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主編)(2011)。系統化教學設計(六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主譯)(1991)。學習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朱湘吉(1995)。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吳木樹(2007)。增進教學視導的效果-從建立正確的人生哲學觀與心理建設著手。中等教育,58(6),126-138。
呂木琳(2002)。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李宗薇(1992)。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台北市:師大。
李宗薇(2000)。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以師院社會科教材教法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李咏吟、邱上真、柯華葳等(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邱錦昌(2002)。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依筱雯(1997)。字母拼讀法的應用。台北:敦煌。
林永涵(2013)。英語字母拼讀法與互動式電子白板輔助教學應用在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秀芷(2010)。系統化教學設計:發展英語補救教學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林蕙蓉(2010)。國小英語字母拼讀教學。國教之友,61(1),31-37。
林重新(編著)(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貞(譯)(1994)。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洪麗文(2011)。字母拼讀法在國小英語領域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殷允美(2000)。音韻學實用篇之一-phonics的教與學。輯於蕭宇超(主編)2002國立政治大學教師語言學研究成果發表/研討會論文集(頁57-65)。國立政治大學。
徐照麗(2000)。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應用。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語文學習領域。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
陳冠宜(2006)。字母拼讀法融入國小英語科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淳麗(1999)。國小英語師資訓練手冊。台北:師德教育訓練顧問公司。
陳靜宜 (2009)。「英語村」情境教學課程設計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新仁(2005)。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頁91-130)。台北:心理。
張寶娟(2007)。字母拼讀教學法對增進國中英語學習困難學生英文讀寫字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欣戊、林淑玲,李明芝(譯)(2010)。David R. Shaffer, Katherine Kipp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張霄亭、朱則剛、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編著)(1997)。教學原理。台北縣:空大。
許美雪(2004)。強化式字母拼讀法教學對台灣國小學童英語早期閱讀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許婉琳(2007)。字母拼讀法對音韻覺識的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自來(1999)。英語詞彙形音義三合一教學法。台北:文鶴。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7)。課程評鑑(五刷)。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3)。學校課程評鑑的概念與方法。課程與教學季刊,2003,6(3),1-20。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黃光雄、楊龍立(2007)。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智穎(2004)。課程評鑑與課程決定。屏縣教育季刊,20,5-9。劉金花(主編)(2009)。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以研究發展為根據的課程改革。台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評鑑之規劃取向與學校課程評鑑之途徑。教育研究與發展,1(1),79-105。
潘慧玲(2004)。高職及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賴文婷(2003)。以字母拼讀法增強英語科低成就國中生拼字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賴惠秋(2005)。網路課程中教學設計者與教師工作內涵之研究 --以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為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謝欽舜(1997)。暢談發音教學。台北:師德教育訓練顧問公司。
謝欽舜(2002)。自然發音的10個規則。台北市:知遠文化。
鍾珮玲(2012)。運用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以提升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顏惠英(2003)。直接、有系統之字母拼讀教學與有意涵之閱讀讀物練習對國小學童外語閱讀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龐維國(譯)(2007)。Dick, W., Carey, L., & Carey, J.O.著。系統化教學設計(第六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二、西文部分
Adams, M. J. (1990). Begin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Blevins, W. (1998). Phonics from A to Z-A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NY:Scholastic.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l objectives, handbook I: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 Inc.
Brown, H. 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 New York: Longman.
Chall, J. S. (1983). Learning to read: The great debate (Update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Cunninggham, P. M. (1999). What should we do about phonics? In L. B. Gambrell, L. M. Morrors, S. B. Neuman & Pressley (Eds.), Best practice in literacy instruction (pp. 68-89).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Dick, W., Carey, L., & Carey, J.O. (2009).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7th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Fox, B. J. (1996). Strategies for word identification-Phonic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Columbus: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Fry, E. (1998). The most common phonograms. The Reading Teacher, 5(7), 620-622.
Glatthorn, A. A. (1984). Differentiated supervis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45401)
Gunning, T. G. (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2nd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Keller, J. M. (1987).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Journal, 26(8), 1-7.
Krathwohl, D. R., Bloom, B. S., & Bertram, B. M. (1973). Taxonomy of education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 Inc.
Morrison, R., Ross, M., & Kemp, E. (2004).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Rogers, C. R. (1951). Client-centered therapy. Cambridge, Mass: Houghton Mifflin.
Simpson E, J. (1972).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Washington, DC: Gryphon House.
Smaldino, S. E., Lowther, D. L., & Russell, J. D. (2008).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for learning (9th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Stahl, S. A. (1992). Saying the “p” word: Nine guidelined for exemplary phonics instruc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45(8), 618-625.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Sullivan, S., & Glanz, J. (2005). Supervision that improve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Tyler, W. R.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