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0 05: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玉惠
論文名稱:契訶夫《櫻桃園》與曹禺《雷雨》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李明濱李明濱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俄國語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外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俄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曹禺契訶夫比較文學雷雨櫻桃園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24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曹禺是30年代著名劇作家,在文學界,佔有一席之地,對於他的劇本作品,許多鑽研戲劇文學這一方面的人士,一定不陌生;而契訶夫─19世紀俄國文壇偉大作家,對西方戲劇、小說方面的貢獻無須贅述,甚至曹禺的後期創作更是以契訶夫為導師,這樣一位見解獨到的俄國作家與其作品應當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但遺憾的是,在國內卻還未受到人們的應有重視,本論文以契訶夫為主、並輔以國人較熟悉之劇作家曹禺,以說明契訶夫之作品價值,主要比較內容如下。
一、平淡樸實《櫻桃園》
《櫻桃園》是契訶夫於臨終之前的天才創造,是喜劇性和溫柔細膩的抒情性這兩者大膽的結合,契訶夫也是獨樹一格的抒情喜劇和社會笑劇的革新行事創造者,人類是帶著笑容跟她的過去、跟老朽的生活形式告別的。
新的、年輕的俄羅斯與過去陳舊的老朽很快就要結束的生活告別,嚮往明天─這就是《櫻桃園》的思想藝術內容。舊生活的結束是這樣的逼近,因此他已經變得愚蠢可笑,虛幻、不現實,劇本的情緒就是這樣;這垂死、衰敗生活典型的人物也同樣是虛幻的。劇中的主要人物─拉妮芙斯卡雅與她的弟弟加耶夫就是如此,如同另一位劇中人物羅巴金所說: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它更美麗的莊園了,這個美妙的莊園美在它有一個富有詩意的櫻桃園,莊園主人由於沈浸在自己粗心大意的美好幻想和不了解現實的狀況下,將莊園弄得不像樣,於是莊園將要拍賣,發了財的農奴之子羅巴金,警告主人們,說大禍即將臨頭,並勸誡他們要想辦法避免災禍。但是,拉妮芙斯卡雅與加耶夫一直生活在幻想中,無法自覺出與現實生活早已脫節。他們倆為了就要失去櫻桃園這件事,流了許多眼淚,並且認為,沒有這個櫻桃園他們就生活不下去,但是處境持續發展,拍賣如期舉行了,羅巴金買下了莊園。災難發生之後,拉妮芙斯卡雅與加耶夫其實也沒發生什麼悲劇。拉妮芙斯卡雅回到巴黎去追求她荒謬的愛情,但即使沒有這次變化,她也是要去的,雖然她一再訴說,沒有櫻桃園根本不能生活,而加耶夫也已經向所發生的局面妥協。未衍生出什麼事件,劇本的喜劇性基礎就在於─可怕的悲劇,事實上,整個劇中的人物,根本沒有什麼可爆發或嚴肅的因子,找不出悲劇性的成分,所以他們根本也沒什麼悲劇。
契訶夫的想望就表現在年輕的安妮雅─拉妮芙斯卡雅女兒身上,她以愉快的、年輕的聲音,堅定的跟所有這些陳舊而死氣沈沈、虛幻的美告別。大學生特洛非莫夫幫助她在精神發展上、確定了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態度,他使安妮雅睜開眼睛看到隱藏在詩意的貴族文化後面的,那些黑暗而可怕的真實面。「想想看,安妮雅,」他對那全神貫注聽他講話的女孩說:「妳的祖父、曾祖父和妳所有的祖先都是擁有農奴的地主,而這些農奴全是活生生的人,妳不覺得每一顆櫻桃樹上,每一根樹幹、每一片樹葉下,都有人眼睜睜的盯著妳嗎?妳沒聽見他們的聲音?……因為有這些活生生的人們,以致於之前的你們和現在的你們,都腐化了,所以你的母親、舅舅都沒察覺到你們已經生活在債務之中,正在依靠別人而活,那些人,你們是不讓他們走到前廳以內的地方去的,……事情不是很清楚嗎?如果現在要開始過生活,就得先為過去贖罪,評判過去……。」
「評判過去!」這就是劇本所要表達的熱情。
之所以需要羅巴金這樣的人,是為了新陳代謝,完成短促的任務─幫助毀壞、吞食那些已經衰亡的東西,但他並不代表整個俄羅斯的未來。
