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6: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彥豪
研究生(外文):Yan-hao Chen
論文名稱:以苦楝植體化學分析探討二仁溪中下游地區受重金屬污染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urvey on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around middle and downstream of the Er-Jen River from chemical analysis of Meliaceae Tree (Melia azedarach)
指導教授:鄒佩珊鄒佩珊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ei-shan Ts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環境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重金屬污染感應耦合電漿光譜儀二仁溪苦楝
外文關鍵詞:Meliaceae Tree (Melia azedarach)heavy mental pollutionEr-Jen riverICP-O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6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位於台南縣(市)及高雄縣的二仁溪中、下游沿岸地帶,過去曾是台灣廢五金回收、冶煉與酸洗工業發展的主要區域。業者將熔煉後之有害事業廢棄物與酸洗廢液未經妥善處理,即隨意棄置於河岸污染附近水質及土壤,引起當地嚴重重金屬污染問題。木本樹木的生長和生理習性受到週遭環境影響相當大,因其壽命長,且可提供一連續的時間序列,可作為長期之生物監測及環境記錄器。
本研究嘗試以生長於中低海拔地區常見之闊葉樹-苦楝,以感應耦合電漿光譜儀(ICP-OES),分析植體與其根圈土壤之重金屬(鋅、銅、鉛、鎳、鎘與鉻等)含量,藉以闡釋當地環境受重金屬污染之歷程變化與空間分布。研究結果顯示污染區域植體與根圈土壤重金屬含量明顯大於背景區域,植體中重金屬濃度含量依序為鋅>銅>鉛>鎳>鎘>鉻。苦楝植體重金屬含量以反映環境中土壤受重金屬污染為主,與二仁溪水體之重金屬變化關聯性較低。另外,本研究也發現樹芯中各金屬含量於2004年後大多有逐年增加之現象,可能與近年持續偷排廢液與陸續挖出掩埋於沿岸之大量有害廢棄物有關,顯示當地環境仍持續受到人為污染。
The middle and downstream areas of the Er-Jen river have long been polluted by nearby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electroplating factories and aluminum smelters. The untreated waste and water from smeltering processes are the main source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were commonly observed in water, biota and sediments. As trees spend their long-lives in the same location, they have been used as sentinel marker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is study analyzed heavy mentals (Zn、Cu、Pb、Ni、 Cd、Cr) in the Meliaceae Trees (Melia azedarach) and the rhizosphere soil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OES). Meliaceae Tree (Melia azedarach) is one of the common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in lowland area. The results revealed heavy mental in trees and soil of the studied area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background area,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metals in trees is Zn >Cu> Pb > Ni> Cd> Cr. In addition, the content of metal in mostly tree-ring series was increasing after 2004. Comparing the data of tree, soil and riverwater, it was found that metals in trees were more relative with the rhizosphere soil than the river water. By analyzing the trees growing near the Er-Jen river, the results seemed to indicate that illegally disposing waste water and burring hazardous waste along the riverside were still occurred.
目錄

目錄i
圖目錄vii
表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動機-1
1-2 研究目的4
第二章 文獻回顧6
2-1 木本植物之生理組織與構造6
2-2 植物對土壤養分與礦物鹽類之吸收12
2-3 植物體組成之礦物元素13
2-4 木本植物吸收微量金屬的途徑17
2-5 木本植物於環境化學之運用18
2-6 三爺宮溪與二仁溪中下游污染歷程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23
3-1 研究區域概述23
3-2 樹木樣本採樣及前處理26
3-3 土壤採樣與前處理32
3-4 樣本金屬含量分析33
3-5 檢驗品管分析35
3-5.1檢量線備製35
3-5.2方法偵測極限之測定35
3-5.3空白樣品分析36
3-5.4重複樣品分析36
3-5.5數據處理3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38
4-1 苦楝樹輪之重金屬濃度分析38
4-1.1花蓮壽豐鄉苦楝樹輪中重金屬濃度分布38
4-1.2二仁溪中下游地區苦楝植體重金屬濃度分布43
4-2 苦楝植體根圈土壤之分析94
4-2.1背景土壤重金屬濃度參考數值之確立94
4-2.2研究區域土壤重金屬濃度與pH值分析96
4-3 樹葉與樹皮對土壤重金屬之吸收效應101
4-4 樹芯與水質測站重金屬濃度相關性分析110
第五章 結論113
參考文獻116
附件一、重金屬檢量線127
附件二、土壤污染管制標準130
Aberg G., Abrahamsen G., Steinnes E., Hjelmseth H., 2004. Utilization of bark pockets as time capsules of atmospheric-lead pollution in Norway.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8, 6231-6237.

