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自強
研究生(外文):Tzu-Chiang Hsiao
論文名稱:海頓《第45號交響曲告別》之分析與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infonia no.45 in f sharp minor, Hob.I-45, “Abschied”
指導教授:張己任張己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Jen Chang
口試委員:張己任曾素玲
口試委員(外文):Chi-Jen ChangSu-Ling Tseng
口試日期:2014-11-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5
中文關鍵詞:告別海頓交響曲
外文關鍵詞:AbschiedJoseph HaydnSinfoni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在西洋音樂史上,海頓 ( Joseph Haydn, 1732-1809 ) 是交響曲的建築師,他參與了交響曲從萌芽到鼎盛的過程,他確立了交響曲之規範,他的作品為其他作曲家帶來靈感,許多作曲家都受到他的音樂風格所影響。

在海頓的一百多首交響曲當中,本文研究的這首交響曲,是創作於1772年的《第45號交響曲告別》,它是海頓交響曲創作中期的指標性作品。由於最後的樂章和一個傳說的故事有關,使它成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本論文從作曲家的生平、及樂曲創作背景,來提供演奏上參考的依據,並由具體分析來瞭解海頓創作《第45號交響曲告別》Sinfonia no. 45“Abschied”的手法。

這首交響曲和海頓其他交響曲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終樂章是由急板 ( Presto ) 與慢板 ( Adagio ) 兩部分所構成,這樣的設計在之前並沒有出現過;除此之外,全曲採用的調性設計:升f小調、A大調與升F大調,這種遠系調的設計,對海頓來說也是一項創舉。筆者在深入探索的過程當中,期許對這首樂曲有更清晰的理解,在演奏詮釋上有更完整貼近的表現。


關鍵字:告別、海頓、交響曲。

Over the course of his 106 symphonies, Joseph Haydn became the principal architect of the classical style of music and his influence upon later composers is immense..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analyzes Joseph Haydn’s Sinfonia no. 45(“Abschied”). Different from usual, this is the famous last movement that composed both the Presto and Adagio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in modulation to distant keys.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Haydn's Sinfonia no. 45“Abschied”.It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Haydn's biography and the original ideas of the symphony,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the usage of compositional materials in the symphony,attempting to find out the most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 performance for this work

Keyword : Abschied, Joseph Haydn, Sinfonia


第一章 緒論……………………………………………………………………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三節 文獻探討……………………………………………………………7
第二章 海頓的生平簡介及本曲創作背景………………………………8
第一節 生平簡介……………………………………………………………8
第二節 本曲創作背景………………………………………………………12
第三章 樂曲分析 ……………………………………………………………14
第一節 第一樂章……………………………………………………………15
第二節 第二樂章……………………………………………………………28
第三節 第三樂章……………………………………………………………35
第四節 第四樂章……………………………………………………………39
第四章 結 語…………………………………………………………………53
參考書目 …………………………………………………………………………54

一、外文書籍
Carse, A. ( 1964 ). The History of Orchestration. New York: Dover Publicaions.
Galkin, E. ( 1988 ). The History of Orchestral Conduct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Pendragon Press.
Grout, D. J. & Palisca, C. V. ( 2001 ).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New York: Norton.
Sedman, P. ( 1979 ). The Symphony.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二、中文書籍
Butterworth, Neil ( 1995 )。《偉大作曲家群像-海頓》,賴慈芸譯。台北:智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H. C. Robbins London ( 1997 )。《海頓:交響曲》。曉秋,蕭秋,吳竑譯。台北:世界文物。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方鳳珠(1968)。《指揮的藝術》。台北:幼獅文化。
王沛論(1972)。《海頓》。台北:希望出版社。
王星凡(2005)。《一次讀完10音樂大師經典講義》。台北:靈活文化。
邵義強(1994)。《名曲欣賞指引》第1冊。台北:天同出版社。
邵義強(1998)。《交響曲淺釋》。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邵義強(1999)。《維也納古典樂曲賞析》。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萬隆編(1994)。《黎明音樂辭典(上)》。台北:黎明文化。
胡耿銘(2001)。《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三十首交響曲》。台北:雙木林。
徐頌仁(1983)。《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康謳(1980)。《大陸音樂辭典》(第十二版)。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陳美琦 (2001)。《海頓-交響曲之父》。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陳琳琳譯(1993)。《從巴洛克到古典樂派》。台北:萬象圖書。
張己任 (1985)。《音樂•人物與觀念》。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楊沛仁(2001)。《音樂史與欣賞》。台北:美樂出版社。
鄔里希(1986)。《世界音樂著名譯叢-音樂欣賞》(康謳主譯)。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劉志明(1996)。《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簡明仁編(1991)。《新訂標準音樂辭典》。台北:美樂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呂隆義(1993 )。〈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月刊》,第125期,頁141-147。
陳曉嬋(2006)。《海頓尼爾遜彌撒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音樂教育學系音樂科教學研究所,臺南市。
蔡添進(1997)。《海頓交響曲的樂器編制探討》。台北: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班演奏組示範講習會。


四、譜源
Haydn, Joseph: Symphony No. 45 - Trauer. New York: Eulenbur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