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影像作品:
《童年往事》(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導演:侯孝賢,演出:田豐、梅芳、唐如韞、蕭艾、游安順、辛樹芬。年代:1985。DVD。國別:台灣。片長:137分鐘。
一、中文書目:
小野。1986。〈新電影中的台灣經驗〉,《一個運動的開始》。台北:時報。
方向虹。2014。《時間與存在––––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現象學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耿瑜總編輯。2015。《光陰之旅 台灣新電影在路上》。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白睿文編訪。2014。《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台北:印刻。
朱天文。1989。〈《悲情城市》十三問〉,《悲情城市》。台北:三三書坊。
朱天文。1995。〈這次他開始動了:談論《好男好女》〉。《好男好女:侯孝賢拍片筆記,分場、分鏡劇本》。台北:麥田,頁7-23。
朱天文。2001。《炎夏之都》。上海:上海文藝。
吳其諺。1991。〈台灣經驗的影像塑造〉,《新電影之死》。台北:唐山。
呂彤鄰著,蕭聿譯。2004。〈從無聲的父親到父親的聲音 侯孝賢:《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大陸台灣文化論壇 新電影與現代性》,頁139-148。
李振亞。1998a。〈從歷史的回憶到空間的想像:侯孝賢電影中都市影像的失落〉,《中外文學》第27卷,第5期,頁120-135。李振亞。1998b。〈歷史空間 / 空間歷史:從《童年往事》談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建構〉,《中外文學》第26卷,10期,頁48-64。李振亞。2014。〈閨中天下:〈自由夢〉的靜默之聲(兼談《最好的時光》的歷史敘事)〉,《戲夢時光 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台北:國家電影中心。頁:168-179。
李德茂。2007。《時間性與當代藝術中的影像問題:梅洛龐蒂的觀點及其批判》。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沈從文。1990。《老伴》。台北:卓越文化。
林建光。2003。〈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零年代台灣科幻小說〉,《中外文學》第31期第9卷,頁130-159。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著。2000。《戲戀人生 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著。2014。《戲夢時光 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台北:國家電影中心。
林文淇。2014。〈「醚味」與侯孝賢的電影詩學〉,《戲夢時光 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台北:國家電影中心。
柯佩君。2004/10。〈《童年往事》阿孝咕與空間的關係〉,《國文天地》第20卷,第5期,頁60-65。倪梁康。2003。〈叔本華與胡塞爾––––藝術直觀與理念直觀的「純粹性」〉,《視覺的思想:「現象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美院。頁2-11。
倪梁康等編。2004。《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六輯)》。上海:上海譯文。
倪梁康。2007a。《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倪梁康。2007b。《意識的向度––––以胡塞爾為軸心的現象學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倪梁康。2009/4。〈書評: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4期,頁147-154。倪梁康。2014。《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明。2010。《胡塞爾的內時間意識現象學研究––––從《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到《貝爾瑙手稿》》。復旦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小虹。2011/12。〈巴黎長鏡頭:侯孝賢與《紅氣球》〉。《中外文學》第40卷,第4期,頁39-73。張擎陽。1991。〈歷史與電影––––試析《童黨萬歲》〉,《新電影之死》。台北:唐山。
梁新華。1991/5。〈被壓縮、替換、倒置的歷史記憶〉,《新電影之死》。台北:唐山。
陳國富。1985。〈時代的記憶「童年往事」〉,《片面之言 陳國富電影文集》。台北:台笠。
陳蓓芝。1991。《八十年代台灣新電影現象之社會歷史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儒修。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書局。
陳偉誠。2002。《舞影舞綜––––表演者的肢體探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瓊霞。2007。《胡塞爾哲學對海德格早期哲學中時間觀的影響––––以意向性為主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國偉。2010。《侯孝賢電影中的青年群像與青春敘事》,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淙祺。2001/6。〈主體性或社會性?––––胡塞爾與舒茲論互為主體性〉,《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期,頁323-338。
