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緒論】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2004)。台灣設計產業起飛計畫。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
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2005)。品牌發展策略規劃輔導計畫。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2006)。企業品牌策略與設計輔導。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2007)。傳統產業品牌識別體系設計與包裝設計輔導。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行政院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6)。中小企業品牌行銷管理計畫。中國生產力中心。
行政院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7)。2007中小企業白皮書。行政院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行政院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06)。品牌台灣發展計畫。行政院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李永清譯(2005)。圖解品牌(日本博報堂品牌諮詢顧問公司著)。台北縣汐止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施振榮(2007)。談品牌台灣。郭瑞祥(主持人),孫運璿先生管理紀念講座。臺大校訊,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張家誠(2004)。建立DIT新時代的五大策略─打造「台灣」品牌推向全世界。載於方雯玲(編輯),設計時尚:看見DIT新潮流(pp.42-55)。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劉典嚴(2005)。產品管理:策略性行銷觀點。台北市:普林斯頓國際。
樓永堅譯(2002)。45個最重要的行銷概念(Meldrum, M. & McDonald, M.著)。台北市:滾石文化。
【第貳章文獻探討】
New DECOMAS新設計意識管理策略委員會(1994)。企業形象經典。台北市:雙向溝通。
Widelock, M. (1999)。如何創造一個有力的品牌識別。設計,89,41-43。
中國生產力中心企業形象組(1991)。CIS活用手冊。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孔誠志、李宜錦、簡薇軒、楊惠雲、陳怡仲、劉世群、李忠志、施伯承(1998)。形象公關:實務操演手冊。台北縣:科技圖書。
方蘭生(1995)。形象魅力。台北市:希代書版。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台北市:全華出版。
王煒譯(1996)。CI經營戰略 (福村滿著)。台北市:書泉出版。
朱如幸(2003)。地方特產包裝設計對品牌形象之影響。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江培村與呂美雲(2005)。Clever Brand Identity。台中市:智慧財品牌策略有限公司。
江惠頌譯(2005)。品牌管家 (Blair, M., Armstrong, R. & Murphy, M.著)。台北市:滾石文化。
艾豐(2002)。企業名牌戰略。高雄市:宏文館出版。
余友梅與高蘭馨譯(1996)。NO.1品牌:朗濤設計顧問公司的CI經驗 (朗濤設計顧問群著)。台北市:聯經出版。
吳江山(1991)。CI與展示。台北縣:新形象出版。
吳克振譯(2001)。品牌管理(Keller, L. K.著)。台北市:華泰出版。
吳玟琪譯(2000)。建立品牌識別 (Upshaw, L. B.著)。台北市:台視文化。
李永清譯(2005)。圖解品牌 (日本博報堂品牌諮詢顧問公司著)。台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
李新富(2003)。企業形象及其傳播課題之探究。台中技術學院學報,4,323-342。
辛巴譯(2001)。高感性品牌行銷:頂級品牌形象大師的經典力作 (Gobe, M. 著)。台北市:藍鯨出版。
周志陽整理 (2000)。全球經濟與品牌發展。設計,91,8-11。
周紹賢(2003)。形象High客。台北市:科技圖書。
易千秋(2002)。形象決定印象。基隆市:亞細亞出版。
林易萱採訪(2005)。品牌設計與體驗行銷─讓設計為品牌說一個好故事。設計,124,20-22。
林東海與張麗琦(1994)。識別設計。台北縣:新形象出版。
林磐聳(1985)。企業識別系統。台北市:藝風堂出版。
邱順應譯(2005)。品牌魔力丸 (Neumeier, M.著)。台北市:藍鯨出版。
金恩堯譯(2006)。品牌就是王牌 (King, M. 著)。台北縣:前景文化。
施振榮(2005)。全球品牌大戰略:品牌先生施振榮觀點。台北市:天下雜誌。
洪順慶(2004)。用產品與組織打造品牌識別體系。突破雜誌,229,26-29。洪順慶(2005)。品牌是企業聚寶盆。突破雜誌,240,60-62。洪順慶(2006)。台灣品牌競爭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胡佑宗譯(2003)。設計管理與策略:實戰篇 (Schmitz, C. A.著)。台北市:亞太出版。
范文毅譯(2004)。品牌優生學 (Perry, A. & WisnomIII, D.著)。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滾石文化。
袁世珮與黃家慧譯(2001)。品牌思維:打造優勢品牌的五大策略 (Knapp, D. E.著)。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
