001.9.23)。
梁玉芳,〈「九二一兩周年祭」之四:造林篇用樹根能抓的牢台灣嗎?〉,《聯合報》第10版 九二一特別報導(2001.9.25)。
黃碧端,〈九二一之痛,可以這樣表達─側記九二一紀念特展〉,《聯合報》第37版「黃碧端專欄」 (2001.9.30)。
許世旭,〈台灣老家─地牛翻滾之後〉,《聯合報》第37版(2001.10.24)。
李賢文,〈山水有餘─百年大震〉,《聯合報》第39版 (2002.8.20)。
徐炎昆,〈九份二山紀念碑 明落成〉,《聯合報》第17版(2002.9.14)。
蔣勳,〈疼惜〉,《聯合報》第39版 (2002.9.14)。
梁玉芳,〈921三周年淡忘的傷痕系列報導之一─和「災民」說再見 和誰來談重建?〉,《聯合報》第3版 (2002.9.15)。
汪士淳,〈921三周年淡忘的傷痕系列報導之四─打造地震教育園區 長路漫漫〉,《聯合報》第10版 (2002.9.19)。
魏忻忻、梁玉芳,〈921三周年淡忘的傷痕系列報導之六─如果時光倒流 我們的應變會更好嗎〉,《聯合報》第3版 (2002.9.20)。
王乾盈,〈九二一震殤三周年─在自然脈動中 學習安身立命〉,《聯合報》第15版 民意論壇 (2002.9.21)。
梁玉芳,〈921三周年淡忘的傷痕系列報導之七─這群年輕人 在災區寫青春〉,《聯合報》第3版 (2002.9.21)。
汪士淳、李曜丞,〈921三周年淡忘的傷痕系列報導之八─中橫德基段,該不該修復通車?〉,《聯合報》第3版 (2002.9.22)。
(四)影像紀錄片
吳乙峰,《生命》,(台北:全景文化傳播基金會,2003)。
李中旺,《部落之音》,(台北:全景文化傳播基金會,2004)。
黃淑梅,《在中寮相遇》,(台北:全景文化傳播基金會,2006)。
黃淑梅,《寶島曼波》,(台北:全景文化傳播基金會,2007)。

二、學術專書
丁曉原,《20世紀中國報告文學理論批評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
向陽、須文蔚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台灣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出版公司,2002)。
李炳銀,《當代報告文學流變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周鋼鳴,《怎樣寫報告文學》(香港:朝陽出版社,1982)。
周政保,《非虛構敘述形態─九十年代報告文學批評》(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
周行,《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1986)。
孟樊、林燿德 ,《世紀末偏航─八十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
高信疆主編,《現實的邊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5)。
徐岱 ,《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張璦,《 20世紀紀實文學導論》(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陸志平、吳功正 ,《小說美學》(台北:五南書局,1993)。
陳進波、馬永強,《報告文學探論》(蘭州: 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
陳銘磻,《現實的探索─報導文學討論集》(台北:三民書局,1980)。
陳銘磻,《大地阡陌路─台灣報導文學十家》(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馮驥才、陳建功,《唐山大地震親歷記》(台北:皇冠出版社,2006)。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7)。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出版社,1998)。
楊逵,《楊逵全集》(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
楊樹清,《天堂之路》(台北:旺角出版社,2000)。
楊樹清,《金門田野檔案》(台北:稻田出版公司,2001)。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文化出版社,1996)。
葉舒憲,《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鄭明娳,《當代文學氣象》(台北:光復書局,1988)。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
鄭宗弦,《又見寒煙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
劉恪,《現代小說技巧講堂》(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錢鋼,《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紀念版》(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

三、學術期刊論文
(一)期刊論文
陳飛龍,〈論報導文學-兼談司馬遷的《史記》〉,《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0期(1979.12),頁177~194。
詩影,〈《史記》是報導文學初論〉,《文藝月刊》第170期(1983.8),頁13~26。
李瑞騰,〈從愛出發─近十年來台灣的報導文學〉,《文藝復興》第158期(1984.12),頁50~58。
林燿德,〈台灣報導文學的成長與危機〉,《文訊》第29期(1987.4),頁153~185。
