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生. (2009)。〈論全國學生創意比賽所見的創意與問題〉,《節慶策劃與經營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江武昌. (1991). 光復後臺灣布袋戲的發展. 民俗曲藝, 71, 52-69.
江武昌. (1995). 臺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 一口說出千古事十指弄成百萬兵.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呂理政. (1991). 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談台灣民間信仰的幾個面相. 民俗曲藝, 69, 5-25.
林文懿. (2001),時空遞嬗中的布袋戲文化。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林裕淵. (1975). 〈風靡三百年的布袋戲〉,《遠東人(快樂家庭)》,頁12-17。臺北:遠東人雜誌社。
林新發. (2003). 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研究計畫.
吳明德. (1993). 從線上目錄的觀點談編目規則的未來. 圖書館學刊, (8 pp. 1-12)。
吳清山, & 林天祐. (2003). 創新經營. 教育資料與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
高瑞陽, 洪煜清, 蔡旺晉, 陳力豪, & 李傳房. (2006). 建立 Pili 版圖的四種構面 (二). 設計研究, (6), 53-69.
陳龍廷. (1995). 從臺灣文化生態角度來研究臺北地區布袋戲商業劇場 (1961-1971). 臺灣文獻 Taiwan Wen Hsien, 46(2).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頁239-285。
張軒豪, & 李秀珠. (2004). 本土文化產業的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 (Doctoral dissertation).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1)。100年國立故宮博物院觀眾意見調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楊宗憲. (2017). 巧宛然30週年-山頂搬戲囝仔,頁7-8。
廖俊逞. (2008). 家傳技藝+ 創新媒材 柯世宏 要為布袋戲找回觀眾. PAR 表演藝術雜誌, (191), 127-127。
謝鴻文. (2016). 二十一世紀臺灣小學戲劇教育現狀觀察 The Observ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Drama Education in Taiwanese Elementary Schools in 21st Century.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The Journal of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in Asia, 2(1).
謝依婷. (2005)。《國民小學布袋戲社團運作及教學方法之個案研究 ——以臺北市平等國小 布袋戲社團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音樂教學碩士班論文。蘇世德. (2004). 布袋戲偶的雕刻與演變.
蘇建中. (2016)。國小傳統偶劇團可持續經營發展之關鍵因素-以嘉義市志航國民小學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休閒產業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Drucker, P. F.(1986).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New York:Pan Book.
Freeman, C. (2013).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Routledge.
Gattiker, U. E.(1990),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 Sage, CA.
Thompson, V. A. (1965). Bureaucracy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