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04: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淑惠
研究生(外文):LAI, SHU-HUI
論文名稱:語言治療師參與早期療育專業團隊之經驗與省思
論文名稱(外文):The Experiences and Reflection of Speech Language Therapists Participating in Early Intervention Professional Team
指導教授:林雅容林雅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YA-JUNG
口試委員:侯建州吳佩芳
口試委員(外文):HOU,CHIEN-CHOUWU,PEI-FANG
口試日期:2017-06-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語言治療師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專業團隊
外文關鍵詞:speech language therapist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early interventionprofessional tea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7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語言治療師參與早期療育專業團隊的經驗與省思,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八位具有參與社會福利機構早期療育專業團隊二年以上經驗之語言治療師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的訪談方法收集資料。
本研究分別就醫院與社福機構兩個場域,呈現語言治療師早期療育的工作內容、與早療專業團隊成員的互動情形(包含團隊互動出現的困境與因應方式),以及參與早療專業團隊經驗所產生的省思。
研究結果發現:1.語言治療師在醫院的早療工作主要是針對兒童進行語言治療,有時需支援聯合評估中心,團隊成員中最常共事者為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與家長;2.當語言治療師到社福機構時,主要是以間接服務的方式進行跨專業團隊或語言單一專業的評估諮詢,與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社工、教保人員及家長有更多互動合作機會;3.透過團隊合作經驗,語言治療師省思到要放下身段,尊重與學習其他領域的專業,專業間著重溝通協調,以彈性心態面對與因應;4.身為早療服務人員的語言治療師,需考量家庭環境和重視家長參與,並且要學習與落實跨領域的早療專業知能。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學校養成教育、實務工作以及未來研究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s and reflection of speech language therapists participating i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professional team. By purposive sampling, the study selected eight subjects from speech language therapis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professional team at welfare institutions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and collected qualitative data from interview.
Based on the setting of hospital and welfare institution, this study descripted the work of speech language therapists,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early intervention professional team(including the difficulties of their interaction and how they responded to them) and their refection on participating in their team.
The results indicated 1) the early intervention of speech language therapists in hospital setting included language therapy for children and supporting the Joint Evaluation Center. Their co-worker are mostly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physical therapists and parents, 2) in the setting of welfare institution, speech language therapists provided indirect service by consultation in the cross professional team or language assessment consultation. They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interact and collaborate with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physical therapists, social workers, edu-care workers and parents, 3) through their reflection on teamwork experiences, speech language therapists learned to be humble, to communicate well with and respect other professionals, and to respond to difficulties with flexibility, 4) to embody the competence of early intervention in a cross professional team, it is important for speech language therapists to take family environment into consideration, to facilitate parents’ participation, and to learn and implement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early intervention.
Last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on school education, practical work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早期療育專業團隊……………………………………………………………9
第二節 語言治療師早期療育訓練與服務………………………………………19
第三節 從早期療育與醫療談跨領域團隊合作…………………………………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界定與選取…………………………………………………… 37
第三節 研究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39
第四節 研究嚴謹性與研究倫理…………………………………………………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3
第一節 語言治療師在早期療育服務系統的介入……………………………43
第二節 語言治療師在醫院的早療工作以及和早療專業團隊成員的互動……47
第三節 語言治療師在社福機構的早療工作以及和早療專業團隊成員的互動…60
第四節 參與早療專業團隊經驗對語言治療師早期療育服務之省思………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3
第一節 研究結論…………………………………………………………………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97
