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5: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明志
研究生(外文):Chen Ming Chih
論文名稱:警察機關執行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問題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
指導教授:黃富源黃富源引用關係葉毓蘭葉毓蘭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警察研究所
學門:軍警國防安全學門
學類:警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24
中文關鍵詞:家庭暴力施虐者受虐者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17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我國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在家暴法實施後,雖已邁向新的紀元,然而家暴法實施迄今,家庭暴力事件並未因而有顯著嚇阻,政府防治家暴網絡成員受理家暴案件數逐年上升,執行功效頗受實務界、學術界甚至受虐者的批判與質疑,其原因除了預算、人力、財力及執行技術等行政困境外,法律本身也有待修訂,以符合國情和實務運作之需要。本研究認為政府部門若欲發揮防治家庭暴力的功能,拯救深處痛苦深淵的受虐者,不僅應從法律修訂著手,更應研擬實務技術層面的防治策略,使法律與執行策略相輔相成,符合受虐者的需求。同時針對施虐者研擬諮商、輔導、處遇等對策,視個案狀況,給予必要之心理或生理治療,以預防家庭暴力的再發生。
本研究運用文獻探討、深度訪談、電話訪談及次級資料分析法(問卷調查),自八十九年七月蒐集文獻資料至九十一年五月論文完成,總計一年十個月,瞭解現今警察機關執行家暴防治工作面臨困境及法令缺失,提出具體策略與修法建議,期能供實務機關執行防治家庭暴力工作或修訂家暴法參考。
本論文合計八章,全文十七萬餘字,各章內容摘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介紹本研究各項基礎背景資料,如:問題背景、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流程等。
第二章文獻回顧,包括探討家庭暴力定義、分析家庭暴力成因、說明家庭暴力迷思、回顧西方及我國文獻資料、介紹家庭暴力理論及闡述家庭暴力對個人、家庭、社會之影響。
第三章我國家庭暴力防治工作概況,主要藉由官方資料,加以探討整理,介紹我國防治家庭暴力工作的沿革及現況。
第四章說明研究架構、研究步驟,及研究對象之挑選,以釐清資料蒐集的方法,並敘明分析方法。
第五章分析90年1月與90年8月兩階段電話訪談受虐者樣本所得資料,藉趨勢(trend)觀察研究,瞭解家暴成因、受虐者求助過程、受虐者對警方處理模式與修改家暴法的期望。
第六章分析台北市警察局相關員警訪談資料,以瞭解員警對防治家暴工作之法律層面與執行層面之具體看法與建議。
第七章針對回收之員警問卷,分析問卷之信度與效度、員警基本資料,再以描述性統計及One-way Anova變異數分析,說明問卷調查發現。
第八章為結論與建議,詳細說明研究發現,並提出具體建議與研究限制。
壹、 研究發現
一. 家暴發生的原因以施虐者脾氣暴躁、喝酒、雙方感情或管教問題較多;受虐者學歷各階層皆有,分佈相當平均;同時「多種形式家庭暴力」與受虐「大陸新娘」均佔家暴案件相當程度之比例。
二. 受虐者對暴力虐待多半隱忍,直到受不了才報案,當受虐者對施虐者反擊時,會採取激烈手段。而受虐者如欲離開受虐環境,會擔憂離家後,政府無法提供渠容身處所,因而繼續留在受虐環境之中。
三. 受虐者甚少直接向社工人員求助,而曾向社工人員求助者多數認為社工對渠的實質助益不大。
四. 受虐者對家暴觀念有逐漸成熟趨勢,知道向警方求助,且較關心自身處境及權益,然而大多數受虐者僅知有家暴法或看過宣導短片,對家暴法實質內容不清楚,甚至少數受虐者還不知道有113或0800024995等求助管道。
五. 多數受虐者對警察採取調解方式處理,均表示滿意,但少數受虐者希望警察能「依法處理」、「修習更多專業知識」、「採取保護被害者的措施」、「不要被施虐者偽裝的假象蒙蔽」,同時認為修改家暴法應以保障被害者權益為前提。
六. 各分局員警教育訓練時數不一,有些單位甚至未曾辦過家暴防治課程的教育訓練。
七. 家暴法確實存在一些窒礙難行的問題,同時員警執行民事保護令亦面臨多項非專業能力所能適任的情況。
八. 一般員警認為長官很重視家庭暴力案件,但是單位主官(管)及基層員警卻仍有人認為一般刑事案件較家庭暴力重要。
九. 員警認為處理家庭暴力案件以「排解糾紛、調解雙方」、「暫時隔離雙方」及「轉介、安置或輔導」之策略較好;最差的是「立即逮捕施暴者」。
十. 員警認為醫療機關是網絡成員最配合的單位,其次依序為檢察官、法官與社政機關,但彼此間配合度仍有改進的空間。
十一. 員警認為家暴被害人對警察機關處理家庭暴力案件的現行措施感到滿意,同時也滿意警察的處理結果。
十二. 女性員警較男性員警瞭解家暴法令與家庭暴力案件處理流程;執行態度較男性員警積極;而且對執行民事保護令持較正面看法,看好民事保護令的執行效果。處理家暴案件工作滿意度以大學畢業的員警最高,其他員警對處理家暴案件感到挫折且無工作成就感。
貳、 建議
一. 對警察機關之建議
導正家庭暴力迷思,加強家庭暴力相關知識教育,受理報案立即馳赴現場,設法瞭解實情,採取主動積極態度協助受虐者,依家暴法及處理作業規範妥善處理家暴案件;警察機關應訂定危險評估量表,提升員警對被害人「急迫危險」之危機意識及處置能力,同時鼓勵員警結合社區力量,主動關懷社區民眾、積極防處家庭暴力案件;此外,應提升家防官的角色功能,確實改進家暴案件之績效配分。
