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間善書(依作序者朝代先後排列,無作序者列於最後)
《玉歷鈔傳警世》,收錄於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石印玉歷至寶鈔》,收錄於《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8月。
《重刊玉歷至寶鈔》,收錄於王見川、車錫倫、宋車、李世偉、范純武等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
《繪圖玉歷寶鈔勸世文》,臺北:王松波刊印,1953年11月。
《玉曆寶鈔──附現代因果報應錄》,臺南:合裕出版社,2009年。
二、志書文獻(依成書年代先後排列,成書年代不明者列於最後)
清‧徐景熹修,清‧魯曾煜等纂:《福建省福州府志(一)》,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第7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影印,1967年12月,臺一版。
清‧徐景熹修,清‧魯曾煜等纂:《福建省福州府志(二)》,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第7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影印,1967年12月,臺一版。
羅汝澤等修,徐友梧纂:《福建省霞浦縣志》,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第10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影印,1967年12月,臺一版。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省新竹文獻會通訊》,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9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四十二年四月至四十三年十二月出版影印,1983年,臺一版。
三、古籍文獻(依作、編者朝代先後排列,朝代相同者在依姓氏筆畫排列)
戰國‧莊周撰,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
西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大申出版社,1978年3月。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
西漢‧劉向撰,清‧梁端校注:《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10月。
西漢‧劉安撰,東漢‧高誘註:《淮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東漢‧鄭玄注:《周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東漢‧鄭玄注:《禮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東晉‧干寶、東晉‧陶潛撰,曹光甫、王根林校點:《搜神記 搜神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8月。
清‧袁枚編撰,申孟、甘林校點:《子不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5月。
清‧里人何求:《閩都別記(上、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一版一刷。
清‧諸畮香輯:《明齋小識》收錄於《筆記小說正編》,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3年4月。
清‧吳薌厈:《客窗閒話》收錄於《筆記小說正編》,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3年4月。
清‧許秋坨撰:《聞見異辭》收錄於《筆記小說正編》,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3年4月。
清‧陸長春:《香飲樓賓談》收錄於《筆記小說正編》,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3年4月。
清‧薛福成:《庸盦筆記》收錄於《筆記小說正編》,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3年4月。
清‧李慶辰,金東校點:《醉茶志怪》,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月。
四、近人專著(依作、編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1月,一版五刷。
王詩琅:《臺灣民間故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一版五刷。
王文虎、張一舟、周家筠編:《四川方言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二版四刷。
王瑞德:《魔‧鬼》,臺北:捷徑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8月,初版。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初版。
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王見川、車錫倫、宋車、李世偉、范純武等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
王浩一編、著、繪:《漫遊府城:舊城老街裡的新靈魂》,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1月,初版。
尹飛舟等著:《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3月,二版二刷。
尹飛舟等著:《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下)》,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3月,二版二刷。
仇德哉:《臺灣廟神傳》,雲林:信通書局,1979年8月16日,初版。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6月。
文彥生選編:《中國鬼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3月,一版七刷。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臺北福州十邑同鄉會編纂:《福州通志:探索閩江流域風華》,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1月,初版一刷。
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度、祭厲與善書》,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
李惠芳:《中國民間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一版十五刷。
李奕興:《門上好神──臺灣早期門神彩繪1821~1970》,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3年7月,初版。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上)──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月。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月。