尹雪曼,〈報導文學與報告文學〉,《中華文藝復興月刊》第22卷第4期(1989.4),頁46~54。
林燿德,〈聯副四十年〉,《聯合文學》第83期(1991.9),24~26頁。
向陽,〈副刊學的理論建構基礎:以台灣報紙副刊之發展過程及其時代背景為場域〉,《聯合文學》第96期(1992.10),頁176~196。
彭家發,〈細說新新聞與報導文學〉,《新聞鏡》第263期,(1993.11),頁30~33。
須文蔚,〈報導文學在台灣,1949~1994〉,《新聞學研究》第51期(1995.7),頁121~141。
李永展,〈建構土地倫理─一個本土性的思考〉,《看守台灣》第1卷第1期(1999.1), 頁5~11。
陳光憲,〈二十世紀報導文學的回顧〉,《應用語文學報》第1期(1999.6),頁143~164。
張堂錡,〈台灣報導文學發展的困境〉,《空大學訊》第242期(1999.11),頁47~51。
阮桃園,〈漫談:「報導文學」中的「探索精神」〉,《明道文藝》第289期(2000.4),頁169~172。
余昭玟,〈當前的報導文學與《史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8期(2000.6),頁196~208。
陳光憲,〈論報導文學的樣式〉,《北市師院語文學刊》第4期(2000.6),頁75~105。
陳光憲,〈史記寫作藝術與現代報導文學〉,《應用語文學報》第2期(2000.6),頁137-162。
劉依潔,〈陳映真在《人間》雜誌中所表現的媒體觀點與實踐方式〉,《東吳中 文研究集刊》第7期(2000.6),頁151~170。
陳光憲,〈論報導文學的時代性〉,《語言文學之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0.11),頁89~114。
陳光憲,〈第一本本土報導文學研究專著─讀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文訊》第194期(2001.12),頁22~23。
盧桂珍,〈眾聲喧嘩中對台灣報導文學的幾點省思──兼評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書目季刊》第36卷第2期(2002.9),頁131~139。
張鍥,〈大陸報告文學的繁榮與發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47期(2002.11),頁11~15。
須文蔚,〈鬆綁論下的台灣報導文學讀本〉,《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47期(2002.11),頁3~5。
吳正堂,〈尋找失去的熱情─關於台灣「報導文學」精選書目〉,《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47期(2002.11),頁6~10。
蕭玉佳,〈披著報導文學外衣的質性研究報告─一種書寫風格的嘗試〉,《教師之友》第43卷第5期(2002.12),頁51~60。
蔡琰、臧國仁,〈由災難報導檢討新聞美學的「感性認識」─兼談新聞研究向美學轉向的幾個想法〉,《新聞學研究》第74期(2003.1),頁95~119。
張瑋儀,〈呼喚者的紀錄片─側寫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幼獅文藝》第590期(2003.2),頁32~33。
顏秀芳,〈陳銘磻報導文學之研究〉,《嘉義大學學報》第74期(2003.4),頁1~25。
林美琴,〈創造台灣的集體記憶─從報導文學到生命書寫〉,《文化生活》第6卷第4期(2003.10),頁56~57。
張堂錡,〈潛流下的伏動─大陸90年代報告文學寫作趨向的考察〉,《中國現代文學》第1期(2004.3),頁49~68。
林淇瀁,〈擊向左外野─論日治時期楊逵的報導文學理論與實踐〉,《台灣史料研究》第23期(2004.8),頁134~152。
王文仁,〈從〈幌馬車之歌〉看藍博洲的報導文學創作─兼論台灣報導文學的幾個文類問題 〉,《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05.6),頁163~182。
張堂錡,〈體系化的探索、建構與可能─台灣報導文學理論研究綜述〉,《政大中文學報》第5期(2006.6),頁165~196。
楊立元、楊學民、娜紅,〈唐山大地震文學論〉,《唐山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6.9),頁40~48。
胡文嘉,〈台灣報導文學批評史初探〉,《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72期(2007.6), 頁127~160。
(二)研討會論文
楊素芬,〈報告VS文學,台灣VS大陸─「兩岸報導文學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側記〉,《文訊》第190期(2001.8),頁89~90。
藍博洲,〈人間正道是滄桑:一個報導文學作者的體驗與期待〉,(《2002兩岸報導(告)文學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台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所主辦,2002.11),頁51~54。
李瑞騰,〈「台灣文學研究在大陸:現況與未來」座談會紀錄〉,《文訊》第242期(2005.12),頁81~90。
詹宇霈,〈刻畫黑暗的臉─「從災難看報導文學」座談會紀錄〉,《文訊》第245期(2006.3),頁81~88。
張堂錡,〈台灣報導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2006.4),頁655~677。
(三)學位論文