二. 對司法機關之建議
落實執行加害人處遇計畫,加強對違反保護令罪的起訴與判刑,同時與警方夜間密切聯繫以審理案件。
三. 對教育機關之建議
善盡通報責任及落實家庭暴力防治課程。
四. 醫療機關之建議
提升加害人處遇計畫的成效,避免家暴事件再發生。
五. 新聞體系之建議
加強家暴法令及防治觀念之宣導,尤其應注意家暴案件的報導角度,避免再度傷害被害者。
六. 對社工(社會局)之建議
提升社工員服務功能,解決夜間到場問題,同時加強大陸來台新娘或異國婚姻的家訪工作,並增設「受虐者庇護所」或「中途之家」。
七. 對受虐者之建議
平時應主動吸收家暴相關資訊,提醒或規勸脾氣不好且有暴力傾向之家人,避免他們使用暴力;若遭遇家庭暴力事件,應及時向相關政府部門求助;向警方報案應索取各項紀錄聯單備用;向法院聲請保護令,應留下可聯絡之電話或地址。
八. 對施虐者之建議
與家人培養感情,妥善處理子女管教問題,避免飲酒惡習或藥物濫用,必要時主動接受心理諮商輔導。
九. 修法建議
在家暴法中明定家庭成員範圍、社工到場要件、政府防治網絡成員未盡責之處罰規定,在被害人同意下,如相對人違反相關規定,應考量不予處罰。此外,家暴法第13條第2項第2款「禁止騷擾、通話、通信或其他非必要之聯絡行為」認定有困難,修法時應再予說明;第13條第2項第3款「禁止相對人處分不動產或為其他假處分」、第7款「定相對人對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之方式」、第10款「命相對人完成處遇計畫」應分別交由法院、社工及醫療機構執行較為適當;第50條第1項第2款文字有誤,以及建議增列違反第13條第2項第5、6、7、8、9、11款行為之處罰規定。
表目次…………………………………………………………………………….. IV
圖目次………………………………………………………...……………………V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一項 問題背景 1
第二項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4
第一項 研究方法 4
第二項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期程與章節安排 9
第一項 研究流程 9
第二項 研究期程 10
第三項 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家庭暴力之定義 13
第二節 家庭暴力之成因 16
第三節 家庭暴力之迷思 19
第四節 西方文獻回顧 21
第一項 警察人員回應家庭暴力之實證研究 21
第二項 警察機關以問題解決模式回應家庭暴力研究之介紹 23
第五節 我國文獻回顧 30
第一項 婚姻暴力(家庭暴力)之實證研究 30
第二項 司法或警察人員回應婚姻暴力(家庭暴力)之實證研究 34
第三項 警察機關執行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回顧 40
第六節 家庭暴力之理論 45
第一項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45
第二項 暴力循環理論(代間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45
第三項 生態學模式(Ecological models) 46
第四項 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s theory) 48
第五項 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 49
第六項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50
第七項 依賴理論(Addiction theory) 50
第八項 離不開受暴關係之理論 51
第七節 庭暴力對個人、家庭、社會的影響 56
第一項 對個人之影響 56
第二項 對家庭之影響 60
第三項 對社會之影響 60
第三章 我國家庭暴力防治工作概況 63
第一節 我國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之發展沿革 63
第二節 家庭暴力防治法之制定 66
第一項 家庭暴力防治法之立法經過 66
第二項 家庭暴力防治法之立法精神 68
第三項 家庭暴力防治法之特色 71
第四項 小結 73
第三節 家庭暴力事件中政府各部門權責探討 75
第一項 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定之政府各機關權責(警察機關除外) 75
第二項 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定之警察機關權責 79
第三項 小結 83
第四節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執行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現況 84
第一項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受理家庭暴力案件現況分析 84
第二項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執行防治家庭暴力策略與困境 89
第三項 小結 91
第四章 研究架構、樣本、工具與分析方法 9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93
第二節 研究樣本 9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95
第四節 分析方法 97
第五章 家庭暴力受虐者電話訪談資料分析 101
