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2: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曉靜
研究生(外文):Siew Ching Lau
論文名稱:雨林文化象徵的探索 - 婆羅洲伊班族品牌音樂專輯設計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e the Cultural Symbolism of Rain Forest : The Aboriginal Brand Music Album Design of Borneo Iban
指導教授:王桂沰王桂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ei To Wang
口試委員:柯凱仁曾培育
口試委員(外文):Ko-Kai JenPei-Yu Tseng
口試日期:2015-07-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4
中文關鍵詞:伊班族文化象徵品牌形象設計
外文關鍵詞:IbanCultural symbolismBrandImage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伊班族為婆羅洲砂拉越最大族群,也具有豐富的部落文化。伊班族文化象徵不僅承載著訊息溝通的媒介,也代表伊班族的文化價值。本研究,以伊班族文化象徵入手,重塑LUH品牌形象並以其作為音樂專輯設計的核心,引領該品牌的音樂專輯走向代表彰顯伊班族文化的價值象徵。本研究借用王桂沰《品牌象徵體驗》一書的原型象徵結構進行LUH品牌形象設計,藉由象徵符號產生品牌聯想,提升品牌價值。對於LUH品牌形象設計,主要以採擷伊班族守護靈、編織文化、圖騰與刺青為設計主軸,結合原型象徵結構進行品牌文化象徵設計,以手繪方式進行音樂專輯設計。透過LUH品牌與音樂專輯設計,賦予新傳統文化新的形象,使消費者重新認識伊班族的文化價值。
Iban is the biggest ethnic group in Borneo Sarawak. It’s full of tribal cultural symbolism. The Iban cultural symbolism is not only a media for communication,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cultural value of Iban. Therefore Iban cultural symbolism is the core of rebranding LUH brand image and music album design. In this study, lending from archetype symbolism structure by a book named “Brand Symbolism Experience” written by Kuei To –Wang, using the symbol for LUH brand image from brand association to enhance the brand value. The study is mainly using Iban religion, cultural weaving, pattern, and tattoo by combining the symbol, theme, and image of archetype symbolism structure to wield cultural symbolism design brand. Including by using painting technique on music album design. Through LUH brand and music album design writer provides a new trend cultural image, for the costumer and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Iban cultural value.
目錄

摘要 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II
目錄 XII
前言 1
第一章、緒論 3
1.1設計創作背景與動機 3
1.2設計創作目的 6
1.3設計創作範圍與限制 7
1.4設計創作方法 7
1.5創作架構 9
1.6創作流程 10
第二章、文獻探討 11
2.1 文化象徵概論 11
2.1.1象徵概論 11
2.1.2文化象徵的原型 13
