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9 11: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百修
研究生(外文):Bai-shiu Kuo
論文名稱: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rach of Lcoal Cultural Industrilization Mechanism ─A Case Study of Mei-nung Town
指導教授:周志龍周志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u-Lung Ch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計劃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地方文化產業化美濃調節理論共識互信社會調節機制內生式發展
外文關鍵詞:Local Cultural IndustrilizationMei-nung TownRegulation TheoryConsensus and TrustSocial Regulation MechanismEndogenous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4
  • 點閱點閱:47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7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1
伴隨全球化的發展所造成的「文化普同性」,近年在地方意識興起的趨勢下,地方文化政策成為晚進各國空間發展與都市再生的重要議題。台灣在此潮流下,亦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等運動。但由近十餘年的推動顯現,地方文化政策並未有效促使地方內生的發展,地方成員在推動過程中衝突不斷甚至越演越烈,而此一攸關地方空間發展的施行過程裡,空間規劃部門亦欠缺良好的介入機制與角色定位的調整,使相關地方文化政策對於地方發展的影響備受質疑。
本研究於此,以目前台灣地區初步具備地方自明性並且具有地方文化發展基礎的高雄縣美濃鎮為個案研究,從地方文化產業化角度切入,探討在地方文化產業化過程中地方成員的調節互動,並以相關事件與地方公共事務運作作為互動情形的分析,進而從社會調節與空間發展的方向,期望能建構美濃鎮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帶動地方內生式的發展。
本研究首先從目前地方文化發展政策以及國內外相關個案、當前地方發展理論中的調節理論瞭解,從中建構本研究的分析架構,作為研究往後的分析基礎。第二部份即由美濃鎮的個案切入,分為實質、非實質文化資源與地方社會互動調節機制分析,而主要即針對以「美濃水庫」事件後的地方共識與成員互動的情形,探討其在面對地方文化產業化過程中的相關現象與問題。第三部份則綜合前述對美濃鎮的分析,建構與擬議地方文化產業化過程與成員構成、社會調節機制的形塑、地方文化產業化的空間發展,並於最後由上述研究成果對當前地方文化政策提出相關課題與意涵,提供為未來推動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形塑的參考。
本研究的結果,主要有以下結論:
1.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最重要的即是地方成員間互信機制的建立,而此一信任機制即是目前在推動文化發展與社區營造所必須建立的。
2.地方發展與文化延續的運作是需要由地方居民動員而起,亦即強調地方內生與自發動員的文化與生活積累。
3.空間規劃部門在地方文化產業化過程中,以促使地方成員對發展規劃的參與及認同感的建立,並且塑造良好的環境促進地方社會互動,所扮演的是極為重要的催化與協助者的角色。特別是在地方發展構想塑造部份,更是未來地方文化產業化,社會機制建構的物質基礎。
總結而言,未來在推動與探討地方文化延續與地方發展的過程裡,應在以強調實質文化資源與非實質文化資源的建構之外,更進一步探討地方成員互動情形,促使其社會的互動調節機制形成,作為地方文化與地方發展的內生基礎。
As culture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ism, local culture policy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renewal in every country. In the trend, Taiwan also launchs policies such as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 “Cultural Industr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ulturialization” etc. But in recent decade, local culture policies within locality did not promote local development endogenously and properly. Local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is getting stronger in the process, but spatial planning sector lacks good mechanism and role to inter this process of local development. It is questioning local effects of culture policy on local development.
Case study of this research is Mei-nung town in south Taiwa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ocal culture industrilization mechanism, social regulation, the interaction of local members, the interactive analysis of some events and public affairs,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are explored.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policy of local culture development, the related cases and “Regulation Theory” to build the analysis framework.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local social interaction,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cultural resources.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ed phenomenon and issues within the local culture industrilization process with preference to local consensus and members’ interaction after “Mei-nung Reservoir” event.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e local culture industrilization process, the major actors, the social regulation mechanism and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industrilization. By the end, this research offers several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aiwan’s local culture policy.
The research reaches following conclusions:
1.Constructing local institu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local culture industrilization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trust mechanism in combining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management.
2.It needs mobilize local resident for loc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tinuty. Through emphasizing endogenous accumulation on culture and lives of local development.