第一節 家庭暴力受虐者樣本電話訪談資料分析(一) 101
第二節 家庭暴力受虐者樣本電話訪談資料分析(二) 110
第三節 電話訪談家暴受虐者樣本結果比較分析 116
第四節 小結 119
第六章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相關員警訪談資料分析 121
第一節 概略訪談相關員警資料分析 121
第二節 深度訪談相關員警資料分析 123
第一項 員警基本資料分析 123
第二項 深度訪談相關員警資料分析 123
第三節 小結 132
第七章 員警問卷分析 135
第一節 問卷效度與信度分析 135
第二節 員警基本資料分析 140
第三節 員警問卷資料之描述性統計 143
第四節 員警基本資料與其他變項之差異分析 150
第五節 小結 158
第一項 員警問卷述描述性統計分析結論 158
第二項 個人基本資料變項與問卷各變項變異數分析結論 159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16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61
第二節 建議 165
第一項 警察機關之建議 165
第二項 對司法機關之建議 167
第三項 對教育機關之建議 167
第四項 對醫療機關之建議 167
第五項 對新聞體系之建議 168
第六項 對社工(社會局)之建議 168
第七項 對受虐者之建議 169
第八項 對施虐者之建議 169
第九項 修法建議 17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73
第四節 後續研究 174
參考書目..………………………………………………………………………….….175
附錄……....…………………………………………………………..…………….183
附錄一 家庭暴力防治法.…………………………………………………..183
附錄二 警察機關受(處)理家庭暴力案件調查紀錄(通報)表………191
附錄三 警察機關處理家庭暴力案件流程圖……………………………...192
附錄四 警察機關執行保護令流程圖...……………………………………193
附件………...………………………………………………………………………195
附件一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員警訪談大綱……………………………………195
附件二 台北市家庭暴力受虐者電話訪談大綱…………………………..196
附件三 警察人員執行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問題研究問卷.... .…………….197
附件四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家庭暴力受虐者樣本電話訪談資料(一)…201
附件五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家庭暴力受虐者樣本電話訪談資料(二)…255
附件六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業務承辦人概略訪談紀錄……………………..301
附件七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員警訪談紀錄 ...……………………………….303
表目次
表1-1 90年1至12月各縣市警察局處理家庭暴力案件統計表…………..……8
表1-2 研究期程表……………………………………………………….….……..11
表2-1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89年1-12月加害人特殊習性分析表……………....17
表2-2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90年1-12月加害人特殊習性分析表……………....18
表2-3 婚姻暴力的迷思與事實……………………………………………….…..20
表2-4 國內婚姻暴力相關實證性研究一覽表……………………………….…..32
表2-5 民國90年以前研究家庭暴力有關議題之博碩士論文一覽表……….…33
表2-6 民國89年以前警察人員回應婚姻暴力問題實證性研究一覽表…….…37
表2-7 父母親婚姻暴力對兒童的影響……………………………………….…..59
表3-1 內政部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任務編組表………………………….…..…75
表3-2 88-90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受理家庭暴力案件統計表. …………….…..84
表3-3 88-90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受理家庭暴力案件被害人性別分析表….....84
表3-4 88-90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受理家庭暴力案件被害人年齡分析表…….85
表3-5 88-90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受理家庭暴力案件加害人年齡分析表…….85
表3-6 88-90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受理家庭暴力案件被害人職業分析表….…86
表3-7 88-90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受理家庭暴力案件加害人職業分析表…….86