Ault W. U., Senechal R.G., and Erlebach W.E., 1970. Isotopic composition as a natural tracer of lead in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 305-313.

Bellis D. J., Satakea K., Nodab M., Nishimurac N., McLeod C. W., 2002. Evaluation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lead pollution in the annual growth rings and bark pockets of a 250-year-old Quercus crispula in Nikko, Japan.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95, 91-100.

Broadley M. R., Bowen H. C., Cotterill H. L., Hammond J. P., Meacham M. C., Mead An. and White P. J., 2004. Phylo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shoot mineral concentration of angiosperm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55, 396, 321-336。

Edmands J. D., Brabander D. J. and Coleman D. S., 2001. Uptake and mobility of uranium in black oaks:implications of biomontioring depleted urani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Chemosphere 44, 789-795.

Godt J., Scheidig F., Siestrup C. G., Esche V., Brandenburg P., Reich A. and Groneberg D. A., 2006. The toxicity of cadmium and resulting hazards for human healt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and Toxicology 1, 22, 1-6.

Lepp N.W., 1975. The potential of tree-ring analysis for monitoring heavy metal pollution pattern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9, 49-61.

Lin Z.Q., Barthakur N. N., Schuepp P. H. and Kennedy G. G., 1995.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of 54Mn and 65Zn applied on foliage and bark surfaces of balsam fir (Abies balsamea (L.)Mill.) seedlings.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35, 475-483.

Myung C. J., 2008.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and factors affecting metal uptake by Plants in the vicinity of a korean Cu-W mine. Sensors 8, 2413-2423.

Nabais C., Freitas H. and Hagemeyer J., 1999. Dendroanalysis: a tool for bio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32, 33-37.

Rolfe G. L., 1974. Lead distribution in tree rings. Forest Science 20, 283-286.
Watmough S. A. and Hutchinson T. C., 2003. Uptake of 207Pb and 111Cd through bark of mature sugar maple, white ash and white pine: a field experi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21, 39-48.

Watmough S. A., 1999. Monitoring historical changes in soil and atmospheric trace metal levels by dendrochemical analysi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06, 391-403.

Watmough S. A., Hutchinson T. C. and Evans R. D., 1999. The distribution of 67Zn and 207Pb applied to white spruce foliage at ambient concentrations under different pH regim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41, 83-92.

Wittea K. M., Wanty R. B. and Ridley W. I., 2004. Engelmann Spruce (Picea engelmannii) as a biological monitor of changes in soil metal loading related to past mining activity. Applied Geochemistry 19, 1367-1376.











