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5 11: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范懋宸
研究生(外文):FAN,MAO-CHEN
論文名稱:臺灣音樂產業專輯包裝與視覺設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Album Packaging and Visual Design of Music Industry in Taiwan
指導教授:曹融曹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ng Tsao
口試委員:林加雯伍小玲
口試委員(外文):LIN,CHIA-WENWU,HSIAO-LING
口試日期:2018-01-0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傳達設計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6
中文關鍵詞:臺灣音樂產業最佳專輯裝幀設計金曲獎數位化
外文關鍵詞:Taiwanese music industryThe Best Album DesignGMA(Golden Melody Awards)Digital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20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臺灣音樂產業從早期進口黑膠唱片、卡帶至CD,再到MP3音樂與串流音樂,音樂載體的變化可以看出時代下產業結構的進遷。受數位化影響,消費者收聽音樂的習慣與方式有所改變,產業數位化與市場的轉型之下,串流音樂成為了大眾收聽音樂的主要來源,這樣的改變導致實體音樂專輯不斷地減少。

本研究探討臺灣音樂產業的歷史與轉型變化中音樂專輯的視覺與包裝表現,並以臺灣音樂產業中最具指標性的音樂獎項-金曲獎中的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得獎作品作為分析樣本,歸整專輯包裝設計之設計元素與手法,記錄在音樂產業變遷下的實體專輯的珍貴與價值。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問卷法、訪談法、內容分析法與焦點團體法等研究工具,搭配步驟探究臺灣 音樂產業中專輯裝幀設計的設計加值行為,亦希望大眾對於實體專輯的設計更加認識、珍惜,並保留設計於音樂產業下的軌跡。研究結果得知:
1. 臺灣流行音樂產業受數位化的影響,大眾使用串流音樂聽音樂,已不再購買專輯,但對於實體專輯仍有它的市場,並有蒐藏、記錄時代之價值,與歷史漸進甚至是成為文化的底蘊延續世代等意義。
2. 臺灣專輯設計歷史從早期1950年代至今,走過無數階段,伴隨著社會背景與歷史因素下,臺灣的唱片業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藉由專輯的設計加值亦可成為轉型的關鍵。
3. 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得獎作品皆使用特殊的裝幀方式,呈現新穎創意、獨特魅力,挑戰音樂專輯的可能性,重點設計與音樂相同益彰,且代表著時代的印記與樣貌。
4. 大眾對於專輯裝幀設計普遍好感,在實際接觸的體驗過程中依照個人習慣不同,有不同使用的方式但差異性小,顯現專輯裝禎設計可以為流行音樂產業帶來設計加值之效益。

In the music industry in Taiwan, the vectors of music from the early import of phonograph records, to MP3 and streaming music through cassettes and CDs, music career changes can be seen on this changing of vector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trending. Due to digitization, the ways of consumers’ listening habits of have changed. With the digitalization and market transformation, streaming music has become the main source of music for the general public. Such changes have led to the continuous reduction of music album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visual packaging performance of music albums in the history and transi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music industry in Taiwan and analyzes the winning works for the best album design in the Golden Melody Awards. This award is the most indicative in Taiwan's music industry. Samples were the packaging of album design elements as well as the techniques and record changes in the music industry album, which prove to be precious and valuable.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research tools such as document analysis, questionnaire metho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content analysis and focused group interviews, along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design value-added behaviors in the music industry in Taiwan. The researcher also hopes that the public can cherish the design of the music albums and maintains the design in the music industry mor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music industry in Taiwan is subject to digitization. The general public uses streaming music to listen to music and no longer buys album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market for music albums and there is a market for those with the desire of collection. That is gradually becoming culturally compatible with the culture of the time implications of the value of the generational level.

2.Taiwan's album design history from the early 1950s onwards, through the numerous stages and social and historical factors, the current dilemma faced by the record industry in Taiwan can also become the key to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design bonus of the album.

3.The works of Golden Melody Awards Best album design are using special packaging design and visual, showing a new creative, unique charm, the possibility of music albums packaging, and these works are combined perfectly between design and music, representing the imprint of the era and appearance.

4.The general public for music album design differs gener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experience of the process of exposure and personal habits, but with a slight difference. This shows that the music album design can bring design value to the music industry benefits.

