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朝代排列)
(春秋)李耳《清靜經》收入《正統道藏》第十九冊,台灣新文豐縮印本,民國六十六年影印出版。
(漢)鄭玄注《十三經注疏.禮記》(藝文印書館發行,民國五十四年)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上,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一二,NO.三六○,頁二六八)
(晉)干寶《新挍搜神記》,(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四年)
(晉)干寶著,《搜神記》,(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出版一刷)
(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一六,頁七九下)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年九月初版)
(東晉)失譯人名,《施食獲五福報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二,No﹒一三二,頁八五四)
(前秦)曇摩難提譯,《增壹阿含經》卷三六,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二,NO.一二五,頁七四九。
(後秦)鳩摩羅什,《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九,NO.二六二,頁三五)
(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經》(佛陀教育基金會流通本,頁一三|一六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八。
(隋)智瑞說,《妙法蓮華經文句•提婆達多品》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三四,頁一一四|一一七)
(隋)菩提登譯,《占察善惡報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一七,八三九,頁九○一|九○九)
(唐)不空譯,《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二一,頁四七二|四七三。
(唐)不著撰人,《瑜珈集要焰口施食儀》,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二一,頁四七二|四七六)
(唐)不著撰人《佛說地藏菩薩經》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卷八五,no.二九○九,頁一四五五)
(唐)不著撰人 〈迴向文〉,《大正新脩大藏經》(卷八五,No﹒二八四八,頁一二九九)
(唐)玄奘譯,《地藏十輪經》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一三(台南:和裕出版社,民國九十二年五月)
(唐)玄奘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一二,No.三六七。
(唐)地婆訶羅譯,〈入法界品〉《法嚴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一○,NO.二九五頁八七六。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五月,頁六五一)
(唐)法藏集,《華嚴經傳記》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五一,No.二○七三,頁一六七。
(唐)法藏撰,《修息瑜珈集要施食壇儀》收入《新續藏》卷五九,No•一○八三,頁三○○。
(唐)知 玄,《慈悲道場水懺序》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四五,頁九六八b。
(唐)唐臨撰,《冥報記》中卷,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五一,NO.二○八四,頁七九二)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卷九○,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一一,NO•310頁五一五|五一六。
(唐)跋馱木阿譯,《佛說施惡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二一,頁四八八b。
(唐)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佛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一二。
(唐)僧肇注,《維摩詰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三八,NO.一七七五,頁三三一、二五|二七。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一三,NO•412,頁七七七|七八九。
(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五三,NO.二一二 二,頁二六九。
(宋)朱熹集註,《四書集註》(第一冊)(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九月)
(宋)志磐撰,《佛祖統記.智者傳》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四九,NO.二0三五,頁一八○|一八四。
(宋)李昉等編修,《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卷一○○,頁六七二。
(宋)洪邁撰,《夷堅志》(第一冊)(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四月初版)
(宋)常謹集,《地藏菩薩像靈驗記》收入《卍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七冊 No.一六三八,頁五八九)
(宋)淡 癡,《玉寶鈔》白話•原文(台中:法藏文化出版社流通處,頁一八)
(宋)贊 寧,《宋高僧傳》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五○,no.二○六一,頁八三六|三。
(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二○,頁六六○∣六六六B。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
(明)張國祥所編,《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附搜神記》(台灣聯經出版社)
(明)陸西星,《封神演義》(台南:世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一年一月,頁九八四)
(明)釋如惺撰,《神僧傳》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卷五0,no.二○六四,頁一○○○。
(清)王鴻緒等撰,《明史稿列傳》(百三十卷,董應舉,明代傳記叢刊,周駿富輯)
(清)朱彝尊,《明詩綜》(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有限公司印行,民國七十二年九月)
(清)徐倬編著,〈送童子下山〉《全唐詩錄》九十八回(宏業書局印行,民國六十五年,頁四三○七)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四二,列傳一三○(中國:北京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清)梁章鉅等,《楹聯叢話全編》(中國:北京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鼎文書局印行,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再版)
(清)董浩等编,《全唐詩》(中華書局出版,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清)董應舉撰,《崇相集選錄》(台灣銀行,民國五十六年)
