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16)。人口老化指數統計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chart.aspx?ChartID=S0401
內政部統計處(2016)。照顧服務員人力擴充-培訓及留職措施。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8月22日。取自http://www.mohw.gov.tw/mohw_upload/doc/03_
內政部統計處(2016)。簡易生命表及平均餘命查詢。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8月22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life.aspx
王千逸(2006)。 實習教師求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明宗(2004)。國民中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
王明鳳(2016)。居家照顧服務員之人口特徵、工作項目好惡和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以北高雄居家服務機構為例。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17(2),143-166。
王淑米(2009)。精神科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智謀與憂鬱程度之相關性研究
王琪珍、蕭麗君、王靜枝(2014)。某國立大學生憂鬱傾向及其情緒辨識表達障礙關聯之探討。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0(2),94-101。
江逢維(2004)。台北市大學生休閒無聊感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暨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健康九九。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1月10日。取自http://health99.hpa.gov.tw/OnlinkHealth/OnlinkHealth_list.aspx
何慧菁、張淑惠(2010)。醫院員工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7(4),239-252。
余紅柑(1998)。老人養護機構監護工作者職業認同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吳肖琪、黃敬淳、葉馨婷(2015)。照顧服務員分級可行性之探討。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4(6),592-604。
呂寶靜、陳正芬(2009)。我國居服員職業證照與培訓制度之探究:從英國和日本的作法反思台灣。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1),185-233。
李仁宏(2004)。雙親教養態度、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憂鬱傾向關係之追蹤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孟芬、張司聿、呂莉婷(2012)。兩岸照顧服務員養成教育發展現況。長期照護雜誌,16(1),17-31。
李國興(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事務組長工作壓力、壓力因應與留任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綉梅、胡慧嫈、蔡盈修、周文蕊、賴秦瑩(2015)。臺灣老人長期照顧體系下居服員職場風險之研究。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1),129-170。
沈婉鈴(2010)。青少年雙向度完美主義、憂鬱情緒類型與正向情感之關係研究:以主觀成就壓力、因應策略為中介或調節變項。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廖珮妤(2015)。供不應求,長照人力爆缺3萬。中時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8月22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0000263-260114
周文欽、劉嘉年、翁嘉英、陳秀蓉、洪福建編著(2006)。健康心理學。台北縣:空大。
周月清(2006)。我國長期照顧服務輸送困境與建言。長期照護雜誌,10(2),111-118。
周美雲(2011)。影響護理人員績效表現與留任意願之相關因素分析,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林伶惠(2007)。新竹縣居服員背景、居家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林佩諭(2012),大學生依附關係、人格特質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姿君(2014)。家庭狀況與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中區國小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論文,未出版,台中。林家鈺(2009)。桃園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茹嵐(2001)。嘉義市老人居家服務供需觀點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雅薰(2004)。中等學校已婚女教師工作壓力、家務壓力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燕姿(2010)。照顧服務員感受之督導功能、工作滿意度與留任意願之關係研究-以臺灣南部七縣市為例。私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邱兆宏(2004)。壓力與健康:整合分析與模式驗證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邱從益(2007)。少年不識愁滋味?—淺談青少年的壓力管理。教育與發展,24(4),41-42。
邱麗蓉、謝佳容、蔡欣玲(2007)。失智症病患主要照護者的壓力源、評價和因應行為與健康之相關性探討。精神衛生護理雜誌,2(2),31-44。
柯慧貞(2002)。憂鬱症的認知心理治療:理論與技巧。學生輔導,80,68-75。
柯慧貞、陸汝斌(2002)。認識憂鬱症。學生輔導,80,16-27.
洪毓澤(2001)。私立老人養護中心照顧服務員之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研究。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范翌楦(2006)。兩位中學英文教師憂鬱症生病經驗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高桂足(1974)。心理學名詞彙編。台北市:文景。
常以方譯(2011)。憂鬱症的情緒取向治療(Leslie S. Greenberg、Jeanne C. Watson)。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春興(1990)。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8)。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
馮美珠 (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張春興、林清山(1988)。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素琪(2009)。工作投入、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縱貫面研究-以北部照顧服務員為例。私立經國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張彩雲(2009)。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心怡(2000)。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
陳佳惠(2003)。台中市老人居家服務方案案主權益維護之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陳信宜(2008)。國小教師兼任學校無給職行政工作之工作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國華(2016)。照顧服務員工作壓力與離職意願關聯之研究。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陳梅麗、林小玲、連金延、余先敏、蔡欣玲(2000)。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離職意願與離職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榮總護理,17(3),260-269。
陳毓文(2004)。少年憂鬱情緒的危險與保護因子之相關性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4),67-95。
陳膺宇(2011)。照顧服務員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養護中心為例。私立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麗津、林昱宏 (2011)。照顧服務員之工作能力初探。崇仁學報,12(5),1-23。
陸汝斌(2002)。憂鬱症的生物病因。學生輔導,80(4),28-37。
陸洛(2017)。職場健康管理。T&D飛訊第52期。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8月22日。取自http://web.ba.ntu.edu.tw/luolu/4.pdf
陸洛、高旭繁(2011)。工作壓力及其後果的組群差異:以OSI模式為理論基礎之大樣本分析。台大管理論叢,22(1) ,239-272
游再生(2007)。勞務外包人員工作壓力、工作生活品質與留任意願探討-以中華電信北區104查號人員為例。佛光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宜蘭。黃松林、趙善如(2007)。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模式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2(2),61-90。
黃昱博(2016)。護理自我效能、職業倦怠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柏菁(2013)。居家服務員工作壓力及壓力因應之探討。私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詩瑩(2015)。台灣原住民員工逆境商數對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工作滿足與離職意圖之相關研究。私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寶園(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利成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2,263-294。
