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類安寧居家療護收案及申報作業【會議記錄】,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第4次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2013年10年29日)。
方俊凱(2006)。靈性安適與醫療倫理。安寧療護雜誌,2,150-158。
方俊凱、賴明亮、呂欣芹、李佩怡、林明慧、曾煥棠(2007)。照顧末期病患醫師之困境與轉變。安寧療護雜誌,4,369-384。
方俊凱、賴明亮、呂欣芹、林明慧、李佩怡(2010)。以照顧癌末病人之醫學倫理,建構醫師靈性成長課程。台灣癌症醫學雜誌,3,100-111。
王文佩、許心恬(2014)。運用Swanson關懷理論照顧一位肺癌末期患者靈性困擾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4,97-102。 doi:10.6224/JN.61.4.97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71-197頁)。
王春葉、林佑樺、李憶農、陳靖博、林耀信(2002)。血液透析病患主要照顧者的負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1,31-46。
王敏真(2006)。癌症病患與家屬之社會支持與不確定感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田麗珠、吳怡伶、劉靜女、林素妃、陳靜琳、林欣儀、李慶真、王實之 (2015)。 社會工作者在社區安寧療護之角色。北市醫學雜誌,12,35-45。doi:10.6200/TCMJ.2015.12.SP.05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2013年1月9日)。
余月里、孫麗珍、林秋菊(2007)。運用善終理念於一位肝硬化末期病患之護理經驗。高雄護理雜誌,1,72-81。
余尚儒(2011)。社區長照安寧整合連續性照顧─實現「老有所終、末有所安」。台灣老人學論壇,12,1-7。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論Kittay愛的勞動。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9,157-183。 doi:10.6255/JWGS.2005.19.157
吳宜芳(2005)。探討加護病房家屬對疾病末期病人醫療決策行為意象及其影響因素(碩士論文)。取自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5825吳春桂、蘇玲華、黃勝堅、林芳如、黃美玲、林亞陵、蔡紋苓、林宏茂(2009)。 " DNR" 知情告知與決策對於重症生命末期照顧之重要性。安寧療護雜誌,2,172-185。
吳美幸(2009)。家屬對病人入住安寧病房的決策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吳風鈴、陳慶餘、謝博生(2011)。社區善終照顧準備計劃。臺灣醫學,1,22-31。
吳振吉、蔡甫昌(2016)。簡評「病人自主權利法」及其影響。醫院雙月刊,1,6-10。
李佩怡(2006)。臨終諮商倫理初探−照顧癌末病人個我經驗之反思與建構。哲學與文化,4,33-56。
李怡濃、許瀚仁、康豑云(2016)。 提升重症末期病人善終準備達成率。源遠護理,2,48-53。
李閏華(2014)。長期照顧機構住民安寧療護的社會心理照顧。長期照顧雜誌,2,193-202。
李瑞全(2012)。醫藥之良好狀態(Wellbeing)之分析:生活品質、生活質量與生命質素。應用倫理評論,52,141-152。
李劉瀅瀅、胡文郁(2012)。癌末病人家屬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及H e r t h希望指標之信效度測試。榮總護理,3,286-294。
李錦虹、邱浩彰、陳亭君(2015)。臨床醫師的醫病溝通技巧之質性分析。台灣醫學,6,569-580。
屈蓮、白璐、鄧光銳、王修平(1996)。 Family caregivers' burdens and perceived need for home care services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中華公共衛生雜誌,4,289-302。 doi:10.6288/CJPH1996-15-04-02
林本炫(2003)。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71-197頁)。
林明慧(2001)。安寧療護臨床決策的醫學倫理。榮總護理,18,341-350。
林梅香、顧乃平、劉仲冬、陳政友、林麗嬋(1996)。肝癌患者家屬主要照顧者的壓力、因應行為、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研究,2,171-185。
林傑毓、莊春蘭、郭莉雯、林漢瓊(2006)。網路學習方式、學習評量方式與醫療人員網路學習成效之關係。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41-50。
林雅萍(2014)。從Hardwig 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應用倫理評論,57,7-14。
林雅萍(2016)。對自主的再思考:關係取向。應用倫理評論,61,37-57。
林義男(譯)(1995)。社會學(原作者:Donald Light, Jr., & Suzanne Keller)。臺北市:巨流。
林維君、謝文心、黃文聰(2012)。中壯年配偶照顧者在生命末期照顧場域之因應經驗:前導研究。安寧療護雜誌,3,274-287。
