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7:43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李高宗憲
研究生(外文):
Tsung-Hsien Li-Gao
論文名稱:
乩身的養成與角色認同—臺東市東龍宮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Cultivation of Jit-shen and Role Identity: Case Study of Tunglung Temple, Taitung City
指導教授:
李玉芬
指導教授(外文):
Lee Yu Fe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
進修部公共與文化事務碩士專班(假日)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乩童
、
坐禁
、
靈媒
、
自我認同
外文關鍵詞:
Jitung
、
retreat
、
spirit medium
、
self-identit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1383
評分:
下載:87
書目收藏:0
本文探討台灣民間宗教虔信者,乩身的養成與角色認同。乩童如何成乩?為什麼是他當乩身?是基於什麼樣的緣由會選他做為神明代言人?為什麼不另尋他人?要成為一名正職的乩童需要經過哪些養成教育?
本研究採取田野調查法,配合實地參與觀察法,收集資料加以整理分析。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探討東龍宮之神明憑附乩身「緣由及考量」。
(二)、探討東龍宮乩身成為乩童的「養成歷程」及「身心經驗」。
(三)、探討東龍宮乩童角色認同的歷程。
研究結果如下:
台東東龍宮神明憑附乩身的緣由包括1.因病、劫數而召神啟、2.上帝公夢中提點,而形成與神之約。東龍宮神明憑附乩身的考量包括1.視為神明對乩身的恩寵、2.是乩身無法逃避的使命。
乩身養成歷程包括1.宮廟名的求取、2.乩童身分證的取得、3.南下拜師、4.坐禁(閉關)、5.出禁(出關)、6.爬刀梯(登天門)。
乩童的身心經驗包括1.開壇辦事時自身靈體被拉出體外擱置一旁、2.面對世人評論,乩童身心不斷磨練,怕世人異樣眼光及家人的排斥與不諒解,選擇隱瞞而無他法。
乩童的自我認同,是不停變換「平凡與神聖」角色的歷程,包括1.開始時被動徵召學習、2.接受正統道教養成訓練、3.持續性修練、實力茁壯而自大、傲慢、4.逃避開壇辦事,被神明處罰而諸多不順、5.無奈回頭接受乩童角色。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how an individual is cultivated to become Jitong (a spirit medium) and further discussing Jitong’s role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believers in Taiwan’s folk culture. How can Jitong become a spirit medium? Why is he or she the earthly vehicle Jit-shen for divine expression? 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someone to be chosen as a speaker for gods? Why aren’t others chosen as the vehicle? What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are required for becoming a full-time Jitong?
In this study, field surveys are conducted. By paying visits to the temple and making observations, related information is collected, compiled and analyzed. To be more specific,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I) Find out the “reason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a candidate to be chosen as the earthly vehicle for the gods at Tunglung Temple.
(II) Find out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of an earthly vehicle turning into a formal spirit medium, Jitong.
(III) Discuss Jitong’s experience in role identity.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reasons why a person is chosen as Jitong by gods at Tunglung Temple in Taitung include: 1. divine inspiration while experiencing illness or inexorable doom; and 2. being reminded by Xuanwu Deity in dreams and then reaching an agreement with the deity. The considerations for a candidate accepting the role of Jitong assigned by gods at Tunglung Temple are: 1. divine grace to the earthly vehicle; and 2. a destined mission for the earthly vehicle.
The process of the earthly vehicle turning into formal Jitong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teps: 1. obtaining the temple name; 2. obtaining the identity of Jitong; 3. seeking for instructions from a master in South Taiwan; 4. going on a retreat; 5. coming out of a retreat; and 6. climbing a ladder of knives (or climbing up to the heavenly ga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s Jitong experiences are described below. 1. When Jitong is ready to engage in temple-opening rites and prepares to speak for gods, his or her soul is separated from the body and set aside. 2. Jitong has to face criticism by others all the time, which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for honing Jitong’s body and soul. Jitong normally has no choice but to conceal the fact of his or her role because the secular world would perceive the role from a biased angle. In addition, Jitong’s family may refuse to accept the fact or it may be difficult for Jitong to get understanding from family.
