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04: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勝天
論文名稱:少年初次施用毒品歷程之研究
指導教授:林健陽林健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少年初次施用毒品歷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1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毒品問題不論在國內或國外,均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於毒品具有成癮性、持久性,一旦吸食很難戒斷,初犯往往是將來再犯的基礎。少年族群好奇使用,易施用的新興毒品出現,進而擴大毒品施用者的範圍,降低施用毒品年齡層,嚴重危害青少年之身心健康與校園安全,因此,減少未來再犯所產生嚴重的醫療與社會問題,降低新興施用毒品人口為本研究思考方向。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主要目的在觀察及了解少年初次施用毒品歷程,包括個人與行為特性、接觸毒品管道、產生原因和施用後毒品的影響。
本研究範圍共計八名,擬依性別、毒品類型(含二、三級毒品)、年齡等變數,以配額抽樣法(quota sampling)選取。其中4名個案引用林健陽、陳玉書博士等人,受法務部97年度委託研究計畫之「新犯毒品施用者施用行為及毒品取得管道之研究」研究中之深度訪談樣本,其餘個案係研究者分次至台北少年觀護所比對符合條件者(二級毒品),進行訪談;另施用三級毒品者,經由學校輔導系統平台尋找仍在校學生進行訪談。
在少年初次施用毒品之行為原因特性中,本研究發現如次:
一、主要施用原因: (一)具好奇心、試探性嘗試。(二)具其他目的性的被動施用(三)偏差友儕接觸學習,副文化活動(四)成癮性物質進階施用(五)紓解情緒,轉移痛苦。
二、毒品種類及來源:訪談結果顯示主要以安非他命、搖頭丸、K他命等娛樂助興之合成藥物為主,以K他命最多。少年毒品施用者進入毒品場域大都由三級毒品開始,來源最多起因於好奇,從同儕朋友處獲得及學習。
三、方式與吸食地點:訪談結果顯示主要以將毒摻入香菸中,以燃燒方式吸食,次為以吸食器或直接吸食(口服)方式,初次施用毒品地點多在朋友處。
在少年初次施用毒品後反應,本研究發現如次:
一、個人反應:難受不舒服、精神不集中、 疲倦、情緒起伏很大等,多數會感覺興奮感,甚至進入迷幻世界(K世界)。
二、家庭關係:部分個案家人雖感失望,但仍以行動關心,隱性接納,個案自覺悔悟;部分個案與家人關係冷漠,或甚至不知情,其表現難過或無明顯情緒。多數個案與父母關係普通,與父母關係並非與個案是否吸毒呈現絕對性的影響,但父母的管教情形為影響個案吸毒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朋友關係:用毒後與非施用毒品朋友的聯絡頻率變少,多與一起用毒朋友交集,自成吸毒朋友圈。
四、生活開銷:金錢需求開銷變大,傾向以各種方式滿足購買毒品開銷,價值觀念逐漸落入偏差。
五、行為情緒:多數知悉用毒後生心理的轉變(例如精神不集中等)。成癮後,情緒會隨著吸食當下的心情轉換,心情好就越亢奮,心情低落就越沮喪。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減少新的毒品施用人口產生,避免毒品施用族群的特殊性,衍生更多毒品再犯者:
一、家庭關係:培養及強化少年對家庭的向心力,促進對家庭價值認同程度與良好的家人相處關係。
二、學校學習:改善教育政策,依個別性向轉入可建立少年自信的領域繼續學習,如技職教育班,幫助少年尋求及製造可替代智育成就感的方向。
三、同儕交友:注意在校學生同儕間互動狀況,避免部分少年淪於同儕排擠或是形成偏差價值觀,減少不良交友傾向,早期介入輔導。
四、生活開銷:灌輸正確金錢價值觀,適切給予協助,導正少年對其工作或升學的人生動力或誘因。
五、個性情緒:引領培養少年從事正向休閒活動,綿密的保護網路,建立安全情緒宣洩管道。
第一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 . . . . . . . . . . . . .9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 . . . . . . . . . . . . . . .12
第三節 相關名詞詮釋. . . . . . . .. . . . . . . . . . .13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文獻探討. . . . . . . . .. . . . .. . . 17
第一節 差別接觸與毒品施用. . . . . . . . . . . . . . . .18
第二節 控制與毒品施用. . . . . . . . . . . . . . . . . 24
一、社會鍵理論(Social Bond Theory) . . . . . . . . . . .24
二、一般化犯罪理論(General Theory of Crime) . . . . . . .25
第三節 其他相關影響因素. . . . . . . . . . . . . . . . .27
一、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與毒品施用. . . . . . . . . ..27
二、門檻假說(Gateway hypothesis)與毒品施用. . . . . . . .28
三、毒品施用歷程相關研究. . . . . . .. . . . . . . . .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 . . . . . . . . .. . . . .. .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31
一、文獻與網路資料蒐集. . . . . . . . . . . . . . . . . .31
二、深度訪談法. . . . . . . . . . . . . . . . . . . . . .32
三、與專業人員討論. . . . . . . . . . . . . . . . . . .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 . . . . . . . . . . . . . . . . . .33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工具. . . . . . . . . . . . . . . .35
一、研究流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二、研究工具.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一)研究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二)深度訪談. . . . . . . . . .. . . . . . . . . . . . .37
第四節 研究實地與研究訪談. . . . . . . . . . . .. . . . 38