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iv
目錄--------------------------------v
表目錄------------------------------viii
圖目錄------------------------------ix
第一章、緒論------------------------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研究目的-------------------------4
1.3研究範圍與限制-------------------5
1.3.1實體專輯樣本之限制-------------5
1.3.2音樂平台之限制-----------------5
1.3.3音樂產業之限制-----------------5
1.4研究架構與流程-------------------8
1.4.1研究架構------------------------8
1.4.2研究流程------------------------9
第二章、文獻探討--------------------10
2.1臺灣音樂產業---------------------10
2.1.1音樂的文化----------------------10
2.1.2音樂的歷史----------------------11
2.1.3音樂的發展----------------------14
2.1.4音樂唱片與唱片業----------------16
2.2臺灣音樂市場的轉型----------------21
2.2.1數位匯流-產業數位化------------21
2.2.2音樂載體-行動裝置與介面--------21
2.2.3市場結構的改變與發展------------23
2.3臺灣音樂市場的設計加值------------23
2.3.1音樂專輯的設計史-----------------24
2.3.2實體專輯的價值-------------------48
2.4專輯包裝設計獎始祖-葛萊美獎------50
2.5臺灣音樂獎指標-金曲獎-------------51
2.5.1金曲獎的緣由----------------------51
2.5.2最佳專輯包裝獎-------------------53
2.5.3最佳專輯裝幀設計-----------------55
2.6音樂專輯裝幀設計-------------------56
2.6.1專輯包裝設計----------------------56
2.6.2專輯封面構成----------------------58
2.6.3視覺元素表現----------------------60
2.7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得獎作品-----------63
2.7.1《感官/世界》聶永真---------------63
2.7.2《Kiss your Eyes》劉悅德----------64
2.7.3《驚嘆號》陳政守------------------66
2.7.4《卡片教堂的鐘聲》蕭青陽----------68
2.7.5《山丘》聶永真---------------------70
2.7.6《小湊戀歌》聶永真-----------------71
2.7.7《一切不滅定律》林緯銘-------------72
2.7.8《Welcome To The Next Level》陳星翰、何旭庭、講口萬、余品翰、小狐、毛怪、李夏 -----------------------------------------74
第三章、研究方法------------------------77
3.1研究方法-----------------------------77
3.1.1文獻分析法-------------------------77
3.1.2問卷法-----------------------------77
3.1.3訪談法-----------------------------77
3.1.4焦點團體法-------------------------77
3.1.5內容分析法-------------------------78
第四章、研究結果------------------------78
4.1音樂產業數位化之影響-----------------78
4.1.1行動裝置收聽音樂--------------------78
4.1.2音樂平台-KKBOX-------------------80
4.1.3音樂平台與專輯設計------------------82
4.1.4小結---------------------------------85
4.2音樂市場與專輯設計--------------------85
4.2.1設計師簡介---------------------------86
4.2.2訪談問題-----------------------------93
4.2.3摘要性描述---------------------------94
4.2.4主範疇連結---------------------------95
4.3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得獎作品--------98
4.3.1得獎作品分析--------------------------98
4.3.2小結----------------------------------130
4.4專輯包裝設計對使用者經驗與影響--------130
4.4.1大眾對於包裝設計之感受---------------131
4.4.2大眾對裝幀設計互動之體驗-------------133
4.4.3小結----------------------------------135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36
5.1結論-------------------------------------136
5.2研究建議與後續--------------------------137
參考文獻------------------------------------139
附錄一 金曲獎第21屆至第28屆最佳專輯包裝獎與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入圍及得獎作品整理(以官方入圍名單順序為主)--------------------------146
附錄二 金曲獎第21屆至第27屆最佳專輯包裝獎作品年份與得獎作品表-----------------------------------------------------------------------148
附錄三 專輯包裝設計研究問卷-----------------150
附錄四 專家訪談內容同意書-------------------159
附錄五 鄭司維訪談稿與開放譯碼---------------160
附錄六 鄭司維《臺北調》設計理念-------------187
附錄七 李明道訪談稿與開放性譯碼-------------188
附錄八 陳信宇與江宏達訪談稿與開放性譯碼-----200
附錄九 專輯包裝設計互動與體驗 研究問卷-------213
附錄十 設計師-鄭司維 訪談內容同意書---------223
附錄十一 設計師-李明道 訪談內容同意書-------224
附錄十二 設計師-陳信宇 訪談內容同意書-------225
附錄十三 設計師-江宏達 訪談內容同意書-------226

