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2 03: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霈栩
研究生(外文):Wu, Pei-Hsu
論文名稱:看不見的商標─論非視覺可感知商標保護之妥適性
論文名稱(外文):Invisible Trademark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Protection of Non-visually Perceptible Trademarks
指導教授:王敏銓王敏銓引用關係林三元林三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Min-ChiuanLin, San-Yuan
口試委員:王偉霖王敏銓林三元
口試委員(外文):Wang, Wei-LinWang, Min-ChiuanLin, San-Yuan
口試日期:2016-06-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非視覺可感知商標氣味商標觸覺商標味覺商標財產法理論
外文關鍵詞:Non-visually Perceptible TrademarksScent MarkTactile MarkFlavor MarkProperty Right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隨著經濟活動的多樣化與科技技術的進步,傳統的平面商標已不足以應付市場需求,各式各樣的新型態商標應運而生。我國商標法自民國101年7月1日起擴大商標保護之客體,聲音、氣味、觸覺和味覺商標等非視覺可感知商標,均得作為商標。然而,非視覺可感知商標無法用眼睛看到,消費者如何識別商品或服務的來源?審查機關應如何界定其權利範圍?市場競爭者應如何避免侵害此類商標?實有探討之必要。是以,本文欲探討非視覺可感知商標在實務操作上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探討其作為商標保護客體之妥當性。

有鑑於我國非視覺可感知商標之發展尚未成熟,實務上之申請案件和判決數量亦寥寥可數,本文首先從比較法的觀點,介紹美國和歐盟之實務審查要件和相關案例,分析非視覺可感知商標在實務申請上所面臨之困難,作為我國實務操作上的參考與借鑒。接著,本文以法學實證研究之取向,透過質性訪談深入了解我國實務工作者對於非視覺可感知商標的看法。最後,本文嘗試從財產法理論的觀點,探討非視覺可感知商標所面臨之困難與挑戰。

本文認為,商標制度以有形的「商標」作為商品來源和商譽之表徵,劃定簡單且明確的權利邊界,以降低消費者和市場競爭者的資訊處理成本,使其能夠知悉商標權人之權利範圍,並避免商標權人之商譽受到侵害。然而,在非視覺可感知商標中,除了聲音商標以外,氣味、觸覺和味覺商標礙於本身之性質以及現行科技技術之限制,難以劃定明確的權利範圍,導致消費者無法透過商標來識別商品或服務之來源,市場競爭者亦無法知悉其標章是否構成商標侵害。是以,除了聲音商標以外,氣味、觸覺和味覺商標在註冊審查階段與權利執行階段均面臨諸多困難,無法達到商標法保護消費者利益、保護商譽以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之立法目的。

With the various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rademark Law of Taiwan has expanded the scope of trademark protection to include sound, scent, tactile and flavor marks since July 1, 2012. However, these trademarks cannot be identified visually. It leads to the question that whether consumers can use invisible signs to identify the source of a product and service? How do examining authorities define the scope of a trademark? How do competitors avoid trademark infringement?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problems in application practice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protection of non-visually perceptible trademarks.
Given the immature development of non-visually perceptible trademarks in our country, this thesis introduces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 trademark registration practice and important cases,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may occur in application practice. Next, this thesis surveys the practicality of non-visually perceptible trademarks by conducting interview with the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trademarks. At last,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in non-visually perceptible trademarks by using economic and legal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 theory.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at in order to delineate a simple boundary and minimize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cost, trademark law use a tangible mark as a symbol of source of products and goodwill.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ascertain the scope of scent, texture and flavor marks as to its nature and technical obstacl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consumers cannot recognize these marks as identifying the source of goods and services, and that competitors cannot determine whether their marks may infringe on a registered trademark. Except for sound marks, scent, tactile and flavor marks face many problems in registration procedures and trademark enforcement. As a result, protection of scent, tactile and flavor marks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fundamental goals of trademark law.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圖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一項 文獻分析 2
   第二項 質性研究 2
   第三項 財產法理論下的法律經濟分析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商標概念之形成 5
  第一節 商標之立法目的與功能 5
   第一項 商標之立法目的 5
   第二項 商標功能 7
  第二節 商標保護客體之國際發展趨勢 9
   第一項 國際條約 9
   第二項 美國  12
   第三項 歐盟  14
   第四項 小結  15
  第三節 商標保護要件 16
   第一項 識別性 16
   第二項 第二意義 18
   第三項 非功能性:功能性理論 19
   第四項 小結 21