楊年瑛、張高賓(2012)。 國中生自我效能、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2(5),83-109。
楊媛婷(2013)。機構照顧服務員之社會支持賦權感知與工作壓力之研究。私立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楊琪樺(2015)。精神專科醫院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情緒管理與留任意願之相關性探討。私立中臺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楊筱慧(2014)。居家服務工作任職留任與離職因素。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2(1),165-214。
葉育誠(2011)。企業社會責任、組織認同、組織承諾與留任傾向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國際商務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董氏基金會(2007)。 大學生憂鬱情緒與求助行為相關調查。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8
詹若昕(2012)。交通服務人員的工作壓力、休閒因應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鐵列車服勤人員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念肯 (2004)。職場的憂鬱症對策。諮商與輔導,34:(1),2-3。
劉學梅、石偉(2010)。有價值組織理論及模型述評。科技管理研究,16(6),164-166。
潘玲莉(2000)。基隆市老人居家服務之評估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蔡起旭、沈如鵬(2013)。居服員之服務品質提升。品質月刊,49(9),22-24。
蔡啟源(2001)。老人居家服務之檢析。社區發展季刊,95(9),228-238。
蔡淑鳳、陳文意、林育秀、梁亞文 (2013)。台灣地區長期照護機構女性照顧服務員工作壓力源與工作適應、離職意願之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2(5),476-490。
蔡嘉慧 (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化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蔡榮裕(2003)。證據與實證的對話之外—如果精神分析還有明天。台灣精神醫學會,22(3),1-20。
衛生福利部(2013)。認識憂鬱、面對憂鬱、擺脫憂鬱 。憂鬱情緒障礙自助手冊。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LTC/DM1_P.aspx?f_list_no=917&fod_list_no=0
衛生福利部(2014)。10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8月20日。取自Users/HQ140211/Downloads/105%E7%89%88%E4%BA%BA%E5%8F%A3%E6%8E%A8%E4%Bpdf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6)。人口統計專區。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8月21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np-1714-113.html
鄭美娟 (2004)。居家服務員工作面貌之探討。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2),1-44。
蕭淑銖、胡佩怡(2013)。我國護理人員執業環境及身心健康之探討。臺北市:勞動部勞研所
蕭麗君、王靜枝(2014)。某國立大學生憂鬱傾向及其情緒辨識表達障礙關聯之探討。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0(2),94 -101。
賴兩陽(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以社區圖像編織美麗國家:台灣社區工作的回顧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133(3),P445-461。
賴素月、陳毓璟(2014)。居服員核心能力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繆敏志(1993)。工作壓力及理論基礎與模式及其管理方法。中國行政,53(2),21-46。
謝汝艷(2011)。衛生署臺東醫院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及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謝似函(2007)。居家服務員與老人服務使用者之信任關係:前置因素及信任後果。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良博、邱華慧、王素美、陳妮婉(2011)。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慢性頭痛狀況及憂鬱狀態之研究。澄清醫護管理雜誌,7(2),20-26。
韓玉芬(2004)。初任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歷程之質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羅文興(2005)。國小教師職業倦怠、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蘇芸仙(2006)。認知治療在憂鬱症上之運用。網路社會學通訊,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3/53-60.htm。
西文部分
Almberg, B., Grafstrom, M., & Winblad, B. (1997). Caring for a demented elderly person: Burden and burnout among caregiving.
Antonovsky, A., & Kats, R. (1967). The life crisis history as a tool in epidemiologic research.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8, 15-20.
Beavers Systems Model. In F. Walsh (Ed.) Normal Family Processes(3nd ed).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Beavers, W. R. & Hampson, R. B. (2003). Measuring family competence:The Toward a multicultural model of the stress process, L.A. Slavin, K. L. Rainer, M. L.
Cartwright, S , & Cooper, C. L.(1997). Managing workplace stress.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Cohen, F. (1984). Coping. In J. D. Matarazzo, S. M. Weiss, J. A. Herd, N. E. Miller & S. M. Weiss (Eds.), Behavioral health: A handbook of health enhance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New York: Wiley.
Cooper, C. L. (1983). Identifying Stressors at work. Recent research development, 27 (5), 369-376.
Garland, T. N., Naoko, O., & Genevieve A. G, (1988), “Stayers and leavers : A comparison of nurse assistants employed in nursing home”. The Journal of Long-Term Care Admin & Ration, 16(4), 23-29.
Gmelch, W. H. &Swent, B. (1988)“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Administrative Stress: Cause, Reactions, Responses and Consequence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6, (2), 134-140.
Javad, K., Shohreh, G. &, Mehdi, F. (2013)Correlation of Job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Job Motivation and Burnout and Feeling Stress,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84, 860-863.
Kim, P. K.(1981)The low income elderly: under-served victims of public inequity, In Kim, P. K. & Wilson C.(Eds.)Toward mental health of the rural elderly.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Retrieved from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679.4630&rep=rep1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Y: Springer.
Maslach, C., & Jackson, S. E.(1981).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2, 99-113.
Moore, S., Walsh, G., & Risquez, A.(2007). Teaching at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key principles open up study skills.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Nia, H. (2001). Management of work-related stress in nursing. Nursing Standard, 16(10), 47-55.
Reyes, P(1990),”Teacher and their workplace: Commitment,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Selye, H.(1983). The stress concept:Past,present,and the future.New York: John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