《櫻桃園》是一個關於俄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劇本,未來以空前美麗的花園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眼前。「整個俄羅斯是我們的花園。」特洛非莫夫在第二幕時這麼說著,而安妮雅回應在下一幕裡:「我們要開闢一個花園,比這個還要美麗……」
契訶夫這部光明、樂觀作品的詩意內容就是如此。
契訶夫希望觀眾看到的是渺小的、虛幻的拉妮芙斯卡雅與加耶夫所幻想出來的空中樓閣時,會忍不住笑起來,他要求,拉妮芙斯卡雅一定要一個演喜劇的老太太來扮演,他希望觀眾能清晰地感覺到喜歡流淚的人物們的一切苦惱都是帶有喜劇性,不僅他們流的一切眼淚都毫無用處,甚至還存在著可笑的成分。在契訶夫的戲劇裡一向是沒有所謂英雄主角的,既然少了這樣的戲份多的份子,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偉大事蹟,對白常因此而淹沒在看似無關痛癢、其實卻隱含絃外之音的日常生活對話當中,但契訶夫卻為這些對話安排了戲劇化的動作,如:摔倒、生活小意外等等,用以凸顯真實生活中所進行著的事實。
布寧在回憶契訶夫時這麼說:「契訶夫喜歡一切凡是率真、有生命力的、健康愉快的,只要他們既不流於粗野、又不至於無聊,他都喜歡,他不能忍受矯偽的學究,或是那些把掉弄文句成為習慣,以致於不能換一種樣子說話的蛀書蟲們。」閱讀契訶夫的作品,常會使人們以為他是個不走流派的人,對表達出來的思想沒什麼責任感,並且在生活上也同樣,他不自我,也不大說起自己的好惡,然而他的好惡卻是強烈而持久的,而簡樸就是他最欣賞的一點,契訶夫自承,在寫作時他是冷淡的,並且是在他所要表現的思想和形象完全清晰時,他這才寫,一氣呵成,沒有間斷,直到結尾。甚至。他說:「一個人應當是他在完全冷靜的狀況之下才可以下筆。」,但冷靜是一種很特別的氣質,沒有第二個俄國作家能有他的敏銳和複雜。
二、濃烈激情《雷雨》
《雷雨》是30年代中國劇作家曹禺的第一部作品,曹禺將中國人的情感、處事態度,加入戲劇性的表現在作品中,而人們本來就是較容易被充滿情感、衝突不斷的劇情吸引,這一點不可否認,演出當時盛況空前,也有人認為《雷雨》是當作詩來寫的,其中的許多對白準確的展現了二、三十年代封建資產家與下階層人物的性格,抒發了角色的內心情感。曹禺以其戲劇語言的抒情性構築了他的劇作,並在心理語言和獨白中一點一滴透露人物的所思所感;試圖在激情意境的營造之中渲染抒情氣氛,增強劇作的詩意之美,是他戲劇的顯著特徵。事實上,曹禺劇作深受莎士比亞以及契訶夫戲劇藝術的影響,飽含濃郁的詩意,這詩意源自於他色彩鮮明的戲劇語言以及由這語言所營造的深邃意境和詩情氛圍 。
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前途黯淡、人民疾苦,曹禺筆下的人物大多處於長期的壓抑中,約束、禁錮,心裡總是苦悶鬱積,但又受著環境的束縛及傳統禮教的束縛,不敢大膽宣洩,曹禺用「原始」、「野蠻」、「鬱熱」形容這種壓抑與激憤,甚至以夏天比喻這種情緒特徵:「夏天是個煩躁多事的季節,苦熱會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熱高高昇起,天空鬱結成了一塊燒紅了的鐵。」(〈雷雨‧序〉)。由此可見作家當時的憤懣力度相當強烈。另一方面,《雷雨》中四鳳與周萍的幽會時的對話,既像常人所說的話,又像詩一般令人回味,曹禺以藝術的情感包容一整個大家庭的沒落、醜惡,「給你一個完整的情感」,是曹禺的戲劇主張,而雷雨即是這個理想的實踐,所以劇中人物的性格徑渭分明,情感濃烈而具爆發性,處處散發著窒人的氣息。
曹禺的寫作方式,兼具學習與創新,奠定中國寫實戲劇的基礎,技巧雖然帶著西方話劇色彩、但寫作重心卻是在中國人的感情及現實社會上的。《雷雨》的激情化表現,凡是閱讀過的,都會有一個深刻體認─這真是一連串衝突、矛盾架構出的一場激情式悲劇。資本家周樸園與罷工工人間的仇恨,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權力與受損害者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雷雨》用尖銳激烈、波濤洶湧,無情的揭露了舊社會、舊家庭的深重罪孽。透過這樣的戲劇衝突,曹禺選擇讓絕大多數的人物最後都達不到自己願望的美好,劇中性格最為凸顯的主角周繁漪,是舊式中國女性,死寂的家庭環境、殘酷專制、感情冰冷的家庭生活,將她「漸漸磨成石頭樣的死人」,但因為受過新思想的影響,嚮往自由的天性並未死透,而那線生機卻是與非自己所出的〝兒子〞周萍共同背叛周樸園所得。眼睜睜看見這樣一個大家庭漸漸走向毀滅與破敗、《雷雨》深刻表現出在嚴謹的中國父權社會中個人如何去爭取自由與幸福的情節,試圖對傳統中國社會制度和道德觀徹頭徹尾的批判。
三、《櫻桃園》與《雷雨》之異同