3.During the local cultural industrilization process, spatial planning sector has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assisting, local actors developing particip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Especially, it also serves as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for local cultural industrilization and social mechanism 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第三節 研究方法、流程與分析架構
第二章 文獻、理論回顧與命題建構
第一節 文化政策發展沿革與地方個案評析
第二節 文化產業化與地方發展相關理論評析
第三節 文化產業化制度之命題建構
第三章 美濃鎮地方變遷與文化資源的發展
第一節 空間發展脈絡與社經結構變遷
第二節 文化資源與重要文化產業的生成
第三節 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運作現況
第四節 地方成員意識的凝聚-「美濃水庫事件」的發展過程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美濃鎮文化產業化中地方社會機制的調節
第一節 地方政治生態與發展
第二節 地方社群組織發展與態度
第三節 地方居民對文化產業的態度與期許
第四節 地方文化產業化中地方社會的調節機制
第五章 美濃鎮地方文化產業化制度之芻議
第一節 地方文化產業化過程與成員構成
第二節 社會調節與信任機制形塑
第三節 地方文化產業化的空間發展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重點回顧
第二節 地方文化產業政策課題與涵意-美濃案例的啟示
國內專書
內政部營建署
1983,《台灣南部區域計畫規劃作業報告彙編》,第二卷-分析與預測篇-第一冊,P25-P34。
台灣省旅遊事業管理局
1989,《高雄縣美濃-中正湖細部開發計畫》,台灣省旅遊事業管理局。
台灣省手工藝研究所
1997,《社區總體營造行政能源手冊-經濟、社會能源篇》,台灣省手工藝研究所。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9,《文化藝術補助暨獎助輔導辦法彙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西村幸夫
1997,<十年後的小樽運河>,收錄於《故鄉魅力俱樂部》,王惠君譯,台北:遠流出版社,P34-P51。
李幸祥
1997,《六堆客家的故事》,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李朝賢
1993,《區域發展規劃》,台北:華泰書局,P81-P179。
辛晚教
1998,《地方設置客家文化園區可行性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P4~19-P4~33。
辛晚教
1996,《文化活動與設施(空間)互動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P17-P2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9,《村史運動的萌芽》,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十年大事記》,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美濃鎮公所
1999,《高雄縣美濃鎮簡介》,美濃鎮公所。
美濃鎮公所
1996,《美濃鎮誌》,美濃鎮公所印行。
美濃愛鄉協進會
1996,《重返美濃》,台北:晨星出版社。
周志龍
1996,<台灣的政經變遷與文化生活空間規劃>,收錄於《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P68-P98。
稅所重雄
1993,《台灣菸草栽培變遷史》,吳萬煌譯,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
洪馨蘭
1999,《菸草美濃》,台北:唐山。
俞景遽
1988,《社會變遷》,台北:巨流。
高承恕
1990,<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結構因素之探討>收錄於《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P9-P19。
高雄縣政府
1996,《高雄縣綜合發展計畫》,高雄縣政府。
徐 震
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夏鑄九、林秋金、顏亮一
1992,《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P118-P125。
夏鑄九
1999,<都市象徵>,收錄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P539-P546。
國史館
1998,《中華民國社會史(初稿)上冊》,1998,國史館:P354-P359。
陳界玄
1998,《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P5-P8。
陳界玄
1994,<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台北:聯經,P31-P67。
陳運棟
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北:臺原出版社。
莊翰華
1998,《都市行銷理論與實務》,台北:文笙書局。
曾旭正
1996,<雙元城市的興起-一個比較的角度>,收錄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P311-P331。
曾喜城
1999,《台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台灣分館。
黃肇新
1999,《市民、社區、夢》,台北:雅歌。
蔡宏進
1989,《鄉村社會學》,台北:三民。
劉還月
1997,《台灣產業誌》,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趙永茂
1998,<台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的轉變及其特質>,收於《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圖書,P250。
廖嘉展
1995,《老鎮新生》,台北,遠流圖書:附錄一。
費孝通
1947,<損蝕沖洗下的鄉土>,收錄於《鄉土重建與鄉鎮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P46。
鍾秀梅
1994,<解嚴後台灣農民運動-是以客家農運經驗分析>,收錄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鍾理和
1993,《鐘理和集》,台北:前衛。
鍾鐵民
1993,《鐘鐵民集》,台北:前衛。
國內期刊
王 鑫
1995,<世界襲產地區>,《地景保育通訊》3:P8-P9。
周志龍
1998,<資本主義國家理論的論爭與發展>,《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8(1):P138-P160。
周志龍
1998,<資本主義全球化過程中的台灣都市及區域發展之結構變遷>,《法商學報》:P1-P45。
林秀幸
1997,<重建鄉村社群: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成立背景與組織探討>,《思與言》,35(3),P87-P118。