2.1.3文化象徵原型的聯想路徑 15
2.2文化象徵符號 15
2.2.1符號概論 16
2.2.2 符號的意義 18
2.2.3 象徵符號 18
2.2.4 色彩符號 19
2.3 認識伊班族 21
2.4 伊班族文化象徵 22
2.4.1 泛靈信仰 29
2.4.2 編織文化 30
2.4.3 刺青文化 31
2.5品牌與文化象徵 33
2.5.1品牌定義 33
2.5.2品牌形象與文化象徵 33
2.5.3以文化象徵為原型的品牌設計 34
第三章、創作調查與分析 37
3.1 音樂專輯包裝設計探討 37
3.1.1音樂專輯包裝特質與價值 40
3.1.2 砂拉越與台灣原住民音樂專輯包裝設計案例分析 42
3.1.3 小結 64
3.2 伊班族音樂產業形象分析 65
3.2.1伊班族音樂產業現況 68
3.2.2伊班族音樂專輯現況 69
3.2.3 消費者現況 70
3.2.4 通路現況 71
3.2.5 競爭者現況 72
3.2.6伊班族音樂產業困境與機會 73
3.3 LUH競爭者現況分析 75
3.3.1 LUH競爭者識別形象現況 75
3.3.2 小結 89
3.3.3 競爭者音樂專輯形象現況 89
3.4 LUH形象評估 93
3.5 LUH形象稽核分析 95
3.5.1 小結 99
第四章、重塑LUH品牌策略構想與定位 100
4.1 LUH品牌形象目標 100
4.2 LUH品牌形象定位 100
4.3 LUH品牌形象構想策略 101
4.4 音樂專輯包裝設計策略 102
第五章、LUH形象規劃與設計 103
5.1 LUH品牌故事 103
5.2 LUH品牌視覺系統設計 103
5.2.1 品牌識別標誌 104
5.2.2 品牌標準字 106
5.2.3 品牌標準字組合 106
5.2.4 品牌識別標準色 107
5.2.5 品牌視覺系統應用 108
5.3產品包裝設計 113
5.4音樂專輯形象設計 114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141
6.1 研究發現 141
6.2 結論 141
6.3 建議 142
第七章、 展覽主題與形象設計 143
參考文獻 147
附錄 156


表目錄

表1-1 創作架構 9
表1-2 創作流程 10
表3-1 音樂專輯分析樣本 43
表3-2 砂拉越音樂專輯案例分析01 44
表3-3 砂拉越音樂專輯案例分析02 45
表3-4 砂拉越音樂專輯案例分析03 46
表3-5 砂拉越音樂專輯案例分析04 47
表3-6 砂拉越音樂專輯案例分析05 48
表3-7 砂拉越音樂專輯案例分析06 49
表3-8 砂拉越音樂專輯案例分析07 50
表3-9 砂拉越音樂專輯案例分析08 51
表3-10 砂拉越音樂專輯案例分析09 52
表3-11 砂拉越音樂專輯案例分析10 53
表3-12 台灣音樂專輯案例分析11 54
表3-13 台灣音樂專輯案例分析12 55
表3-14 台灣音樂專輯案例分析13 56
表3-15 台灣音樂專輯案例分析14 57
表3-16 台灣音樂專輯案例分析15 58
表3-17 台灣音樂專輯案例分析16 59
表3-18 台灣音樂專輯案例分析17 60
表3-19 台灣音樂專輯案例分析18 61
表3-20 台灣音樂專輯案例分析19 62
表3-21 台灣音樂專輯案例分析20 63
表3-22 TOP識別形象分析 76
表3-23 SMP識別形象分析 77
表3-24 CMP識別形象分析 78
表3-25 ANP識別形象分析 79
表3-26 PBP識別形象分析 80
表3-27 IRAMA識別形象分析 81
表3-28 GP識別形象分析 82
表3-29 OCHSP識別形象分析 83
表3-30 SPICFIRE SOUND STUDIO識別形象分析 84
表3-31 競爭者識別形象色彩分析 86
表3-32 競爭者識別形象造型分析 87
表3-33 競爭者識別形象質感分析 88
表3-34 GP音樂專輯封面設計分析 90
表3-35 CMP音樂專輯封面設計分析 91
表3-36 ANP音樂專輯封面設計分析 92
表5-1 LUH 品牌識別標誌設計說明 105
表5-2 Seribu Satu Ulah Ba Ari Gawai音樂專輯設計說明 118
表5-3 Salam Manis Serimbai Gawai音樂專輯設計說明 121
表5-4 Penyayau Asuh Indai音樂專輯設計說明 124
表5-5 Penjalai Asuh Indai音樂專輯設計說明 127
表5-6 Sembahyang音樂專輯設計說明 130
表5-7 Sembahyang音樂專輯設計說明 133
表5-8 Idup Aku音樂專輯設計說明 136
表5-9 Udah Enda Ingat Ke Pangan Diri 音樂專輯設計分析 139


圖 0-1 馬來西亞地圖 1
圖 0-2 犀鳥 2
