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30 04: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國蓮
論文名稱:顏延之詩歌評價研究
指導教授:李清筠李清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4
中文關鍵詞:顏延之評價詩品元嘉謝靈運鮑照陶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南朝宋詩人顏延之(384-456),於當時論者的心目中,乃是與謝靈運(385-433)並稱、同樣具有扭轉玄言詩風的一代大家。然而在現代的文學史著作當中,他卻往往僅得到一筆帶過的敘述,並且飽受批評,可以說是「名重當世而後世大大跌落了聲譽的詩人」,中間評價的變化頗為值得研究,因此以「顏延之詩歌評價」作為研究主題。


本論文歸納自南朝開始所出現的評價主題,分別為「顏延之與謝靈運並稱」、「顏延為謝客之輔與顏謝優劣之爭」、「顏、鮑、謝並稱的形成與比較」、「陶潛崛起與顏謝的地位」、「對顏延之個別作品的評價」,作為各章的內容。欲探討顏詩在南朝獲得時人青睞且與謝靈運並稱的原因、《詩品》以顏延之為謝靈運之輔的原因與意義,並且梳理各主題中呈現出哪些評價現象或內容,以及各論者評價與前代或同代其他論者的關聯。另外顏延之評價資料的蒐集與彙編,亦是筆者所欲努力的目標。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 4
一、綜合性研究 6
二、作品特徵研究 8
三、成就影響研究 13
四、詩歌評價解讀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1


第二章 顏延之與謝靈運並稱 29
第一節 南朝以稱美為主的並稱評價 29
一、認可顏謝扭轉玄言詩風的詩史定位 29
二、選擇顏謝作為模擬學習的重要典範 34
三、沈約、裴子野偏於負面的顏謝並稱 37
(一)沈約:「顏、謝、潘、陸,去之彌遠」 37
(二)裴子野:顏謝「箴繡鞶帨,無取廟堂」 39
四、評論者稱美顏延之詩歌的評價面向 41
第二節 南朝顏詩稱美評價產生背景 46
一、玄詩不足,取法中朝 46
(一)對玄言詩的態度 46
(二)改變詩風的途徑 49
二、崇雅貴博,誦美必須 54
(一)典雅為美 54
(二)博學相尚 56
(三)帝室好文 60
第三節 南朝後顏謝並稱的評價情況 63
一、多將顏謝定位於負面的詩歌發展過程 63
(一)《隋書》:顏謝沈謝「煇煥斌蔚,辭義可觀」 63
(二)其他論者:顏謝「始事夫辭」,「風雅之淳日漓」 65
(三)許學夷:「元嘉顏、謝之詩,隸書也」 69
二、以顏謝並稱評論後世詩家之特色成就 70
三、非定位型評論對顏謝的幾種特殊說法 73
(一)態度較為肯定者 73
(二)態度極度否定者 75


第三章 顏延為謝客之輔與顏謝優劣之爭 81
第一節 南朝顏延之與謝靈運並稱的變化現象 81
一、蕭子顯標舉今體源頭有謝無顏 81
二、鍾嶸特重謝靈運而批評顏延之 87
三、南朝梁評價呈現的文學觀變化 94
第二節 鍾嶸以顏延為謝客之輔的原因與意義 98
一、《詩品》為初學者「辨彰清濁,掎摭病利」 99
二、以顏延之詩為五言詩正統詩風最後保有者 101
三、以顏延之詩為學習五言詩正統的入門對象 103
第三節 鍾嶸的兩個顏詩評價與顏為謝輔之說 106
一、「巧似」評語描寫對象的界定 107
二、以〈北使洛〉為代表作的原因 113
第四節 湯惠休、鮑照顏謝詩評與顏謝優劣之爭 117
一、鍾嶸、《南史》對湯鮑之評的隱性解讀 117
(一)具有重謝抑顏傾向性的解讀 118
(二)後人受到隱性解讀影響之例 121
二、南朝後顏不及謝觀念之下的比較情況 124
(一)作品風格技巧方面 125
(二)作家才華功力方面 127
第五節 劉熙載對湯惠休、鍾嶸顏氏詩評的回應 130
一、不必如惠休上人好分顏謝優劣 130
二、顏延之詩字無苟下不失為正軌 133