【一】兩部劇作相同動機
從時代意涵與作家動機來看,我們可以由兩部作品的背景分析出,俄羅斯作家契訶夫與中國作家曹禺兩人皆在其作品中表達出對未來的期望及對傳統舊社會的批判;《櫻桃園》的背景正值十九世紀末期,革命醞釀爆發前的寧靜時期,俄羅斯農奴制度與貴族莊園雙雙走向衰亡的時間,而《雷雨》也正值五四運動新舊文化交替衝擊的當口,兩地的時代潮流給這兩部劇作很好的主題揮灑,深刻的反映出當代社會的問題 ,也因此而傳於後世。
大家庭的生活背景,是兩部劇作最大的相同點,作家敏感的從中找尋日常生活的片段,並賦予任務,讓閱讀或是觀賞戲劇的大眾,能藉由這些串連起來的事件,體認人物們的喜怒哀樂、觀點想法,而平易近人的人物、環境,更塑造出容易理解或勾起群眾同理心的氣氛,表現對於傳統舊時代、舊制度的無奈,深深打動閱者及觀眾的心。
【二】寫作風格大異其趣
在寫作風格上,契訶夫與曹禺選擇了相當不同的方式,第一、契訶夫在人物塑造上並不刻意突出那個人物,而是平均分配給所有角色,包括對白、出場次數,於是在閱讀或觀賞契訶夫的《櫻桃園》時,情緒並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平淡而順暢的交代完所有劇情後,淡淡的落幕走到尾聲。
契訶夫根據當時的社會氣氛、群眾情緒及自身特長,選擇以這樣的方式讓人們理解他的想法,這一點我們可以由他寫給阿‧謝‧蘇瓦林的書信認知道他的堅持:「……人在寫小說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的先忙著搭好它的支架,從一群人物或半打人物中只抽出一個人物,把這人物放在背景上,像小銅幣一般,結果竟成了一種像是天空的東西:中間是一個大月亮,四周是一群很小的星星。然而我的月亮並未獲得成功,因為只有在這些星星被人理解的時候,它也才能被理解,但是連星星都沒寫好,結果我寫出來的並不像文學作品,倒像是一件補丁得支離破碎的長衫……」 ,這是契訶夫給當時另一名作家的書信,同時也是他所偏愛的創作形式;而曹禺則是嫻熟的運用主角人物間的矛盾、衝突,並加以串連,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挖掘最深沈的痛苦,在心靈獨白中一點一滴洩漏,編織一個接一個的衝突事件,緊湊得一再牽動人們的情緒。
第二、談到整齣戲劇的概括走向,契訶夫希望能讓《櫻桃園》是一齣稍具諷刺意味的喜劇,所以為人物們寫出了愚昧而令人發噱的對白,希望在瑣碎而譏諷幽默的台詞中,探索到一些時代的趨勢,解析人們的精神層面和日常生活的實質面,在這一點上,曹禺的劇本創作手法就截然不同,他偏向製造悲劇情節,並使用痛苦的巧合緊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思考著如何將錯綜複雜的的生活,藝術地、魅力地搬上舞台,這可以說是西方現代戲劇名家的寫作技巧之一,如易卜生 等等,這樣的戲劇方式很容易能引起立即的共鳴,更不用說曹禺所表達出的正是屬於中國人的情感、悲痛,而共鳴,事實上即是感情的激發,曹禺在這方面的功力相當深厚。
如果要具體的描述契訶夫的劇本創作,我們有脈絡可尋,在契訶夫寫給亞‧巴‧契訶夫的書信裡就曾直接點明:「……自由思想是必要的,只有不怕寫出愚蠢東西的自由思想家才是需要的,你不必戰戰兢兢的修改、推敲,只管顯得笨拙和莽撞就好了。簡鍊是才能的姊妹……題材必須新穎、情節倒可以沒有。……」 ,這裡更加確定了契訶夫在劇本創作上的原則,對他而言,情節是自然而然發生、不用刻意的,此外,在他的書信中,還提到有關這方面的戲劇方法:「舞台上事件的發生,無論複雜或單純,一切依照生活中的樣子,比如人們吃一頓飯,就該完全依照生活上該有的樣子,但在這中間,幸福可能於焉產生,但也可能帶來生活的毀滅。」如第二點所述,契訶夫不重情節的生活化描寫與曹禺情節為重的戲劇化手法,有著極大的差異。
第三、主、客觀意識的分野:劇本是靜態的戲劇表現,不能完全以文學角度評斷,搬上舞台,由不同的演員、不同的場景具體傳達主題思想,契訶夫《櫻桃園》的寫作,正如同他所重視的特質:冷靜、平淡,角色們各司其職的忠實表現自己的意念及想法,雖然只是一些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及生活化對白,卻也缺一不可,契訶夫客觀地獨立在他的作品之外 ,冷靜的處理手上的人物,只訴說主題,不讓角色們有過度不合理的行為;而曹禺在這一點上是不同的,有時,如同他激情的劇作一般,情緒強烈的對白的確能輕易激起觀眾們的共鳴,要表達的想法雖然清楚,但就人物的立場、背景和經歷來說,有時也會有稍稍不合理的地方,曹禺不可避免的會將自身的語氣、話語融入角色的對話中,基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兩位作家在處理人物性格、對白上的不同,事實上這是主、客觀意識是否加入的問題。