馬慈均(2005)。設計策略運用於品牌識別規劃之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高登第譯(2002)。品牌領導 ( Aaker, D. A. & Joachimsthaler , E.著)。台北市:天下遠見。
高端訓(2002)。品牌煉金術─致勝的品牌策略。動腦,316,60-64。張建成譯(2000)。公司企業意象設計 (English, M. 著)。台北市:六合出版。
張麗琦與林東海(1993)。企業識別設計。台北縣:新形象出版。
郭建中譯(1999)。大市場美學 (Schmitt, B. H. & Simonson, A.著)。台北縣:新雨出版。
陳木村(1994)。形象綜藝100序。台北縣:新形象出版。
陳孝銘(1990)。企業識別設計與製作。台南市:久洋出版。
陳志銘譯(2003)。品牌密碼:解讀成功品牌的基因圖譜 (Gad, T.著)。台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陳佩秀譯(2001)。Smart MBA自修手冊2品牌 (Mariotti, J.著)。台北市:遠流出版。
陳東園(2000)。CIS在行銷結構中建構企業形象的意義。空大人文學報,9,243-259。陳俊宏與楊東民(1999)。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市:全華科技。
陳柏蒼譯(2005)。品牌地圖 (Moser, M. 著)。台北縣:經典傳訊。
陳清文(2003)。台灣形象商圈的視覺形象策略及識別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在職專班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麥慧芬譯(2002)。品牌始終來自人性:領導品牌八大核心精神 (Bedbury, S. & Fenichell, S.著)。台北市:商智文化。
黃克煒譯(2007)。設計品牌 (原田 進著)。台中市:晨星出版。
黃泰元(1998)。形象教戰守策。台北市:學臣氏出版社。
葉明水(2005)。品牌思考─To B or not to B。管理雜誌,374,112-113。葉思迪譯(2002)。品牌定天下:經營品牌的二十個課題 (Drawbaugh, K.著)。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出版。
廖哲夫(1994)。企業形象與視覺溝通。載於New DECOMAS新設計意識管理策略委員會(主編),企業形象經典 (p.240)。台北市:雙向溝通。
劉麗真譯(1998)。品牌22誡:行銷大師談品牌建立法則 (Ries, A. & Ries, L.著)。台北市:臉譜文化。
蔡佩娟譯(2000)。塑造品牌的威力 (Randall, G.著)。台北市:小知堂文化事業。
黎曉旭譯(2006)。品牌背後的故事:品牌經營策略與企業文化 (Rothacher, A.著)。台北市:久石文化。
龍冬陽(1994)。長話短說談CI:企業識別體系簡介。印刷與設計雜誌,97,86-91。
譚地洲(2003)。世界十大品牌王國。台北市:中經社出版。
蘇希亞譯(1999)。黃金品牌成功術:全球50大名牌的故事 (Crainer, S. & Dearlove, D.著)。台北市:時報文化。
蘇森榮(1990)。速食連鎖業市場區隔與企業形象定位之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Aaker, D. A. & Biel, A. L. (1993). Brand Equity & Advertising :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Aaker, D. A. & Joachimsthaler, E. (2000). Brand leadership. NY: The Free Press.
Biel, A. L. (1992).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2(6), RC6-RC12.
Brigitte, B. (2003). Design Management: Using Design to Build Brand Value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NY: Allworth Press.
Dobni, D. & Zinkhan, G. M. (1990). 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7, 110-119.
Hsich, H. M. (2002). Identifying Brand Image Dimensionality and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Globalization: A Cross-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10(2), 46-67.
Kapferer, J. N. (1992).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 new approaches to creating and evaluating brand equity. NY: Free Press Toronto.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January), 1-22.
Keller, K. L. (199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 Armstrong, G.(2004).Principles of Marketing.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Melewar, T.C. & Karaosmanoglu, E. (2006). Seven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identity: A categorisation from the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40(7/8), 846-869.