In terms of self-identity, Jitong keeps experiencing role-switching between being “ordinary and divine”. Such process includes the conditions below. 1. A candidate is passively called up for learning to be Jitong at the beginning. 2. Jitong has to receive orthodox Taoist training. 3. Jitong is required to keep practicing and enhancing strengths. But Jitong may thus become arrogant and proud. 4. Jitong may intend to escape from doing the rites and speaking for gods but he or she could be in a series of trouble because of being punished by gods. 5. A candidate couldn’t help but turn back to accept the role of Jitong.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乩童的界定與起源 9
第二節 台灣乩童的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臺東市區主要寺廟介紹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54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 54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6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58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9
第一節 台東東龍宮神明憑附乩身的緣由及考量 69
第二節 台東東龍宮乩身的養成歷程及其身心經驗 105
第三節 東龍宮乩童角色認同的歷程 135
第五章 結論 150
參考文獻 156
附錄一 171
丸井圭治郎 1919 《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臺灣總督府。
文榮光 1985 〈精神疾病與求助行為:問題與對策〉。《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
(1),頁37–46。
文榮光 1992 〈靈魂附身現象:台灣本土的壓力因應行為〉,發表於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究會,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2年4月23–25日。
文榮光、林淑玲、陳正宗、周文君、黃曉玲 1992 〈靈魂附身現象一台灣本土
壓力因應行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3:1–32。
文榮光、林淑鈴、陳宇平 1993 〈靈魂附體、精神疾病與心理社會文化因素〉,
《本土心理學研究》,2:頁1–35。
文榮光、林淑鈴 1996 〈靈魂附身現象與心理治療〉。載於曾文星(主編),《人
的心理與治療》,頁295–330。台北︰桂冠。
王興耀 1975 〈乩童的形成〉,《南杏》22︰頁69–70。
王溢嘉 1976 〈神諭與童乩〉,《健康世界》5︰頁42–45。
王連生 2002 《教育人類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王秀婷 2002 〈一個女乩童的生活世界–從起乩到冷爐的社會網絡發展〉。國立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雯鈴 2003 〈臺灣童乩的成乩歷程:以三重童乩為主的初步考察〉,臺北:
私立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尹章義 1995 〈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台北以及新莊三
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台北文獻》直74期,1985),
頁1-28。洪麗完著,〈清代台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
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臺灣史研究論文集》,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1988),頁133-185。彭明輝著,〈舉頭三尺有神明-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台北縣立文化中心》,頁1–271。
伊能嘉矩 1928 《台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1965年重印),中卷,頁
457–458。
朱柔若(譯) 2002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揚智文化。
(Neuman, W.L. 1997)
余德慧、劉宏信 1993 《台灣民間宗教虔信者的「啟蒙神學」》新世紀宗教研究,
1(4),頁64–94。
余德慧、彭榮邦、石世明 2006 〈台灣巫宗教的田野反思〉。載於余德慧(主編),
《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台北︰心靈工坊,頁21–58。
宋光宇 1995 〈神壇的形成一高雄市神壇調查資料的初步分析〉,漢學研究中
心編者,《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市: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頁102。
宋 和 1978 《台灣神媒的社會功能–一個醫藥人類學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
