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月刊,37,87-10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王家祥等譯(1994),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mell)。與孩子分享自然。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王麗雁(2008)。台灣學校視覺教育發展概述。載於鄭明憲(編)台灣藝術教育史。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王聖欽(2003)。國小六年級環境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一五王國小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模式。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勤田(1997)。生態文化。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雅各(譯)(1998)。Suzi Gablik著。藝術的魅力重生。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方潔玫等譯(1994),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rnell)。共享自然的喜悅。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文化部(1992)。文化藝術獎助條例。臺北市:文化部。
行政院(1992)。環境教育要項。臺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行政院(2000)。二十一世紀議程一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草案。臺北: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
江秀祺(2004)視覺文化教學融入國中藝術創作課程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清欽(1980)。光復初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出版社。
何碧燕(2006)。台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創新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汪靜明(1995)。河川環境教育理念一建構台灣河川環境教育計畫。環境教育季刊,25,19-37。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月刊,43,18-34。
汪靜明(2000),「學校教育實驗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4-69。
李婉儒(2012)。社區文化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國淳(1997)戰後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莉君(譯)(2005)。Berger John原著。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
呂燕卿(1985)。正視台灣視覺文化環境與課程美學。台灣教育雙月刊第633期。
林玉山(2001)。近五十年來中等學校視覺教育的改革與發展。2001國際藝術教育會一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57-476。彰化: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協會。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美術出版。
施佑霖(2004)。《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翁千雅(2006)。文化認同概念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臺北:桂冠圖書出版。
黃冬富(2002)。視覺教育史概述。載於黃任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臺北:桂冠圖書。
黃政傑(1997)。課程設計。台北:東華大學。
黃凱雁(2012)。環境議題融入高中藝術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出版社。
陳王琨(1997)。環境教育原理興實務。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陳其南(1998)。學習型組織的經營藝術與實務。在地文化社區之華一86全國在104
地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研討會記實,24.33。臺北:文建會。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朝平(2000)。臺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0-213。
陳箐繡(2000)。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教育課程。美育雙月刊,1l6,8。
陳律歆(2006)。環境藝術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指南國小低年級校本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木金(2002),學校本位課程領導模式之行動研究與省思。學校行政論壇第十次學術研討會一學校行政人員的忙與茫:省思興調適(論文集),164-184。
陳瓊花(2003)。視覺文化的品鑑。人文研究與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地方教育輔導組。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芸芸(譯)(2004),Mirzoeff,R.原著(1999)。視覺文化導論。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陳美玉(2008)。全球本土混雜化與文化再生視覺文化取向的在地性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研究,15,37-65。陸蓉之(1991)。後現代的藝術現象。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師大學報39,頁545-582。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雙月刊,1l0,8。郭實渝(1999)。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月刊,40,15-23。
翁千雅(2006)。文化認同概念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郁斐斐(譯)(1991)。如火如荼的「生態藝術」。藝術家,195,132
高新建(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分析:影響因素。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之比較討論會論文集。
徐秀菊(2001)。社區取向之藝術統整課程與教學。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出版。105
袁汝儀(2005)。整合性藝術架構生活藝術教育。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二期。
張繼文(2003)。殖民與後殖民:論臺灣視覺藝術與視覺藝術教育之省思。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321-333。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冠政(2000)。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楊淑芳(1999)。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國立嘉義教育大學報,297.318。
趙惠玲(2004)。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台灣教育,628,14-22 。
潘世尊(2007)藝術環境與教育理論與行動研究。臺北市:華騰文化。
樊湘濱(1991)。「創造導向」「品質導向」「學科導向」的美勞教育。國民中學美勞教育原理與實務研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廖敦如(2005)。建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1(50),53-78 。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蔡伸章(譯)(2006),丹尼斯。歐文(D.F.Owen)著。生態學的第一堂。書泉出版社。
謝筱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T&Milbrandt,M.K.(Eds.).(2005).Art for life:Authentic
instruction in art.Boston:McGraw-Hill.
Blandy&Hoffman(1993). Universal design in art education:
Principles,pedagogical implications,and resources.In J.K.
Guilfoil&; A.R.Sandler(Eds.),Built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art education(pp.220-227).Reston,VA:National.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Bradley,J.C.,Waliczek,T.M.&Zajicek,J.M.(Eds.)(1999).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attitudeof highschool students.The Journal of Enveriromental Education.30(3),17-22.
Clark,G.&; Zimmerman, E.(1997). Project arts: Programs for ethnically divers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high ability, visual arts students in rural communities. 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Art Education.
Duncum,P.(Ed.)(2000).Art Education and VisualCulture.Proceedings
of 2000.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onference.TaipeiMunicipal
TeachersCollege,125-151.Efland,A.(Ed)(1990).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Elkin,J.(2003)What is visual studies?In Elkens.Visualstudies :A skeptical introduction(PP.1-30).London:Routledge.
Freedman,K.(Ed.)(2003).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 artistic
production toeaching visual culture.Art Education,56(2),38-43.Graves,G.W.(Ed.)(1999).Curriculum evaluation:Oneapproach for
assessingbuilt envieronment education in theclassroom.In
J.K.Guilfoil &; A.R .Sandler(Eds.),Built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art education.Reston,VA: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Keifer-Boyd,K&; Maitland-Gholson,J.(2007).Engaging visual culture.MA:Davis publications.
Kemmi,S.&Grundy,S.(Eds.)(1997).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in
Australia:Organization and practice.In S. Hollingsworth(ed.),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A casebook for educational107 reform,1-.16.London:Falmer Press.
McFee, J. K., &; Degge, R.(1998).Society, art and education. In J.K.
McFee,(E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of art education (pp.1-24). Reston, VA :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Margaret,D.(2006).Introduction. In Visual Culture: The study of the visual after the cultural turn(pp.1-45).England:MIT Press.
OECD (1979).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s:OECD.Rillo,T.J.(Eds.)(1974).Basic guideline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6(1),52-55.
Patchen, H.J.(1999).Education in and through The arts for 21stCentury, The Prospects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21stcentury.Taiwan museum of art.23-32.
Risatti,H.(1998).Postmodern perspectives:Issues in contemporary art.N.J.:PrenticeHall.
Walker,S.(2001).Teaching meaning in artmaking. MA:Davis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