結論 契訶夫劇本之可貴
契訶夫不僅在現代戲劇創作上自成一家,令後人望塵莫及,同時也由於他的劇作手法、意涵,遙遙領先當時寫作潮流,令19世紀末期的俄國觀眾不知所云,雖然他的戲劇作品經歷各式各樣新興主義的猛烈衝擊,但在世界文壇上卻仍然屹立,甚至成為歐洲觀眾的最愛;是的,契訶夫筆下的現實,已經過時了,但這些現實卻是從瑣碎的、徒勞的感情糾紛中默默的展現,就在這樣情節樸素、進展平穩、毫無明顯高低潮的劇情中,深刻了現實生活與社會制度的衝突,契訶夫所有的人物以簡潔直接的生活日常語言打動我們。引領我們對人生的處境、怯懦、夢想自省。早在半個世紀前,契訶夫就已經預見了存在於今天─在我們生存時代中種種的荒謬的現象,為看似平凡無奇的現實生活注入矛盾,實際上應該是走悲劇劇情的《櫻桃園》,卻用了喜劇的包裝,契訶夫不愧是日常生活描寫的大師,是的!生活的奮鬥才是常人的人生,如:與人互撞、意外摔跤、掉茶杯、跌樓梯等等小意外,就是因為這些行為本身實際又好笑,於是貼近實際生活。
契訶夫的作品,初品嚐時雖然平淡無味,但他的簡鍊風格耐人尋味,令人更加了解─人生其實就是日常生活,生活的本質就是庸碌一場,看似無主題的情節,溫和的不添加任何過度誇張的事件,也許少了激情,但人生如戲,我們對現實平淡生活的熱情與克服,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主題了,這也是契訶夫劇本的內在精神。
I中文摘要
II緒論
III本文
前言....................................3
第一章
1.作家的創作與人生......................8
1.1契訶夫的創作與人生...................8
1.2曹禺的創作與人生.....................9
2.劇作比較..............................13
2.1簡單與複雜...........................13
2.2情節的藝術功能.......................15
3.契訶夫筆下的《櫻桃園》................20
3.1契訶夫的衝突.........................20
3.2悲劇或喜劇...........................21
第二章
1.契訶夫戲劇的特點......................24
1.1《櫻桃園》特點.......................24
1.2衝突的特出...........................28
1.3《櫻桃園》的象徵手法.................31
2.1莊園的舊勢力.........................38
2.2新勢力...............................48
2.3再見新生活-談劇作的光明性............54
2.4劇作的情節特點.......................59
3.曹禺劇作的特點........................63
3.1尖銳的衝突...........................63
3.2《雷雨》的劇作特點...................64
3.3中國人的思維.........................65
結論....................................68
參考資料................................71
附中文全文契訶夫《櫻桃園》與曹禺《雷雨》之比較研究
第一章 契訶夫與曹禺戲劇整體特性─平淡樸實與濃烈激情的對比
第一節 契訶夫《櫻桃園》與曹禺《雷雨》之創作成因 ………………………75
第二節《櫻桃園》、《雷雨》兩部劇作反映出的歷史背景 ………………………79
第三節 寫作風格大異其趣 ……………………………………………………….81
第二章 主要女性角色比較
第一節 拉涅夫斯卡雅‧柳博芙‧安德列耶芙娜與周繁漪 ………………………….86
第二節 阿妮雅與魯四鳳 …………………………………………………………89
第三節 綜合比較 .…………………………………………………………………93
第三章 主要男性角色比較
第一節 加耶夫‧列昂尼德‧安德烈耶維奇與周樸園 ..………………………………95
第二節 羅帕辛‧葉爾莫拉伊‧阿烈克謝維奇與魯大海 ..……………………………100
第三節 特羅菲墨夫‧彼得‧謝爾蓋耶維奇與周萍 …………………………………104
第四節 綜合比較 …………………………………………………………………108
第四章 主、次要角色綜合比較與舞台指示、安排分析
第一節 次要角色綜合比較 ……………………………………………………….110
