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12: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童憶
研究生(外文):Yi Tung
論文名稱:西班牙殖民時期菲律賓防禦性建築「聖地牙哥堡」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panish colonial fortifi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A case study of the Fort Santiago
指導教授:林會承林會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i-Che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大航海時期菲律賓殖民王城聖地牙哥堡防禦性建築西班牙亞洲殖民
外文關鍵詞:Age of ExplorationIntramurosFort SantiagofortificationSpanish colon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9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聖地牙哥堡是大航海時期西班牙在菲律賓設立非常重要的防禦城堡,因為當時西班牙選擇以馬尼拉作為亞洲的殖民總部,並以馬尼拉大帆船的航行路線連結了亞洲、美洲與歐洲的貿易,因此在菲律賓馬尼拉灣建立了殖民首都王城「Intramuros」,而護衛王城的「聖地牙哥堡」(Fort Santiago)是西班牙殖民時期在亞洲極重要,也是少數保存完整的城堡。
選擇「聖地牙哥堡」為案例研究是因菲律賓與臺灣在地理位置上,同處歐亞重要交通樞紐,西班牙在大航海時期都曾選擇兩地作為殖民據點,原因為馬尼拉與基隆和平島之間有某些相近之處。雖然西人在台的建築遺留已不復見,希望藉由探討馬尼拉「聖地牙哥堡」的特殊防禦性建築形式後,對當時西班牙佔領北臺灣17年(1626 - 1642)所建的防禦性建築如基隆的San Salvador堡及淡水紅毛城等,能有更多的想像及討論空間,並更瞭解台灣在大航海時期所扮演的角色。
本論文主要是研究西班牙殖民時期在菲律賓的防禦性建築,並以王城內部的「聖地牙哥堡」做為案例研究。文章首先敘述歐陸防禦性城堡的變革以便瞭解西班牙海外殖民地防禦性建築的演變;其次簡述大航海時期西班牙在亞洲的擴張及殖民體系,試圖解釋西班牙為何選擇馬尼拉作為亞洲殖民中心;第三,從西班牙統治前、後馬尼拉樣貌的改變,分析西班牙將馬尼拉定為亞洲殖民總部的角色與定位;第四,菲律賓「王城」內部之防禦性建築「聖地牙哥堡」研究,包括堡內的概況,如坐落、形式、內部相關配置、構造、材料與周邊相關措施;最後,做出總結。
Fort Santiago is a typical Spanish fortifi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during the Age of Discovery. At that time, Spain selected Manila as Asia colonial capital, connecting the commercial routes among Asia, America and Europe. Therefore, the Asia colonial capital “Intramuros” and the fortification “Fort Santiago” established in Manila Bay have becom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important fortifications in Asia during Spanish colonization. The motive to choose Fort Santiago as research case consists in geographic location of the Philippines and Taiwan. Both place located in transport pivot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and there were some kind of similarities between Manila and Hoping Island in Keelung. Even though Spanish architectures in Northern Taiwan had destroyed, we look forward to realizing the role of Taiwan during the Age of Explo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fortress during the 17 years of Spanish occupation of Northern Taiwan, such as San Salvador in Keelung and Santo Domingo in Tamsui, through exploring the features and styles of Fort Santiago.
The idea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Spanish Colonial fortifications in the Philippines and take “Fort Santiago” as case study.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sis describes the transformations of European fortification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Spanish one; the second section presents Spanish colonial system in Asia during the Age of Exploration and explains the broad reason why Spain chose Manila as the Asian colonial capital; the third analyses the role of Spanish colonial capital in Asia through the changes of Manila scheme; the forth part focuses on the configuration of Fort Santiago, such as location, style, structure, material and other installations; and the final section concludes the thesis.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2
三、 研究範圍及限制 3
四、 文獻回顧: 3
五、 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構 6
第一章 歐陸防禦性城堡的變革 9
第一節 簡析歐洲城堡變遷歷程 9
第二節 西班牙殖民時期海外防禦性建築 15
一、 規劃防禦性建築基地的演進 15
二、 防禦性建築形式的變遷 19
三、 西班牙殖民時期各區域防禦性建築的型態 22
第二章 西班牙海外殖民概述 29
第一節 地理大發現及大航海時代的產生 30
第二節 海權國家的殖民擴張及在亞洲殖民地的競爭 32
一、 葡萄牙的海外殖民擴張 32
二、 西班牙的海外殖民擴張 33
三、 荷蘭的海外殖民擴張 37
四、 英國的海外殖民擴張 38
第三章 西班牙殖民時期在菲律賓的拓展 41
第一節 西班牙在菲律賓的殖民史 41
一、 西班牙殖民之前的菲律賓 41
二、 大航海時期的菲律賓 43
三、 西班牙在殖民東亞時期與其他各國的衝突及因應對策 44
第二節 定都馬尼拉的成因 47
一、 地理環境的因素 47
二、 戰略性的因素 49
三、 經濟上的因素 51
第三節 西班牙在亞洲殖民體系的確立 52
一、 西班牙殖民行政體系的建立 52
二、 殖民地城鎮基準法(1573年) 54
三、 「印地亞斯法典」(Leyes de Indias) 57
四、 皇家工程部門 59
第四節 王城「INTRAMUROS」的形式及變遷 60
一、 王城的規劃藍圖 62
二、 建造者的影響 66
第四章 西班牙在馬尼拉防禦王城的建築「聖地牙哥堡」 71
第一節 「聖地牙哥堡」的歷史概要 71
一、 所在位置 71
二、 西班牙人統治之前的樣貌 73
三、 西班牙人統治時期的樣貌 75
四、 西班牙結束統治至二次大戰後的狀態 76
第二節 聖地牙哥堡形制的變遷 78
一、 西人初據的形制 78
二、 西人修建的形制 78
第三節 聖地牙哥堡的建築 92
一、 主體建築 92
二、 周邊建築 108
結論 113
一、 防禦性建築變遷成因 113
二、 西班牙殖民政策及海外殖民地選址原則 113
三、 馬尼拉防禦工事-聖地牙哥堡的營建系統 114
參考書目 116
附錄一 126
附錄二 136
一、期刊論文
王一剛
1974〈荷軍攻略基隆史料〉,《台北文獻》直字29:頁73-84。
李毓中
1998.a〈西班牙印度總檔案館所藏台灣史料目錄--附道明會在台灣傳教史書目〉,《台灣風物》,48:1,頁177-192。
1998.b〈葡萄牙、西班牙兩國檔案館所藏有關台灣史料的概況與展望〉,《台灣史研究》,5:2,頁135-146。
1999〈塞維亞印度總檔案館中有關鄭經的西班牙文史料譯述〉,《臺灣風物》,49:1,頁137-145。
2001.a〈墨西哥與菲律賓兩國檔案館所藏有關台灣之西班牙文史料概況〉,《漢學研究通訊》,總77。頁:58-64。
2001.b〈西班牙與台灣早期關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文獻》,52:3。頁357-371。
2002.06〈西屬殖民地法律的形成與編纂:從《布爾戈斯法》、《新法》到《印地亞法典》〉,《歷史月刊》,173期。頁:63-68。
2006 〈西班牙殖民地管理體系的建構與確立〉,《歷史月刊》,225(10)頁28-34
李毓中、許壬馨
2003〈由西班牙人所製古地圖看早期臺灣的港口與海域〉,《台灣文獻》,54:3。41-57
岩生成一著,何鳳嬌譯,
2003〈豐臣秀吉的台灣島招諭計畫〉,《台北文獻》,直字143,頁227-252。