林維君、謝文心、黃文聰(2016)。中壯年癌末病人配偶照顧者之創傷後成長與壓力感受之探討。安寧療護雜誌,1,1-15。 doi:10.6537/TJHPC.2016.21(1).1
林慧如(2016)。從敘事學談醫學倫理教育之人性化改革。應用倫理評論,61,77-92。
長期照顧服務法(2017年1月26日)。
姚建安、邱泰源、胡文郁、陳慶餘(2005)。安寧緩和醫療的知識、態度和臨床技能的探討。安寧療護雜誌,2,139-145。
姚建安、邱泰源、陳慶餘、吳英瑋、林瑞雄(2003)。緩和醫療住院病人主要家屬照顧者的訊息需求與滿意度的研究。安寧療護雜誌,3,270-282。
洪淑惠、張肇松、林淑媛、謝秀芳(2009)。癌末病患主要家屬照顧者照顧負荷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護理暨健康照顧研究,3,163-172。
胡文郁、楊嘉玲(2009)。生命末期之病情告知與預立照顧計畫。護理雜誌,1,23-38。
唐婉如、方俊凱、莊永毓(2013)。癌症病情告知教育。臺灣醫學,2,141-148。
孫效智(2012)。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的末期病患與病人自主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1,61-62。
孫效智(2017)。《 病人自主權利法》評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4-7。
孫嘉玲、王秀香、陳佩英、郭素青、黃美瑜、宋梅生(2004)。安寧療護課程對護生死亡恐懼與態度之影響。安寧療護雜誌,4,353-365。 doi:10.6537/TJHPC.2004.9(4).3
翁黃玲、陳蕙玲、胡月娟(2007)。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顧教學。護理雜誌,3,27-32。 doi:10.6224/JN.54.3.27
高淑芬、洪麗玲、邱珮怡(1998)。某大學護生對死亡態度之探討。長庚護理,4,20-30。
張珠玲、胡庭禎(2008)。護理系學生對「善終」觀念的分析。弘光學報,52,113-121。
張瑛瑛、黃曉峰、杜異珍、謝玉玲(2006)。喪親照顧者對安寧緩和醫療病房善終服務滿意度的探討。榮總護理,3,251-260。
張嘉秀、葉淑惠(2014)。讓逝者適得其所-臺灣長期照顧機構推行安寧療護之現況與展望。長期照顧雜誌,2,175-192。 doi:10.6317/LTC.18.175
張嘉秀、葉淑惠(2014)。讓逝者適得其所-臺灣長期照顧機構推行安寧療護之現況與展望。長期照顧雜誌,2,175-192。 doi:10.6317/LTC.18.175
張憶純、古允文(1999)。家庭壓力、家庭資源與家庭危機形成之研究−以台灣省立台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95-139。
梁天麗、莊夢萍、陳語婷、劉文婷、劉瑗筠、謝佩芸(2011)。護生照顧瀕死病患經驗之探討。弘光學報,65,93-108。 doi:10.6615/HAR.201112.65.07
許樹珍、林明慧、歐美、陳祖裕、黃淑鶴(2011)。醫病關係中的癌末真相告知−從權力倫理原則到臨床專精的展現。應用倫理評論,50,1-25。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
郭淑娥、唐秀治、高振益、唐婉如(2008)。探討影響醫師對乳癌病人病情告知之研究。安寧療護雜誌,3,265-281。
陳正芬(2013)。我國長期照顧體系欠缺的一角:照顧者支持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41,203-213。
陳秀蓉、鄭逸如、王長偉、呂碧鴻(2011)。以焦點團體探討住院醫師執行生理心理社會醫學照顧模式的促進與阻礙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611-635。
陳亭儒、胡文郁(2011)。善終之概念分析。長庚護理,1,45-52。
陳亭儒、胡文郁、程劭儀、邱泰源(2013)。善終評量之反思。安寧療護雜誌,1,76-88。
陳政智、陳桂英、楊馥宣(2013)。年老照顧者將中高齡智能障礙者送至機構安養之考慮因素探討。聯合勸募論壇,2,51-72。
陳殷正、劉郁孚、蔡蕙珊、林玉書、范建得(2016)。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回顧與探討。醫學與健康期刊,1,25-34。
陳常梅、伍碧琦(2005)。運用Watson關懷理論於一位加護病房重症病患主要照顧者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5,78-85。 doi:10.6224/JN.52.5.78
陳雅琪、楊立華、張理君、廖珍娟(2011)。臨終癌症病患家庭之關懷。腫瘤護理雜誌,1,1-12。
陳榮基(2015)。以安寧緩和醫療維護善終並減少末期病人的醫療糾紛。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4-9。
陳銘渼、周春珍、許貴英、顏永豐、楊雅婷、黃秀梨(2017)。長期照顧機構提供緩和照顧之護理經驗−讓在地善終成為可行的事實。護理雜誌,2,130-135。
陳曉琦、周汎澔(2010)。Watson人性化關懷照顧理論與Swanson關懷照顧理論之比較。護理雜誌,3,86-92。 doi:10.6224/JN.57.3.86
陳錫琦(2003)。某大學學生印象深刻的死亡或感覺接近死亡經驗之探討。學校衛生,42,39-58。
陳錫琦(2009)。生命與健康之融匯−靈性教育。國民教育,2,7-13。
陳錫琦、江彥錡(2012)。大學生善終概念之調查研究−以某大學學生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33,23-47。