第三章 美國非視覺可感知商標之實務概況 23
  第一節 美國商標實務概述 23
   第一項 商標使用主義與註冊程序簡介 23
   第二項 說明性表示法 23
  第二節 聲音商標 24
   第一項 聲音商標之書面說明與樣本 25
   第二項 聲音商標識別性之判斷 25
   第三項 聲音商標功能性之判斷 26
   第四項 相關案例分析 27
   第五項 小結 34
  第三節 氣味商標 34
   第一項 氣味商標之書面說明與樣本 35
   第二項 氣味商標識別性之判斷 35
   第三項 氣味商標功能性之判斷 36
   第四項 相關案例分析 37
   第五項 氣味商標難以證明第二意義 40
  第四節 味覺商標 41
   第一項 味覺商標之書面說明與樣本 41
   第二項 味覺商標識別性與功能性之判斷 42
   第三項 相關案例分析 42
   第四項 味覺商標之功能性問題 49
  第五節 觸覺商標 49
   第一項 觸覺商標之書面說明與樣本 50
   第二項 觸覺商標識別性與功能性之判斷 50
   第三項 相關案例分析 51
   第四項 觸覺商標欠缺具體的認定標準 55
   第六節 小結 56

第四章 歐盟非視覺可感知商標之實務概況 59
  第一節 歐盟商標實務概述 59
   第一項 商標註冊主義與註冊程序簡介 59
   第二項 圖文表示法 60
  第二節 聲音商標 61
   第一項 聲音商標之圖文表示 61
   第二項 相關案例分析 61
   第三項 聲音商標得以樂譜或聲波圖搭配樣本之方式呈現 68
  第三節 氣味商標 69
   第一項 氣味商標之圖文表示 69
   第二項 相關案例分析 69
   第三項 氣味商標無法符合圖文表示要件 74
  第四節 味覺與觸覺商標 75
   第一項 味覺商標與觸覺商標之圖文表示 75
   第二項 相關案例分析 75
   第三項 味覺商標與觸覺商標難以取得註冊 82
  第五節 小結與歐盟商標制度之變革 83

第五章 我國非視覺可感知商標之發展與實證研究 85
  第一節 我國商標類型之擴大 85
  第二節 我國非視覺可感知商標之實務現況 86
   第一項 聲音商標 87
   第二項 氣味商標、味覺商標、觸覺商標 98
   第三項 小結  105
  第三節 我國非視覺可感知商標之實證研究 106
   第一項 實證研究之方法與目的 106
   第二項 資料蒐集方法 107
   第三項 實證資料分析 108
  第四節 小結 119

第六章 財產法理論下的非視覺可感知商標 121
  第一節 財產之劃定 121
   第一項 資源配置:管理模式與排除模式 121
   第二項 Henry E. Smith溝通理論:財產與詮釋族群 123
   第三項 小結 125
  第二節 商標權之劃定 125
   第一項 智慧財產權之劃定 125
   第二項 商標權是排除模式與管理模式之混合 126
   第三項 小結 128
  第三節 氣味、觸覺、味覺商標之高資訊成本 128
   第一項 氣味、觸覺、味覺商標之權利範圍難以界定 129
   第二項 證明後天識別性之高資訊生產成本 131
   第三項 商標侵害認定之困難 131
   第四項 商標淡化理論適用之困難 132
   第五項 市場競爭者之高資訊處理成本 133
  第四節 氣味、觸覺、味覺商標之資訊外部性問題 134
  第五節 小結 135

第七章 結論 137

參考文獻 141
附錄一 144
附錄二 147
中文書籍

王文宇,《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元照出版,台北(2000)。
王國樑、吳中書、林建甫、蔡攀龍著,《經濟學原理》,2版,東華書局出版,台北(2007)。
吳聰敏,《經濟學概論》,雙葉書廊出版,台北(2014)。
紐文英,《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出版,台北(2012)。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出版,台北(2009)。
張永健,《物權法之經濟分析:所有權》,元照出版,台北(2015)。
陳昭華,《國際商標權公約及發展趨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台北(2009)。
陳昭華,《商標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台北(2013)。
曾陳明汝著、蔡明誠續著,《商標法原理》,3版,新學林出版,台北(2007)。
劉孔中,《比較商標法》,新學林出版,台北(2014)。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基本問題研究》,元照出版,台北(2002)。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3版,元照出版,台北(2012)。