一、研究實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二、實施訪談.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40
第六節 資料信度與效度的檢核. . . . . . . . . . . . . . .42
一、確實性(credibility) . . . . . . . . . . . . . . . . .42
二、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 . . . . . ... . . . . . .42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 . . . . . . . . . . . . . .43
四、研究者自我反省. . . . . . . . . . . . .... . . . . .44
第四章 研究發現(一):個案的故事. . . . . . . . . .. . . 45
第一節 家庭背景狀況分析. . . . . . . . . . . . . . . . .45
一、家人間相處情形. . . . . . . . . . . . . . . . . . . .45
二、家庭經濟狀況. . . . . . . . . . . . . . . . . . . . .47
第二節 學校學習情形分析. . . . . . . . . . . . . . . . .49
一、學校學習情形. . . . . . . . . . . . . . . . . . . . .49
二、師生互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第三節 同儕友伴狀況分析. . . . . . . . . . . . . . . . .52
一、同儕互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二、偏差友伴.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第四節 工作參與經驗分析. . . . . . . . . . . . . . . . .60
一、工作經驗. . . . . . . . . . . . .. . . . . . . . . .61
二、工作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第五節 休閒活動狀況分析. . . . . . . . . . . . . . . . .65
一、休閒嗜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65
二、成癮性物質施用情形. . . . . . . . . . . . . . . . . .67
第五章 研究發現(二):個案施用毒品之歷程與變化. . . . . .71
第一節 生命重要事件歷程. . . . . . . . . . . . . . . . .71
一、個案A1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二、個案A2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
三、個案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四、個案A4 . . . . . . . . . . . . . .. . . . . . . . . .78
五、個案B1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六、個案B2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
七、個案B3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
八、個案B4 . . . . . . . . . . . . . . . . . . . . . . .87
第二節 初次施用毒品分析. . . . . . . . . . . .. . . . .89
一、初次施用毒品原因. . . . . . . . . . . . . . . . . . .89
二、初次施用毒品來源. . . . . . . . . . . . . . . . . . .91
三、初次施用毒品場所. . . . . . . . . . . . . . . . . . .93
四、初次施用毒品方式. . . . . . . . . . . . . . . . . .95
五、初次施用毒品後狀況. . . . . . . . . . . . . . . . . .96
第三節 初次施用毒品前後改變. . . . . . . . . . . . . . .98
一、家庭關係. . . . . . . . . . . . . . . . . . . . . . .99
二、朋友關係. . . . . . . . . . . . . . . . . . . . . .103
三、金錢開銷. . . . . . . . . . . . . . . . . .. . . . .107
四、個性情緒. . . . . . . . . . . . . . . . .. . . . . .10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少年毒品初犯歷程之建構. . . . . . . .111
一、少年初次施用毒品之行為原因特性. . . . . . . . . . .111
二、少年初次施用毒品後反應. . . . . . . . . . . . .. . .111
三、少年初次施用毒品之關鍵點. . . . . . . . . . . . . .112
第二節 初次施用毒品歷程. . . . . . . . . . . .. . . . .113
第三節 研究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11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 . . . . . . . . .. . . . . . . . .117
一、研究對象方面. . . . . . . . . . . . . .. . . . . . .117
二、代表性及類推假設方面. . . . . . . . . . . . . .. . .118
三、研究倫理方面. . . . . . . . . . . . . . . . . . . .118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附錄 訪談個案紀錄表. . . . . . . . . . . . . . . . . . .125論文全文
一、中文資料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師大書苑。
台灣省政府衛生處(1999)。毒品危害防制輔導人員手冊第五板。台灣省政府衛生處編印。
任全鈞(1997)。一般性犯罪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之驗證:以少年吸毒行為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日僑(2001)。歷年國內藥物濫用個案監測通報資料之分析。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