表3-8 88-90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受理家庭暴力案件發生時間分析表.………87
表3-9 88-90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受理家庭暴力案件雙方關係分析….………87
表3-10 88-90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受理家庭暴力案件被害人教育程度分析表..88
表3-11 88-90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受理家庭暴力案件加害人教育程度分析表..88
表5-1 90年1月受訪家庭暴力受虐者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101
表5-2 處理家暴案件流程檢視表.……..……………………….…………...…...107
表5-3 90年8月受訪家庭暴力受虐者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110
表5-4 90年1月份與8月份電話訪談家暴受虐者樣本所得結果比較表.…….118
表6-1 深度訪談員警基本資料表.…………………………………………....…..123
表7-1 員警對家庭暴力認知.…………………………………...…………….…..136
表7-2 主管領導風格與組織文化對員警處理家庭暴力案件之影響.……….….137
表7-3 員警對家庭暴力防治法之瞭解與執行態度.. ……………………………137
表7-4 員警對民事保護令之感受 ………………………………….………...….138
表7-5 員警對家庭暴力防治網絡成員之瞭解與彼此間配合程度…………..….138
表7-6 員警對處理家庭暴力案件工作滿意度…………..……………………….139
表7-7 問卷員警性別分佈……………………………………………………..….140
表7-8 問卷員警年齡分佈……………………………………………………..….140
表7-9 問卷員警學歷分佈..….……………………………………………………141
表7-10 問卷員警婚姻狀況分佈 .…………………………………………………141
表7-11 問卷員警從警年資分佈 .……………………………………………..…..141
表7-12 問卷員警服務單位分佈……………………………………………...……142
表7-13 問卷員警工作職稱分佈……………………………………………….…..142
表7-14 問卷員警業務職掌分佈.…………………………………………………..142
表7-15 員警對家庭暴力認知之陳述描述性統計表 …………………………….143
表7-16 主管領導風格與組織文化對員警處理家暴案件影響描述性統計表 .…144
表7-17 員警對處理家庭暴力案件最佳策略之看法描述性統計表 …………...145
表7-18 員警對家庭暴力與一般刑事案件之重視程度描述性統計表…………...145
表7-19 員警對家庭暴力防治法令與執行態度描述性統計表…… ………….….146
表7-20 員警對民事保護令之感受描述性統計表……………………………..….146
表7-21 員警對保護令執行方式之看法描述性統計表 .…………………………147
表7-22 員警處理家庭暴力經驗分析描述性統計表 .……………………………147
表7-23 員警對家庭暴力防治網絡成員之瞭解與彼此配合程度描述性統計表...148
表7-24 員警感受家暴防治網絡成員配合程度描述性統計表………………..….148
表7-25 員警對處理家庭暴力案件工作滿意度描述性統計表……………...……149
表7-26 員警性別與各變項之t檢定分析…………………………………………150
表7-27 員警年齡與各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151
表7-28 員警學歷與各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52
表7-29 員警婚姻狀況與各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153
表7-30 員警從警年資與各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154
表7-31 員警工作單位與各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155
表7-32 員警工作職稱與各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156
表7-33 員警業務職掌與各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157
朱宏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八十八年。
朱柔若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文化,民八十五年。Thmas Herzog,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八十七年。Earl Babbi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林燦璋、李湧清、鄭善印合編,警察學專題研究(二)第十一章,陳佐坤著,警察處理婚姻暴力模式之探討,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民八十六年。
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八十四年。Michael, Q. P.