林盛彬
1997〈一六二六年西班牙進佔台灣北部及其相關史料研究〉,《台灣風物》,47:3。頁173-192
林偉盛
1999〈荷蘭人據澎湖始末:1622~1624〉,政大《歷史學報》16期。
林會承
2001〈臺灣建築史之建構:七個文化期與五個面向〉,《臺灣文獻》52(3):231-280。
翁佳音
2006〈葡萄牙、福爾摩沙及1582年船難〉,《歷史月刊》220(5)頁73-79。
陳宗仁
2003〈西班牙統治時期雞籠堡壘的興築與毀棄〉,《台灣文獻》54(3):17-39
曹永和著,陳宗仁、陳俐甫和譯
1998〈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台灣〉,《臺灣風物》,48:3,頁91-116。
鄭俊彬
2004.3〈近代基隆的社會變遷--以來臺外人的觀察為中心(一六二四∼一八七七年)〉,《臺北文獻》直字139。
Borao, Jose Eugenio,李毓中譯
1995〈有關台灣的西班牙史料〉,《台灣風物》,45:3,頁174-188。
Borao, Jose Eugenio,林娟卉譯
1998〈關於臺灣的首份西方文獻〉,《北縣文化》58:42-47。
Borao, Jose Eugenio
1992“Spanish Presence in Taiwan, 1626-1642.”《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7:1-16.315-330
1993“The Aborigines of Northern Taiwan According to Seventeenth-century Spanish Sources.”《中研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7:98-120。