參考文獻…………………………………………………………………… 100
一、中文………………………………………………………………………………100
二、英文………………………………………………………………………………106
附錄………………………………………………………………………… 109
附錄一、訪談大綱………………………………………………………………… 109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110

一、中文文獻
王天苗(2004)。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王天苗(2013)。家長支援療育方案對零至三歲幼兒與家庭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8(2),1-28。
王秋鈴、林素真(2008)。台灣地區兒童語言障礙評量現況調查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19,1-23。
王珮俐(2015)。醫療體系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之角色釋放(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憲華(2010)。跨領域團隊照護之教育訓練。醫療品質,4(4),83-85。
朱貽莊(200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評估團隊運作模式的反思。身心障礙研究,6(3),161–174。
朱貽莊(2011)。醫療模式下的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在哪裡?社區發展季刊,136,331–343。
考選部(2013)。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語言治療師考試規則。2016年9月8日,取自
http://wwwc.moex.gov.tw/main/ExamLaws/wfrmExamLaws.aspx?kind=3&menu_id=320&laws_id=131
李曼曲(2016)。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發展沿革。國教新知,63(4),46 – 54。
何華國(2006)。特殊幼兒早期療育。臺北市:五南文化。
吳明儒、藍忠亮(2012)。應用資訊平台加強醫療跨領域團隊溝通與合作照護及提升醫療品質。醫療品質,6(5),33-36。
宋貞姬(2003)。語言治療在學校系統之服務品質研究一個語言治療師的經驗與反省(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貞怡、張世彗(2011)。臨床語言治療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特教論壇,11,1-18。
李淑娥、王意中、許寶玉、柯雅齡、林珮如、朱秀瓊(2012)。家長本位的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在早期療育的應用。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第三屆早療論文發表。
周致丞(2011)。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教育的內容結構與教案規劃概念。醫療品質,5(5),67-73。
林美媛(2015)。翻轉與溫暖的饗宴﹝作息本位模式﹞工作坊學習心得。早療協會電子報。2016年7月8日,取自http://www.caeip.org.tw/modules/broadnews/
林桂如、曾怡瑄(2006)。國內北區早期療育醫療專業團隊運作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4(3&4),188-198。
林敏慧、柯天路、林幸台、朱小綺、黃曉玲、朱貽莊、柯平順(2012)。早期療育整合性服務模式建置研-以身心障礙機構兼辦早期療育日托服務為例。身心障礙研究,10,1-17。
林雅容(2012)。從服務協調觀點初探資源貧瘠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身心障礙研究,10(3),211-225。
林雅容(2013)。資源匱乏地區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據點服務實施情形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38(1),1-29。
林鋐宇、甘蜀美、陳瑄妮(2006)。醫院治療師介入學校系統之現況與省思。身心障礙研究,4(2),97-118。
柯秋雪(2009)。早期療育到宅服務實施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特殊教育研究,34 (3),1-24。
范書萍(2014)。中部地區語言治療師對發展遲緩兒童外展服務認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唐玄輝、林穎謙(2011)。情境故事法運用於跨領域合作的問題與影響。設計學報,16(3),21-44。
孫世恆(2006)。早期療育服務系統,載於傅秀媚等(合著),早期療育。臺中市:華格那。
孫世恆、廖龍仁、廖華芳、李淑貞(2004)。南投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跨專業團隊合作服務模式之建立經驗分享。物理治療,29(2),127-138。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法。2016年9月8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9136&KeyWordHL=
教育部(2015)。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2016年9月8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0688&KeyWordHL=
張秀玉(200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臺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張秀玉(2009)。社會工作者在早期療育專業團隊中之角色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5,343-355。
張秀玉(2013)。社會工作者在早期療育專業團隊中工作任務之探究與反思。身心障礙研究,11 ( 1 ),44-57。
張秀玉(2013)。從生態系統觀點探究影響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協同合作之因素。身心障礙研究,11(4),262-275。
張秀玉、洪佩宜、陳儀卉(2010)。協助發展遲緩兒童家庭之社會工作、特殊教育與醫療復健之跨專業協同合作模式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2,463-477。
張秀玉、郭小萍、王嘉瑜(2012年3月)。困境與突圍:社會工作者參與早期療育專業團隊之經驗探究。「邁向優質服務~社會工作專業的對話與省思」發表之論文。臺北市。
張翠娥、鈕文英(2007)。跨專業服務融入早期療育課程實施歷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6,111-138。
張瓊云、蔡仁慈(2009)。台灣語言治療師之專業培訓歷程及其工作現況。幼兒保育論壇,4,94 -112。
梁家瑜(2011)。發展遲緩幼兒家長對其子女語言障礙的態度及接受醫院系統語言療育的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盛華、楊銘欽、王南梅、李宗伊、鍾玉梅、劉樹玉、鄭志卿、葉文英、李恩佩、吳侑璇、張佳惠(2007)。聽語人力供需實證研究。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誌,20,8-37。
莊喬絨(2011)。語言治療師對早期療育服務認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莊瓊惠(2006)。早期療育的服務模式,載於傅秀媚等(合著),早期療育。臺中市:華格那。
許晉銘(2004)。全民健康保險門診語言治療利用情形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文化。
陳惠茹(2010)。早期介入家庭支援服務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114,22-28。
陳雅鈴、許玫玲(2009)。家長對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復健治療的滿意度之研究。醫務管理,10(4),289-308。