吳統雄,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十三年十二月。
周月清,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八十五年一月,第一七四頁(Domestic Abuse Act 518B. 01 )。
周月清、高鳳仙合著,台北市婚姻暴力防治體系之研究─現況及需求之評估,台北,台北市政府,民八十六年。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九十年一月。
徐霞、李明政、莊秀美合著,社會問題,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八十九年。
涂秀蕊,家庭暴力法律救援,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八十八年十一月。
高鳳仙,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專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八十九年二月。
陳若璋,家庭暴力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民八十三年十一月。
許純敏、陳芬苓、葉秀姍合譯,家庭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八十一年。Shirley L. Zimmerman, Understanding family policy: Theoretical Approaches.
許禎元,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 for Windows的實務操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八十六年。
章英華、傅仰止、瞿海源主編,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之一,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八十四年六月。
彭淑華等譯,家庭暴力,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八十八年九月。Alan Kemp, Abuse in the Family- An Introduction.
彭懷真,婚姻會傷人─真實的婚姻暴力故事,台北,平安文化有限公司,民八十六年。
郭靜晃、徐蓮蔭譯,家庭研究方法,台北,揚智出版社,民八十六年,九十六頁至九十八頁。
郭靜晃主編,劉秀娟譯,家庭暴力,台北,揚智出版社,民八十七年八月,一五五頁至一五六頁。
湯靜蓮修女、蔡怡佳合著,我痛─走出婚姻暴力的陰影,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八十六年四月。
黃碧芬,白話六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台北,書泉出版社,民八十九年九月。
黃碧芬,生活法律百問百答─兒童福利與保護,台北,書泉出版社,民八十四年一月。
黃富源,警察與女性被害人警察系統回應的被害者學觀察,桃園,新迪文化有限公司,民八十九年三月。
黃惠玲、郭明珠、王文秀合著,兒童虐待─如何發現與輔導「兒童虐待」家庭,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八十三年一月。
葉毓蘭,家庭暴力防治網絡之建構─警察系統回應成效評估,台北,內政部家暴委員會,民九十年十二月。
劉慧玉譯,親密風暴中的船錨─虐婦女親友的角色與行動,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八十八年。Susan Clark Brewster. To Be an Anchor in the Storm.
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會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民八十九年三月,三十七至五十七頁。John Bradshaw, Bradshaw On: The Family- A Revolutionary Way of Self-Discovery.
Andersen, M.L. and Taylor, H.F. (2000). Sociology: Understanding A diverse Society.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Bandura, A. (1973). Aggression: A 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 Walters, R. H. (1963). 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azemore, G., & Walgrave, L. (1999). Restorative Juvenile Justice: Repairing the Harm of Youth Crime. New York: Criminal Justice Press.
Belsky, J. (1980). Child maltreatment: An ecological integr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35,320-335.
Bowlby, J. (1984). Violence in family as a disorder of the attachment and care giving system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44 (1), pp9-27.
Browne, A.(1995). Fear prevention in America: A British perspective. Chicago, Ⅲ.: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Carden, A. (1994). Wife abuse and wife abuser: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2(4), pp539-582.
Carlson, B. E., (1984). Causes and maintena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An ecological analysis. Social Service Review, 58,pp569-587.
Carnes, P. (1989). Contrary to love. Center City, MN: Hazelden Educational Materials.
Curtis, G.C. (1963).Violence breeds violence-perhap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20,386-387.
Dibble, U., & Straus, M. A. (1980). Some social structure determinants of inconsistency between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he case of family viole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Dutton, D.G.(1988).The domestic assault of women: Psychological and criminal justice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Fantuzzo, J. W., & Lindquist, C. U. (1988). The effects of observing conjugal violence on children: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4,77-94.
