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6 07: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正之
研究生(外文):Chang Cheng-Chih
論文名稱:【黑洞裡的?】〜 一個負傷療癒者的內在小孩探究與療癒
論文名稱(外文):What's "inside the Black Hole": An Wounded Healer's Self-healing and Inquiry Into His Inner Child
指導教授:甯國興甯國興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丁興祥游淑瑜
口試日期:2017-01-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黑洞潛意識具象內在小孩心理能量自我敘說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4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從小,心裡有些狀況,會害怕、會沮喪,但自己並不十分清楚為什麼會這樣,惡夢等困擾仍若隱若現在求學階段,後來持續探究及療癒,27歲時竟在諮商及夢中看見心裡的被排斥及餓肚子的受傷嬰兒內在小孩的意象,也越發感覺我的痛苦原來是如此之深;「黑洞」本身是不太想被探究,所以到了50幾歲了,對「黑洞」的深入探究與療癒仍並不多。
這本論文就是繼續探究與療癒在壓抑機制的潛意識問題,而實際對我而言就是更具象的「黑洞」。
我的「黑洞」裡面,目前仍有如我夢中具象的持槍戰士、小女孩、僵屍及人生吞活羊等象徵的動力與能量,而在沙盤中具象的是埋入沙內的嬰兒、猛獸及療癒之花等象徵的感覺與能量,在心裡深層感覺、情緒與能量則有殺人、自殺、恐懼被害、瘋狂及悲傷與後悔。

論文第三章也介紹各種療癒方式帶給我的洞察與療效為何。

論文研究的發現如下:
1、發現至少分裂成三個以上的身心小我,一是「成人意識我」,第二是「壓抑者」,第三是潛意識「黑洞我」,後兩者皆充滿著攻擊能量,「黑洞」恨成人,而「壓抑者」壓住「黑洞」。
2、作者做為一個負傷的臨床心理師26年,療癒內在小孩的創傷,做了30幾年,療效仍只有接近1%;嬰兒的創傷後症候群也仍繼續存在與影響。
3、自殺及殺人能量仍較存在在丹田位置及每一個細胞內,如果未去療癒,能量並不會消失。
4、探究及療癒「黑洞」的痛苦時,所有小我的動機皆不高或在矛盾,因為進入「黑洞」非常痛苦。
5、作者覺得在療癒中用宣洩的方式療癒躺平僵屍般的「黑洞內在小孩」是比較有幫助的方式。
6、在療癒團體的活動中,「黑洞」中的哭、吼叫及憤怒等情緒及能量,也容易被其他人排斥與批評。

論文建議與我一樣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創傷者可能需花很多時間去治療,並提出可能可以進行的療癒方式跟方向。

When I was a little boy, I had quite a lot of unknown fears and often felt left in despair. During my school years, nightmares became an arbitrary guest that visited me on a irregular basis and often left me in disturbance. Though I didn’t really know what contributed to all these, my early experiences of distress and pains had led me to a continuous investigation and self-healing journey. At the age of 27, the image of a “Black hole” and that of a wounded infant in rejection and starvation appeared in my counseling sessions and then came to my dreams. I came to realize how deep my suffering were. However, the “black hole” itself had no interest in learning about itself. Not much about it have been known until my mid-fiftieth; little have been healed, either.

This self-narrative study is aimed to explore and heal what’s inside the “black hole”, i.e. issues suppressed/repressed in the Unconscious unresolved.

Images present in my “black hole” include: a warriors armed with guns, a young girl, zombie, and a person swallowing a living sheep, which symbolize dynamic and energy. On the other hand, images emerged in sand therapy include: baby buried in the sand, monster, and the flower of healing, which were the embodiment of feelings and energy. The energy of inner feelings and emotions was expressed through images such as killing, suicide, terror of being killed, and sense of craziness, grieving, and regret.

In chapter three, various healing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as well as the insights and effects they brought to me.

My self-inquiry revealed:
1. My “self” is split into more than three psychosomatic self-parts. The first self-part is the conscious, adult-self, the second is the suppressor-self, and the third is the unconscious “black hole” self.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are full of drives for aggression. Dynamics among the three can lay out as follows: the “black hole”, constrained by the suppressor-self, hates the adult-self.
2. Having a professional role as clinical psychologist for 26 years, the author has engaged himself in self-healing of his inner-child trauma. Unfortunately, the effects is still quite limited. Only less than 1% of the trauma was dealt with. The aftereffects of infantile PTSD are still present and affecting the author’s life.
3. The drive to kill the self and others are still present in every single cell of the author’s whole body, particularly around the public region (pronounced as DanTian in Chinese). Without self-healing, it will not be gone.
4. All self-parts demonstrate very little motivation and great ambivalence in exploring and healing the “black hole”, for going inside the ‘black hole’ brings a lot of pain.
5. “Catharsis” works a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for the author to heal his “inner child” inside “the black hole”, which often presents as fallen zombie.
6. The crying, screaming, anger, and other intens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within the “black hole” oftentrigger rejection and criticism in therapy and supporting groups.