李世偉:《臺灣佛教、儒教與民間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一刷。
李登財、劉還月:《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冬之卷》,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3月,一版二刷。
杜斗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一版一刷。
余大喜編著:《中國儺神譜》,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初版。
宋立達、杜玉春編著:《映像鬼神:圖說中國傳統神祕文化》,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年6月,一版一刷。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5月,一版二刷。
呂江銘:《蘆洲神將》上冊,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12月,一版一刷。
呂江銘:《蘆洲神將》下冊,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12月,一版一刷。
呂江銘:《官將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11月,一版一刷。
呂江銘:《八將》,臺北:石渠出版社,2005年12月,一版一刷。
沈宗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3月5日,一版一刷。
沈平山:《中國神明概論》,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9月,再 版。
沈泓:《俗神密碼──民間紙馬中的祭祀神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年10月,一版一刷。
林藜:《臺灣民間傳奇》第五冊,臺北:稻香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5月,一版 三刷。
林繼富著,齊濤主編:《中國民俗通志‧民間文學志(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一版一刷。
林衡道編著:《臺灣歷史民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二刷。
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一版二 刷。
林美容、辜神徹編著:《迎神在臺北:臺北迎城隍、艋舺迎青山王、臺北靈安社陣頭》,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16年12月,第一版。
林進源主編:《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臺北:進源書局,2007年4月,再版五刷。
林曙光:《打狗搜神記》,高雄:春暉出版社,1994年1月31日,初版。
林昆範:《色彩原論》,臺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林承緯:《臺灣民俗學的建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4 月,一版一刷。
岳娟娟、顧迎新:《鬼神》,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18日,初版一刷。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10月5日,初版。
胡萬川:《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胡萬川、羅肇錦總編輯:《苗栗縣民間文學集‧苗栗縣客語故事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龜山鄉閩南語故事(二)》,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12月,初版。
胡萬川、林培雅總編輯:《臺南市民間文學集‧臺南市故事集(三)》,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4月,初版。
胡萬川、林培雅總編輯:《臺南市民間文學集‧臺南市故事集(五)》,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12月,初版。
胡萬川、林培雅總編輯:《臺南市民間文學集‧臺南市故事集(六)》,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12月,初版。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下)》,長沙:岳麓書社,2013年11月,一版 一刷。
胡適:《四十自述》,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2月1日。
范姜灴欽:《臺灣客家民間傳說之研究》,臺北:文津初版社,2005年8月,初 版。
姜義鎮編著:《臺灣的民間信仰》,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6月,二版五刷。
姜義鎮:《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年4月,一版一刷。
姜義鎮:《認識臺灣鄉土神明》,新竹,新竹生活美學基金會,2009年12月,初 版。
姜義鎮編著:《新竹縣廟宇文化調查》,新竹:新竹縣竹東鎮樹杞林客家文化協會, 2010年5月,初版。
施翠峰:《臺北市寺廟神祇源流》,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1985年6月,初 版。
洪卜仁主編:《閩臺神緣話城隍》,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一版一刷。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二刷。
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1月。
徐運德:《客話講古三百首》,桃園:達璟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初版。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一版一 刷。
徐徹:《趣談中國神仙》,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年5月,一版七刷。
徐李穎:《佛道與陰陽:新加坡城隍廟與城隍信仰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0年3月,一版一刷。
唐蕙韻整理,楊加順總編輯:《金門民間文學集‧傳說故事卷》,金城:金門縣文化局,2006年12月。
殷登國:《中國神的故事》,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10月,四版。
殷偉、程建強編著:《圖說冥界鬼神》,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一版一刷。
馬冀、宋文坤:《民間俗神》,收錄於馬清福、楊愛群主編:《中國神仙系列叢書》,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年3月,一版一刷。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8月,初版二刷。
