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碧媜(1998)。消費動機、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運動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行政院體育委員會88年施政計劃。臺北:行政院體 委會。
沈易利(1998)。台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臺中:霧峰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縣:桂冠。(Patton,M.Q., 1990)
吳宜儒(2011)。國小低年級學童的家庭型態、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偏遠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縣。周靈山、孫美蓮(2010)。健康休閒遊憩體驗-以單車環島旅遊為例。休閒與社會研究,1。周紹忠、岑漢康(2000)。體育心理學。臺北市:亞太。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臺北:五南書局。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林毓婷(2002)。臺北縣國民小學行政辦公室工作環境與行政人員互動行為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岑怡(2005)。有氧舞蹈參與者身體自我概念、參與動機及健身運動承諾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林文蘭(2010)。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
衍。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施常發(1999)。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求間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南科技大,臺南市。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秦麗花(2001)。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臺北:翰林。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編(1986)。體育大辭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體育署(2013)。體育署建構全臺自行車道路網值得新春假期體驗。教育部體育署。資料引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18103 。
陳金樹(1981)。競技運動與國際交流。體育與運動,74,5-8。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鴻雁、楊志顯(1999)。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
辦調查。
郭家彰(2007)。運動社會化媒介對足球運動參與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英陣(譯)(2000)。質性研究與社會工作。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Deborah K. Padgett, 2000)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廖麗珠(2002)。「運動休閒」與「休閒運動」概念歧異詮釋。中華體育,15(1),28-36。
張威克(2009)。從文化觀點談競技運動文化。國民體育季刊,38(3),15。張慶勳(2011)。論文寫作軟實力。臺北市:五南。
黃文卿、林晏州(2003)。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與志工之參與動機與對組織認
同感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6(4),5。
黃鈺程(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劉宏裕(1994)。戰後台灣地區休閒活動的相關研究—以活動內容及學術研究為
主題(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劉金標(2007)。我的環台夢-劉金標的73歲自行車環島日記。臺北市:天下雜
誌。
蔡英美、王俊明(2010)。中部大專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的休閒態度、參與動機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雲科大體育,12,49-62。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盧俊宏(1995)。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昭蓉(2014)。自行車界中的跑車-公路車。科學發展,499,66。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謝榮豐(1999)。田徑選手參與動機與生活形態之研究。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偉鎮(2002)。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
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鍾志強(2000)。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理論。雲科大體育,3,63-68。鍾欣成(2009)。以推動行動理論探討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行為意圖未
(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顏亮一(2006)。非制度化自助旅行者自我實現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
甲大學,臺中。
蘇映伊(2005)。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工作阻礙與工作成就感相關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臺中。
二、外文部份:
Buchanan, T. (1985). Commitment and leisure behavior behavior: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Leisure Science, 7(4), 401-420.
Deci, E. L.,& Ryan, R. M. (1991).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38, 237-288.
Duck, S. W., & Sants, H. (1983). On the origin of the specious: Are Personal relationship really interpersonal stat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 27-41.
Kiesler, D. J. (1982). Interpersonal theory for personality and psychotherapy. In Anchin, J. C., & Kiesler, D, H. (Ed.), Hand book of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Kimmel, A. J. (1988). Ethics and Values in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
Kotler, P. (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tebbins, R. A. (1992). Hobbies as marginal leisure: The case of barbershop singers. Society and Leisure, 15,375-386.
Stebbins, R. A. (1999). Serious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Eds), 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p.69-79).State College,Pennsylvania :Venture.
Stebbins, R. A. (2001). Serious leisure. Society ,38 ,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