雜誌期刊資料:
[1]趙廣絜,2015,“當音樂產業走入數位時代”,喀報,第226期,頁1-3,2015年11月15日。
[2]劉玉蘋,2012,追隨與追溯 時代的流行,喀報,第134期,2012年4月29日。
[3]洪晟芝,2017,TED×邏輯思維邏輯-造就故事力:一步步植入核心概念 啟動高潮,今周刊,特刊,2017年10月24日。
[4]G. Madushanka and V.R.Ragel (2016) ,CONSUMER’S ATTITUDE TOWARDS GREEN PACKAGING: A STUDY ON TRINCOMALEE DISRICT, SEUSL JOURNAL OF MARKETING,2016, SEUSL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1, No. 2, 2016.

書籍資料:
[1]郭思蔚,2012年3月,唱片收藏面面觀-一個樂迷到收藏家的歷程,初版,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
[2]Robert Edmond Jones,2009年10月,王世信譯,戲劇性的想像力:大師寫給年輕人的藝術通則,原點出版社,臺北。
[3]張崇仁,2016年4月,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簡介,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臺北。
[4]蕭青陽,2012年11月,有一天,我會和我的偶像一同老去蕭青陽百張台灣唱片作品,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P.461-465
[5]徐達光,2003年,消費者心理學,東華書局。
[6]中坡不孝生,2016年5月,搖滾黑白切,新銳文創(秀威資訊)出版社,臺北。
[7]林良哲,2015年7月,台灣流行歌:日治時代誌,白象文化,臺中市。
[8]莊永明,1999年9月,台灣歌謠追想曲,前衛出版社,臺北市。
[9]李硯祖,2010年5月,視覺傳達設計欣賞,五南出版社,臺中市。
[10]紀蔚然,2006年3月,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書林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
[11]盧建彰,2014年5月,會說故事,讓世界聽你的,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
[12]黃信彰,2009年5月,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
[13]吳國禎,2003年6月,吟唱台灣史:第二屆台灣文化日 台灣的歌 故鄉的歌,玉山社出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
[14]楊蓮福,2014年3月,百年思想起-臺灣百年唱片圖像,博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
[15]黃裕元,2014年4月,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
[16]Andy Bennete著 孫憶南譯,2004年8月,流行音樂的文化,書林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
[17]林良哲,2015年7月,台灣流行歌日治時代誌,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中市。
[18]李明璁,2015年11月,時代迴音-記憶中的台灣流行音樂,大塊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
[19]李明璁,2015年11月,樂進未來-台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大塊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
[20]楊勝雄,2011年4月,包裝解碼・設計加值,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新北市。
[21]張鈺良,2017年9月,聽你,唱歌-民歌、流行音樂、獨立音樂,唱出每一世代心聲命,拓客,臺北市。
[22]邱于芸,2014年3月,用故事改變世界:文化脈絡與故事原型,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
[23]胡文淵,2009年12月,地方文化永續發展之理念與實踐,易典實業有限公司,臺中市。