馬書田:《中國寺廟仙佛》,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一刷。
馬書田:《民間俗神》,臺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2012年3月,一版一刷。
馬書田:《冥間鬼神》,臺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2012年4月,一版一刷。
凌志四:《臺灣民俗大觀》第四冊,臺北:大威出版社,1985年3月20日。
張紫晨:《中國古代傳說》,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7月,一版一刷。
陳建憲著,齊濤主編:《中國民俗通志‧民間文學志(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一版一刷。
陳躍紅、徐建新、錢蔭榆著,季羨林主編:《中國儺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3月,初版。
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圖書出 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初版二刷。
陳瑤蒨著,李世偉主編:《臺灣的地獄司法神──清中葉以來十王信仰與玉歷寶 鈔》,臺北:蘭臺出版社,2007年5月,初版。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1:臺灣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0月1日,初版二刷。
郭建:《衙門開幕》,臺北:實學社,2003年,初版。
郭淨:《儺:驅鬼、逐疫、酬神》,臺北:臺灣珠海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7月, 初版。
婁子匡、許長樂《臺灣民俗源流》,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1年10月, 再版。
許維民撰文、攝影:《四月十二迎城隍》,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年10月,初版七刷。
康鍩錫:《臺灣門神圖錄》,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年5月,初版四刷。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一版一刷。
彭友智:《道教諸神背後的真實故事》,臺北:知青頻道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7 月,一版一刷。
湯坤山、徐慧琴:《楊日松傳奇:現代包青天,法醫界的教父》,臺北:秋雨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初版一刷。
隋垠哲編著,王立娜主編:《鬼神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一版一刷。
雲中天編:《永遠的風景:中國民俗文化(鬼神)》,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06年10月,一版一刷。
黃柏芸:《臺灣的城隍廟》,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 一版一刷。
黃志賢總策劃:《民間信仰神祇史考叢集‧中國神祇列傳》第三冊,臺北: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出版年月不詳。
董芳苑:《臺灣宗教論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三刷。
葉倫會:《希望之光──臺灣神明的故事》,臺北:蘭臺出版社,2007年7月, 初版。
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編著:《一看就懂臺灣文化:認識臺灣民俗的第一本書》,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4月,二版一刷。
趙熙:《虛無飄渺的鬼神世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2月,一版一 刷。
廖志堅總編:《竹塹中元城隍祭奉旨繞境賑孤平安遊手記》,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2015年8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年8月。
鄭志明著,齊濤主編:《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6月,初版。
鄭土有:《中國民俗通志‧信仰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一 版一刷。
鄭土有、劉巧林:《護城興市──城隍信仰的人類學考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 社,2005年12月,一版一刷。
鄭土有、王賢淼:《中國城隍信仰》,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2月,一版一刷。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
劉媛等編著:《中國神話與民間傳說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年2月,一版一刷。
劉還月文、攝影,劉於晴繪圖:《臺灣二十四節氣》,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6月,一版一刷。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年8月, 一版三刷。
劉還月:《臺灣人的祀神與祭禮》,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元月,一版一刷。
劉昌博:《臺灣搜神記》,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股份公司,1981年3月,初 版。
魯迅:《朝花夕拾》,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10年8月,初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5月,再版。
蔣梓驊、範茂震、楊德玲編:《鬼神學詞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一版一刷。
蔡相煇、吳永猛編著:《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6月,初版。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2年6月,初版。
賴芳伶:《臺灣,嘰咕嘰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4月, 初版。
盧秀滿:《冥法、菆柩、鬼祟、齋醮──《夷堅志》之幽鬼世界》,臺北:萬卷樓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3月,初版。
盧潤祥:《談狐說鬼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16日, 初版。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6月。