Finkelhor, D. (1983). Common features of family abuse. CA: Sage Publications. Pp.17-28.
Garbarino, J. (1977). The human ecology of child maltreat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9(4).
Gelles, R. J. (1993). Constrains Against Family Violence, How Well Do They Work?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 36, No. 5575.
Gelles, R. J. (1987). The violent hom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
Gelles, R., & Cornell, P. (1990). Intimate violence in familie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Gondolf, E., & Fischer, E. (1988). Battered Women as Survivors: An Alternative to Treating Learned Helplessness.
Hirschel, J.D., & I. M. Hutchison. (1998). Female Spouse Abuse and the Police Response: The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Experiment.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 Criminology 83: 73-119.
Hotaling, G. T., & Sugarmen, D. B. (1986). An analysis of risk markers in husband to wife violence: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Violence and Victims, pp101-124.
Hubbaard, D. G. (1986). Winning back the sky: A tactical analysis of terrorism. New York: Saybrook Publishing Company.
James, B. (1994). Handbook for treatment of attachment trauma problems in children.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Kaufman, J., & Zigler, E. (1987). Do abused children become abusive par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7(2).
Kempe, C. H., Silverman, F. N., Steele, B. F., Droegmuller, W., & silver, H.K. (1962).The battered child syndrom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81(1),pp17-24.
Lachs, M. S., & Pillemer, K. (1995). Abuse and neglect of elderly person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2(7), 437-443.
Levinson, D. (1981).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and wife beating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Child and Neglect, pp193-196.
Martin, D. (1985). Domestic violence: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D.J. Sonkin, D. Martin, & L.E. Walker, (Eds.), Male batterer. New York: Springer. Pp.1-32.
Martin, R., Mutchnicic, R. J., & Austin. W. T. (1990). Criminological thought: pioneers past and present.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McMains, M. J., & Mullins, W. C. (1996). Crisis negotiations: Managing critical incidents and hostage situations in law enforcement and corrections. Cincinnati, OH: Anderson Publishing Co.
Painter, S.L., & Dutton, D. G. (1985). Patterns motional bonding in battered women: Traumatic bon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8,363-375.
Pillmer, K. A. (1985).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the elderly: A discussion pap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urgeon General’s Workshop on Violence and Public Health, Leesburg, VA.
Saunders, D. (1993). Husbands who assault: Multiple profiles requiring multiple responses. In N. Z. Hilton (Eds.), Family Viol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checter, S., & Ganley, A. (1995). Understanding domestic violence. In domestic violence: A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family preservation practitioners. San Francisco: Family Violence Preservation Fund.
Schmitt, B., & Kempe, C. H. (1975). Neglect and abuse of children. In V. Vaughan & R. McKay (Eds.),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Philadelphia: W. B. Saunders.
Sherman, L. W., & Berk, R. A. (1984). The Minneapolis Domestic Violence Experiment, 1 Police Foundation Rep.
Starr, R. H., Jr. (1988). Physical abuse of children. In V. B. Van Hasselt, R. L. Morrison, A. S. Bellack, & M. Hersen (Eds.), Handbook of family violence. New York: Plenum.
Straus, M. Foreword. In R. E. Gelles (Ed.). (1974). The violent home: A study of physical aggression between husbands and wive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Straus, M.A. (1980).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causes of family violence. In M.R. Green(Ed.). Violence and the family. Boulder, CO: West view Press. Pp.7-31.
Straus, M.A. (1991). Children as witness to marital violence: A risk factor for long problems among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American men and women. Paper the Ross Roundtable on “Children and Violence”, Washington, D.C..
Sullivan, T.J. (1997).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roblems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Thompson, W.E. and Hickey, J.V.(1994). Society in Focus: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New York: Hap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
Walker, L. (1979). The battered woman.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Walker, L. E. (1994). Abused woman and survivor therapy-A practical guide for the psychotherapist.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olf, R. S. (1986). Major findings from three model projects on elder abuse. In K. A. Pillmers & R. S. Wolf (Eds.), Elder abuse; Conflict in the family. Dover, MA; Auburn House.