Borao, Jose Eugenio(eds)
2002“Spaniards in Taiwan”Taipei : SMC Publishing.
J. L. Oosterhoff,江樹生譯
1994〈荷蘭人在台灣的殖民市鎮-大員市鎮(1624∼1662)〉,《臺灣史料研究》,3,頁66-81。

二、研討會論文

李毓中
2001〈北向與南進:西班牙東亞殖民拓展政策下的菲律賓與台灣,1565~1642〉,《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
李毓中、季鐵生
2003〈西班牙人在艾爾摩沙Los Espanoles en la Isla Hermosa〉,《西班牙時期臺灣相關文獻與圖像國際研討會》頁碼未載。
周婉窈
1999〈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例證〉,《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鄕。
Borao, Jose Eugenio,
2003〈1626年西班牙佔領臺灣的“正當性”〉,《西班牙時期相關文獻及圖像國際研討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B4/6-60.
Nida T. Cuevas
2007“Manila during the 16th-18th centuries: Evidence from archaeological record”, in Exchange of material culture over the sea: Contacts between Europe and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16th-18th Centuries, p-2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三、專書及專書論文

方真真、方淑如編
2003《西班牙史》。台北:三民書局。
方真真
2006《明末清初臺灣與馬尼拉的帆船貿易(1664-1684)》。台北:稻鄉出版社。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編
2006《大國崛起:荷蘭》。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王曾才編
1976《西洋近代史》。台北:正中書局。
石守謙編
2003《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
2003《荷據下的福爾摩沙》,台北:前衛出版社。
冉福立(Kees Zanduliet) ,江樹生譯
1997《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台北:漢生雜誌社。
江桂珍等
2005《十七世紀荷西時期北臺灣歷史考古研究成果報告(上冊)》。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江樹生譯註
1970《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二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2000~2003《熱蘭遮城日記》,第一~三冊,台南:台南市政府。
村上直次郎(日譯)、程大學(中譯)
1990《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三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中村孝志、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
2001《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呂月娥
2000《日治時期基隆港口都市形成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理政編
2006《帝國相接之界:西班牙時期臺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台北:南天書局。
李毓中
2003《菲律賓簡史》,南投:暨大東南亞研究所。
李毓中編
2008《台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 Ⅰ》,南投:台灣文獻館。
武光 誠,蕭志強譯,
2004《從戰爭看歷史》,北縣:世潮出版社。
周婉窈
2005《臺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出版社。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06《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特展》,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高明士編
2005《臺灣史》,台北:五南出版社。
高履泰譯
1998《建築十書/維特魯維》,台北:建築與文化出版社。
翁佳音
1998《大臺北古地圖考釋》。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室
1983《淡水紅毛城古蹟區保存計畫》台北。
曹永和
1981《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3〈荷蘭時期台灣史料介紹〉,《台灣史與台灣史料》。
2000c《中國海洋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梁志明
1999《殖民主義史—東南亞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宗仁
2002〈西班牙統治時期基隆堡壘的興築與毀棄〉,《東亞海域多元勢力競爭下基隆、淡水地位的轉變》,(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頁214-218。
2005《基隆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台北:聯經。
陸盛
1990《西洋近古史(上)》,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國棟
1983《淡水紅毛城古蹟區保存計畫書》,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康培德
1999《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稻鄉出版社。
黃鴻釧
1999《澳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陳鴻瑜編
2003《菲律賓史:東西文明交會的島國》。台北:三民書局。
張譽耀
2005《從大基隆社、聖•薩爾瓦多到社寮島》。北藝大建古所碩士論文。
馮作民編
1975《西洋全史(九)歐洲擴張史》。台北:燕京文化。
湯錦台
2001《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年代的臺灣》。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005《大航海時代的臺灣》。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程紹剛
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莎》台北:聯經。
湯錦台
2001《大航海時代的臺灣》,台北:貓頭鷹出版。
葉淑燕譯(Forts & Castles)
1994 《透視要塞與城堡》,台北:正傳有限公司。
劉益昌
1992《臺灣的考古遺址》,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Albert C. Manucy(ed.)
1956“The building of Castillo de San Marcos”National Park Service:Washington, D.C.
Asteya M. Santiago
2003“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Intramuros: A case study in Plan Implementation”Quezon:SURP.