Perry, A. & WisnomIII, D. (2003). Before the Brand: Creating the Unique DNA of an enduring Brand Identity. New York : McGraw-Hill.
Peter, J. P. & Olson, P. (1994). Understanding Consumer Behavior. Burr Ridge, IL: Richard D. Irwin, Inc.
Richardson, P. S., Dick, A. S., & Jain, A. K. (1994).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Cue Effects on Perceptions of Store Brand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8(4), 28-36.
Sarkar, A. N.& Singh, J. (2005). New Paradigm in Evolving Brand Management Strate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5(2), 80-90.
Wheeler, A. (2006). Designing brand identity: a complete guide to creating,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strong brands. Hoboken, NJ : John Wiley.
【第參章研究方法】
尤克強(1997)。資訊管理個案研究方法評論。資訊管理學報,4(1),18-20。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佳穎(2006)。新產品開發中產品設計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胡龍騰、黃瑋瑩與潘中道(2002)。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Kumar, R.著)。台北市:學富文化。
高惠宇(1995)。訪談高手。台北市:希代書版。
高熏芳、林盈助與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市:雙葉書廊。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書局。
梁定澎(1997)。資訊管理研究方法總論。資訊管理學報,4(1),1-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萬淇(1985)。個案研究法。台北市:華泰圖書。
游清鑫、鄭夙芬與陳陸輝(2001)。面訪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與林兆衛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Carbree, B. F. & Miller, W. L.著)。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齊力與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劉作揖(2001)。個案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黎明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
鄧成連(1999)。設計管理:產品設計之組織、溝通與運作。台北市:亞太圖書。
韓培爾(200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Q&A。台北市:風雲論壇。
Babbie, E. R.(1992).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auer, M. W., & Gaskell, G.(2000).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xt, Image and Sound : A Practical Handbook.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Bogdan, R. C. & Biklen, S. K.(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arshall, C., & Rossman, G.(198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Sage Publications.
Neuman, W. L.(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Yin, R. K.(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訪談資料】
林稚翔(2007)。負責人兼設計總監。深度訪談記錄。台北市:創型堂設計有限公司。訪談日期2007年5月14日。
林稚翔(2007)。負責人兼設計總監。e-mail諮詢。諮詢日期2007年9月14日。
林稚翔(2007)。負責人兼設計總監。意見回覆傳真。回覆日期2007年10月30日。
溫憲宗(2007)。企劃部經理。深度訪談記錄。台北縣:綠的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訪談日期2007年4月26日。
溫憲宗(2007)。企劃部經理。電話諮詢。諮詢日期2007年9月3日。
溫憲宗(2007)。企劃部經理。意見回覆傳真。回覆日期2007年11月1日。
翁朝亮(2007)。企業負責人。深度訪談記錄。台北市:喜堂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訪談日期2007年4月22日。
翁朝亮(2007)。企業負責人。電話諮詢。諮詢日期2007年10月23日。