(清)道 霈,《禮八十八佛洪名寶懺緣起》(台北:聖國印刷有公司流通本,頁二二六|二二八)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台南:世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出版三刷)
二、方志(依年代、姓氏筆劃排列)
(清)王必昌主編,《重修台灣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有限股份公司,民國九十四年)
(清)沈定均等修,光緒《漳州府志》(台南:朱商羊影印本,民國五十四年)
(清)陳文達,《台灣縣志》(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二年,重印頁二一0)
(清)陳培桂,《淡水廳志》(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二年,重印頁一五三)
(清)陳淑均著,《噶瑪蘭志》卷五,風俗(上)(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五十二年三月,頁二二一)
(清)鄭祖庚纂修,《福建省閩縣鄉土志》(清代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清)盧德嘉輯,《鳳山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二年,頁一八六)
(清)懷蔭布修、黃任等纂,《泉州府志》(臺南:臺南市文獻委員會,清重刊本影印,民國五十四年)
(民)中國方志叢書,《台北縣志》卷七,民俗志(台北縣文獻委員會編,頁一七一四)
(民)尹章義,《新莊發展史》(台北:新莊市公所,民國六十九年七月)
(民)尹章義撰述,〈新莊平原拓墾史〉《新莊志》卷首(台北:新莊市公所,民國七十年元月)
(民)王 禮主修,《台灣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有限股份公司出版社,民國九十四年)
(民)王國璠主修,謝浩續修,《台北市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六十五年,頁四九|五○)
(民)何聯奎撰修,《台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禮俗篇全一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民)林學增等修、吳錫璜纂,《福建省同安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影印)
(民)林興仁,《台北縣志》卷五,開闢志(台北縣文獻委員會編印,第二十六節,新莊鎮)
(民)林興仁、林佛國、劉如同,《台北縣志|民俗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民國四十九年)
(民)張炎憲編,《台北廳誌》(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七年)
(民)張馥堂,《板橋市志》(台北:板橋市公所,民國七十七年十月)
(民)盛清沂,《台灣縣志》(台北:台北縣文獻委員會,民國五十年,頁三四)
(民)陳支平主編,《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匯刊,第五輯,第四冊,九州出版社)
(民)新莊市志編輯委員會,《新莊市志》(台北:新莊市公所,民國八十七年二月)
(民)劉枝萬,《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民國四十九年)
三、近人專書(依筆劃排列)
大辭典編纂委員彙編,《大辭典》中冊(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八月,頁三三九四)
尹章義,《新莊發展史》(台北:新莊市公所,民國六十九年)
尹章義、陳宗仁,《新莊政治發展史》(台北:新莊市公所,民國七十八年)
仇德哉,《台灣廟神傳》(雲林:信通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仇德哉,《神明的由來》台灣篇(新聲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八月)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七十二年,頁三八一)
仇德哉《台灣廟神大全》卷七。(嘉義:楓林印刷設計企業社,民國七十四年十月,頁八五三)
內政部民政司編印,《全國寺廟名冊》(台北市:內政部民政司,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王天麟,《新莊地區本土宗教發展現況調查報告》(台北縣政府,民國八十五年四月)
王世禎編著,《細說中國民間信仰》(台北:武陵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一版二刷)
王見川、李世偉著,《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陽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初版第一刷)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
王秋桂、李豐楙編,《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一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
王秋桂等編,《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香,民國八十三年)
王健夫,《台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王詩琅,〈七爺八爺〉《台灣民間故事》(台北:玉山社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
任繼愈,《宗教辭典》上、下冊(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年五月)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台灣寺廟大觀|朝聖的足跡》(台北:道觀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台灣宗教文史編修會,《二ΟΟ六農民曆》(台北,道源出版社,新莊大眾廟管理委員會民國九十五年贈)
佛光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局,民國八十一年)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兼修,《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台北縣篇(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編印)
吳鵬飛編,《新莊文化年鑑》(台北:永豐厝事業發行,民國九十一年三月)
呂江銘,《官將首》(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
呂明穎,《臺灣祭典風俗》(台北:常氏文化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呂理政著,《傳統信仰與社會的變遷》(板橋:稻香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
李 喬,《中國行業神》(雲龍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一月)
李宗益,《官將首的由來與演變|以新莊大拜拜壓陣官將首團為例》收入台灣史蹟研究會九一年會友實錄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九十一年)
李宗益,《將源.論官將首》(台北:永豐厝事業發行,民國九十一年)
李明賜發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捷幼出版社編輯部,民國八十三年三月初版)
李乾朗,《台灣建築史》(台北:雄獅圖書,民國六十八年)
李乾朗著,《台灣古建築史圖解事典》(台北:遠流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社,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
李琢光發行《文史辭源》(台北:天成出版社印行,民國七十三年五月)
