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
版社,1999年9月。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晉〕干寶著,楊家駱主編《筆記小說名著第一集搜神記世說新語上》,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
〔南朝齊〕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灣:開明書局,1993年。
〔南朝齊〕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唐〕劉知幾撰:《史通》,收入〔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四三,史評類,第6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上海:中華書局,1956年。
〔元〕《三國志平話》,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3年。
[明]羅貫中著,齊煙校點:《毛宗崗批評三國演義》,山東:齊魯書社,
1994。
[明]羅貫中撰,清.毛宗崗批,饒彬校注:《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
2010。
〔清〕趙翼著,《二十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年。
〔清〕劉熙載:《藝概箋注.文概》,上海:復旦大學,2001年。
(二)近人專著(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祝秀俠:《三國人物新論》,上海:國際文化服務社,1947年。
陳致平:《三國史話》,臺北:三民出版社,1973年。
佛斯特(E.M.Forster):《小說面面觀》,李文彬譯,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
年。
祝秀俠:《三國人物論》,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
馮作民:《白話戰國策》,臺北:星光出版社,1979年。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台灣中華,1981年。
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孫一之:《以柔克剛的法則:六韜之略》,臺北:星光出版社,1983年。
葉維四、冒炘:《三國演義創作論》,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
徐培根:《太公六韜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李宗吾:《厚黑學》,香港:香港匯通書店,1985年3月。
楊耀坤:《陳壽與三國志》,四川:人民,1985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6 年。
周次吉:《左傳雜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龔弘:《古人今談第二集三國人物》,臺北:九歌出版社,1987年。
安岡正篤:《三國人物新論》,臺北:創意力出版社,1987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2月。
劉逸生:《眞假三國縱橫談》,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
周兆新:《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0年。
顧學頡:《元明雜劇》,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1年。
譚良嘯、張大可:《三國人物評傳》,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臺北:黎明出版社,1992年。
鈕先鍾:《歷史與戰略》,臺北:黎明出版社,1992年。
張舜徽:《三國志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
劉元彥:《雜家帝王學:〈呂氏春秋〉》,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段啟明:《羅貫中與三國演義》,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譚達先:《民間文學與元雜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張高評:《左傳之文韜》,臺南:麗文出版社,1994年。
張高評:《左傳之武略》,臺南:麗文出版社,1994年。
張高評:《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
鄔錫非:《新譯六韜讀本》,臺北:三民出版社,1996年。
傅惠生:《宋明之際的社會心理與小說 : 三國水滸社會心理研究》,北京:東方
出版社,1997年。
徐志平、黃錦珠:《明淸小說》,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7年。
薪傳出版社編輯部:《孫子兵法文白對照本》,臺北:薪傳出版社,1998年。
楊耀坤、伍野春:《陳壽裴松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效永、袁世全:《後漢書奇謀》,新北:利豐出版社,1999年。
孔德騏、胡劍英:《白話六韜》,臺北:正展出版社,1999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社,1999年。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何亞南:《三國志和裴注句法專題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陳盈卉:《左傳的權謀:洞燭人性的完全攻略守則》,臺北:小知堂出版社,
2001年。
李天道:《由姜太公兵法看善謀機變的智慧》,新北:華文網出版社,2001年。
丁紅:《三國人物攻略》,臺北:天衛文化圖書,2002年。
李橫眉、趙康生:《三國計謀》,臺北:廣達文化出版社,2002年。
葛楚英:《三國演義與人才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朱一玄、劉毓忱:《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
李天道:《姜太公兵法》,新北:華文網出版社,2003年。
王漢國:《孫子兵法導讀:教育部第二梯次「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宜蘭: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年。
韓廷一:《孫子十三篇新解讀》,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5年。
陳偉光:《〈呂氏春秋〉的領導智慧》,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6年。
周思源:《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楊龢之:《三國隨身智慧》,臺北:圓神出版社,2006年。
沈伯俊:《神遊三國》,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黃文榮:《論淸代〈三國志〉之研究 : 以校勘、評論、補注為例》,新北:花木
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沈伯俊:《羅貫中與三國演義》,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柏楊:《柏楊品三國》,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韋明輝:《孫子兵法智慧新解》,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年。
劉博倉:《三國志演義藝術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凌永放:《學校沒教過的第一兵書六韜》,新北:好優出版社,2008年。
余志挺:《裴松之三國志注硏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黃葵著:《孫子兵法導讀》,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年。