陳雯君(2009)。特幼班家長對其子女溝通能力和療育服務之看法(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傅秀媚(2002)。早期療育中跨專業團隊評估模式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16,1-22。
曾進興(1999)。也談專業團隊-兼談語言治療人力資源。特教新知,6 (3),57-60。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黃達夫(2007)。IOM五大核心能力∼跨領域團隊醫療的實踐。醫療品質,1(4),47-50。
黃靄雯、康琳茹(2014)。以家庭為中心之早期療育。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電子學報,53。
楊玲芳(2006)。社會工作師,載於傅秀媚等(合著),早期療育。臺中市:華格那。
廖華芳(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3(2),127-140。
雷游秀華(2012)。台灣早期療育的概況與迷思。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2016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fcdd.org.tw/ap/cust_view.aspx?bid=41&sn=c6dddb5b-b717-4bae-b43f-12947d5685d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秀芬(2006)。聽力師與語言治療師,載於傅秀媚等(合著),早期療育。臺中市:華格那。
劉育伶(2007)。學前教師對早期療育通報系統之認知與所處現況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佩芳(2012)。社會工作者參與專業團隊溝通經驗之探究-以早期療育專業為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蔡仁慈(2009)。台灣語言治療師繼續教育需求與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
蔡仁慈、張瓊云(2010)。不同服務年資語言治療師之專業繼續教育學習方式需求現況。幼兒保育論壇,5,112–133。
蔡靜怡(2006)。臨床心理師,載於傅秀媚等(合著),早期療育。臺中市:華格那。
鄭希彥、王紫緹、蔡馨芳(2012)。如何創作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教育之理想教案。醫療品質,6(4),75-85。
鄭淑君(2014)。專業團隊治療師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方案的省思(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鄭雅莉(2014)。一位發展遲緩兒童的到宅服務:早期療育跨專業團隊合作歷程初探。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0,201-238。
鄭雅莉、呂竺穎(2011)。早期療育教保人員的團隊角色與合作困境。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11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35-59。

衛生福利部(2008)。語言治療師法。2016年6月2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135
衛生福利部(2016)。醫事人員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2017年4月2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181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7年6月14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2017年6月14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10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6)。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流程。2017年4月25日,
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File/Attach/5527/File_167325.pdf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6)。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實施方案。2016年9月8日,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639
謝永宏、徐俊生、陳偉智、陳俊源、陳順天(2011)。將醫學相關科系間的教育應用在跨領域團隊工作核心能力之初探-以PGY1醫師為例。藥學雜誌,27(1),23-28。
羅鴻基、張芳慈(2006)。專業團隊模式,載於傅秀媚等(合著),早期療育。臺中市:華格那。
關佩偉(2006)。學前特殊教育教師,載於傅秀媚等(合著),早期療育。臺中市:華格那。
二、英文文獻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08) .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ists in early intervention: Guidelin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ha.org/policy/gl2008-00293.htm
Arango P. (2006) . Family-centered care from the start: Family faculty. Pediatric Pulmonary Centers Conference; March 3, ; Washington, DC.
Bailey, D. B. (1984) . A triaxial model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m and group process. Exceptional Children, 51,17-25 . Baltimore:Paul H.Brookes.
Barton,E. E. , Moore, H. W. , & Squires, J. K. (2012). Preparing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y tudents to work in early childhood.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32(1), 4-13.
Brandel, J., & Loeb, D.F.(2012). Service delivery in Schools: A national survey. The ASHA Leader, 17 , Retrieved from http://leader.pubs.asha.org/article.aspx?articleid=2280132
Bronstein, L. R. (2003). A model for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Social Work, 48(3),297-306.
Case-Smith, J., & Holland, T. (2009). Making decisions about service delivery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40,416-423.
Clark, D. (2005). The art and science of leadership. Retrieved February 10,2006, Retrieved from http://www.nwlink.com/~donclark/leader/leader.html.
Clark, P. G. (2002). Evalua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training institute in geriatrics : Implication for teaching teamwork theory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 511-528.