陳錫琦、陳淑香(2007)。生命教育課程建構-以善終為取向。醫護科技學刊,2,154-168。doi:10.6563/TJHS.2007.9(2).7
曾愉芳、杜明勳、陳如意(2007)。末期病人的靈性照顧與善終。基層醫學,2,52-55。
曾韻如、邱泰源、胡文郁、程劭儀、姚建安、陳慶餘(2005)。老年癌末病人善終之評估。安寧療護雜誌,1,13-23。
鈕文英(201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馮容莊、俞克弘、吳孟嬪(2015)。潛在性生命末期病人安寧療護之需求。北市醫學雜誌,12,68-85。
黃柏青(2015)。癌末病情告知的倫理兩難。生命教育研究,1,47-62。
黃惠美、黃曉峰、翁益強(2005)。協助病人善終專案。安寧療護雜誌,2,146-159。
楊秀儀(2013)。論病人之拒絕維生醫療權:法律理論與臨床實踐。生命教育研究,1,1-24。
葉俞仟、陳錫錡(2012)。成人善終概念研究─以台北縣某國小學生家長為例。 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34,79-100。
詹其峰、陳慶餘(2003)。家庭醫師全人照顧制度。醫學教育,3,207-209。
趙可式(1997)。臺灣癌症末期病患對善終意義的體認。護理雜誌,1,48-55。
趙可式(2007)。醫師與生死。台北市:寶瓶文化。
趙可式(2016)。安寧療護的倫理與法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4,4-9。
劉彥君、藍玉玲、高聖博(2011)。情境學習導向的臨床心理學教育:標準化病人訓練之應用與挑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47-278。
廣梅芳(譯)(2012)。生命週期完成式(原作者:Ericson, E. H., Ericson, J. M.)。臺北市:張老師。
蔡甫昌、郭蕙心(2017)。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倫理觀點與實務挑戰。台灣醫學,1,62-72。
蔡佩真(2004)。癌末家庭病情溝通之倫理困境與社會工作倫理辨明。安寧療護雜誌,2,141-152。
蔡佳容、蔡榮順、李佩怡(2012)。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內疚經驗。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1,59-79。
蔡佳容、蔡榮順、李佩怡(2016)。失智症家庭照顧者之受苦與因應經驗研究。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7,59-90。
蔡盈盈、張巍鐘、陸汝斌、曹朝榮(2007)。乳癌患者主要照顧者之因應、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臺灣精神醫學,1,43-52。
蔡美惠、溫信學(2001)。淺談安寧療護社會工作。榮總護理,4,381-387。doi:10.6142/VGHN.18.4.381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安寧療護現行給付方式(2009年9月1日)。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5年10月7日)。臨終病人死亡品質調查:台灣亞洲第一,躍升全球第六【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取自http://health99.hpa.gov.tw/TXT/HealthyHeadlineZone/HealthyHeadlineDetai.aspx?TopIcNo=7507
蕭宏恩(2011)。醫學倫理的價值。載於戴正德、李明濱(主編),認識醫學倫理(19-46頁)。新北市:前程文化。
謝茉莉、洪利穎(2014)。醫病溝通教學的觀念與策略。人文社會與醫療學刊,1,37-56。doi:10.6279/JHSSM.2014.1(1).02
醫療法(2017年5月10日)。
羅耀明(2011)。克服善終障礙─我國高齡者之善終教育現況與因應策略。安寧療護雜誌,3,361-370。
羅耀明(2014)。探討中老年人於非正規教育機構參與善終課程後之DNR觀點轉化。生命教育研究,1,87-117。
Abbas, S. Q., & Dein, S. (2011).The difficulties assessing spiritual distress in palliative care patients: A qualitative study.Mental Health,Religion & Culture,14(4),341-352. doi:10.1080/13674671003716780
Beng, K. S. (2004).The last hours and days of life:A biopsychosocial-spiritual model of care.Asia Pacific Family Medicine,4,1-3.
Cheng, S. Y., Hu, W. Y., Liu, W. J., Yao, C. A., Chen, C. Y., & Chiu, T. Y. (2008).Good death stud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terminal cancer in taiwan.Palliative Medicine,22(5),626-632.
Cipolletta, S., & Oprandi, N. (2014).What is a good death?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narrations on end-of-life care. Death Studies,38(1),20-27.