中華土壤肥料學會,2003。植體分析手冊。第10-1~10-4頁。
仇碩、張敏、孫延東、黃蘇珍,2006。植物重金屬鎘(Cd 2+)吸收、運輸、累積及耐性機理研究進展。西北植物學報,第126卷,第2期,第2615-2622頁。
毛海立、余榮龍,2007。鉛鋅礦渣周圍農田土壤中銅和鉛的分布分析。安徽農業科學,第35卷,第25期,第7884-8010頁。
王松永、丁昭義,1998。林產學(上冊)。台灣商務印書館,共562頁。
王俊忠,2007。又遭偷倒廢液三爺溪中秋染紅。自由時報。96年9月26日。
王敏昭、王銀波,1991。二仁溪流域不同剖面深度底泥及其相關水體之Cu及其他重金屬境況。中國農業化學會誌,第29卷,第4期,第465-474頁。
王新、賈永鋒,2007。楊樹、落葉松對土壤重金屬的吸收及修復研究。生態環境,第16卷,第2期,第432-436頁。
朱德民,1995。植物與環境逆境。國立編譯館,台北市,共380頁。
行政院農委會,2008。統計與出版品-養豬頭數調查。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6994。
行政院環保署委託計畫,2003。二仁溪、將軍溪及鹽水溪流域污染削減執行計畫。
行政院環保署環境資料庫,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2008。http://wqshow.epa.gov.tw/。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3。感應耦合電漿原子發射光譜法總則,NIEA M104.00T。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2。重金屬檢測方法總則NIEA M103.01C。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5。土壤中酸鹼值測定方法NIEA S410.61C。
吳俊鋒,2008。二仁溪污染物已挖出六千噸。自由時報。97年3月12日。
吳俊鋒,2008。二仁溪毒物太空包嚴重破損。自由時報。97年7月9日。
吳春吉,2006。竹科放流水中銅及砷來源追蹤分析及其對香山海域養殖區牡蠣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23頁。
吳道仁,2003。二仁溪水質特性與水體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土壤與環境,第6卷,第2期,第59-70頁。
李宗霖、方孟德,1997。台灣西南部河口地區之銅和鋅污染。漁業推廣工作專刊,第14期,第33-36頁。
李宗霖、洪毓春,1995。二仁溪河口海域水質及生物體重金屬污染調查-與綠牡犡時期比較。中華民國環境學會會誌,第18卷,第1期,第58-76頁。
李國欽、費雯綺,1980。水稻田土壤含砷量與植株含砷量及生長情形相關關係之探討。植物保護學會會刊,第22卷,第1期,第101-112頁。
李貽華、徐慈鴻,2006。植物監測空氣污染之發展。農政與農情 ,第163期,第71-74頁。
李學勇,1993。植物學要義。國立編譯館,共694頁。
杜政翰,2006。二仁溪下游地區樟樹樹輪中重金屬含量變化之分析探討。輔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共153頁。
卓家榮,2003。土壤肥力檢測及營養診斷。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32期,第63-74頁。
卓家榮,2005。柑桔土壤肥力檢測及營養診斷技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合理化施肥專刊,第121號,第177-191頁。
房英春、劉廣純、田春、何小惠、宋鋼,2005。淺析河流水體污染的生物監測及指標生物。水土保持研究,第12卷,第2期,第151-153頁。
易希道,1991。最新植物生理學。環球書社。共282頁。
林浩潭、翁愫慎、李國欽,1992。作物中重金屬含量調查及我國國民取食量之探討。中國農業化學會誌,第30卷,第4期,第463-470頁。
林義恭、張同吳、劉新裕,2000年。作物重金屬汙染的成因與影響。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第11卷,第2期,第1- 4頁。
武維華,2006。植物生理學。科學出版社,北京,共506頁。
邵心杰,2007。揪出「黑」手/囂張!工廠接暗管偷排強酸。自由電子報。96年7月10日。
邱雅琦、施如佳、張美華、高雅敏、周秀冠、鄭守訓、周薰修,2007。食米中重金屬(鎘、汞、鉛)含量之調查。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第25卷,第238-245頁。