第二節 由舞台指示分析作家意圖 …………………………………………………120
結論 兩部劇作分析比較的最終價值,由片段而全面提昇台灣對於俄國作家契訶夫的認識
……………………………………………………………………126
外文參考文獻
Artamonov V.P. O style novel Mopassana. // Function system. Yakytsk, 1989.
Balyhati S.D.Poetic melodrami// Balyhati S.D.problem Poetic.L.,1990.
Bahtin M.M. Form times and хhranotopa in romance. // Bahtin M.M. problem literature and estic. M., 1975.
V.Friche. problem art.M.,1930.
Eroffev V.V. Style reflection position (style chekhov and Mopassna) // Type style develope XIX century. M., 1977.
Zuderman G.Vol.grama.B2.M.903
Kataev.V.B.Chekhov: problem intercommunication.M, 1979.
Kataev V.B.Litevature Chekhov M1989.
New sight Chekhov’s grame.Kronberg.1973.
Program class.11 <> M. 1997.
Rer M.O. Chekhov’s art world 1992.
Symbol of Russian literature from XIX to XX. 1984.
Russian literature. M.1996.
Suhih.I.N. Problem of Chekhov.1987.
T.A.Novel Gofman. 1936.
Chekhov and German. 1996.
Joke A.P. Poetry of Chekhov.1971.
Williams R.L. The horror of life. Chicago, 1980.
Winner A. Characters in the twilight. Charlottesville, 1981.
Winner Th. Chekhov and his prose. New York, 1966.
中文參考文獻
期刊部分
李競華:從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看契訶夫《凡尼亞舅舅》的劇中人物 藝術學報 69 民 90.12 頁 105─117
姜龍昭:「雷雨」的評析─兼談「曹禺」的寫作歷程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 13 民88.03 頁101-121
紀蔚然:疏離於眾聲喧嘩間─契訶夫的《櫻桃園》(上) 表演藝術 第109期 2002.01 頁 69-70
紀蔚然:打倒假想敵─契訶夫的《櫻桃園》(中) 表演藝術 第110期 2002.02 頁 75-76
紀蔚然:看不見契訶夫─契訶夫的《櫻桃園》(下) 表演藝術 第111期 2002.03 頁 75-76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曙光─追悼曹禺先生 聯合文學 13:4=148 民86.02 頁107-111
馬森:中國現代舞臺上的悲劇典範─論曹禺的「雷雨」成大中文學報 1 民81.11 頁107-124
馬森:曹禺:悲情意識的開拓者 (上) 國魂 568 民82.03 頁73-75
馬森:曹禺:悲情意識的開拓者 (下) 國魂 569 民82.04 頁80-82
陳素雲:政治對文學傳播的影響─以曹禺三部曲為例 文理通識學術論壇 5 民90.10 頁57-72
陳素雲:從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看契訶夫《凡尼亞舅舅》的劇中人物 藝術學報 69 民90.12 頁105-118
陳素雲:試論「雷雨」一劇的人生探索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10:1(人文分冊) 民88.12 頁187-206
葉龍: 《馬森論曹禺的雷雨》 文訊月刊 40=79 民81.05 頁100-103
閻鴻亞:瑣碎人生譜成的繞樑詩篇-契訶夫與《凡尼亞舅舅》對二十世紀的啟迪 表演藝術 89 2000.5 頁 12-15
楊耐冬:從「傻子」[ 安東‧契訶夫著] 談起─剖析早期寫實主
