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丁秋仰(2012)。新移民子女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臺
北市。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朱鈺雲(2013)。教師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以新北市某國
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臺北市。
沈六(1991)。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水牛。
沈于嘉(2010)。網路沉迷、親子關係與道德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高年
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
學位班,臺北市。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市:五南。
但昭偉(2007)。老師該做的工作─道德教育要義的掌握。教師天地,149,43-47。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吳明隆(2010)。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3)。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李奉儒(1998)。台灣地區家庭倫理的變遷——從傳統到後現代的省思。理論與
政策,12(4),177—190。
李清榮(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進昌(2005)。員工倫理氣候認知及組織公平對員工道德行為承諾之影響-以大陸
籍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
班,彰化縣。
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
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
班,臺南市。
何薇玲(2005)。兒童發展與輔導(含諮商理論與心理治療)。臺北市:高點文化。
林煌(1991)。道德判斷與道德價值取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家民(1992)。道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 所,桃園縣。
林玉萍(2005)。國小高年級兒童情緒能力、父母管教方式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林芸醇(2010)。國小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關係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林項爵(2010)。父母教養型態、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高年級學生霸凌行為之相關
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林瑞英(2011)。國小學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屏東市。
林素玲(2012)。臺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挫折
容忍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
中市。
林心苹(2013)。國小學生父母管教方式、成就動機與學習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林芝妘(2013)。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屏東市。
邱皓政(201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
北市:五南。
施佩芳(2001)。國小學童A型行為、導師權力類型與學校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胡興(2011)。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柯維雯(2011)。教師察覺父母教養行為及其對國小教師班級經營影響之調查─以
台中市海線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孫旻儀(2005)。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行為表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桃園縣政府主計處(2013年11月14日)。所轄國民小學概況(2)。2013年11月18
日,取自:http://ebas1.ebas.gov.tw/pxweb2007P/Dialog/Statfile9C.asp?strCC=03
桃園縣教育局(2013)。桃園縣品格教育全球資訊網。2013年9月25日,取自:
http://163.30.144.100/character/
教育部(2012年7月25日)。101年度各縣市制定品德核心價值、行為準則及建
置相關網站一覽表。2013年9月25日,取自:http://ce.naer.edu.tw/news.php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青慧(2003)。家庭因素與兒童道德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北市。張鳳燕(2004)。道德發展研究與理論之進展。臺北市:心理。
張瑛昭(2006)。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生活適應、人格特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陳錦鎮(2005)。國小學生道德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陳宇徵(2011)。組織學習能力、自我效能與會計人員道德行為態度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會計所,臺中市。
陳資融(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陳淑容(2012)。國民小學教師管教方式、學童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市。
郭律吟(2008)。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童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單文經(1980)。道德判斷發展與家庭因素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奏勝(1981)。道德行為的社會學基礎。三民主義學報,5,85-105。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堅厚(2003)。人格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黃家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淑芳(2004)。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模式探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黃郁珉(2009)。國中生人格特質、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黃雯蕾(2013)。母親與教師管教類型的一致性與幼兒利社會行為之關係(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南市。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國心理學刊,28,7-28。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臺北市:五南。
廖純雅(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廖乙韓(2011)。會計人員之組織學習能力、正向心情與道德行為態度之關聯性研
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會計所,臺中市。
趙玉茹(2013)。父母教養方式與教師家長式領導對國小學童品格表現的交互作用
-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桃園
縣。
鄭百勝(1987)。國中道德判斷與父母管教態度暨人格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蔡淑桂(1991)。國小資優學生高層次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的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蔡欣虹(200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轉型領導與學童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屏東市。
蔡育庭(2010)。員工道德認知發展與道德行為關係之探討-情境因素之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領導研究所,桃園縣。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
劉益榮(2001)。商學學生個人價值觀與道德判斷及其關聯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研究所,臺中市。
劉慧慧(2002)。國中資優生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盧政吉(2002)。國小教師專業道德推理自我強度與專業道德行為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 63-86。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蘇清守(1989)。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二、 西文部分
Bandura ,A.(1971).Analysis of modeling processes . In A. Bandura(ED.) ,
Psychological modeling,78-96, Chicago : Aldine-Atherton.
Coleman,P.K.&;Karraker,K.H. (2000).Parenting self-efficacy among mothers of
school-age children:Conceptualization,measurement,andcorrelates. Family
Relations,49(1),13-24.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 E. M. Hetherington (Vol.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4th ed., pp. 1-101). New York: Wiley.
Mead, D. E.(1976).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Prove. Utah
Brigham Univ. Press.
Melby, J. N.(1993).Family context of adolescent academic comprtence.
Paper present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New Orleans, LA, March 25-28.
Michael, G.Y. &; Goldgerg, W.A. (1993).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mal, D.R. (2001). A comparison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eacher discipline
styles.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30(1),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