Borao, Jose Eugenio, Pol Heyns, Carlos Gomez and Anna Maria Zandueta Nisce(ed)
2001“Spaniards in Taiwan Vol.Ⅰ1582-1641”,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2002“Spaniards in Taiwan Vol.Ⅱ1642-1682”,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Christine Vertente, 徐雪姬、吳密察
1991《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台灣滄桑史》台北:南天書局。
Darren Fa & Clive Finlayson
2006“The Fortifications of Gibraltar 1068-1945”,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Diaz-Trechuelo Spinola, Maria Lourdes.
1959“Arquitectura espñola en Filipinas 1565-1800”,Seville: Escuela de Estudios Hispano-Americanos de Sevilla.
Gatbonton, Esperanza Bunag.
1980“Intramuros: A historical guide”,Manila: Intramuros Adminisstration.
1985“Bastión de San Diego”,Manila: Intramuros Adminisstration.
Gatbonton, Esperanza Bunag. And Jaime Laya
1983“Intramuros of Memory”,Manila: Intramuros Administration.
Gregorio F. Zaide, Sonia M. Zaide
2007“Philippine History and Government”Sixth Edition,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All-Nations Publishing Co.,Inc.
Javellana Rene B.
1997“Fortress of Empire: Spanish colonial fortifications of the Philippines 1565-1898”,Makati city, Philippines: Bookmarks Inc.
2003“In and around Intramuros”,Quezon City,Philippines: Jesuit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 Inc.
Jose Victor Z. Torres
2005“Ciudad Murada: A walk Through Historic Intramuros”, Manila: Intramuros Administration and Vibal Publishing House, Inc.
Ministerio de Defense, Secretaría General Técnica(ed)
1996“Catalogación dei Centro de Documentación del Ministerion de Defensa: Cartografía y relaciones históricas de ultramar,tomo X Filipinas. vol. cartográfico”Madrid: Ministerio de defensa.
Nezar Alsayyad(ed)
1992“Form of Dominance:On th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of the Colonial Enterpri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beley.
Nick Joaquin(ed)
1988“Intramuros”,Manila: The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Inc.
Ortiz Armengol,Pedro,
1958“Intramuros de Manila de 1571 hasta su destrucción en 1945”Manila:Ediciones de Cultura Hispanica.

Paddy Griffith
2006“The Vauban Fortifications of France”,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René Chartrand
2006“The Spanish Main 1492-1800”,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Rexford Newcomb
1900“Spanish-Colonial Archite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Dover publications,Inc.,N.Y.
Robert R.Reed
1978 “Colonial Manila: The Context of Hispanic Urbanism and Process of Morphogenesi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From Suprabarangay to Colonial Capital: Reflection on the Hispanic Foundation of Manila〉, Nezar Alsayyad(ed.)“Form of Dominance: on th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of the Colonial Enterpri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y,p:45-87.
Sebastían Fernández de Medrano
1700“El Architecto Perfecto en el Arte Militar”Brussels.de la presente edición del 2001.Editorial Maxtor Fray Luis de León,Valladolid.
Shirley Fish
2003 “When Britain Ruled the Philippines 1762-1764”Bloomington.
Sidney Toy
1984 “Castles: Their Constrution and History”,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Inc.
Sonia M. Zaide
1999 “The Philippines: A Unique Nation”2nd, Edition, Quezon: All-Nations Pulbishing Co., Inc.


Zavala, Silvio,
1961 “Programa de Historia de América en la época colonial”, México:Instituto Panamericano de Geogrfía e Historia.

網站資訊:
http://www.nps.gov/casa(National Park Service U.S. Department of Interio網站)
http://www.mcu.es/archivos/index.html (西班牙文化部檔案館)
http://www.aenet.org/manila-expo/page25.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Juan_Bautista_Antonelli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