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龍飛 1982 a〈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假託神意替神說話的童乩〉,收入
氏著,《民俗藝術探源》,516–529,(頁519)。
宋龍飛 1982 b〈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假託神意替神說話的童乩〉,收入
氏著,《民俗藝術探源》,頁516–529。
宋龍飛 1982 c《民俗藝術探源》,臺北:藝術家,頁353。
宋龍飛 1983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個假託神意替神說話的童乩〉,原載
於〈藝術家〉93,頁218–225、94,頁232–237:收人氏著,《民俗藝
術探源》,台北:藝術家,頁218–225。
李亦園 1977 〈是真是假話童乩〉,原載〈中國論壇〉,3:12,收入氏著,《信
仰與文化》,(台北:巨流),頁101–115(頁107)。
李亦園 1978 〈是真是假話童乩〉,收入氏著,《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
書公司),頁101–115。
李亦園 2010 《文化與修養》。臺北:Airiti Press。
汪文聖 2003 〈本土精神病患照顧倫理的現象學探討〉。《本土心理學研究》,19,
頁65–108。
何鳳嬌 1996 《臺灣省警務檔案彙編、民俗宗教篇》,(台北:國史館),頁1–2。
林 豪 1878 〈風俗、卷9〉,《澎湖廳志》,頁327。
林富士 1995 《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台北縣立文化
中心頁230–231。
林富士 1988 《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頁56–67、114–118。
林富士 2000 a 薩滿工作室,「童乩研究」的歷史回顧
網址︰http://www..ihp..sdca.edo.tw/。
林富士 2000 b〈童乩研究的歷史回顧〉。載於林富士(主編),《小歷史:歷史
的邊陲》,台北:三民,頁40–60。
林富士 2001 〈疾病與「修道」︰中國早期道士「修道」因緣考釋之一〉。(漢
學研究),19(1),頁137–165。
林富士 2002 a 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童乩的社會形
象初探(二稿)》。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主辦之「巫者的面貌」學術
研討會,台北。
林富士 2002 b〈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二版,《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
初探》,頁8。
林富士 2005年九月 〈第七十六本.第三分〉,《醫者與病人-童乩在台灣社會
中的角色與形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林 憲 1997 《文化與精神病理》,台北:水牛出版社。
林美容 1988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
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頁95–125。
林美容 1989〈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期,《彰化媽祖的信仰圈》,
頁41–104。
林衡道 1976〈台灣寺廟的過去與現在〉,《台灣文獻》,27:4,頁41–49,(頁
45)。
洪瑩發、林長正 2013 《臺南傳統道壇研究》。(出版︰臺南市文化局)。
苗啟明、溫益群 1993 《原始社會的精神歷史構架》。雲南:雲南人民。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Patton, M.Q. 1995)。
吳瀛濤 1959 〈台灣的降神術:關於童乩的迷信〉,《台灣風物》,9:5&6,頁
25–27,(頁25)。按:此文雖然發表於1959年,但依全文的內容判斷,
其所描述的情形應該是日治時代後期之事。
周榮杰 1987 〈閒談童乩之巫術與其民俗治療〉,《高雄文獻》30/31︰69–122。
尚榮安(譯) 2001 《個案研究》。臺北:弘智文化。(Yin, R.K. 1994)
周梅雀 1997 《從教育觀點論寒單爺民俗活動》。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素絹 2006 〈探討節慶活動促進地方行銷之資源整合模式─以「大甲媽祖國
際觀光文化節」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連 橫 1977 a 〈宗教志,卷二十二〉,《台灣通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頁652。
連 橫 1977 b〈宗教志,卷二十二〉,《台灣通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77重印),頁447–448。
莊書豪 2010 《由神壇到公廟-談新興廟宇的形成與困局》,雲林:雲林科技
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頁34。
涂爾幹 191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法語: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國分直一1942 〈童乩的研究〉,《童乩》,民俗台灣(中譯本),1,頁90–102。
張 珣 1989 〈民俗醫生–童乩〉,民俗曲藝10:55–62,收入氏著《疾病與文
化》,(台北;稻香出版社)。
張紫晨 1995 《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南天。
梅陰生著,王世慶譯 1901 〈乩童之由來〉收入《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 1.7︰
36。
許雅婷 2002 〈母娘與祂的兒女-慈惠石壁部堂宗教人的經驗世界〉。國立東華
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許嘉明 1975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期,《彰化平原的福佬客的地域組織》,頁145–190。