洪孟哲
1999,<文化政策的形成與執行>,《文化建設》8:P6-P20。
高雄縣議會
1998,《高雄縣議政通訊月刊》27-49:P29。
郭貞
2000,<從文化產製體系看文化產物的行銷>,《文化視窗》4,P43-P57。
陳淑華
1998,<遠離惡水>,《經典雜誌》10:抽印本。
陳其南
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楊敏芝
1998,<全球化經濟趨勢下台灣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收錄於《1998年都市計畫學會論文集》:P2-2-1-P2-2-14。
張瓊方
1999,<客家新桃花源-美濃、六家的危機與轉機>,《光華雜誌》10:P117-P127。
趙惠玲
2000,<從荷莉的故事談起-一個將藝術、文化與生活相容的例子>,《文化視窗》3:P34-P43。
賓靜蓀
1999,<美濃-家在山的那一邊>,《天下雜誌》6:P112-P124。
劉怡汝
2000,<文化事業如何尋求企業贊助>,《文化視窗》4:P36-P42。
劉弘煌
2000,<社區資源的開拓、整合與分配>,《社區發展季刊》3:P35-P52。
賴士安
2000,<六堆人看總統大選>,《客家雜誌》118:P41-P43。
博碩士論文
林政逸
1999,<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關係-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個案研究>,國立中興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第30屆碩士論文。
黃國禛
1998,《文化政策、認同政治與地域實踐-以九0年代宜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志宏
1993,《菸業對美濃大崎下聚落空間的影響》,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平
1997,《台灣工業化過程中客家族群空間形式的演化-六堆內埔之個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國外部份
Amin,A.&Thrift,N.
1995.”Globalisation,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and the Local” in The New Urban Context, edited by P.Healey,s Cameron,S.Davoudi,S.Graham and A. Madani-Pour.
Bianchini,F.
1991.”Remarking European cities: the role of cultural policies. ”in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 Edited by Bianchini,F. and Parkinson,M.NEW YORK:MANCHESTER.
Booth.P. and Boyle.R.
1991.”See Glasgow, see culture. ”in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 Edited by Bianchini,F. and Parkinson,M.P36-P38.
Boyle M.
1997.”Civic booterism in the politic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stitutional positions’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s’ in the consumption of hallmark even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9:P1975-P1997.
Griffiths,R.
1995. ”Cultural strategies and new modes of urban intervention.” Cities 12(4):P253-P265.
Jenks,C.
1993,Culture;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1998,<文化>,P23-P25,巨流圖書公司。
Innes,J.E. and Booher,D.E.
1999,”Consensus Building and Complex Adaptve Systems-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Collaborative Planning.” APA Journal 65(4):P412-P423.
Innes,J.E. and Booher,D.E.
1999,”Consensus Building as Role Playing and Bricolage-Toward a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 APA Journal 65(1):P9-P25.
Kratje,S.
1999.”A regulation approach to regional studi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1:P698.
Mooney,G. and Danson,M.
1997.”BEYOND’CULTURE CITY’ Glasgow as a ‘dual city’.” in Transforming Cities: Contested governance, and new spatial division. edited by Jewson,N. and Macgregor, S. P73-P85.
Strange,I.
1997. ”Planning for change, conserving the past: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 in historic cities?. ” Cities 14(4): P227-P233.
Whitt,J.A.
1987.”Mozart in the metropolis: The Arts Coalition and the Urban Growth Machine.” URBAN AFFAIRS QUARTERLY September: P15-P32.
其他資訊
八色鳥協會,1999,《黃蝶翠谷生態文宣》,八色鳥協會。
八色鳥網頁 http://www3.nsysu.edu.tw/yb vp itta/
三峽歷史舞臺 http://www.contest.edu.tw/87/endshow/4/site/history/history02.htm
文建會 http://www.cca.gov.tw
中央日報 http://www.cdn.com.tw/daily/1999/06/15/text/880615f6.htm
交工樂隊 http://www.leband.net/talk/index.htm
美濃愛鄉基金會網頁 http:www4.nsysu.edu.tw/scc id/mpa/
美濃發展協會,《美濃水庫文宣》。
鹿港鎮公所全球資訊網 http://www.lukang.gov.tw/town.htm
鹿港電子報評論版 http://433491.8d8d.net/
新新聞 http://cylin.g1.ntu.edu.tw/~culture/NEW545.HTM
新港文教基金會 http://www.iis.sinica.edu.tw/
陳其南,1999,<地方文化發展的新趨勢>,《聯合報》第十四版,八月二十六日。
中國時報,1999,<「歷史之心」藝術品遭鹿港人士破壞>,《中國時報》第十一版,四月二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