焦雄屏。1990。《台灣新電影》。台北:遠流。
舒坦。1992。《電影與文學》。台北:台揚。
黃建宏。2010。〈用影像訴說轉變––––讓影像成為商品:從侯導《最好的時光》說起〉,《一種獨立論述》(An Independent Discourse)。台北:台北藝術大學。
葉蓁(June, Yip)著。蘇培凱、王念英、馬文漪、李靜雯合譯。2000。〈一個國家的建構––––台灣歷史與侯孝賢的「台灣三部曲」〉。《戲戀人生 侯孝賢電影研究》。麥田。
葉蓁 (June, Yip)。2011。《想望台灣:文化想像中的小說、電影和國家》(Envisioning Taiwan: Fiction, Cinema, and the Nation in the Cultural Imaginary)。台北:書林。
葉石濤。1977/5。〈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第14期,頁68-75。陽世凡。1991。《人物言說與台灣新電影––––一項知識社會學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宏志策劃。2011/7。〈成為讓藝術家專心創作的人〉,《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台北:田園城市。
齊隆壬。1987。〈侷限於體制下的「新電影」〉,《一九八七年金馬獎國際影展特刊》。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厲復平。2009。〈再探葛羅托斯基劇場實踐與理論〉,《戲劇學刊》第9期。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頁7-20。蔡國榮。1985/9。〈沈溺於作者生活經驗的《童年往事》〉,《文藝月刊》第195期。頁60-63。蔡美麗。2007。《胡塞爾》。台北:東大。
鍾明德。2007。《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Form Poor Theatre to Art as Vehicle: Tell it forward with Jerzy Grotowski)。台北:書林。
鍾明德。2013。《藝乘三部曲 覺性如何圓滿?》(A Trilogy of Art as Vehicle: How Can Total Awareness Be Achieved?)。台北:台北藝術大學。
羅松濤。2008。《面對時間本身 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1893-1917)》研究》(Towards Time Itself An Inquiry into Husserl’s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l Time(1893-191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二、西文書目:
Bazin, André. 1967. What is Cinema? 2 vols. Trans. And ed. Hugh Gra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Xalifomia Press.
Bergman, Ingmar(英格瑪.柏格曼)著,顏淑元譯。1973。《夏夜的微笑—柏格曼電影劇本選》。台北:驚聲文物。
Bernet, Rudolf(魯多夫.貝爾奈特)& Kern, Iso(伊索.肯恩)& Marbach, Eduard(艾杜德.馬爾巴赫)著,李幼蒸譯。2010。《胡塞爾思想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Brentano, F. 1937. 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 (A. C. Rancurello, D. B. Terrell, & L. L. McAlister, Trans.) London: Routledge& Degan Paul.
Brook, Peter. 1997. “Grotowski: Art as a Vehicle,” The Grotowski Sourcebook, eds. Lisa Wolford & Richard Schechner. New York: Routledge.
Burdeau, Emmanuel(艾曼紐.布爾多)訪問,林晏夙翻譯整理。2000。〈侯孝賢訪談〉,《侯孝賢》。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Derrida, Jacques(德希達)著,杜小真譯。2001。《聲音與現象》。北京:商務印書館。
Giavarini, Laurence(羅倫斯.基阿瓦里尼)著,謝忠道譯。2000。〈童年往事〉,《侯孝賢》。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Grotowski, Jerzy. 1968. Towards a Poor Theatr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Grotowski, Jerzy. 1973. “Holiday.” The Drama Review(T58),vol. 17, no. 2: 113-135.
Grotowski, Jerzy. 1995. “From the Theatre Company to Art as Vehicle,” in Thomas Richards’s At Work with Grotowski on Physical Actions. London: Routledge.
Grotowski, Jerzy. 1997. The Grotowski Sourcebook, eds. Lisa Walford & Richard Schechner. New York: Routledge.