學術論文:
[1]黃顗穎,2003,流行音樂歌手形象、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關係關係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黃于珊,2011,臺灣音樂錄影帶表現形式研究-以金曲獎入圍音樂錄影帶獎項作品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陳若悌,2012,探討音樂風格與色彩之聯覺現象於獨立唱片專輯設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劉佳珈,2013,生態環境海報視覺張力結構之設計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5]鄭司維,2008,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6]葉博雅,2009,對稱圖像應用於視覺平面設計之創作研究-以電子音樂風格之唱片封套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7]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8]林淑媛,2012,包裝設計效果對品牌權益之影響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9]陳秀惠,2001,音樂產業價值創造系統演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10]陳立民,2010,平面設計的社會實踐-光復後至今的臺灣流行音樂唱片封套例證,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博士論文。
[11]呂柏元,2014,數位時代唱片封面企劃與設計之研究-以葛萊美獎搖滾樂入圍作品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2]蘇哲賢,2012,台灣流行音樂唱片封套視覺表現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3]張容瑛,2002,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4]鄭司維,2008,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15]王怡雯,2015,台灣獨立音樂品牌行銷與設計發展之探討,明治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
[16]吳宜真,2005,台灣西式喜餅禮盒包裝視覺設計與包裝意象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7]嚴貞,2010,包裝效益對品牌權益影響之變項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設計學報第15卷第1期,2010年3月。
[18]吳佳珍,2003,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價值鏈的轉變:去中心性,創作與消費意識的抬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2003年9月,2003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19]黃舒駿,2006,數位時代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之競爭動態與商業模式,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陳煜軒,2012,台灣流行音樂唱片封面設計研究─以聶永真2003~2011年之作品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
[21]詹慧玲,2012,雲端運算服務應用程式主選單位置之互動體驗設計,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商業設計系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楊子嫻,2014,線上音樂服務平台使用經驗及頁面導覽模式之設計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3]蔡秀慧,2015,探討現場音樂展演之互動設計及其社會資本的發展,國立中山大學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4]江敏慧,2011,台灣早期文學書籍封面設計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1]廖玉玲,2016,串流音樂 唱片業救世主,2016年3月24日,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6811/1583974。
[2]劉興亮,2015,蘋果WWDC最亮的那顆星:Apple Music,2015年6月9日,取自http://it.sohu.com/20150609/n414730518.shtml。
[3]陳建銘、蔣志偉,2015,尋找新商機/唱片市場萎縮!賣CD不如賣門票 另類經濟,2015年8月24日,取自http://news.tvbs.com.tw/coverages/news-614008/。
[4] 林緯銘,2016,【2016金曲獎|最佳專輯包裝獎入圍】既清新又黑暗──《一切不滅定律》設計概念,2016年6月22日,取自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8743。
[5]留聲臺灣,2015,蟲膠唱片與黑膠唱片,2015年11月12日,取自http://140.112.145.91/taiwanvoice/phonograph_04_b.html。
[6]黑膠實驗室,2016,台灣唱片店老闆眼中的台灣黑膠市場,2016年8月21日,取自https://kknews.cc/zh-tw/news/9lvy9l.html。
[7]欣音樂,2016,抄襲?致敬? 台灣早期專輯封面的四個「撞」況,2016年8月12日,取自https://solomo.xinmedia.com/music/87073-C。
[8]天人之際,2016,Double X的首張專輯,2009年2月13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tsaicc71/archives/8294211.html。
[9]陳暁玫,2013,《卡片教堂的鐘聲》演奏小鎮的真善美風貌,2013年7月18日,取自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3687。
[10]DaMan Staff,2012,[書摘]聶永真|林宥嘉「感官/世界」唱片設計,2012年8月2日,取自https://www.damanwoo.com/node/61353。
[11]趙迎,2016,流行音樂的概念和文化特徵,2016年6月3日,取自https://kknews.cc/zh-tw/culture/rb62b4.html。
[12]Wisley,2015,視覺法則–格式塔理論的四個基礎,2015年9月9日,取自https://vide.tw/1823。
[13]悅心雅,2017,2017金曲獎提名預測:周杰倫五月天正面打擂,2017年5月15日,取自https://kknews.cc/zh-tw/entertainment/nxm38y2.html。
[14]起悅設計,2017,點、線、面!在設計中的運用,2017年2月4日,取自https://read01.com/dG4ane.html#.WimUzmT1WAw。
[15]Taco Chen,2014,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2014年12月11日,取自http://blog.fourdesire.com/2014/12/11/wan-xing-xin-li-xue-de-shi-jue-fa-ze/。
[16]Zilch,2016,一張圖中怎麼提高人物動作的張力?,2016年5月29日,取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47822。
[17]詹志超,2013,「外婆的澎湖灣」唱出潘安邦的思念-感謝電小二的青睞/聯合新聞網網評/推薦登上 2013/02/04《udn網路城邦粉絲團/噗浪》,2013年2月4日,取自http://blog.udn.com/supergogo1999/7278131。
[18]roodo樂多日誌,2010,早於市場的Baboo樂團,2010年5月30日,取自http://reader.roodo.com/tsaicc71/archives/12558409.html。
[19]阿哼,2017,【專訪】搖滾奇花熟成果:白目樂隊,2017年5月16日,取自https://blow.streetvoice.com/33488-%E3%80%90%E5%B0%88%E8%A8%AA%E3%80%91%E6%90%96%E6%BB%BE%E5%A5%87%E8%8A%B1%E7%86%9F%E6%88%90%E6%9E%9C%EF%BC%9A%E7%99%BD%E7%9B%AE%E6%A8%82%E9%9A%8A/。
[20]搜狗百科,2016,金瑞瑤,2016年12月2日,取自http://baike.sogou.com/h2810169.htm。
[21]Baidu百科,2017,中森明菜,2017年9月1日,取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6%A3%AE%E6%98%8E%E8%8F%9C。
[22]天紀,2009,金瑞瑤-《飛向你飛向我》,2009年4月12日,取自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1174/。
[23]浮生,2015,往昔,2015年10月24日,取自http://blog.udn.com/life989/33942259。
[24]小剛的日本音樂風暴區,2016,小剛的日本音樂風暴區/後輩爭相翻唱聖子"甜美回憶",2016年2月19日,取自https://star.ettoday.net/news/649456?t=%E5%B0%8F%E5%89%9B%E7%9A%84%E6%97%A5%E6%9C%AC%E9%9F%B3%E6%A8%82%E9%A2%A8%E6%9A%B4%E5%8D%80%EF%BC%8F%E5%BE%8C%E8%BC%A9%E7%88%AD%E7%9B%B8%E7%BF%BB%E5%94%B1%E8%81%96%E5%AD%90%22%E7%94%9C%E7%BE%8E%E5%9B%9E%E6%86%B6%22。
[25]陳威仰,2013,「記得那年我們所唱的歌」淺談臺灣流行音樂80年代以後,2013年12月20日,取自http://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1/P2013122009523801.pdf。
[26]Starr Chen,2017,【2017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入圍】動漫文化與街頭的合併──《Welcome To The Next Level》,2017年6月20日,取自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9910。
[27]謝明彧,2015,聶永真:設計不只是做得漂亮, 而是創造一次美好的體驗,2015年6月29日,取自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0885。
[28]百樂琴苑,2010,國樂女王黑膠唱片(90張)製成CD(45張),2010年8月14日,取自http://baiyue-music.com/blog/?p=835。
[29]培心,2014,古倫美亞唱片發行首張華語歌曲唱片,2014年4月13日,取自http://soundtraces.tw/media-publication/%E5%8F%A4%E5%80%AB%E7%BE%8E%E4%BA%9E%E5%94%B1%E7%89%87%E7%99%BC%E8%A1%8C%E9%A6%96%E5%BC%B5%E5%8F%B0%E8%AA%9E%E6%AD%8C%E6%9B%B2%E5%94%B1%E7%89%87/。
[30]陳雨柔,2015,古倫美亞唱片,2015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tpmw.org.tw/index.php/%E5%8F%A4%E5%80%AB%E7%BE%8E%E4%BA%9E%E5%94%B1%E7%89%87。
[31]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7,104流行音樂產業調查,2017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bamid.gov.tw/ezfiles/0/1000/img/9/149289715.pdf。
[32]林家梁,2015,2015年臺灣音樂生態觀察暨評述報告-出版類,2015年,取自http://tmiplantfrom.ncfta.gov.tw/m2/tmi_w1_m2_s3_c?id=4。
[33]ANDY CHENG,2015,使用者體驗:專注需求,而非UI。2015年6月8日,取自https://blog.ccjeng.com/2015/06/user-experience.html。