鍾敬文主編:《民間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二版一刷。
謝貴文:《高雄民間信仰與傳說故事論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11月,初版。
謝宗榮、李秀娥編撰,《臺北霞海城隍廟》,臺北:臺北霞海城隍廟,2006年2月,初版。
薛明卿:《澎湖搜奇》,馬公:澎湖縣文化局,2000年12月,再版。
鴻宇編:《中國民俗文化:鬼神》,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1月,一版 一刷。
繆良云編:《中國衣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4月。
簡齊儒:《民間風景:臺灣傳說故事的地方敘述》,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4 月10日,初版。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修訂本)》,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年7月,初版。
譚達先:《中國傳說概述》,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6月,初版。
譚達先:《中國描述性傳說概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6月, 初版。
譚達先:《中國的解釋性傳說》,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8月,一版一刷。
龔韻蘅撰:《兩漢靈冥世界觀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4月,初版。
五、外文著作(首依國籍,再依原作、編者中文姓氏筆畫排列)
(一)原文
[日]丸井圭治郎編著:《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捷幼出版社, 1993年9月,初版。
[日]國分直一:《臺灣の民俗》東京:岩崎美術社,1968年7月5日。
〔日〕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附臺灣本島人の宗教》,臺北:南天書局, 1996年8月,二刷。
〔日〕增田福太郎:《民族信仰を中心として──東亞法秩序序說》,臺北:南天 書局,1996年8月,二刷。
[日]鶴田郁:《臺灣むかし話》第三輯,臺北:臺灣藝術社,1943年7月。
黃鳳姿:《七爺八爺》,臺北:東都書籍會社,1940年。
(二)譯作
〔日〕片岡巖撰,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元月, 初版。
〔日〕柳田國男著,連湘譯:《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年 12月,一版一刷。
〔日〕渡邊欣雄著,周星譯:《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臺北:地 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初版。
〔日〕鈴木清一郎撰,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1994 年5月,一版二刷。
〔日〕增田福太郎、郭立誠、高賢治等著,古亭書屋編譯:《臺灣漢民族的司法 神──城隍信仰的體系》,臺北:眾文圖書,1999年10月,一版一刷。
〔日〕臺灣慣習研究會著,黃連財、吳坤明、陳錦榮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中 譯本)》第貳卷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再版。
[英]R.R.MARETT著,曾召銘譯:《心理學與民俗學》,臺北:結構群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1990年4月25日,初版。
六、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國璠:〈臺北市歲時紀〉,《臺北文獻》直字第五期,1968年9月30日,頁5-140。
石萬壽:〈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史聯雜誌》第四期,1984年元月31日,頁1-9。
阮昌銳:〈城隍爺的崇拜〉,《臺灣博物》第七卷第三期,1988年9月1日,頁12-14。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第九十期,1994年7月,頁 147-192。
吳彥鋒:〈「黑白無常」與「七爺八爺」關係試探〉,《媽祖與民間信仰:研究通訊(3)》,2013年6月,頁56-70。
金真:〈寺廟中的屬神〉,《臺灣博物》第七卷第三期,1988年9月1日,頁7-11。
林美容:〈臺灣的神明信仰〉,《閩臺文化交流》第二十一期,2010年1月,頁82-88。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05年12月,頁59-94。
林繼富:〈神聖的敘事——民間傳說與民間信仰互動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六期,2003年,頁11-17。
高賢治:〈臺灣幽冥界特殊的神祇——大眾爺、有應公、崩敗爺及池頭夫人〉,《臺灣風物》第三十九卷第三期,1989年9月30日,頁125-150。
許常樂:〈七爺、八爺〉,《臺灣風物》第二十二卷第一期,1972年3月,頁48-52。
婁子匡:〈七爺八爺〉,《歲時叢話》,臺北:東方文化,1977年,頁175-179。
陳威伯、施靜宜:〈七爺八爺成神故事研究〉,《稻江學報》第三卷第一期,2008年6月,頁314-325。
陳威伯:〈尾生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8年10月,頁123-135。
馮藝超:〈《子不語》中冥界故事研究〉,《中華學苑》第四十四期,1994年4月1日,頁209-233。
量齋:〈地獄觀念在中國小說中的運用與改變〉,《純文學》第九卷第五期,1971年5月1日,頁34-51。
曾玉昆:〈由舊城城隍爺的出巡探討臺灣民間的城隍信仰〉,《高市文獻》第十卷第三期,1998年1月-3月,頁1-58。
辜神徹:〈謝范將軍信仰與神將文化——以臺北市艋舺為中心〉,《古典文獻與民 俗藝術集刊》第三期,2014年10月,頁101-122。
彭衍綸:〈淺論臺灣民間故事發展概況〉,《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五卷第二期,1999年12月,頁109-121。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臺大中文學報》第三期,1989年12月,頁7-28。
葉明生:〈論「八將」在福建的流布、變異及儺文化意義〉,《民俗曲藝》第八十五期,1993年9月,頁63-103。
葉人豪:〈陰陽、鬼神——城隍屬性之探討〉,《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七期,2011年7月,頁71-90。
鄒文海:〈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東海學報》第五卷第一期,1963年6月,頁109-125。
萬建中:〈民間傳說的虛構與真實〉,《文化研究》第三期,2005年,頁71-75。
齊騁邨:〈臺灣民間信奉的神明〉,《臺灣博物》第八卷第一期,1989年3月1日,頁16-20。
劉還月:〈說圖——七爺、八爺及其他〉,《民俗曲藝》第三十六期,1985年7月,頁120-125。
劉魏銘:〈從城隍的傳說談民間宗教的社會功能〉,《民俗曲藝》第三十六期,1985年7月,頁91-95。