中文期刊

王敏銓,〈美國商標法上識別性之研究〉,《智慧財產權月刊》,第67期,頁87-106,2004年7月。
王敏銓,〈美國商標法之混淆之虞及其特殊態樣之研究〉,《智慧財產權月刊》,第94期,頁85-111,2006年10月。
王敏銓、黃皓陽,〈美國商標法對營業包裝與非傳統商標之保護〉,《中原財經法學期刊》,第22期,頁95-128,2009年6月。
王敏銓,〈商標使用─從形式論與脈絡論的觀點看〉,《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87期,頁5-28,2014年7月。
王敏銓,〈從模組理論看商標通用性與第二意義的連結〉,《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87期,頁29-52,2014年7月。
朱稚芬、鍾桂華,〈非傳統商標之「看不到」篇─以美國與歐洲案例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09期,頁94-134,2008年1月。
呂姝賢,〈淺談美國非傳統商標〉,《全國律師月刊》,第3卷第18期,頁86-100,2014年3月。
蘇文萱,〈圖文表示要件於新型態商標下之探討〉,《成大法學期刊》,第20期,頁31-73,2010年12月。

中文學位論文

陳俞均,《新型態商標之研究─以歐洲及我國實務判決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年1月。
曾淑婷,《氣味商標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黃堅真,《氣味商標之研究─以實物申請探討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2月。
蘇以杉,《聲音商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

英文書籍

BEEBE, BARTON ET AL., TRADEMARKS, UNFAIR COMPETITION, AND BUSINESS TORTS (2011).
MCCARTHY, J. THOMAS, 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4th ed. 2006).
PARKIN, MICHAEL, ECONOMICS (9th ed. 2009).

英文期刊

Bumpus, Daniel R., BING, BANG, BOOM: An Analysis of In re Vertex Group LLC and the Struggle for Inherent Distinctiveness in Sound Marks Made During a Product’s Normal Course of Operation, 21 FED. CIR. B.J. 245 (2011).
Churovich, Douglas D., Scents, Sense or Cents? Something Stinks in the Lanham Act: Scientific Obstacles to Scent Marks, 20 ST. LOUIS U. PUB. L. REV. 293 (2001).
Clarke, Nancy L., Issues in the Federal Registration of Flavors as Trademarks for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1993 U. ILL. L. REV. 105 (1993).
Compton, Amanda E., Acquiring a Flavor for Trademarks: There’s No Common Taste in the World, 8 NW. J. TECH. & INTELL. PROP. 340 (2010).
Elias, Bettina, Do Scents Signify Source? An Argument Against Trademark Protection for Fragrances, 82 TRADEMARK REP. 475 (1992).
Hammersley, Faye M., The Smell of Success: Trade Dress Protection for Scent Marks, 2 MARQ. INTELL. PROP. L. REV. 105 (1998).
Hawes, James E., Fragrances as Trademarks, 79 TRADEMARK REP. 134 (1989).
Karapapa, Stavroula, Registering Scents as Community Trade Marks, 100 TRADEMARK REP. 1335 (2010).
LaLonde, Anne Gilson & Jerome Gilson, Getting Real With Nontraditional Trademarks: What's Next After Red Oven Knobs, the Sound of Burning Methamphetamine, and Goats on a Grass Roof?, 101 TRADEMARK REP. 186 (2011).
Landes, William M. & Richard A. Posner, Trademark Law: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30 J.L. & ECON. 265 (1987).
Landes, William M. & Richard A. Posner, The Economics of Trademark Law, 78 TRADEMARK REP. 267 (1988).
Long, Clarisa, Dilution, 106 COLUM. L. REV. 1029 (2006).
McCormick, Kevin K., “Ding” You Are Now Free to Register That Sound, 96 TRADEMARK REP. 1101 (2006).
Merrill, Thomas W. & Henry E. Smith, Optimal Standardization in the Law of Property: The Numerus Clausus Principle, 110 YALE L. J. 1 (2000).
Port, Kenneth L., On Nontraditional Trademarks, 38 N. KY. L. REV. 1 (2001).
Roth, Melissa E.,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A New Tradition in Nontraditional Trademark Registrations, 27 CARDOZO L. REV. 457 (2005).
Schechter, Frank I., The Rational Basis of Trademark Protection, 40 HARV. L. REV. 813 (1927).
Smith, Henry E., Exclusion Versus Governance: Two Strategies for Delineating Property Rights, 31 J. LEGAL STUD. S453 (2002).
Smith, Henry E., The Language of Property: Form, Context, and Audience, 55 STAN. L. REV. 1105 (2003).
Smith, Henry 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Property: Delineating Entitlements in Information, 116 YALE L.J. 1742 (200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