施如佳、陳石松、張美華、邱雅琦、陳怡如、鄭秋真、周薰修,2006。台灣地區貝類重金屬含量分析方法探討及資料之建立。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24號,第325-344頁。
施伶穎,2000。環境污染與健康風險之網路教育---以重金屬與水產食品為例。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29頁。
柯鴻慶,2004。以植物萃取法處理銅鉛鎘汙染之土壤,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共146頁。
洪英女,2003。雲林海域底拖漁獲物體內中金屬含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15頁。
洪家偉、劉信良、高雅慧,2004。環境中鉛暴露和慢性腎臟疾病之惡化關係。腎臟與透析,第16卷,第4期,第207-212頁。
洪楚璋、郭錦洛,1988。二仁溪河口附近海域水質與生態環境調查研究。台灣環境保護,第5期,第9-19頁。
孫琴、王曉蓉、丁士明,2005。超累積植物吸收重金屬的根際效應研究進展。生態學雜誌,第24卷,第1期,第30-36頁。
孫瑞蓮、周啟星,2005。高等植物重金屬耐性與超積累特性及其分子機理研究。植物生態學報,第29卷,第3期,第497-504頁。
徐慈鴻、李貽華,2006。空氣污染與植物監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技術專刊,第83期,第143 號,第1-11頁。
徐照麗、吳玉萍、楊宇虹、邵建華,2006。烤煙中Cu Zn Mn交互作用研究。農業環境科學學報,第25卷,第5期,第1162-1166頁。
翁振炘,2006。農作物重金屬污染監測與管制措施。農政與農情,第169期,第42-46頁。
常晉娜、瞿建國,2005。水體重金屬污染的生態效應及生物監測。四川環境,第24卷,第4期,第29-33頁。
張永春、孫麗、蘇國峰、蔣順祥、朱述君、樊磊、胡永紅,2005。公路兩側農田土壤及作物中重金屬的累積。江蘇農業學報,第21卷,第4期,第336-340頁。
張宗怡,2002。應用局部平滑法分析樹輪阻抗圖譜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60頁。
張建強、白石清、渡邊泉,2006。城市道路粉塵、土壤及行道樹的重金屬污染特徵。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第41卷,第1期,第68-73頁。
張學洪、羅亞平、黃海濤、劉傑、陳俊,2005。某電鍍廠土壤重金屬污染及植物富集特徵。桂林工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第289-292頁。
郭書吟,2006。以雜草吸收受污染土壤中重金屬之探討。朝陽科技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共66頁。
陳仁炫,1995。植物之養分吸收。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二),豐年社,第349-352頁。
陳信華、林建村,1996。二仁溪污染現況。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第11期,第46-53頁。
陳尊賢、李毓琪、蔡呈奇。1998。台灣地區土壤環境重金屬背景值調查分析。行政院環保署委託計畫 (EPA-87-H104-03-03)(報告編號:EPA-044870101)。期末報告(共三冊,共 1,012頁)。第一冊總論(130頁),第二冊分縣報告(1-462頁),第三冊分縣報告(463-882頁)。
陳慧萍,2006。髒臭如烏江 二仁溪嗚咽。新台灣新聞週刊,第526期,第70-75頁。
陳懷滿、鄭春榮、周東美、涂從、高林,2005。德興銅礦尾礦庫植被重建後的土壤肥力狀況和重金屬污染初探。土壤學報,第42卷,第1期,第29-36頁。
森林.林業學習館,2008。http://www.shinrin-ringyou.com/。
游秀花、聶麗華、楊桂娣,2005。森林生態系統植物重金屬(Cu、Zn、Cd)污染研究進展。福建林業科技,第23卷,第3期,第154-159頁。
馮豐隆、詹明勳,2005。年輪學應用於森林與環境的關係。林業研究季刊,第27卷,第3期,第37-50頁。
黃會一、張有標、張春興、蔣德明、王育英,1984。木本植物對大氣重金屬污染物耐性的研究。植物生態學報,第8卷,第2期,第123-132頁。
黃煥彰,2002。戀戀二仁溪。看守台灣,第24期,第220-227頁。
