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內政部(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社會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惠元(2000)《公領域中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影響與再複製》,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尤詒君(1996)《雙工作家庭的家務事分工-一個質化的分析觀點》,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慧姬(1997)《中老年婦女志工生活經驗之探討-以「台大醫院常德會」婦女志工為例》,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錦玲(1997)《高雄市二度就業婦女參與成人進修教育障 礙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麗容(1994)《婦女二度就業需求與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江綺雯(1993)《高雄市成人學生與學習動機之研究》,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伊慶春(1989)〈婦女就業對家庭的影響及未來可能發展〉,《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台北:國際崇她社台北三社。
成露茜、熊秉純(1992)〈婦女、外銷導向成長和國家:台灣個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期,39-69頁。
朱素貞(2000)《老來伴?老來絆?兩性在照顧失能配偶的角色與心態歷程之探討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邢小萍(1993)《成年婦女參與繼續教育活動及其家庭相關 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玉惠(1997).《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青蓉(1998)《政府在推動讀會的發展上應扮演的角色》,楊碧雲主編,學習型社區之鑰,117-124頁,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汪敏棻(1999)《成人識字教育中女性非參與者參與障礙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琬瑜(1992)《台灣父權家庭制度下女性處境之解析》,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社會理論組碩士論文。吳慎慎(1990)《台北市婦女團體成員參與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靜吉(1984)〈誰來支持我?〉《張老師月刊》,84期,60-62頁。
吳靜吉(1985)〈個人的社會支持關係〉《張老師月刊》,88期,54-55頁。
呂寶靜、陳郁芳(1998)〈協助女性就業者克服照顧角色壓力之對策〉,女性、家庭與就業研討會。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天助(1992)《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邱育芳(1996)《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活動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周玟琪(1994)《影響台灣地區家庭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美和(1990)〈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報告〉,《社教雙月刊》,38期,46-49頁。林美和(1995)《婦女政策白皮書》,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林美和(1996)〈台灣婦女成人教育之現況與發展〉,《社會教育學刊》,25期,1-18頁。林美和(1997)〈女性觀點的成人婦女教育課程〉, 《成人教育》,37期,9-15頁。林美琴(1998)〈全國社區讀會現況調查遠景評估與經營研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周月清(1994)〈台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期,75-105頁。林瑩昭(1995)〈成人繼續教育─婦女教育〉,《台南家專學報》,14期,213-230頁。
林靜芬(2000)《我國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內容分析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資料科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頁,台北:巨流。
姜蘭虹、何淑惠(1989)〈從婦女參與社會看女性角色〉,《社區發展季刊》,46期,67-73頁。
徐宗國(1995b)《紮根理論研究法及其對婦女研究的若干啟示》,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教育部(1997)《教育部「推展終生教育,建立學習社會」中程》,台北:教育部。
陳郁芬(1999)《婦女擔負老人照顧與就業責任處境之初探》,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彥婷(1999)《女性家長參學校事務經驗之研究:以北市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陳儀珊(1988)《婦女志願工作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黎灩(1989)《已婚職業婦女的性別角色態度、工作角色、家庭角色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藜藜(1997)〈已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3期,117-156頁。
單小琳(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之學報》,21期,123-154頁。
溫秀珠(1996)《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老人之照顧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程念慈(1998)《女性在公共領域的角色:以立法委員助理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秀卿(1998)《高齡者非理性信念、社會支持與情緒困擾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姚美華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6頁,台北:巨流。
湯淑貞(1985).《管理心理學》,台北:三民。
黃淑滿(1998)《性別分工、家庭與勞動力市場再結構:南投高山茶區婦女採茶組織的個案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鈴(1999)《高雄地區政府部門辨理婦女教育課程之意涵-女性主義觀點》,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滿(1998)《性別分工、家庭與勞動力市場再結構:南投高山茶區婦女採茶組織的個案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順(1989)《比較成人教育》,台北:五南。
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復文。
黃富順(1995)《成人教育學術領域的發展:成人教育專業化》,台北:正中。黃富順(1997)《回流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8).《學習社會理念的發展、意義、特性與實施:學習社會》,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8a)〈終身教育的推展策略-回流教育理念的發展與實施〉,《台灣教育》,565期,5-13頁。
馮 燕(1992)〈我國婦女成人教育的學習需求〉,《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葉秀琴(1999)《已婚女性持續參與讀書會學習之原因與成效之研究》,台北:心理。
劉宗馨(1990)《家庭婦從事自願服務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就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21-140頁,台北:巨流。
鄭秀足(2000)《已婚男女研究生學習育家庭衝突,因應策略,及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錢芷娟(1994)《師範院校已婚婦女學生家庭─學生角色衝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爾柔(1999)《父職角色的迷思-賺錢機器的老爸?》,1999性別與兩性研究研討論文集,頁213-217,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
謝小芩(1993)〈台灣兩性教育經驗的差異與變遷〉,《當代》,90期,22-37頁。謝小芩(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高雄縣政府。
魏子容(1999)《婚姻中的錢與權-談家庭主婦之經濟處境》,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秀芬(1997)〈現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與家庭期待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期,1-46頁。魏慧娟(1995)〈成人教育方案規劃評析我國成人教育識字方案〉《成人教育》,36期,17-24。
魏慧娟(1999)〈近年來我國婦女教育研究之省思〉《成人教育》,52期,2-13。
魏慧娟(1999a)《學習型組織》,台北:師大書苑。
魏慧娟(1999b)《學習型家庭方案─從理論到實踐》,台北:五南。
羅寶鳳(1993)《成年婦女生涯轉變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蘇信如(1984)〈兩性的平等與人力的開發談現代家庭主婦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28期,83-89頁。外文部分
Allen,S. and Walkowitz,A.(1987).Homeworking:myths and realities,Londom:Macmillian.Baber,K. M. &Allen, K. R.
Coltrance,S.(1998).Gender and Families,Thousand Oaks,Calif.:Pine Forge Press.Dumberman,L.
Ferree,M.M.(1991). “The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in Two-Earner Marriages:Dimensions of Variavility and Change. ”J. of Family Issues,12(2):158-18
Freire, Paulo(1985).“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Culture,Power,and Liberation”, (43-65) .South Hadley,Mass.:Bergin&Garvey.
Gilligan,C.(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Cambru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ead,G.H.(1934). Mind, self,and societ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ller,J.B.(1976).Research interviewing:Context and narrative.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arule,J.M (1996) Knowlege,Difference,and Power.(274-304). New York:Basic books.
Wilson,D.G.(1994)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arning style,Attitude,and Outcomes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AC950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