江振亨(1990)。國外藥物濫用者藥癮矯治模式之分析。矯正月刊。
江振亨(1999)。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藥物濫用者輔導成效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合著(2002)。社會工作理論之概述。收編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紅葉。
呂淑妤(1998):我國藥物濫用問題探討。刊載於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一)。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編印。
李孟真(2000)。毒品、身體與自我:藥癮少女的成癮、戒癮經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思賢(2006)。女性藥癮者共同注射海洛因之行為及其思維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李岳芳(2008)。毒品犯罪者高危險行為與感染HIV病毒成因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興譯(1997)。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書第五版)。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鴻懋(2008):亂倫行為加害成因及歷程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景美、黃惠玲、苗迺芳(2000)。青少年物質使用之社會學習及社會連結因素研究-以在學生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
李佳琪、朱日僑、陳黛娜、賴璟賢、李志恒(2005)。高中職學生對藥物濫用認知調查—以參與反毒大使活動之學校為對象。台灣衛誌。
邱彥南(1993)。從精神醫學層面看藥物及物質濫用。關愛,16。
林宗穎(2002)。一般化犯罪理論對受保護管束之毒品犯罪者再犯之解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論文
林澤聰(2006)。毒品犯罪者社會控制與再犯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豐材(2005)。試以生態學觀點談影響藥物濫用者的可能原因。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8期。
林健陽、柯雨瑞(2003)。毒品犯罪與防治。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林健陽、柯雨瑞(2003)。國內外毒品戒治模式分析。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4期,75-98頁。
林健陽、柯雨瑞(2006)。新興毒品管理制度之國際比較分析。發表於2006年內政部犯罪防治中心、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2006年犯罪問題與對策」學術研討會,頁29-96。
林健陽、陳玉書、柯雨瑞(2003)。毒品犯罪戒治成效影響因素之追蹤研究。犯罪矯治與觀護學術研討會。
林宗穎(2002)。一般化犯罪理論對受保護管束之毒品犯罪者再犯之解釋。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論文。
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1995)。毒品犯罪型態及相關問題之研究。法務部印行。
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1997)。影響犯罪因素分析報告彙編。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印行。
柯慧貞等(2003)。吸毒病犯之戒治處遇成效與再犯之預測因子分析。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九十四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高金桂(1984)。青少年藥物濫用與犯罪之研究。文景出版社
高金桂(1986)。青少年藥物濫用之社會背景。防治青少年濫用藥物專輯。台北市社會局,衛生局,教育局編。
張伯宏(1997)。法律層面談毒品防制,犯罪矯正特刊。臺北: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頁39-82。
張甘妹(1999)。犯罪學原論。台北:三民書局。
張學鶚、楊士隆(1997)。台灣地區少年吸毒行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199-223。
張玨、林弘崇、黃文鴻等。青少年藥物濫用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989;15:4,388-402。
周碧瑟 (1997)。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藥物濫用盛行率與危險因子的探討。學生輔導。
胡萃玲(1996)。藥癮復原者的藥癮歷程及相關要素之分析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2000)譯,質性研究概論,<2000/3>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合著,台北:巨流圖書。
許春金(2006)。人本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春金(2007)。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正宗(1998)。藥物濫用防治對策。刊載於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一)。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編印。
陳祖輝(2003)。毒品犯罪戒治處遇成效概況之介紹。刊載於犯罪學期刊第六卷第一期。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印行。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就君等(1998),台灣本土藥癮治療模式之建構及成效,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11卷第1期。臺北: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唐心北(1993)。藥物濫用成癮者之心理社會治療。藥物濫用防制研討會(II)論文集,行政院衛生署主辦。