楊登偉,2003。以箱盒培養定點置放之生物指標監測大氣中鉛鎘重金屬污染之初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5頁。
葉志鴻、陳桂珠、藍崇鈺、李柳川,1992。鉛鋅礦廢水中重金屬在寬葉香蒲(Typha latifolia)的累積與分佈。植物生態學報,第16卷,第1期,第72-79頁。
葉若鋆,2005。松針在空氣污染監測上的利用。台灣林業,第31卷,第4期,第35-38頁。
葉顓銘、陳少燕、黃定鼎、黃浩仁,2004。清理重金屬汙染的植物。科學發展,第380期,第44-49頁。
鄒佩珊,1998。台灣山區近五百年的氣候變化:樹輪寬度的證據。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28頁。
廖睿宏,2005。土壤溶液中Cl-、SO42-與黃酸根陰離子對Cd2+濃度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共136頁。
劉怡伶,2006。二仁溪水染紅 丟臉丟到國外去了。中廣新聞網。95年8月8日。
劉國棟,2001。植物營養元素-Ni。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第7卷,第1期,第103-108頁。
劉賢祥,1999。植物生理學。徐氏文教基金會,台北縣,共480頁。
劉鵬、吳建之、楊玉愛,2000。土壤中的硼及其植物效應的研究進展。農業環境保護,第19卷,第2期,第119-122頁。
蔣高明,1994。運用油松年輪揭示承德市硫及重金屬污染的歷史。植物生態學報,第18卷,第4期,第314-321頁。
蔡居文,2005。廢水排入二仁溪3廠有問題。自由時報。94年8月26日。
蔡居文,2007。排廢污染才上報溪水又染橘。自由時報。96年7月11日。
蔡淑華,2005。植物解剖學。國立編譯館,台北市,共358頁。
鄭旭惠,2003。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地下水養殖虱目魚之砷累積研究。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論文,共46頁。
鄭漢臣,2004。藥用植物學。文光圖書有限公司,共390頁。
錢紀銘、萬孟瑋、黃漢哲、郭馨文、陳意銘,2006。二仁溪底泥多氯聯苯污染分佈之研究。嘉南學報,第32期,第54-63 頁。
鍾崇燊、柯捷男,2002。可怕的鉛污染。科學發展,第357期,第52-55頁。
嚴小龍、廖紅、戈振揚、羅錫文,2000。植物根構型特性與磷吸收效率。植物學通報,第17卷,第6期,第511-519頁。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敏昭、王銀波,1991。二仁溪流域不同剖面深度底泥及其相關水體之Cu及其他重金屬境況。中國農業化學會誌,第29卷,第4期,第465-474頁。
2. 吳道仁,2003。二仁溪水質特性與水體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土壤與環境,第6卷,第2期,第59-70頁。
3. 李宗霖、方孟德,1997。台灣西南部河口地區之銅和鋅污染。漁業推廣工作專刊,第14期,第33-36頁。
4. 李國欽、費雯綺,1980。水稻田土壤含砷量與植株含砷量及生長情形相關關係之探討。植物保護學會會刊,第22卷,第1期,第101-112頁。
5. 李貽華、徐慈鴻,2006。植物監測空氣污染之發展。農政與農情 ,第163期,第71-74頁。
6. 林浩潭、翁愫慎、李國欽,1992。作物中重金屬含量調查及我國國民取食量之探討。中國農業化學會誌,第30卷,第4期,第463-470頁。
7. 林義恭、張同吳、劉新裕,2000年。作物重金屬汙染的成因與影響。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第11卷,第2期,第1- 4頁。
8. 邱雅琦、施如佳、張美華、高雅敏、周秀冠、鄭守訓、周薰修,2007。食米中重金屬(鎘、汞、鉛)含量之調查。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第25卷,第238-245頁。
9. 施如佳、陳石松、張美華、邱雅琦、陳怡如、鄭秋真、周薰修,2006。台灣地區貝類重金屬含量分析方法探討及資料之建立。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24號,第325-344頁。
10. 洪家偉、劉信良、高雅慧,2004。環境中鉛暴露和慢性腎臟疾病之惡化關係。腎臟與透析,第16卷,第4期,第207-212頁。
11. 馮豐隆、詹明勳,2005。年輪學應用於森林與環境的關係。林業研究季刊,第27卷,第3期,第37-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