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主編(1977)。在生命的泥沼中成長。臺北市:天主教善牧。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2。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 247-266。
朱介凡(1984)。中國歌謠論。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江文瑜(1995)。阿媽的故事。臺北市:玉山社。
何石松(2001)。客諺一百首。臺北市:五南。
何惠妙(2006)。結與解--一個女兒對母親生命口述史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宜蘭縣。余德慧(1998)。生命史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利翠姍(2006)。華人婚姻韌性的形成與變化:概念釐清與理論建構。本土心理學研究,25,101-137。
利翠珊、蕭英玲(2008)。家庭壓力與韌性。應用心理研究,38,15-16。
吳瀛濤(1975)。台灣民俗。臺北市:眾文圖書。
吳品瑤(2009):童養媳(新婦仔)。取自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479#,2009年9月9日。
呂天福(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挫折復原力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佩怡(2000)。悲傷之自我調適與基本助人技術。載於林綺雲(主編),生死學,349-372。臺北市:洪葉。
李佳容(2002)。個人面對親人死亡事件心理復原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李克翰(2009)。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自卑感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美容(1992)。人類學與台灣。臺北市:稻鄉。
林正文(1993)。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行為治療的輔導取向。臺北市:五南。
林秋燕(2004)。失戀歷程及復原力展現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麗惠(2008)。自卑經驗探討--以女性成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金樹人(2006)。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市: 東華。
洪福源(2005)。強化個人生活的力量與自信-復原力的觀點。輔導季刊,41(2),37-45。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范麗娟(1985)。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81-126。臺北市:心理。
唐永暉(1985)。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派對兒童輔導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徐鳳文、王昆江(2003)。中國陋習。臺北市:實學社出版社。
徐美雲(2005)。台灣文學作品中養女形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昀(2009)。戶外冒險教育對參與者復原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莫藜藜(1997)。受虐兒復原能力的探討:兩個保護個案的比較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2),67-82。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淑穗(1998)。生涯自我效能、個人變項與環境因素對大學學生生涯選擇的影響--生涯選擇之徑路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郭珮婷(2005)。復原力理論的介紹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31,45-50。陳昭雄(1970)。Adler學說在教育學上的價值。師大教研所集刊,12,287-357。
陳金定(2006)。復原力適應:復原性適應與各類相關因子之動力關係(一)。輔導季刊,42(3),1-11。陳明秀(2007)。Seligman正向心理學進行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姿璇(2007)。運用冒險式學習建構青少年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曾秋美(1998)。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臺北市:玉山社。
曾文祥(2006)。從正向心理學淺談幸福感受的提昇。學生輔導,100,124-134。曾文志(2006)。復原力保護因數效果概化之統合分析。諮商輔導學報,14,1-35。曾文志(2007)。大一學生經歷創傷事件與復原力模式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2),317-334。游鑑明(1987)。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游千慧(2000)。一九五0年代台灣的「保護養女運動」:養女、婦女工作與國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黃元亭(2001)。不要破壞我的家--被認定為施虐父母之當事人對強制處遇介入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黃堅厚(2002)。人格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楊麗晴(2000)。父母離婚兒童的生活適應之主觀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廖輝英(1993)。輾轉紅蓮。臺北市:九歌。
廖輝英(1995)。逐浪青春。臺北市:皇冠。
劉守松(1992)。客家人諺語。臺北市:南天。
劉秀櫻(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市:常民。
潘秀貞(1996)。大學生對自卑感受的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敏玲(1994)。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主辦「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際研討會、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宣讀之論文(臺北市)。
鄭芬蘭(1999)。技職大學生自卑心理歷程之個案研究。生活應用科技學刊,1(1),47-60。
鄭芬蘭(2000)。技職幼保系大學生自卑心理特徵的分析暨建康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報,9(2),161-171。
鄭石岩(2001)。精神體操:走出困境,迎向希望。臺北市:遠流。
鄭芬蘭(2003)。技職大學生自卑感受之分析研究。師大學報,48(1),67-90。
盧彥光(1991)。日據末期台灣人宗教信仰的變遷。思與言,29,4,65-83。
蕭 文(1999)。災變事件前的前置因素對心理復健的影響-復原力的探討與建構。測驗與輔導,156,3249-3254。
聶慧文(2005)。大學生經歷失落事件的悲傷迷思、因應行為與至今復原程度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蘇美鳳(2000)。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卑感與成就動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 Riessman, C. K.)。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朱儀羚等(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 Corssley M. L.)。臺北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吳芝儀譯(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洪慧芳譯(譯)(2004)。挫折復原力(原作者: Robert B.&Sam G.)。臺北市:天下雜誌出版。(原著出版年:2003)