義至現代寫實主義思潮 書評 82.02
楊莉莉:《歐陸舞台上的契訶夫》 表演藝術 第17期 1994.03台灣
楊昌年:新文藝名家名作析評(12)─自然與寫實:曹禺的「原野」與「日出」國文天地 13:9=153 民87.02 頁55-61
劉紹銘:曹禺新論 表演藝術 6 民82.04 頁74-79
謝君白:信心、承擔、與救贖─談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海鷗」表演藝術83.03
關國:戲劇家曹禺的一生 傳記文學 70:2=417 民86.02 頁69-79+7-8
論文部分
吳佳玫:安東 ‧ 契訶夫《阿紐塔》、《寶貝兒》與《三姊妹》匡正和諧之女性 國立中正大學 外國語文研究所 87
杜麗雲:櫻桃園的戲劇美學風格 淡江大學 俄羅斯研究所 84
周光俐:契訶夫戲劇結構研究 輔仁大學 英國語文研究所 68
修子桓:安東.契訶夫四部主要戲劇之研究-情節與角色塑造 中國文化大學 西洋文學研究所 80
專書部分
李明濤:《契訶夫》‧國家出版社‧1993‧台灣
李達三(John.Deeney):《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聯經出版社‧1948‧台北
曹禺:《雷雨》‧遠東圖書公司‧1999‧台灣
趙惠平(選評編輯):《曹禺》//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 ; 22‧海風‧民79‧台北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時報文化‧民79‧台北
劉紹銘:《小說與戲劇》‧洪範書店‧1980‧台灣
契訶夫著劉森堯譯:《海鷗、櫻桃園》桂冠圖書公司‧2000‧台灣
辛格雷著范文譯:《契訶夫傳》‧新潮文庫‧1975‧台灣
徐祖武主編、舟國選副主編:《契訶夫研究》//沈瀾:試論契訶夫的《櫻桃園》與曹禺的《北京人》‧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河南
田本相、劉一軍:《曹禺訪談錄》‧三聯書店‧2000‧香港
張建華、任光宣、余一中:《俄羅斯文學選集》‧外語教學與
研究出版社‧1998‧北京
[美]斯洛寧(Marc Slonim):《現代俄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閻鴻亞:瑣碎人生譜成的繞樑詩篇-契訶夫與《凡尼亞舅舅》對二十世紀的啟迪 表演藝術 89 2000.5 頁 12-15
2. 葉龍: 《馬森論曹禺的雷雨》 文訊月刊 40=79 民81.05 頁100-103
3. 陳素雲:試論「雷雨」一劇的人生探索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10:1(人文分冊) 民88.12 頁187-206
4. 陳素雲:政治對文學傳播的影響─以曹禺三部曲為例 文理通識學術論壇 5 民90.10 頁57-72
5. 馬森:曹禺:悲情意識的開拓者 (下) 國魂 569 民82.04 頁80-82
6. 馬森:曹禺:悲情意識的開拓者 (上) 國魂 568 民82.03 頁73-75
7. 馬森:中國現代舞臺上的悲劇典範─論曹禺的「雷雨」成大中文學報 1 民81.11 頁107-124
8.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曙光─追悼曹禺先生 聯合文學 13:4=148 民86.02 頁107-111
9. 紀蔚然:看不見契訶夫─契訶夫的《櫻桃園》(下) 表演藝術 第111期 2002.03 頁 75-76
10. 紀蔚然:打倒假想敵─契訶夫的《櫻桃園》(中) 表演藝術 第110期 2002.02 頁 75-76
11. 紀蔚然:疏離於眾聲喧嘩間─契訶夫的《櫻桃園》(上) 表演藝術 第109期 2002.01 頁 69-70
12. 姜龍昭:「雷雨」的評析─兼談「曹禺」的寫作歷程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 13 民88.03 頁101-121
13. 李競華:從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看契訶夫《凡尼亞舅舅》的劇中人物 藝術學報 69 民 90.12 頁 105─117
14. 楊昌年:新文藝名家名作析評(12)─自然與寫實:曹禺的「原野」與「日出」國文天地 13:9=153 民87.02 頁55-61
15. 劉紹銘:曹禺新論 表演藝術 6 民82.04 頁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