陳夢林 1717 〈風俗志〉,卷8,《諸羅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排印本;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重印),頁136。
陳培桂 1871 〈風俗考〉,卷11,《淡水廳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年排印本;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重印),頁303–304。
陳玲蓉 1992 《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陳玉芬、楊青 2002,7月 〈以台北市松山區天媽宮薛姓童乩為例〉,《台灣當代童乩之生命記錄》,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之「巫
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台北。
陳藝勻 2002 《為政者塑造的乩童形象》,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主辦,「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7月17日),「附錄」:〈與乩童有
關之法律條文與行政命令〉。
陳藝勻 2003 〈童乩的社會形象與自我認同〉,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宗教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榮輝 2005 《童乩、尪姨、四人轎:頭社太祖信仰文化的變遷》。論文發表於
台南縣政府文化局主辦之「建構西拉雅」學術研討會,台南。
曾炆煋 1971 〈社會文化與精神醫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2 :
279–286。
飯沼龍遠著,林永梁譯 1955 〈關于臺灣的童乩〉,《南瀛文獻》 2.3/4︰83–85。
黃文博 1991 《台灣民俗田野手冊》,臺北:臺原。
黃文博 1988 〈王爺兵馬百萬千/五營神兵的信仰情節〉,《臺灣民間信仰見聞
錄》,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黃文博 1989 〈忘了我是誰–乩童巫器揮祭汨鮮血〉,收入氏著,《台灣信仰傳
奇》,臺北:台原。
黃有興 1987 〈澎湖的法師與乩童〉,《台灣文獻》,38:3,頁133–164(頁156)。
黃有興 1992 《澎湖的民間信仰》。臺北︰台原,頁88。
黃文卿、林晏州 1998 《深度訪談之理論與技巧-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園專車
為例》。國家公園學報,8(2),166:178。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 1989 《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增訂本,頁84–85。
董芳苑 1975 〈台灣民間的神巫:「童乩」與「法師」〉,收入氏著,《台灣民間
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增訂版),頁
246–266(頁263)。
董芳苑 1996b 《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頁168。
廖昆田 1991 《魅力:中國民間信仰探源》,(台北:宇宙光),頁92–103(頁
92–93)。
臺南州衛生課 1937 《童乩》,臺南︰臺南州衛生課,頁9﹐28。
劉枝萬 1981 〈臺灣的靈媒:童乩〉,《台灣風物》,31:1,頁104–115。
劉枝萬 2003 《臺灣之Shamanism》。臺灣文獻,54_(2), 2–27。
劉玉玲 2006 《教育人類學》。臺北:揚智。
鄭信雄 1972 〈乩童之形成〉,《臺灣臨床醫學》8.4︰519–523。
鄭信雄 1975 〈從精神醫學論乩童及個案報告〉,原載《臨床醫學》,8:4,重
刊於《南 杏》,22,頁70–73(頁72)。
鄭志明 2004 《乩示的宗教醫療》。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主辦之「信仰
與儀式」學術研討會,台北。
鄭志明 2005 〈台灣靈乩的宗教形態〉。《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1,1–29。
蔡金鼎 2014 《臺灣現代民間信仰的實踐:臺中大坑奉天宮的田野實例》。書刊
名:文史台灣學報,第8卷。
蔡錦堂 1994《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
蔡瑞芳 1975a〈從中國的醫學演變談乩童的由來〉,《南杏》22︰63–65。
蔡瑞芳 1975b〈從臺灣民間信仰探討今日乩童存在〉,《南杏》22 : 66–68。
薛允升 1970 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卷18,〔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
社),〈禮律〉,頁421。
蘇庭進 2007 《一位女性之成乩過程與自我認同的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教育
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海源 1992 〈住民志宗教篇〉,卷3,《重修台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頁18。
Durkheim,苓傳明、趙學元譯 1992 《宗教生活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出版),
頁30。
Douglas, M. 1970 Natural symbols: Explanations in Cosmolog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14(4),532–550。
Tseng, Wen-hsing (曾炆煋) 1972 “Psychiatric Study of Shamanism in Taiwan,”
Archives of GeneralPsychiaty 26︰561–565。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ublishers.
