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 陽(2004)。從動畫層面分析多媒體教學的優化。中國醫學教育技術期刊,第
24卷第2期。
王明潭(2007)。運用相互教學法融入動畫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閱讀理解及
動機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俊仁(2009)。一個可支援動畫教學代理人導向之數位教材的學習系統對國小學童數位學習之影響。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古智勇(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一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
錐單元為例一。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2)。2012科學教育研究發展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
呂政欽(2002)。淺談數位電視產業推動。數位資訊多媒體月刊 ,2002年5月號。
呂志峰(2008)。中學生月相盈虧相關迷思概念類型與概念改變過程之探討。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苓(2006)。專業影視特效製作大權。臺北市:中國青年出版社。
李婉芬、林志明、唐文華(2007)。以 3D 電腦動畫模擬輔助國小學童磁場概念之
學習。物理教育學刊,2007第八卷第一期, 17-32。
李宜芬(2007)。電腦動畫輔助教學之適切性探究-2D與3D電腦動畫輔助教學指
標之建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志益(2006)。3D動畫應用於圖像式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電腦
與通訊工程系碩士論文。
林紫薇(2008)。動畫教育的特質性研究-以國小階段學童為例。國立台灣藝術
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吳宇穎(2005)。多媒體組合方式與知覺偏好對學習結果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東正德(譯)(1991)。傳播媒體的變貌。台北市:遠流。
卓秀娟、陳佳伶(譯)(1997)。數位化經濟時代。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唐˙泰普史考特,The Digital Economy,1996)。
唐葉(2011)。中國科普動畫片劇作的敘事研究。中國美術學碩士論文。
黃玉珊、余為政(1997)。動畫電影探索。臺北市:遠流。
莊雯鈞(2011)。學習者控制播放模式中的3D動畫多媒體呈現形式對學習成效與
認知負荷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雅暄(2010)。多媒體教材對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概念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言(2007)。以多媒體將科學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對學生的科學本質觀
與科學態度之瑩想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陳伶伶(2005)。多媒體動畫融入國小六年級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分數加、
減、乘法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雅婷(2011)。從流行文化的卡通動畫談藝術教學與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葉松霖(2012)。生物科普動畫影片擬人化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
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楊裕富(2010)。設計美學。臺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藍千賀(2011)。應用動畫代理人輔助國小英語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影
響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歐美伶(2011)。國中生科普讀物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
學碩士論文。
廖詠年(2011)。從電影《瓦力》之科學活動探討科學傳播發展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樓旭東、榮元論(2008)。動漫對科普傳播效果的影響。當代傳播,2008卷期,116-118。
蘇金豆(2013)。應用概念圖引導與動畫輔助技專生化學問題解決能力之探究。教
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3 期,37-60。
趙祖華(1999)。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謝瀛春(1997)。資訊時代的科學傳播。臺北市:台灣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期刊。
二、英文部分
Bryant, C. (2003). Does Australia need a more effective policy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t, 33,357-361.
Goodwin,J.&Dahlstrom,M.F.(2011).Good reasons for trusting climate science
communi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91st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Stata Convention Center, Texas.
Lee, S. C.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y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software for group instruc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37(1), 1-9,2001.
Mayer, R. E. (2005).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2009). Multimedia learning (2nd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2010). Applying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Osseweijer, P (2006). A new model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that takes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to account - The three-E model: Entertainment, Emotion and
Educ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12(4), 591-593.
Osseweijer, P. (2006). Imagine projects with a strong emotional appeal. Nature,
444(7118),
4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