圖0-3 伊班族生活形態 2
圖1-1 伊班族獵頭文化 4
圖1-2 伊班族生活形態 4
圖3-1 日本音樂專輯包裝設計 38
圖3-2 《飄浮手風琴》音樂專輯 39
圖3-3 「南島vali」音樂專輯 39
圖3-4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音樂專輯 41
圖3-5 《台灣音樂地圖》音樂專輯 42
圖3-6 伊班族50年代黑膠唱片封面 66
圖3-7 50年代代表性音樂公司 66
圖3-8 卡帶音樂專輯形式 67
圖3-9 伊班族音樂專輯包裝 70
圖3-10 伊班族卡帶專輯包裝 70
圖3-11 馬來文音樂專輯 72
圖3-12 LUH 競爭者識別形象 76
圖3-13 LUH音樂公司標識演變 93
圖3-14 LUH產品分析 94
圖4-1 LUH品牌聯想概念 101
圖5-1 LUH品牌文化象徵聯想路徑 104
圖5-2 LUH品牌識別標誌 105
圖5-3 LUH 品牌標準字01 106
圖5-4 LUH 品牌標準字02 106
圖5-5 Arial 字體應用 106
圖5-6 LUH品牌標準字 107
圖5-7 LUH品牌標準字 107
圖5-8 LUH品牌識別標準色 107
圖5-9 LUH 品牌文化象徵識別系統聯想路徑 108
圖5-10 LUH名片 108
圖5-11 LUH大信封 109
圖5-12 LUH小信封 109
圖5-13 LUH 手提袋 110
圖5-14 LUH 信箋 111
圖5-15 LUH 產品包裝 112
圖5-16 VCD正常版包裝展開圖 113
圖5-17 黑膠正常版包裝展開圖 113
圖5-18 伊班族 115
圖5-19 犀鳥 115
圖5-20 紅毛猩猩 115
圖5-21 鳶 115
圖5-22 向量繪圖實驗 116
圖5-23 影像合成創作實驗01 116
圖5-24 影像合成創作實驗02 116
圖5-25 水彩創作試驗 116
圖5-26 原住民豐收節慶音樂專輯 01 117
圖5-27 Seribu Satu Ulah Ba Ari Gawai VCD音樂專輯設計圖 119
圖5-28 Seribu Satu Ulah Ba Ari Gawai 黑膠音樂專輯設計圖 119
圖5-29 原住民豐收節慶音樂專輯 02 120
圖5-30 Salam Manis Serimbai Gawai VCD音樂專輯設計圖 122
圖5-31 Salam Manis Serimbai Gawai黑膠音樂專輯設計圖 122
圖5-32 原住民民謠音樂專輯 01 123
圖5-33 Penyayau Asuh Indai VCD音樂專輯設計圖 125
圖5-34 Penyayau Asuh Indai黑膠音樂專輯設計圖 125
圖5-35 原住民民謠音樂專輯 02 126
圖5-36 Penjalai Asuh Indai VCD音樂專輯設計圖 128
圖5-37 Penjalai Asuh Indai黑膠音樂專輯設計圖 128
圖5-38 原住民舞蹈音樂專輯 01 129
圖5-39 Sembahyang VCD音樂專輯設計圖 131
圖5-40 Sembahyang黑膠音樂專輯設計圖 131
圖5-41 原住民舞蹈音樂專輯 02 132
圖5-42 Ti Berani VCD音樂專輯設計圖 134
圖5-43 Ti Berani黑膠音樂專輯設計圖 134
圖5-44 原住民詩集音樂專輯 01 135
圖5-45 Idup Aku VCD音樂專輯設計圖 137
圖5-46 Idup Aku黑膠音樂專輯設計圖 137
圖5-47 原住民詩集音樂專輯 02 138
圖5-48 Udah Enda Ingat Ke Pangan Diri VCD音樂專輯設計圖 140
圖5-49 Udah Enda Ingat Ke Pangan Diri 黑膠音樂專輯設計圖 140
圖7-1 邀請函 143
圖7-2 名片 144
圖7-3 海報 144
圖7-4 展場外觀 145
圖7-5 黑膠音樂專輯展示 145
圖7-6 展場實景 145
圖7-7 展場實景 145
圖7-8 VCD音樂專輯包裝 145
圖7-9 VCD與黑膠音樂專輯包裝 145
圖7-10 VCD音樂專輯禮盒包裝 146
圖7-11 VCD音樂專輯禮盒包裝形式 146
圖7-12 LUH品牌識別與簡介 146
圖7-13 LUH品牌識別系統 146
圖7-14 專輯歌詞本 146
圖7-15 犀鳥木雕 146





英文文獻:
期刊雜誌
(1)Allen Drake,Richard (1998). “Ibanic Textile Weaving”, Expedition, The University Museum Magazine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Vol.30, No.1,pp29-36.