劉枝萬著,余萬居譯:〈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第三十九卷第一期,1989年3月31日,頁79-107。
[日]澤田瑞穗著,蔡懋棠譯:〈玉曆鈔傳〉,《臺灣風物》第二十六卷第一期, 1976年3月,頁72-75、24。
賴亮郡:〈家將的裝扮與傳說〉,《興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四期,2012年6月,頁99-182。
賴亮郡:〈釋「坐筊」——一個難解的家將儀式展演橋段〉,《媽祖與民間信仰: 研究通訊》第五期,2014年6月,頁58-99。
謝貴文:〈論清代臺灣的城隍信仰〉,《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八卷第一期,2011年7月,頁1-28。
七、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日]伊藤清司著,張正軍譯:〈民間信仰與民間故事〉,收錄於任兆勝、胡立耘主編:《口承文學與民間信仰——首屆怒江大峽谷民族文化暨第三屆中日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7年,頁6-14。
游子安:〈清代圖說勸善書與社會教化——以《玉歷鈔傳》為例〉,《2001 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2001年8月3日,頁175-194。
八、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江怡葳:《新竹市城隍信仰與六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江義雄:《臺灣「黑白無常」與「范謝將軍」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6年1月。林俞君:《從城隍廟陪祀神觀察城隍神的角色與職能——以臺灣本島城隍廟為核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2月。林佑平:《臺灣寺廟中二十四節氣圖像之人物表現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
許正欉:《臺北縣新莊市大眾爺廟(地藏庵)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 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6月。陳雅芳:《民俗慶典活動與集體記憶的探討——以艋舺青山宮為例》,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陳益宗:《臺灣傳統建築中彩繪門神之調查研究》,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傅康:《次舞臺——從臺灣八家將臉譜藝術探討創作可能性》,臺北: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楊天厚:《金門城隍信仰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6月。蔡愷俐:《《七爺八爺》——中西宗教不同觀點表現於電腦動畫創作》,臺北:國 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7月。九、報刊雜誌、漫畫(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報紙
《中國時報》記者:〈四大神將故事 民間廣流傳——七爺八爺自幼結義生死與 共傳尉遲敬德、秦叔寶可驅鬼魂〉,《中國時報》,1996年10月20日,15版(鄉情)。
《中國時報》記者:〈廟前賽珠算 神將湊熱鬧——數百學童競技 宜蘭正陽宮 大神尪出遊逗趣〉,《中國時報》,1997年3月10日,13版(北基宜花焦點)。
王秋霖:〈謝范將軍會 廟會主腳〉,《中國時報》,1999年11月8日,20版。
佚名:〈復生奇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第2458號,1906年7月11日。
佚名:〈臺南大賽神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第2488號,1906年8月15日。
佚名:〈彰化短札〉,《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第2689號,1907年4月23日。
佚名:〈五鬼大鬧北京城〉,《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第2753號,1907年7月9日。
佚名:〈奉迓七爺〉,《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第3585號,1910年4月12日。
佚名:〈蟬琴蛙鼓〉,《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第3646號,1910年6月23日。
李錦環:〈七爺八爺童劇 融入芭蕾爵士〉,《聯合報》,2002年8月27日,18版(屏東縣新聞)。
李奕興:〈謝、范將軍開道掃蕩群魔 大稻埕城隍今暝起「暗訪」〉,《中國時報》, 1991年6月22日,18版(文化新聞)。
吳昭明:〈奉天宮城隍爺出巡熱鬧滾滾——事隔一甲子 新雕范、謝將軍亮相 民眾爭睹〉,《中國時報》,1992年8月30日,14版(嘉義縣市新聞)。
林昭彰:〈七爺八爺誕辰 相傳最疼小孩——蘆洲發表田野調查暖壽 大眾爺廟 今法會演歌仔戲〉,《聯合報》,2005年11月25日,C1版(北縣‧文教)。
林昭彰:〈聽博物館長 說七爺八爺的故事〉,《聯合報》,2013年10月15日, B2版(新北綜合新聞)。
孫蓉華:〈鐵臣畫臺灣 七爺八爺福州官衙差役〉,《聯合報》,1997年4月20日, 17版(鄉情)。
張澄輝:〈威靈廟 大將爺正氣凜 范謝將軍官陰曹——對人間 趨病降魔 消 災解厄 對地府 好兄弟報到 接受普渡〉,《中國時報》,1996年2月16 日,17版(彰化新聞)。
馮景青:〈七爺八爺光碟卡通書──適合四到十歲 認識中國民俗〉,《中國時 報》,1997年1月25日,34版(生活消費)。
楊嘉裕:〈舊城城隍爺的傳說〉,《中國時報》,1998年1月26日,15版(圖片故事)。
蔡農:〈七爺八爺〉,《聯合報》,1983年12月24日,12版(萬象)。
劉坤明:〈大鞍林業合作社 流年不利——社員召開代表大會 請黑白無常坐鎮〉,《中國時報》,1993年5月30日,14版(南投縣新聞)。
賴福順:〈臺灣真奇廟 陰陽堂 供奉白無常〉,《聯合報》,1997年10月23日, 17版(鄉情)。
(二)漫畫
SALLY:《日日美好(1)》,臺北:全力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7月8日,初版一刷。
SALLY:《日日美好(2)》,臺北:全力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7月8日,初版一刷。
SALLY:《日日美好(3)》,臺北:全力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7月8日,初版一刷。
SALLY:《日日美好(4)》,臺北:全力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7月8日,初版一刷。
十、網站資源(依網站中文名稱首字筆畫排列)
《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34888,瀏覽 日期:2019年5月9日。
金門日報全球資訊: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181644/?cprint=pt, 瀏覽日期:2019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