Grotowski, Jerzy著,鍾明德譯。2009/1。〈邁向貧窮劇場〉,《戲劇學刊》。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頁41-47。
Held, Klaus(克勞斯.黑爾德)著,倪梁康譯。2004。〈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本真」時間現象學〉,《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第六輯》。上海:上海譯文。
Husserl, Edmund(埃德蒙德.胡塞爾)著,倪梁康編。1997。《胡塞爾選集》。上海:三聯。
Husserl, Edmund(埃德蒙德.胡塞爾)著,倪梁康譯。1999。《邏輯研究—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 第二卷 【第一部分】》 (Logische Untersuchungen Untersuchungen zur Phänomenologie und Theorie der Erkenntnis Zweiter Band Erster Teil)。台北:時報。
Husserl, Edmund(埃德蒙爾.胡塞爾)著,倪梁康、張廷國譯。2001。《生活世界現象學》(Phänomenologie der Lebenswelt)。上海:上海譯文。
Husserl, Edmund(埃德蒙德.胡塞爾)著,張憲譯。2008。《笛卡爾沈思與巴黎演講》(Cartesianische Meditationen Und Pariser Vorträge)。北京:人民出版社。
Husserl, Edmund(埃德蒙爾.胡塞爾)著,倪梁康譯。2009。《內時間意識現象學》(Zur Phä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sstseins),北京:商務印書館。
Kern, Iso(耿寧)著,倪梁康、張慶熊、王慶節譯。2012。《心的現象—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Kern, Iso(耿寧)著,倪梁康譯。2012。〈特殊的過去之現實〉,《心的現象—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Kern, Iso(耿寧)著,張慶熊潤色。2012。〈以現象學的角度看唯識三世(現在、過去、未來)〉,《心的現象––––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Lohmar, Dieter(德特爾.馮馬爾)著,方向紅譯。2004。〈前攝「前攝」了什麼––––論胡塞爾貝爾瑙時間意識手稿中對前攝的分析〉,《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第六輯 藝術現象學 時間意識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
Mensch, James R(詹姆斯.R.門施)著,倪梁康譯,2004。〈胡塞爾「未來」概念〉,《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第六輯 藝術現象學 時間意識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
Moran, Dermot(德謬.莫倫)著,蔡錚雲譯。2005。《現象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台北:桂冠。
Relph, Edward(愛德華.瑞爾夫)著,饒祖耀、陳厚逸譯。1992。〈場所的本質〉。《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
Richards, Thomas. 1995. At Work with Grotowski on Physical Actions, London: Routledge.
Ricoeur, Paul(保羅.利科)著,蔣海燕譯。2010。《論現象學流派》(A l’ecole de la phénoménologie)。南京:南京大學。
Schechner, Richard. 1997.“Exoduction: Shape-shifter, shaman, trickster, artist, adept, director, leader, Grotowsik,” The Grotowski Sourcebook, eds. Lisa Wolford& Richard Schechner. New York: Routledge.
Sokolowski, Robert(羅伯.索科羅斯基)著,李維倫譯。2010。《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
Sontag, Susan(1982) “The Aesthetics of Silence,” in A Susan Sontag Reader.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Stam, Robert(羅伯特.斯塔姆)著,陳儒修,郭幼龍譯。2008。《電影理論解讀》 (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台北:遠流出版社。
Stiegler, Bernard(貝爾納.斯蒂格勒)著,方爾平譯。2010。《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Technics and Time, 2 : Disorientation)。南京:譯林出版社。
Stiegler, Bernard(貝爾納.斯蒂格勒)著,方爾平譯。2012。《技術與時間-3.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Technics and Time, 3 : Cinematic Time and the Question of Malaise)。南京:譯林出版社。
Spiegelberg, Hebert(赫伯特.施皮格伯格)著,王炳文譯。2011。《現象學運動》(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北京:商務印書館。
Udden, James(詹姆斯.烏登)著,黃文杰譯。2014。《無人是孤島 侯孝賢的電影世界》 (No Man an Island: The Cinema of Hou Hsiao-hsien)。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