李豐楙、朱榮貴,《儀式廟會與社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杜斗城,《佛說十王經》(中國: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邢 莉,《觀音信仰》(台北: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
阮銳昌,《中國民間宗教研究》(台灣省立博物館,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屈萬里全集,《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七年,頁四0九)
林子青,《弘一大師年譜》(台北:天華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二月,頁六五)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一月)
林會承,《傳統建築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七月,頁八七)
林衡道,《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姜義鎮,《台灣的民間信仰》(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二月)
姜義鎮,《台灣的鄉土神明》(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台原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四月)
洪 无,《地藏菩薩大傳》(中國:安徽合肥,黃山出版社,民國九十四年三月)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中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頁三二九|三四八)
追雲燕,《台灣民間信仰諸神傳》(台北:逸群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三年三月)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馬書田,《中國佛教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馬書田,《中國神靈故事》(台北:藝緣堂,民國九十二年五月)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馬書田,《中國諸神大觀》(台北:國家出版社,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
馬書田,《華夏諸神|佛教卷》(台北:雲龍出版社,民國九十年二月)
馬書田,《華夏諸神|鬼神卷》(台北:雲龍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二月第二版第一刷)
張炳楠發行,《民間信仰神衹史考叢書|神衹列傳》(一|三冊)(台北:道觀出版社)
張純一,《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年二月,頁二四七|二五八)
梁守中選注,《劉禹錫詩文》(台北: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頁二六五)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大文史叢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八十八年)
連雅堂,《臺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九十年四月)
郭力誠,《中國人的鬼神觀》(台北:台視文化,民國八十一年)頁一一一。
陳 香,《楹聯古今談》(台北:國家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初版,頁一|二)
陳安茂,《台灣.靈驗寺廟全錄》(三)(葳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二年七月)
陳瑞芳,《台灣廟宇文化》(一)天地諸神(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民國八十三年五月)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五月)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中國北京:團結出版社,民國九十四年三月)
彭明輝,《舉頭三持有神明》(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四年五月)
馮永華,《新莊地區書法發展史》(臺北:新莊市公所,民國九十二年十月)
黃文博,《台灣信仰傳奇》(台北:臺原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八月第一版刷)
黃秀政,《台灣史研究》〈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事件〉(台北: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五年頁二九|八○)
黃卓越等,《中國佛教大觀》(中國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一月)
黃榮洛,《渡台悲歌》(台北:臺原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新莊文史工作室,《話說新莊》(新莊市公所,民國九十一年八月)
新莊文史讀書會,《新莊老街導覽手冊》(台北:新莊市公所,民國八十五年)
新莊地藏庵管理委員會,《新莊地藏庵二五○年專輯》(台北:千毅印刷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五年)
新莊慈祐宫編輯委員會,《慈祐宫沿革誌》(台北:新莊慈祐宫管理委員會,民國六十九年)
業露華,《佛教百科.歷史卷》(台北:雲龍出版,民國九十四年九月)
楊伯俊編注,《春秋左氏傳》(高雄:復文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年九月再版)
溫振華,《台灣早期開發|北部地區》(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八十一年)
溫振華,《台灣早期開發|總論》(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八十一年)
董芳苑,《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董芳苑,《信仰與習俗》(台南:人光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一月增訂版)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四月)
漢寶德,《新莊廣福宮調查研究》(台北縣政府民政局,民國七十四年十月)
臺灣宗教歷史編修宗教委員會,《新莊大眾廟》(新莊大眾廟管理委員會,民國八十九年四月)
劉文三,《台灣宗教藝術》(台北:雄獅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四月)
劉枝萬著,《中國民間信仰論集》(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六十三年)
劉還月,《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九年)
劉還月,《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九年)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一版)
潛龍居士,《中國民間諸神傳》(祥瑞文化公司發行,民國九十一年四月)
蔡相輝,《台灣祠祀與宗教》(台原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九月)
鄭志明,《台灣神明的由來》(台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出版部,民國九十年九月)
鄭秀玲,《古新莊街區之環境特質》(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鞏天民,《鞏天民文集︾﹙第二輯﹚﹙嘉義:台灣宣道社、民國五十四年,頁三五)