英文文獻
[1]Anna Washenko,2017,RIAA 2016: Streaming is the biggest revenue source for the U.S. music industry,2017年3月31日,取自http://rainnews.com/riaa-2016-streaming-is-the-biggest-revenue-source-for-the-u-s-music-industry/。
[2]Micah Singleton、Ben Popper,2016,The music industry is on the rebound thanks to paid streaming,2016年9月20日,取自https://www.theverge.com/2016/9/20/12986980/music-industry-apple-spotify-paid-streaming。
[3] G. Madushanka1、 V.R.Ragel,2016,CONSUMER’S ATTITUDE TOWARDS GREEN PACKAGING:A STUDY ON TRINCOMALEE DISRICT,2016年,取自http://www.seu.ac.lk/seusljm/publication/volume1/no2/consumers%20attitude%20towards%20green%20packaging.pdf。
[4]Giovannetti, V. (1999) . El mundo del envase Manual para el disen˜o y produccio´n de envases y embalaje. Mexico City.
[5]Camagni,R. (1991) , Introduction:from the local milieu to innovateon through cooperateon networks, in R. Camagni (ed.) Innovation Networks: Spatial Perspectives, London:Belhaven
[6]Sheth,J.N.,Newman,B. I.,and Gross,B. L.(1991). Why we buy what we buy: A theory of consumption valu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