書籍
(1)Haddon, Alfred C. & Start, Laura E. (2010). Iban or sea dayak fabrics and their patterns. Cambridge: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2)Munan, Heidi (2000). Sarawak Crafts Method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Francois Blehaut, Jean (1994). Iban Baskets. Indiana University Sarawak Literary Society.
(4)Invernizzi, Luca (1996). Living in Sarawak. London:Thames and Huson LTD.
(5)Scott M.Davis, (2000). Brand Asset Management : Driving Profitable Growth Through Your Brands .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6)Gavin, Traude (2004). Iban ritual textile. Singapor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ublishing.
(7)Vison & Joanne Sutlive (1994). A Handy Reference Dictionary of Iban and English.Kuching:Tun Jugah Foudation.

中文文獻:
書籍:
(1)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臺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王桂沰(2007)。品牌象徵體驗–品牌的象徵結構與設計展現。臺北市 : 六合出版社。
(3)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 。臺北市 : 揚智文化出版
(4)李幼蒸 (1997)。文化符號學-符號學和意識形態。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5)李河(1998)。文化是一個故事:畫說哲學。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6)李巍(2003)。唱片封套新格調。重慶:重慶出版社。
(7)沈慶旺(2007)。蛻變的山林 。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
(8)林青青(2005)。砂拉越伊班族的民俗、說唱藝術及其華族文化色彩。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
(9)林開忠(2000)。一個屋簷下–馬來西亞砂勞越伊班族特展專輯。
臺北縣: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10)林秋萍、蔡淑惠、黃綝怡(2005)。色彩學Ⅱ。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1)邱志聖(2009)。滾動吧,品牌!。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2)姚一葦(1988)。藝術的奧秘。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
(13)胡心怡(2007)。色彩構成。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4)徐琛 (2000)。西方現代藝術流派書系。象徵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5)郭思蔚(2012)。唱片收藏面面觀–一個樂迷到收藏家的歷程。臺北市 : 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臺北市 : 臉譜出版
(17)黃一峰(2010)。婆羅洲雨林野瘋狂。臺北市:天下遠見
(18)楊裕富 (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臺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19)趙毅衡(2012)。符號學。臺北市:新銳文創。
(20)劉其偉(1990)。婆羅洲土著文化藝術。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21)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 。臺北市 :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22)蔡宗祥(1993)。伊班族歷史與民俗。美里:寶利有限公司。
(23)蕭青陽(2012)。有一天,我會和我的偶像一同老去。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24)蕭明瑜(2009)。老寶貝新創意:產業文化資產轉化設計。臺中市: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力處籌備處 。