修慧蘭(譯)(200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 Corey G.)。臺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01)
陳信昭與崔秀倩譯(譯)(2002)。渴望父愛:失去父親及其影響(原作者: Erickson, B. M.)。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8)
陳鄭文等(譯)(2004)。人格理論(原作者: Schultz, D. & Schultz, S. E.)。臺北市:楊智。(原著出版年:1998)
黃光國(譯)(2002)。自卑與超越(原作者: Adler, A.)。臺北市:志文。(原著出版年:1932)
葉頌姿(譯)(1974)。自卑與生活(原作者: Adler, A.)。臺北市:志文。(原著出版年:1969)
蔡敏鈴與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鄭曉楓等(譯)(2013)。優勢力:九堂課成就拔尖人生(原作者: Alan .C)。臺北市:楊智。(原著出版年:2011)
盧娜(譯)(2002)。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原作者: Adler, A.)臺北市:人本自然。(原著出版年:1998)
二、西文部分
Adler, A. (1956).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A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Ansbacher, H.L. & Ansbacher, R.R. (Eds.). New York: Harper & Row.
Bandura, A. (1995).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17/CBO9780511527692
Barfield.S.T (2004). Best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programs for preschool-age children.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School of Social Welfare Office of Child Welfare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Betz, N. E. (2004). Contribu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career counseling: A personal perspectiv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2, 340-353. doi:10.1002/j.2161-0045.2004.tb00950.x
Dixon, P. N., & Strano, D. A. (1989). The measurement of inferiority: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scale development. Individual Psychology, 45(3), 313-322.
Froeschle, J. G., & Riney, M. (2008). Using Adlerian art therapy to prevent social aggress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64, 416-431.
Grotberg,E.(1995). A guide to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Strengthening the human spirit.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reflections ,8,68-72.
Gilbert, P., Broomhead, C., Irons, C., McEwan, K., Bellew, R., Mills, A., et al. (2007). Development of a striving to avoid inferiority scal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6, 633-648.
Gilbert, P., McEwan, K., Bellew, R., Mills, A., & Gale, C. (2009). The dark side of competition: How competitive behavior and striving to avoid inferiority are linked to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and self-harm.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82, 123-136.
Hernandeze,P.(2002). Resilience in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Latin Ame-rican contribution from the psychology of liberation. The family Journ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 for couples and families,10(3),334-343.
Kaplan, H. B. (1991). A guide for explaining social interest to laypersons.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47 (1), 82-85.
Leeper, A. M., Carwile, S., & Huber, R. J. (2002). An Adlerian analysis of the unabomber.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8(2), 169-176.
McCubbin, L. (2001). Challenges to the definition of resilience. ERIC Dige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58 498)
Maddi, S. R. (2002). The story of hardiness: Twenty years of theorizing,research, and practice. Practice and Research, 54(3), 175-185.
O’Leary, V. (1998). Strength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individual and social thriving.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4, 425–446.
Rak, C. F., & Patterson, L. E. (1996).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At-Risk Childr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368-373.
Riessman, C.K. (2001). Personal Troubles as Social Issues: A Narrative of Infertility in Context. In Sherman E.(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ocial Work.(pp.73-82). London: Sage Press.
Taylor, K. M., & Betz, N. E. (1983).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2, 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