Kleinman﹐Arthur 1980 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網路資料
蔡元隆 2005 《乩童與通靈現象對現今社會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第51期。
網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1/index.htm
2017.08.23查詢。
陳藝勻 2017〈童乩的社會形象:以聯合報、中國時報報導分析〉,(2000,未
刊稿)。
網址︰www.ihp.sinica.edu.tw/~linfs/saman/article/06
2017.3查詢
陳藝勻 2001 〈聯合報民國40–90年乩童報導一覽表〉、〈乩童與刑案關係的報
導統計(1951–1990)〉(未刊稿)。
網址︰ir.lib.nchu.edu.tw/bitstream/11455/59871/1/download-1.html
2017.3查詢
一位精神科醫師對附身(possession)的看法。
網址︰blog.xuite.net/tanpekgoan/.../112094431-
2017.09.05查詢(顯示該網頁已不復存在)。
天后宮/首頁/關於本宮
網址︰http://198.55.121.67/089-310120.htm。
2017.09.16查詢。
維基百科/福安宮/
網址︰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taidon/fuhin/tem/tdc03.htm。
2017.09.18查詢。
維基百科/海山寺/首頁/
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海山寺_(臺東市)
2017.09.19查詢
維基百科/五營神將/首頁/
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五營神將。
2017.09.22查詢
維基百科/五福大帝/首頁/
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五福大帝。
2017.09.23查詢
維基百科/八家將/首頁/
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八家將
2017.09.26查詢
李建緯 2017 爐香裊裊通神思:傳統寺廟香爐形制與功能分析,
網址︰think.folklore.tw/posts/2939 /。
2017.09.30查詢
奇摩知識搜尋/閩南文化習俗/首頁/網址
網址︰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05000016KK07091&p
2017.10.02查詢
維基百科/土地公/首頁/
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土地公
2017.10.07查詢
維基百科/釋迦牟尼/首頁/
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釋迦牟尼
2017.10.07查詢
Google︰道教乩童
網址︰blog.xuite.net/je0922119/twblog/148501919-
2017.10.07查詢
Google︰全國宗教資訊網︰坐禁 - 內政部
網址︰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176
2018.03.30查詢
自由時報︰草屯永安宮200年第二度「坐禁」 乩童:各方神明相繼來
網址︰news.ltn.com.tw/news/Nantou/breakingnews/2322212
2018.03.30查詢
Google︰五寶法器照片搜尋網
網址︰https://www.google.com.tw
2018.03.30查詢
自由時報︰開眼界!道士升道長 爬108層刀梯、釘梯
網址︰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27809
2018.03.31查詢
Google︰置天台、神尊開光點眼科儀
網址︰http://www.guosing.org/20150509.html
2018.04.03查詢
Google︰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一心誠敬拜天公
網址︰https://hsiehlee.tian.yam.com/posts/71102807l
2018.04.03查詢
Google︰全國宗教資訊網︰坐禁 - 內政部
網址︰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353
2018.04.07查詢
Google︰北極玄天上帝符咒照片搜尋網
網址︰https://www.google.com.tw
2018.04.08查詢
新聞報導資料:
自由時報 19990503 第7版(生活焦點版)。
楊婷凱 20140603 乩童通姦人妻(苗栗新聞中心/報導)。
the Sun 20170428 乩童神靈護體失效拿刀刺胸捅死自己案(英國「太陽
報」報導)。
黃錦嵐 20060107 三乩童性侵信女 人神共憤重判(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馮紹恩 20160523 新國防部長遭爆向「乩童」問事民:不問蒼生問鬼神(東森
新聞報導)。
顏凡斐 20160303 騙「小龍女」過夜外婆病才好乩童趁機性侵懷孕(蘋果日報 /台北報導)。
林保光 20170919 濟公乩童被控假藉神棍騙財騙色案(聯合報/高雄報導)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無相關論文
無相關期刊
1.
台灣乩童的神鬼觀及其現象之研究
2.
新北市板橋無極觀皇宮的童乩研究
3.
靈乩的成乩歷程
4.
一個女乩童的生活世界--從啟乩到冷爐的社會網絡發展
5.
儀式象徵與地方感呈現-以溪州鄉成功村國姓宮關乩童儀式為例
6.
台灣童乩的成乩歷程-以三重童乩為主的初步考察
7.
童乩儀式性動作的特質與文化意涵
8.
岸巡單位人員職場幸福感之研究—以東部地區分署為例
9.
臺東市馬蘭阿美從巫師到乩童信仰的轉變-以金龍宮為例
10.
臺東縣國中小教職員對組織公平、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
11.
東巡局勤指專業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Kirkpatrick評估模型為研究途徑
12.
臺灣民間信仰中靈乩成乩歷程暨家庭支持之探討
13.
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
14.
藝術觀光之形塑:以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為例
15.
國軍災害救援角色之探討:以2016年尼伯特風災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