(25)聶曉梅(2015)。品牌帝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翻譯書籍:
(1)Aaker, David & Mcloughlin, Damien(2011)。策略行銷管理:全球觀點。(林隆儀譯)。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Adams, Sean(2013)。設計大師:10+23 = ∞ 掌握全球企業品牌形象。(林潔盈譯)。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Brunce-Mitford, Miranda & Wilkinson, Philip(2009)。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秘密。(李時芬,林淑媚譯)。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4)Cohen, Abner(1986)。人心深處。(宋光宇譯)。臺北市:業強出版社。
(5)Fiske, John(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譯)。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Fontana, David(2007)。象徵的名詞。(何盼盼譯)。臺北市:知書房出版社。
(7)Frye.n(1998)。批判的剖析。(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8)Gobe, Marc(2013)。感動:創造「情感品牌的關鍵法則。(吳孟穎、賴孟怡譯)。臺北市: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9)Gobe, Marc(2014)。品牌大設計。(薛江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0)Holt ,Doughlas B.(2009)。從BRAND到Icon文化品牌行銷學。(劉麗真、王承志譯)臺北市: 臉譜出版。
(11)Jeffrey.C & Seidman, Alerxande Steven(1997)。文化與社會。(吳潛誠譯)。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2)Jenks, Chris(1998)。文化。(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13)Jung, Carl G.(2013)。人及其象徵。(龔卓軍譯)。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Keller, Kevin Lane(2014)。策略品牌管理。(徐世同譯)。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5)Kotler, Philip & Keller, Kevin Lane(2012)。行銷管理學。(駱少康譯)。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6)Mariotti, John(2000)。Smart MBA 自修手冊2:品牌。(陳佩秀譯)。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7)Milman, Debbie(2013)。品牌這樣思考。(林育如譯)。臺北市 : 商周出版
(18)Tomlison, John(2001)。文化全球化。(陳慧慈、鄭棨元譯)。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19)Upshaw, Lynn B。建立品牌識別。(吳玟琪譯)。臺北市 : 臺視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Warnier, Jean-Pierre(2003)。文化全球化。(吳錫德譯)。臺北市:麥田出版
(21)Wheeler, Alina (2011)。脫穎而出的品牌致勝秘密。(呂海棼譯)。臺北市: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2)Wuthnow, Robert(1994)。文化分析。(王宜燕、戴育賢譯)。臺北市:遠流出版。

期刊雜誌
(1) PPP(2008)不只是聆聽,也是收藏。Page Magazine,10月刊,42-43頁。
(2)編輯部(2010年12月)。Global.Scope for Ethnos。全球視野。看民族。 原教界,36期,80-87頁。
(3)王長征(2007)。試論象徵消費與品牌象徵化。外國經濟與管理,第29卷第4期,38-45頁。
(4)王軍,康英(2011)。美術大觀,第10期,77頁。
(5)王桂沰(2007)。相似性聯想於品牌象徵的設計應用–Vividö的品牌象徵設計。設計學研究,第10卷 ,第2期,53-71頁。
(6)王淑慧 何明泉(2006)。解讀品牌文化之探討。設計研究,第6 期,154-163頁。
(7)左思民(2012)。論象徵的建構及相關問題,當代修辭,第五期,20- 32頁。
(8)安平(2011)。色彩意向與設計,科技信息,第17期,257-290頁。
(9)民閱時(2004)。《文化哲學視野下的中國文化象徵》,長白學刊。99-101頁。
(10)孟沛、王家民、王毅(2009)。CD包裝設計中的非物質符號表現形 式分析。包裝工程,30卷, 11期,170 – 171頁
(11)林開忠(1997)。殖民主義、政治與族群意識:砂勞越伊班族之研究。 東南亞區域通訊,卷3,21-22頁。