翁朝亮(2008)。企業負責人。意見回覆傳真。回覆日期2008年1月23日。
翁朝亮與陳進東(2007)。喜堂茶業個案介紹訪談記錄。台北市:麥傑特設計有限公司。訪談日期2007年4月20日。
陳進東(2007)。負責人兼創意總監。e-mail諮詢。諮詢日期2007年9月11日。
陳進東(2007)。負責人兼創意總監。深度訪談記錄。台北市:麥傑特設計有限公司。訪談日期2007年4月20日。
陳進東(2007)。負責人兼創意總監。電話諮詢。諮詢日期2007年11月16日。
陳進東(2008)。負責人兼創意總監。意見回覆傳真。回覆日期2008年1月18日。
賴美君(2007)。專案經理。深度訪談記錄。台北市:金家設計企業有限公司。訪談日期2007年4月27日。
賴美君(2007)。專案經理。e-mail諮詢。諮詢日期2007年11月25日。
賴美君(2008)。專案經理。意見回覆傳真。回覆日期:2008年2月27日。
張智超(2007)。企業董事長。深度訪談記錄。台北市:引雅股份有限公司。訪談日期2007年5月11日。
吳昱珉(2007)。行政美工課長。深度訪談記錄。台北市:引雅股份有限公司。訪談日期2007年10月19日。
張智超與吳昱珉(2008)。企業董事長與行政美工課長。意見回覆傳真。回覆日期:2008年4月9日。
唐聖翰(2007)。企業負責人。深度訪談記錄。台北市:北士設計有限公司。訪談日期2007年5月14日。
唐聖翰(2007)。企業負責人。e-mail諮詢。諮詢日期2007年9月20日。
唐聖翰(2008)。企業負責人。電話諮詢。諮詢日期2008年1月11日。
唐聖翰(2008)。企業負責人。意見回覆傳真。回覆日期2008年3月14日。
方興國(2007)。行銷經理。深度訪談記錄。台北市:阿瘦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訪談日期2007年5月21日。
方興國(2008)。行銷經理。電話諮詢。諮詢日期2008年1月10日。
方興國(2008)。行銷經理。意見回覆e-mail。回覆日期2008年3月31日。
【參考資料】
優良服務GSP認證輔導及宣傳計畫網站(2007)。認識優良服務GSP。
http://gcis.nat.gov.tw/gsp/about.asp。瀏覽日期2007年4月22日。
綠的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之企業網站(2007)。企業簡介。http://www.green-furniture.com.tw/about-green-.htm,瀏覽日期2007年4月22日。
創型堂設計有限公司之企業網站(2007)。設計公司簡介。http://www.sokedo.com.tw/html/about_1.htm,瀏覽日期2007年4月14日。
創型堂設計有限公司(2005)。品牌識別系統設計成果報告書。台北市:創型堂設計有限公司。
創型堂設計有限公司(2005)。綠的傢俱品牌識別設計手冊。台北市:創型堂設計有限公司。
創型堂設計有限公司(2005)。綠的傢俱品牌識別設計專案結案報告。台北市:創型堂設計有限公司。
創型堂設計有限公司(2005)。綠的傢俱門市現狀分析與建議。台北市:創型堂設計有限公司。
喜堂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之企業網站(2007)。喜堂簡介。http://www.chatei.com.tw/about.html,瀏覽日期2007年4月20日。
麥傑特設計有限公司之企業網站(2007)。得獎紀錄。http://www.magic868.com.tw/milesone.html,瀏覽日期2007年4月18日。
麥傑特設計有限公司(2005)。“綠葉變黃金”喜堂茶業品牌整合案例。台北市:麥傑特設計有限公司。
麥傑特設計有限公司(2005)。品牌發展策略規劃輔導計畫書。台北市:麥傑特設計有限公司。
引雅股份有限公司之企業網站(2007)。品牌故事。http://www.citydiamond.com/brandstory.htm,瀏覽日期2007年4月25日。
金家設計企業有限公司之企業網站(2007)。引雅珠寶股份有限公司 / 形象規劃。http://www.gdimage.com/cases/about.php?ID=320,瀏覽日期2007年4月25日。
金家設計企業有限公司之企業網站(2007)。公司簡介。http://www.gdimage.com/company/,瀏覽日期2007年4月26日。
金家設計企業有限公司(2005)。引雅珠寶形象規劃設計案例。台北市:金家設計企業有限公司。
TCFA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2007)。2007年台灣連鎖店年鑑。台北市:TCFA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
DTC鑽石諮詢中心(2007)。企業簡介。http://www.dtc.com/default.asp,瀏覽日期2007年10月31日。
優良服務GSP認證輔導及宣傳計畫網站(2007)。認識優良服務GSP。
http://gcis.nat.gov.tw/gsp/about.asp。瀏覽日期2007年5月18日。
阿瘦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之企業網站(2007)。企業簡介。http://www.aso.com.tw/Company/CompanyHome.htm,瀏覽日期2007年5月12日。
阿瘦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2006年台灣優良品牌─阿瘦皮鞋。台北市:阿瘦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北士設計有限公司之企業網站(2007)。企業簡介。http://www.pace.com.tw/INDEX.HTM,瀏覽日期2007年5月12日。
北士設計有限公司之企業網站(2007)。品牌故事-阿瘦皮鞋。http://www.pace.com.tw/page/talk/talk-main.htm,瀏覽日期2007年5月12日。
北士設計有限公司之企業網站(2007)。品牌案例。http://www.pace.com.tw/INDEX.HTM,瀏覽日期2007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