Dettmer P. A. , Thurston L. P. & Dyck N. T. (2005). Consultation , Collaboration , and Teamwork (5th ed.). Boston: Allynand Bacon.
Dirks, T. & M. Hadders-Algra (2011). The role of the family in intervention of infants at high risk of cerebral palsy: a systematic analysis. Developmental Medicne and Child Neurology 53 Suppl 4: 62-67.
Effgen, S. K. & Chiarello, L. A. (2001). Physical therapists education for service in early interventio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12(4), 63-76.
Hall, P. (2005). Interprofessional teamwork: Professional cultures as barriers. 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1, 188-196.
Hudson P. & Glomb N.(1997). If it takes twoto tango, then why not teach bothpartners to dance? collaborationinstruction for all educato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 30, 442-448.
Jason, D. (2000). Interdependence and preference for group work: Main and congruence effects on the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of group membe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2), 259-279.
Legrd, R. , Keegam, J. , & Ward, K. (2003). In-depth interviews, in J. Ritchie, J. Lewis,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pp138-169). Thousand Oaks, CA: SAGE.
Lincoln,YS. & Guba, E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Malone, D. M., & McPherson, J. R.(2004).Community- and hospital- based early intervention team members’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team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51(1), 99-116.
Oglegtree, B. T., Bull, J., Drew, R., & Lunnen, K. Y. (2001). Team-based services delivery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Practices op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success. Journal of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6(3), 138-145.
Rainthforth, B. J. & York-Barr, J. (1997).Collaborative teams for students with servere disabilities:Integrating therapy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Reese, D. J., & Sontag, M. A. (2001). Successful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on the hospice team. Health & Social Work, 26(3), 167-175. doi: 10.1093/hsw/26.3.167
Schooling, T., Venediktov, R. & Leech, H. (2010). Evidence-based systematic review: Effects of service delivery on the speech and language skills of children from birth to 5 years of age. The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Retrieved January 21, 2014, Retrieved from http://www. asha. org/uploadedFiles/EBSR-Service-Delivery. pdf.
Turnbull A P., Turbiville V & Turnbull H.R.( 2000) Evolution of family-professional partnerships: Collective empowerment as the model for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In: Shonkoff JP, Meisels SJ, eds.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30-650.
Viscardis L.( 1998).The family-centred approach to providing services: a parent perspective.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Pediatrics.18:41-53.
Westling D.L. & Fox L.( 2004).Teaching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天苗(2013)。家長支援療育方案對零至三歲幼兒與家庭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8(2),1-28。
2. 朱貽莊(200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評估團隊運作模式的反思。身心障礙研究,6(3),161–174。
3. 朱貽莊(2011)。醫療模式下的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在哪裡?社區發展季刊,136,331–343。
4. 李曼曲(2016)。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發展沿革。國教新知,63(4),46 – 54。
5. 林桂如、曾怡瑄(2006)。國內北區早期療育醫療專業團隊運作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4(3&4),188-198。
6. 林敏慧、柯天路、林幸台、朱小綺、黃曉玲、朱貽莊、柯平順(2012)。早期療育整合性服務模式建置研-以身心障礙機構兼辦早期療育日托服務為例。身心障礙研究,10,1-17。
7. 林雅容(2012)。從服務協調觀點初探資源貧瘠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身心障礙研究,10(3),211-225。
8. 唐玄輝、林穎謙(2011)。情境故事法運用於跨領域合作的問題與影響。設計學報,16(3),21-44。
9. 孫世恆、廖龍仁、廖華芳、李淑貞(2004)。南投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跨專業團隊合作服務模式之建立經驗分享。物理治療,29(2),127-138。
10. 張秀玉(2009)。社會工作者在早期療育專業團隊中之角色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5,343-355。
11. 張秀玉(2013)。社會工作者在早期療育專業團隊中工作任務之探究與反思。身心障礙研究,11 ( 1 ),44-57。
12. 張秀玉(2013)。從生態系統觀點探究影響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協同合作之因素。身心障礙研究,11(4),262-275。
13. 張秀玉、洪佩宜、陳儀卉(2010)。協助發展遲緩兒童家庭之社會工作、特殊教育與醫療復健之跨專業協同合作模式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2,463-477。
14. 張翠娥、鈕文英(2007)。跨專業服務融入早期療育課程實施歷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6,111-138。
15. 陳惠茹(2010)。早期介入家庭支援服務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114,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