黃敏偉(2004)。反毒工作刻不容緩。嘉榮醫訊第八十五期。
黃淑美(2003)。臺灣毒癮男女:性別角色與生命歷程之社會建構觀點。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信棟(2008)。少年施用三、四級毒品成因之實證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幼涵(2001)。解析青少年犯罪率高峰之現象:「低自我控制」「與成熟代溝」之再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楊惠婷(2000)。藥物濫用青少年生涯發展歷程與生涯建構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紅秀(1997)。青少年藥物濫用面面觀。學生輔導。
程玲玲(1994)。三十一位物質濫用者的研究。法商學報,30期。
程玲玲(1997)。海洛因成癮者和家人的互動關係-兼談共同依賴者。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郭碧唫(1993)。國小高年級藥物濫用預防教育程度之設計及實驗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鄭幼民(2004)。海峽兩岸毒品犯罪現況分析,探索與展望,第2卷,第6期。
鄭同僚(2001)。質性研究方法在台灣─以教育類科博碩士論文為例。報告發表於眾聲喧嘩─「質性研究法理論與時做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劉昆輝(2000)。諮商與心理治療新論。臺北:天馬文化事業公司。
劉郁芳(1993)。藥物濫用青少年之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關聯性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德輝(1998)。犯罪學-犯罪學理論與犯罪防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1997):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1995)。台灣地區少年犯罪問題與防治對策。一九九五年輔導工作國際比較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主辦。
蔡鴻文(2002)。台灣地區毒品犯罪實證分析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擁連(2000)。台灣地區毒品犯罪者戒治處遇成效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正芳(2003)。青少年使用安非他命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韓鍾旭(1993)。少年藥物濫用行為之實證研究-社會控制理論與差別接觸理論之驗證。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二、英文資料
Akers, Ronald L. & Gary F. Jensen (2003)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Explanation of Crime, New Jersey: New Brunswick.
Blumstein, A., Cohen, J.(1988). Criminal Career Research: Its Value for Criminology. Criminology, 26: 1-36
Roman Caterina Gouvis, Heather Ahn-Redding, and Rita J. Simon (2005) .Illicit Drug Policies, Trafficking, and Use the World Over, Lexington Books.
Coomber, R. (1998). The Control of Drug and Drug Users, Reason or Reaction ? U.K.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Voon David, Dianne Schmidtke, Mr. John Ryan and Mr. Andrew Sinclair. Anex: Associ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Harm Reduction Programs, Australia Inc.
Doland.Kate,Program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National Drug and Alcohol Research Centre,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Gottfredson, M. and T. Hirschi (1990)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epburn J. R.(1994). Classifying Drug Offenders for Treatment. Drugs and Crime, Evaluating Public Policy Initiatives. Edited by Mackenzie D. L. & Uchida C. D. CA:SAGE Publications.
Hirschi, Travis.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 & Sapson.R. (2003). Shared Beginnings, Divergent Lives. Delinquent Boys to Age 70.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Rice, F. P. (1990). The Adolescent: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6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三、網站資料
法務部(2007),2007年12月法務統計月報,法務部統計處。取自:http://www.moj.gov.tw/public/Attachment/632312393212.pdf(2006.06)
http://www.skps.tp.edu.tw/bu1/board1.asp?topage1=2
高雄市立中正高工健康促進學校全球資訊網,藥物濫用防制,反毒宣導法律面。王俊力。
http://www.ccvs.kh.edu.tw/hps/hps-5.html
呂源益、石玉華、王秀月(2008)。吸毒新生人口分析。http://www.skps.tp.edu.tw/bu1/board1.asp?topage1=2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