蕭登福,〈佛說十王經之探討〉《敦煌俗文學論叢》台灣商務書局,民國七十七年,頁一七五|二五0)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八年頁六五|一二一)
謝宗榮,《台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台北縣: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
鍾華操著,《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台灣省:省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四版三刷)
顏膺修,《板橋行腳|古蹟與祭典》(台北:大觀書社,民國八十年)
魏淑貞,《台灣廟宇文化大系.天地諸神》(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八十三年五月,頁四六|四八)
四、學位論文
丁 敏,《佛家地獄說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年)
王千蕙,《死亡與宗教生活:以佛教臨終助念為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白金銑,《慈悲水懺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吳曉晴,《觀音信仰及圖像研究》(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六月)李函真,《中陰解脫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六月頁三十二)紀傑勝,《淨土三經思想研究》(靜宜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四年七月)
梁珮瑩,《占查善惡業報經》(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六月)
陳瑤蒨,《近代十王信仰研究》以《玉曆寶鈔》為探討中心(台北師院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九十二年六月)
陳藝勻,《台灣童乩的社會現象與自我認同》(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六月)陳麗娟,《台灣佛教徒的信仰變遷|以佛光、法鼓、慈濟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民國
九十三年六月)
黃敦厚,《台灣媽祖文化語彙全記錄》(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民國九十二年度)
楊天厚,《金門城隍信仰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度)
楊滿財,《無量壽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六月,頁三十二)
潘素臻,《宗教信仰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位置》(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七月)
鄭玉琳,《目連救母中的孝道思想|以《佛說盂蘭盆經》為探討中心》(台北師院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五、學報、期刊、論文集
于君方著、釋自桁譯,〈觀音的中國女性形象〉,《香光莊嚴》(第六一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 王健旺,〈田頭田尾土地公|台灣土地公信仰的特色〉《歷史月刊》頁一五一|四、五。
何培夫,〈台灣的民俗辟邪物〉,《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第五卷,第四期,頁七八|八八。
汪 娟,〈佛教懺法對靈驗故事的運用〉《冉雲華先生八秩華誕壽慶論文集》法光出版社,民國九十二年。
汪 娟,〈歷代地藏懺儀析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四期(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印行,
民國八十八年,頁一七○|二○七)
林明德,〈解讀寺廟匾聯文化|以台灣地區的城隍廟為例〉收錄《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民國
八十四年三月,頁三一九|三四四)
林秀英,〈蘆洲的寺廟與聚落〉《台灣文獻》(二九卷,第一期,民國六十七年,頁一七九)
林明德,〈觀音之匾聯探索〉,《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頁一三七五)
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香花庵撰,〈十八層地獄與森羅王〉,《春秋雜誌》(第一一卷,第六期,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
高賢治,〈台灣幽冥界特殊的神衹〉,《台灣風物》(三九卷,第三期,民國八十年十月頁一二八|一四一)
康 豹,〈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大眾廟的發展〉,《北縣文化》六四期,民國八十九年三月,八三)
康 豹,〈新莊大眾廟的大眾爺崇拜〉,《人文學報》,第一六期,民國八十六年,頁一二三|一五九)
張 才,〈台北縣新莊大眾爺廟的遊境行列〉,《台灣研究》(民國四十五年,頁一一|四)
張金鶚,〈臺灣廟宇建築與人民精神信仰〉,《臺灣文獻》二九卷,第三集。
許長樂,〈七爺八爺〉,《台灣風物》季刊,卷二二(國家圖書館,民國六十一年)
許雪姬撰,〈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研究載〉,《臺北文獻》(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
曾玉昆,〈由舊城隍爺的出巡探討民間的城隍信仰〉《高市文獻》第十卷,第三期,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七年一月)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城隍〉《臺灣宗教論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九十年九月)
新莊市公所,〈新莊大熱鬧〉,《台北縣宗教藝術節》(台北縣政府文化局,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
新莊市公所,〈新莊的廟宇、古蹟〉,《台北縣宗教藝術節》(台北縣政府文化局,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劉枝萬撰,〈台灣寺廟教堂調查表〉,《台灣文獻》第十一卷,第二期(民國四十九年六月)
劉枝萬撰,〈清代台灣之寺廟〉,刊載《台灣文獻》第十四卷,四|六期(民國五十二年六、九、十二月)
編輯室,〈十殿閻王〉,《台灣民俗大觀》第三冊(大威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三月,頁一四○|一四七)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教之「地獄」說〉上,《東方雜誌》(第二十二卷,第二期,民國七十七年) 六、剪報
〈七爺八爺誕辰〉,《聯合報》(第八版,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九華山勝地〉,《大世紀時報》(第三版,民國九十五年七月三十一日)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報紙》(昭和四年,西元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五日)
〈台灣第一部將虎爺〉,《自由時報》(生活藝文版,民國九十一年五月二十六)
〈婺源楹聯〉,《中國安徽省婺源報》(第一版,第二五六期,民國九十五年七月五日)
〈新莊拜拜〉,《聯合報》(第三版,民國四十七年六月十八日)
曾意丹,〈談談新發現的董見龍祠〉,《福州晚報》(閩海神洲版,民國九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