第四章 顏、鮑、謝並稱的形成與比較 145
第一節 顏、鮑、謝三家並稱的形成 145
一、「才秀人微,取湮當代」 145
二、「休鮑後出,咸亦標世」 148
三、獨稱顏延,顏謝並稱 153
四、極讚謝客,抬高鮑照 155
五、鮑謝並稱,顏延消失 159
六、顏鮑謝三家正式並稱 161
第二節 顏延之與謝靈運、鮑照的比較 162
一、三謝為首,顏鮑並提 163
二、鮑謝並峙,顏不及之 168
三、鮑革顏謝,遠肇唐風 173


第五章 陶潛崛起與顏謝的地位 179
第一節 陶潛與謝並稱及其地位確立 179
第二節 陶潛與顏謝等人的比較角度 183
一、作家創作態度的比較 184
二、作家性情涵養的比較 187
三、比較角度與顏氏人格形象 189
第三節 陶潛與顏謝等人的品級定位 193
一、陶為正宗,顏謝等人為羽翼 193
二、顏、謝、陶三階段學習途徑 199


第六章 對顏延之個別作品的評價 203
第一節 南朝後顏延之詩的評價面向及內容 203
一、特徵淵源 203
二、精神內涵 204
三、章法造語 205
四、用典對偶 208
五、押韻聲律 212
六、藝術風格 213
第二節 顏詩二種風格辨析與代表作的標舉 216
一、顏詩中對立的二種風格 216
二、顏詩新舊代表作的評價 219
(一)〈北使洛〉、〈還至梁城作詩〉 220
(二)〈五君詠〉、〈秋胡行〉 222