(12)林開忠(1998)。砂勞越的一般概況。東南亞區域通訊研究,卷3,32-38頁。
(13)侯歷華(2013年4月)。品牌象徵意義的朔造過程研究-以石庫門上海老酒為例。石家庄經濟學院學報,第36卷,第2期,62-66頁。
(14)風潮月刊(2014年11月)。風潮音樂。2-3頁
(15)康澄 (2008)。象徵與文化記憶。外國文學,第1期,51-64期。
(16)郭岩(2013)。從設計的角度論少數民族文化象徵。美術教育研究,27頁。
(17)傅平(2008)。淺談民俗文化的象徵意蘊,遼寧緊急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3期,117-118頁。
(18)賀昌盛(2001)。象徵:符號與隱喻。華中科技大學學報,91-101頁。
(19)張利麗(2013)。包裝設計中的色彩符號。美術教育研究,第1期,84-85頁。
(20)劉光准,黃蘇華(2008)解放軍外國語學學報,第31卷,第二期,33-38頁。
(21)劉亞虎(2010)。少數民族文化品牌價值與開發。文化遺產。第3 期,67-72頁。
(22)劉其偉(1989)。熱帶雨林北婆羅洲土著文化藝術。藝術家,78期, 13卷4-6期,58-71頁。
(23)歐佩佩(2011年3月)。日本專輯的外包裝與內容物,讓人覺得花這個錢很值得。Shopping Design,28期,76-81頁
(24)練暑生(2003),象徵,東南學術,118-119頁。

論文:
(1)何書宇(2012)歌手品牌策略與形象塑造創作研究-以「OF COURSE」手法唱片為例。天主教夫人大學應用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李佩珍(2005)。文化創意商品的品牌經營策略研究 – 以幾米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3)林筱玟(2013)。插畫表現應用於CD封面設計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4)柴慧芳(2009)。作為符號的象徵。河南大學。
(5)張育甄(2009)。百年風光 - 老餅點品牌形象經營研究與設計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6)陳璽敬(2008)。藺味包裝 - 藺眼相看品牌形象建立與包裝設計之應用。朝陽科技的大學設計研究所。
(7)黃明正(1999)。台灣戰後唱片封套設計之研究-以1945-1980年為研究範圍。國際雲林科技大學。
(8)黃雅卿(2012)。傳統客家愛情民歌之唱片視覺研究創作。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
(9)葉博雅(2009)。對稱圖像應用於視覺平面設計之創作研究-以電子音樂風格唱片封套為例。國立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10)蕭名瑜 (2012)。皮爾斯符號三角形應用於文創產品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博士班。
(11)謝佳晏(2008)。後現代藝術「新尺度」風格應用於唱片封面設計創作研究 – 以台灣地下樂「MAPI」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

電子報紙/周刊:
(1)Jimmy Adit(2014年11月22號)。深入了解达雅音乐产业。每日議論。取自http://cn.theantdaily.com/Article.aspx?ArticleId=19597
(2)王金躍(2012年10月10號)。我最喜歡台灣原住民音樂。中國:北京晚報。取自http://bjwb.bjd.com.cn/html/2012-0/10/content_147128.htm
(3)乌舜安咿(2014年10月24號)。原住民:發展失衡 文化變質。南洋網。取自http://www.nanyang.com/node/657636?tid=614
(4)吳宜婷(2012年10月10號)。達雅族的「正名訴求」。火燧評論。取自http://www.pfirereview.com/20150304b/
(5)副刊(2009年06月08號)。砂拉越原住民文化(上):獵頭族受文明洗禮-長屋顯砂拉越文化。光明日報。取自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49411
(6)網路資訊氾濫盜版碟猖獗.正版光碟近絕跡(2013年10月07號)。星洲日報。取自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253072
(7)郭齡璘(2014年01月02號)本地主張.把婆羅洲當充電站。馬來西亞:中國報。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488047
(8)晴川(2013年02月09號)。新年歌儿唱不停。馬來西亞華人周刊。取自http://www.chineseweekly.com.my/news/cw%20internet_090213%20CNW%20song.html
(9)砂要建12座水壩發展煉鋁廠(2008年07月08號)。當今大馬。取自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86699
(10)潍名(2015年04月08號)。非“其他”也非“土著” 我们是“达雅人”。詩華日報 。取自http://www.news.seehua.com/archives/4099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