余志挺:《裴松之〈三國志注〉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張越著:《三國志後漢書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王雲五:《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羅盤著:《觀三國》,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岳曉東:《三國人物的心理分析》,香港:商務印書館,2010年。
童超著:《三國風雲》,雲南:雲南敎育出版社,2010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硏究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3月。
丰建泉、王忠:《三國時期軍事情報問題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
年。
林品石:《呂氏春秋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徐瑜編:《孫子兵法:不朽的戰爭藝術》,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張大可:《三國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5月。
楊照:《左傳:封建秩序的黃昏》,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二、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李則芬:〈評陳壽三國志〉,《東方雜誌》第14卷7期,1981年1月。
陸軍官校文史系:《兩漢三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縣:陸軍官校文史
系, 1996年。
來可泓:〈從三國志評論看陳壽的史識〉,《歷史文獻研究》第8期,1997年8
月。
霍雨佳:〈良才造就江東霸業〉,《領導文萃》第1期,福建:福建省領導科學研
究會,1998年。
范家偉:〈陳壽對三國志分行與並行的處理〉,《史學史研究》第1期,北京:北
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1998 年。
李立泉、周博文:〈重評孫權的歷史地位〉《雲夢學刊》第3期,湖南:湖南理
工學院,2000年。
李葵模、陳哲生:〈舉賢任能鼎峙江東——試論孫權的人才政策〉,《雲夢學刊》
第4期,湖南:湖南理工學院,2000 年。
龍顯昭:〈陳壽史學芻論〉,四川:《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6期,2001年11月。
佘德餘:〈孫權—浙江的千古一帝 ———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紹興文理學院
學報》第22卷第4期,浙江:紹興文理學院,2002年8月。
劉敬圻:《首腦智慧的深層較量———三國演義用人之道比較談》《求是學刊》
第29卷第6期,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02年11月。
白盾:〈氣吞萬裡如虎—論三國演義孫權形象〉《黃山學院學報》第5卷第1
期,安徽:黃山學院,2003年2月。
王永平:〈孫權立嗣問題考論—從一個側面看孫權與世家大族的鬥爭〉《常熟高專學報》第1期,蘇州:常熟高專,2003年1月。
陳健梅、伍野春:〈裴松之及其三國志注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第2
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4年。
金生楊:〈陳壽的學術淵源〉《史學史研究》第1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歷史
學院史學研究所,2004年。
邱宏亮:〈均勢與制衡-三國鼎立時期孫吳外交思想研究〉《重慶師範大學學報》
第3期,四川:重慶師範大學,2006年。
張作耀:〈論孫權〉《江漢論壇》第9期 ,湖北: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06年9
月。
翁君豪:〈三國志集解中對三國志的注釋、校勘和考證〉,《新北大.史學》第5
期,2007年10月。
王朝峰:〈孫權的用人策略初探〉,《邊疆經濟與文化》第3期,黑龍江:黑龍江
邊疆經濟學會、黑龍江省高師師資培訓中心,2008 年。
張越:〈20 世紀後漢書和三國志研究述評〉,《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08年
9月。
方北辰:〈三國志各卷導讀〉《成都大學學報》第6期,四川:成都大學,(社科
版)2009年。
王文進:〈論魚豢魏略的三國史圖像〉《中國學術年刊》第33期,臺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1年9月。
孫星衍:〈孫子軍事情報理論〉《濱州學院學報》第25期,山東:濱州學院研究
所,2011年9月。
張旭輝:〈陳壽與三國志〉,《隴東學院學報》22卷5期,甘肅:隴東學院,2011
年。
黃郁修:〈論孫權的戰守策略─以爭荊州為例〉《清雲學報》 32卷1期,桃
園: 清雲科技大學,2012年1月。
趙權英:〈試探守業之雄——孫權〉《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遼寧:遼寧廣播電視大學,2013年。
佚名:〈孫權自身缺點的消極影響〉《文史月刊》第12期,山西: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13年。
王文進:〈論江表傳中的南方立場與東吳意象〉《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9月。
付開鏡、董坤玉:〈三國時期的情報搜集與假情報的製作〉,《史志學刊》第2期,山東:濱州學院研究所,2015年9月。
王文進:〈論裴松之三國志注中的三吳之書〉《東華漢學》第22期,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2015 年12 月。
韓卓、仲崇盛:〈東吳創建者孫權的用人之道〉《蘭臺世界》遼寧:蘭台世界雜誌社,2015年11月。
諶責義:〈建號帝王之後孫權心理變化之初探〉《黑河學刊》第6期,黑龍江:黑龍江省黑河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7年11月。
三、學位論文
袁盛森:《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6年7月。
曾淑玉:《《三國志》英雄人物形象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李秀玲:《《三國志》忠義人物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林寶慶:《三國演義君臣主從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8月。劉小姣:《《三國志》戰爭描寫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碩
士論文,2012年6月。
李耀宗:《三國演義劉備形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月。謝東翰:《三國故事人物形象比較研究-從中國到日本從古典到科幻》,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8月。蔡佩真:《東吳前期輔臣形象研究--以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為範圍》,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2月。王潤農:《唐代詩歌中的三國圖像》,臺中: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4月。莊志文:《電視劇三國的人物分析》,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劉嘉紅:《孫權形象史研究》,遼寧:渤海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6月。
胡君暉:《後漢書與三國志中漢魏嬗代敘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王長巒:《左傳敍戰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黃芮:《三國吳主形象的生成與演變研究》,陝西:陜西理工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6月。
李俊安:《三國志魏書書法抉微》,新竹: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6年8月。羅握權:《三國的人才理論與實際 ──以人物志為中心之證說》,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12月。楊凱嵐:《三國志微言敘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