第七章 結論 237
第一節 研究成果 23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241


參考文獻 243
一、古籍及輯注本 243
二、相關研究著作 257
三、單篇論文 259
四、學位論文 267
五、數位檢索系統 269


附錄 顏延之作品篇目一覽及繫年簡表 271
一、作品篇目一覽 271
(一)詩歌作品 271
(二)非詩歌作品 273
二、作品繫年簡表 275
一、古籍及輯注本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於〔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收於《四部備要》第124-127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後漢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18-123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34-137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南朝梁〕釋僧佑:《弘明集》,收於《四部備要》第423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21輯《天都閣藏書》第4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南朝梁〕劉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局,1976年。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38-139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南朝陳〕徐陵編,〔清〕吳兆宜原注,程琰刪補:《玉臺新詠》,收於《四部備要》第580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南朝梁〕梁元帝蕭繹:《金樓子》,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北齊〕魏收:《魏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43-148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收於《四部備要》第420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中說》,收於《四部備要》第361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唐太宗李世民御撰,房玄齡等修:《晉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28-133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姚思廉:《梁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40-141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姚思廉:《陳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42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長孫無忌、魏徵等:《隋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52-155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李延壽:《南史》,收於《四部備要》第156-159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李延壽:《北史》,收於《四部備要》第160-165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收於《四部備要》第319-320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杜佑:《通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3-6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唐〕殷璠集:《河嶽英靈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唐〕莫休符:《桂林風土記》,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1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66-175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宋〕晁逈:《法藏碎金錄》,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姚鉉纂:《唐文粹》,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楊億口述,〔宋〕黃鑒筆錄,〔宋〕宋庠整理:《楊文公談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宋祁:《景文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余靖:《武溪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梅堯臣撰,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宋〕蘇洵:《諡法》,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宋〕文同:《丹淵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第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司馬光:《傳家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劉攽:《彭城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收於《四部叢刊續編》第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程顥、程頤撰,〔宋〕朱熹編:《二程遺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王欽臣錄:《王氏談錄》,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王得臣:《塵史》,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郭茂倩編次:《樂府詩集》,收於《四部備要》第577-579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宋〕黃裳:《演山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晁說之:《嵩山文集》,收於《四部叢刊續編》第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華鎮:《雲溪居士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葛勝仲:《丹陽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謝薖:《竹友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彭乘:《續墨客揮犀》,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1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4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汪藻:《浮溪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李彭:《日涉園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6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江少虞:《事實類苑》,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佚名編:《諸儒鳴道》第2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宋〕莊綽:《雞肋編》,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14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宋〕王觀國:《學林》,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任淵注:《山谷內集詩注》,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任淵注:《後山詩注》,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陳與義:《簡齋詩集》,收於《四部備要》第492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收於《四部備要》第607-608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朱翌:《灊山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二),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
〔宋〕沈作喆:《寓簡》,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喻良能:《香山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6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王正德:《餘師錄》,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1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宋〕楊萬里:《誠齋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57-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李洪:《芸庵類藁》,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52-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朱熹撰,〔清〕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御纂,〔清〕李光地等纂輯:《御纂朱子全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0-7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王質:《紹陶錄》,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方崧卿:《韓集舉正》,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呂祖謙:《左氏傳說》,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0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王楙:《野客叢書》,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徐照:《芳蘭軒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6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敖陶孫撰,〔明〕程兆胤錄:《詩評》,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21輯《天都閣藏書》第3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高似孫:《緯略》,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趙與時:《賓退錄》,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真德秀編:《文章正宗》,收於《四部叢刊廣編》第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62-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陳昉:《穎川語小》,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52輯《守山閣叢書》第71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孫奕:《示兒編》,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吳子良:《荆溪林下偶談》,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黃震:《黃氏日抄》,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7-7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收於《四部叢刊續編》第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周密:《浩然齋雅談》,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1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宋〕文天祥:《文山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鄭思肖:《鄭所南先生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衞宗武:《秋聲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魏天應編選,〔宋〕林子長箋解:《論學繩尺》,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費樞:《廉吏傳》,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李公煥集錄:《箋註陶淵明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徐子光:《蒙求集註》,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金〕李治:《敬齋古今黈》,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金〕劉祁:《歸潛志》,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郝經:《陵川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方回:《桐江集》,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4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元〕方回:《桐江續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劉壎:《隱居通議》,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白珽:《湛淵靜語》,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元〕吳澄:《吳文正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徐瑞:《松巢漫稿》,收於《豫章叢書》集部第11冊《明季六遺老集》(下),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元〕祝堯:《古賦辯體》,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陳繹曾:《文章歐冶(文筌)》,收於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第2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元〕脫脫等修:《宋史》,收於《四部備要》第192-211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元〕劉履:《風雅翼》,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陳謨:《海桑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95輯《金華叢書》第44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宋濂等修:《元史》,收於《四部備要》第217-226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明〕陶宗儀纂:《說郛(120卷)》,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6-8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王禕:《王忠文公集》,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95輯《金華叢書》第45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高棅:《唐詩品彙》,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張宇初:《峴泉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楊士奇:《東里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8-12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黃溥:《詩學權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92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王鏊:《震澤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林俊:《見素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何孟春:《餘冬序錄》,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1-102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顧璘:《顧華玉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4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明〕張含:《張愈光詩文選》,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4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明〕楊慎:《升菴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楊慎:《哲匠金桴》,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明〕薛蕙:《考功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薛應旂:《方山薛先生全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佚名編:《六朝詩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高叔嗣:《蘇門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茅坤:《茅鹿門先生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44-134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馮惟訥:《古詩紀》,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9-13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李攀龍編:《古今詩刪》,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陳士元:《名疑》,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胡直:《衡廬精舍藏稿》,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胡直:《衡廬續稿》,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5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9-12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2-12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王世貞:《讀書後》,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33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李贄:《藏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7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焦竑:《焦氏澹園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6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屠隆:《鴻苞》,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8-8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屠隆:《白榆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屠隆:《由拳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孫鑛:《孫月峰先生評文選》,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7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臧懋循:《詩所》,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25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鄒迪光:《鬱儀樓集(30卷)》,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癸卯(三十一年)刊本,1603年。
〔明〕鄒迪光:《石語齋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鄒迪光:《調象庵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類藳》,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正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唐時升:《三易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7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唐汝諤:《古詩解》,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7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張萱:《疑耀》,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3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明〕趙琦美編:《趙氏鐵網珊瑚》,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顧起元:《懶真草堂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68-6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明〕徐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