丁雁琪,家庭暴力者存活的代價,全國婦女人身安全會議資料,台北,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民八十九年三月七日。
王秋嵐,警察與社工員對緊急保護令聲請作業實況之初探─以台北市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民八十九年七月。
江明修,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台北,問題與研究專刊三十四卷十期,民八十四年十月。
李麗慧,關於兩個女人的變─受創婦女轉捩現象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民九十年六月。
吳素霞,家庭暴力防治網絡個別體系功能整合之探討,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九十四期,民九十年六月。
林仕宜,從公共政策理論看我國警政策略的形成─以家庭暴力防治法及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社區警政方案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十九年五月。
林淑娥,誰的最佳利益─初探台北市婚姻暴力合併兒少虐待家庭的社工處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十九年七月。
柯麗評,保護令真的保護了遭受到虐待的婦女嗎?台北,律師雜誌二四八期,民八十九年五月。
紀雅芬,婚姻暴力、依附關係、因應策略與青少年健康關係之研究,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十八年六月。
涂秀蕊等人,防治婦女婚姻暴力研究報告,台北,內政部社會司委託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執行研究,民八十四年六月。
夏以玲,家庭暴力對少年暴力犯罪行為之影響,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十八年六月。
韋愛梅,警察系統回應婚姻暴力模式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民八十七年六月。
章光明譯,以問題導向之社區警政策略處理家庭暴力之個案研究,新知譯粹第十七卷第二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民九十年六月。Rana Sampson & Michael S.Scot. (2000).Tackling Crime and Other Public-Safety: Case Studies in Problem-Solving pp.33-42.
張文釋,我國家庭暴力犯罪防治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民八十九年六月。
陳若璋,台灣婚姻暴力高危險因子之探討,社會學刊第二十一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民八十一年。
陳明志,他們的心聲─家庭暴力受虐者需要什麼幫助,台北,警友之聲第一二0期,警友之聲雜誌社,民九十年七月。
陳明志,探討警察人員處理家庭暴力事件之問題,台北,社區發展季刊九十四期,民九十年六月。
陳明志,家庭暴力防治法立法精神,台北,「清流月刊」第九卷第十一期,民九十年五月。
陳明志,親密風暴中的船錨─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成立「家庭暴力防治官」有感,台北,警光雜誌第五二八期,警光雜誌社,民八十九年七月。
陳明志,讀「親密風暴中的船錨」(To Be an Anchor in the Storm)有感,台北,警友之聲第一0八期,警友之聲雜誌社,民八十九年七月。
黃一秀,婚姻暴力之受虐婦女求助歷程之探討,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民八十九年一月。
黃元亭,不要破壞我的家─被認定為施虐父母之當事人對強制處遇介入經驗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民九十年六月。
黃富源,警察系統回應婚姻暴力的理論與實務,桃園,警政學報第二十六期,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民八十四年,59至92頁。
黃富源、陳明志,探討家庭暴力受虐者對員警處理模式之感受,台北,社區發展季刊九十四期,民九十年六月。
黃翠紋,警察在處理兒童身體虐待與疏忽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偵查策略,桃園,警學叢刊第三十卷第二期,中央警察大學,民八十八年九月。
黃翠紋,刑事司法人員在處理婚姻暴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處理策略之探討(上),桃園,警學叢刊第二十九卷第六期,中央警察大學,民八十八年五月。
黃翠紋,變遷社會中警察處理家庭暴力策略之探討,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第八十四期,民八十七年十二月。
黃翠紋,家庭暴力研究趨勢及其方法論上的一些議題,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學報第三四期,民八十八年。
黃翠紋,婚姻暴力事件中警察逮捕現行犯作為與改進策略之研究,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四期,民九十年六月。
曾慶玲,父母婚姻暴力對兒童問題行為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十七年。
葉麗娟,警察、司法系統回應婚姻暴力的現況與檢討,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民八十五年六月。
彭淑華,家庭暴力的迷思與因應,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第八十四期,民八十七年十二月。
善牧基金會,「家庭暴力社工人員訓練手冊」,台北,民八十四年。Hughes, B. The affects of domestic violence on children.1995.