Dickinson, G.E. (1992).First childhood death experiences.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25(3),169-182.
Engel, G. L. (1977).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Science (New York, N. Y. ),196(4286),129-136.
Engel, G. L.(1980).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Am J Psychiatry,137(5),535-544.
Granda-Cameron,C., & Houldin, A. (2012).Concept analysis of good death in terminally ill patients.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29(8),632-639.
Klinger, C. A., Howell, D., Marshall, D., Zakus, D., Brazil, K., & Deber, R. B. (2013).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ost analyses of home-based palliative care service provision:The niagara west end-of-life shared-care project.Palliative Medicine,27(2),115-122.
McCauley, J., Jenckes, M. W., Tarpley, M. J., Koenig, H. G., Yanek, L. R., Becker, D. M. (2005).Spiritual beliefs and barriers among managed care practitioners.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44(2),137-146.
Meffert, C., Stößel, U., Körner, M., & Becker, G. (2015).Perceptions of a good death among german medical students.Death Studies,39(5),307-315. doi:10.1080/07481187.2014.951496
Ory, M. G., Hoffman, R. R., Yee, J. L., Tennstedt, S., & Schulz, R. (1999).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caregiving:A 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dementia and nondementia.Gerontologist,39(2),177.
Payne, S., Langley-Evans, A., & Hillier, R. (1996).Perceptions of a'good'death: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views of hospice staff and patients.Palliative Medicine,10(4),307-312.
Stenberg, U., Ruland, C. M., Olsson, M., & Ekstedt, M. (2012).To live close to a person with Cancer-Experiences of family caregivers.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51(10),909-926. doi:10.1080/00981389.2012.714847
Suchman, A. L. (2005).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biopsychosocial approach.Families,Systems,Health,23(4),450.
Tang, P. L., Chiou, C.P., Lin, H. S., Wang. C., & Liand, S.L. (2011).Correlates of death anxiety among Taiwanese cancer patients.Cancer Nurs,34(4),286-92.
Tsai, Y., Wong, T. K., Tsai, H., & Ku, Y. (2008).Self‐worth therapy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in older nursing home residents.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64(5),488-494.
Usher, J.A., & Neisser, U.(1993).Childhood amnesia and the beginnings of memory for four early life even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22(2),155-165. doi:10.1037/0096-3445.122.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