韓松沃,〈報導文學之後代寫實主義理論與實踐〉,靜宜女子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秀梅,〈台灣原住民報導文學作品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蔡豐全,〈國軍文藝金像獎報導文學獎作品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謝明芳,〈當代台灣報導文學的興起與發展〉,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劉純杏,〈李喬長篇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明珠,〈《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報導文學獎得獎作品研究(1978~2000)〉,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震,〈原住民報導文學與原住民運動之聯繫─從公眾行動的角度探討報導文學的社會功能〉,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甲乙,〈台灣新聞標題的語言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蔡逸雯,〈台灣生態文學論述〉,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吳薇儀,〈兩岸當代報導文學比較研究(1976~200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柳妃,〈台灣女性議題報導文學:以文學傳播理論為核心的初探〉,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何孟樺,〈在自然的背後—探討劉克襄書寫及政治關懷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弘岱 ,〈《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台灣紀實攝影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郭曉萍,〈陳銘磻報導文學作品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薛麗珠,〈古蒙仁的報導文學作品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胡文嘉 ,〈《綜合月刊》報導文學作品之敘事分析〉,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廖婉如,〈祖靈的凝視:瓦歷斯‧諾幹作品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四、學術類報章評論及作品
沈謙,〈精神的關照‧文學的感染─評古蒙仁的報導文學集《黑色的部落》〉,《中國時報》第37版(1978.4.29~30)。
李利國,〈期待報導文學再出發〉,《聯合報》第25版(1993.10.16~17)。
楊子,〈震災文學〉,《聯合報》第37版(1999.9.27)。
李瑞騰,〈我們應該建構災情學〉,《聯合報》第37版(1999.9.29)。
向陽,〈文學史解釋權的板塊運動 :一九九九年台灣文學傳播現象觀察〉,《自由時報》副刊版「自由評論」(2000.7.2)。
須文蔚,〈「兩岸報導(告)文學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台灣的報導文學並未消失〉,《聯合報》第37版(2001.6.13-14)。
陳映真,〈台灣報導文學的歷程〉,《聯合報》第37版(2001.8.18-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文山,〈大地的怒吼與傷痕〉,《地球科學園地》第11期(1999.9),頁8~10。
2. 陳文山,〈大地的怒吼與傷痕〉,《地球科學園地》第11期(1999.9),頁8~10。
3. 陳建勳,〈柏楊:沒有記憶文化,災難就不斷發生〉,《新新聞》第659期 (1999.10),頁35~37。
4. 陳建勳,〈柏楊:沒有記憶文化,災難就不斷發生〉,《新新聞》第659期 (1999.10),頁35~37。
5. 陳玉梅,〈埔里基督教醫院新生記─攀爬崎嶇山徑,拯救生靈〉,《康健雜誌》第14期(1999.11),頁84~92。
6. 陳玉梅,〈埔里基督教醫院新生記─攀爬崎嶇山徑,拯救生靈〉,《康健雜誌》第14期(1999.11),頁84~92。
7. 李明軒,〈救災,從謙卑開始〉,《天下雜誌》第222期(1999.11),頁206~207。
8. 李明軒,〈救災,從謙卑開始〉,《天下雜誌》第222期(1999.11),頁206~207。
9. 林貞岑,〈東勢小鎮─用鄉情補破網〉,《康健雜誌》第14期(1999.11),頁98~101
10. 林貞岑,〈東勢小鎮─用鄉情補破網〉,《康健雜誌》第14期(1999.11),頁98~101
11. 謝宏媛,〈揮別驚恐度日─降低災害,與活斷層共存〉,《遠見雜誌》第161期(1999.11),頁290~294。
12. 謝宏媛,〈揮別驚恐度日─降低災害,與活斷層共存〉,《遠見雜誌》第161期(1999.11),頁290~294。
13. 謝宏媛,〈注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威脅─不斷練習,讓自己走出悲傷〉,《遠見雜誌》第161期(1999.11),頁264~267。
14. 謝宏媛,〈注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威脅─不斷練習,讓自己走出悲傷〉,《遠見雜誌》第161期(1999.11),頁264~267。
15. 黃惠娟,〈九二一地震全面報導─讓居民自己拿起掃帚來!白錫旼在南投再造「理想國〉,《遠見雜誌》第161期(1999.11),頁26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