鄭惠文,警察處理家庭暴力案件逮捕意願之研究─以高雄縣警察局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民九十年六月。
蔡雯瑾譯,壓力與兒童虐待,台北,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主編「受虐兒童─美國如何防治兒童虐待」民八十三年。
楊馥榮,受虐兒童及少年的因應策略與社會適應之研究,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十八年六月。
盧昱嘉,婚姻暴力被害人與加害人互動關係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民八十九年六月。
潘維剛,社會福利團體角色與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政策,台北,社區發展季刊九十四期,民九十年六月。
鄧啟明,受虐兒童後續處遇模式之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民八十九年七月。
四、政府資料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六卷第三十八期院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六卷第三十九期委員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六卷第四十期委員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六卷第四十三期委員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七卷第一期院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七卷第二期院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七卷第三十一期院會紀錄。
內政部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服務案件累計表,民八十九、民九十暨民九十一年。
內政部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與中華民國女法官協,舉辦「家庭暴力防治實務研討會─以保護令為中心」會議資料第六十頁。民八十九年十一月四日。
內政部警政署,警察機關防治家庭暴力工作手冊,民八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內政部警政署,家庭暴力防治工作擴大檢討會報會議紀錄,民八十九年。
內政部警政署,婦幼安全工作業務檢討會議資料,民九十年十月。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家庭暴力系列探討-婚姻暴力防治研討會計劃書(中英文版),民八十三年,原文引自Blumel, D. K., Gibb,G. L., Justo, B.N. & Wilson D. V.(1993). Who Pays? The Economic Cost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 research project conducted by the Interagency Research Group, for the Women’s Policy Unit, Office of the Cabinet, Queensland.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台北市警務統計年報,民九十年十月。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女警隊八十九年、九十年處理家庭暴力案件分析報告表。
台灣省社會處,「從兒童少年保護工作談如何建構家庭保護服務網站」報告,民八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
台灣世界展望會寄養服務中心,八十九年上半年度工作成果報告,台北,第二屆國際單親兒童文教論壇會議發表,民八十九年九月十九日。
法院辦理家庭暴力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一條丙,辦理民事保護令事件部分,(八八)院台廳民三字第一五四三九號發布。
五、網站資料
http://www.taiwan.yam.org.tw。林佩瑾,反婚姻暴力工作的回顧,台灣婦女資訊網專題二000年八月,
http://www.moi.gov.tw。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民九十年。
http://www.moi.gov.tw/W3/stat/內政部統計資訊網站,民九十一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富源,警察系統回應婚姻暴力的理論與實務,桃園,警政學報第二十六期,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民八十四年,59至92頁。
2. 彭淑華,家庭暴力的迷思與因應,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第八十四期,民八十七年十二月。
3. 陳明志,探討警察人員處理家庭暴力事件之問題,台北,社區發展季刊九十四期,民九十年六月。
4. 柯麗評,保護令真的保護了遭受到虐待的婦女嗎?台北,律師雜誌二四八期,民八十九年五月。
5. 黃翠紋,婚姻暴力事件中警察逮捕現行犯作為與改進策略之研究,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四期,民九十年六月。
6. 黃翠紋,變遷社會中警察處理家庭暴力策略之探討,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第八十四期,民八十七年十二月。
7. 黃翠紋,刑事司法人員在處理婚姻暴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處理策略之探討(上),桃園,警學叢刊第二十九卷第六期,中央警察大學,民八十八年五月。
8. 黃翠紋,警察在處理兒童身體虐待與疏忽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偵查策略,桃園,警學叢刊第三十卷第二期,中央警察大學,民八十八年九月。
9. 黃富源、陳明志,探討家庭暴力受虐者對員警處理模式之感受,台北,社區發展季刊九十四期,民九十年六月。
10. 吳素霞,家庭暴力防治網絡個別體系功能整合之探討,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九十四期,民九十年六月。
11. 江明修,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台北,問題與研究專刊三十四卷十期,民八十四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