The author suggests wounded individuals of all kinds invest more time in healing or treatments. Based on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possibilities for healing approaches and methods could be provided.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研究源起……………………………………………………………………………………………………………………..1

第一章:家庭及生活裡的成長經驗與過程:回溯生命的重大印象及探索 3
第一節 意識中可記得的重大印象與經驗 3
一、幼兒期 3
二、小學時期 4
三、國中時期 5
四、高中時期 6
五、重考大學與大學時期 8
第二節 痛苦浮現,探索及尋找療癒:為什麼內在是如此的痛苦 9
一、生病免役及生涯考試時期 9
二、第一個碩士班時期 9
三、臨床心理師工作時期 10
四、探索嬰兒期 10
五、胎兒期 13
第三節 尋找父母的源頭 15
一、探究父系、母系的家族歷史 15
二、探究出生前八年 16
第四節 工作與再學習 18
一、臨床心理師工作時期:工作感想 18
二、第二個碩士班時期:再學習、尋找意義 20
第五節 親人陸續過世及遺產大戰 20
一、父親過世 20
二、母親過世 22
三、父母遺產,兄弟間的大戰 23
四、與外人遺產大戰 24
五、二哥癌末病危、病逝 25
六、退休之際 25
第六節 我的情欲 26

第二章 我的身心病癥與現象 27
一、分裂 27
二、自殺自傷能量 29
三、殺人能量 29
四、惡夢及被害意念 32
五、幻聽 32
六、疑似解離或多重人格現象 33
七、憂鬱 33
八、內在身體不能給人碰 34
九、我的眼睛無法看對方的眼睛 34
十、內在小孩沒做過愛 35
十一、有時會愛上困擾多的女子 35
十二、進入創傷,非常痛苦,生不如死 35
十三、焦慮、害怕、口吃 36
十四、睡眠品質不好 36

第三章 療癒的經驗、收穫及療癒方式 37
一、學校成長團體 37
二、成長與訓練的團體 37
三、心理諮商與治療 38
四、心理劇 40
五、催眠 47
六、自拍攝影記錄 49
七、全方位呼吸法 49
八、解夢 50
九、奧修的方式 51
十、深層溝通的方式 51
十一、神秘玫瑰:哭的階段(連哭七個晚上) 52
十二、動態靜心: 57
十三、細胞記憶: 58
十四、情緒出口團體 58
十五、做沙遊、沙盤的方式(民國99.12.16) 59
十六、拙火呼吸 62
十七、原始治療 63
本章小結 63

第四章 「黑洞」訪談 65
本章小結 83

第五章 與心理治療、身心療癒理論對話及我的病因的探討 85
第一節 與心理治療及身心療癒理論對話 85
第二節 我的病因的探討 88
圖小結 89
本章小結 93

第六章 研究方法 95
第一節 質性研究 95
第二節 敘說研究—自我敘說 95
第三節 我的自我敘說的研究方式……….……………………………………..96

第七章 發現、反思與覺察及療癒等建議 97
發現 97
反思與覺察 98
療癒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1
中文部分: 101
英文部分: 102

附錄一 憂鬱療癒(約10年前筆者在衛生局雜誌寫的部分文章節錄) 103
附錄二 團療、工作坊圖畫 106
附錄三 沙遊照片(民99.12.16) 113


中文部分:
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8。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靖雯(2009)。朝向整合之路—奧修靜心歷程之轉化與療癒經驗對身心靈及生活的影響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台灣內觀中心(2017) 內觀。2017年1月1日引自
https://www.udaya.dhamma.org/zh-tw/
刘昕明(2010) 心理能量健康。四川自然教育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陳信昭(2007) 心理劇。2017年1月3日取自
http://psy.med.ncku.edu.tw/files/11-1385-15845.php?Lang=zh-tw
任林基金會(2017) 情緒出口團體。2017年1月6日取自
http://www.jenlinst.org.tw/Sys_Show.asp?AD=2,14&ID=8
邱德才(2001) 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台北:張老師文化。
呂旭立紀念基金會(2017) 全方位呼吸法。2017年1月4日引自
芮克著(1947) 內在之聲。孟祥森(1979)譯。台北:牧童。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期,261-274。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頁517-575)。台北:學富。
陳政見(2010)。淺談原始吶喊治療與方案。雲嘉特教,12,1-8。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 唐山。2017年1月9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jR9dnR&o=e0&sec=sec1&op=v&view=0-1
張亞輝(2009) 全方位呼吸法。2017年1月15日取自
http://cms.mysss.org/
楊明磊(2002)。內在小孩治療法。諮商與輔導,201,28-34。
維基百科(2017)。黨外、奧修、天興縣、知事、心理陰影、陰質、bipolar II、細胞記憶、哈利.哈洛2017年1月11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B0%E8%83%9E%E8%A8%98%E6%86%B6.et al.
國立嘉義高級職業工業學校(2017) 初工。2017年1月4日取自
http://www.cyivs.cy.edu.tw/content/index.aspx?Parser=1,4,23,22
國際奧修社區(2017) 2017年1月1日取自
http://www.osho.com/
蘇黎世榮格學院團隊(2013)。紅書場景。International Jungian Conference(國際榮格心理學會議):尋找榮格,穿越文化的疆界。台北。華人心理治療療基金會。
聖荷西華人天主堂(2017) 避靜。2017年1月3日取自http://sjccc.sjccm.com/index.php/zhtw/holy-city/articles/1342-279-about-spiritual-retreat
廖婉如(2007) 母親憂鬱及兒童虐待對學齡中期兒童外化行為的影響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謙達那(1993)。奧修傳。台北:奧修出版社。
奧修生命之道(2017)。誰在裡面、神秘玫瑰靜心、動態靜心。2017年1月16日取自https://www.oshotao.com/courses/workshops/mc/whoisin .etc.
創見堂身心靈整合中心(2017)。原始治療。2017年1月7日取自http://www.enlightcenter.com.tw/
漢語網(2017)。業種。2017年1月20日取自
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7731-575.htm
蔡榮裕(2016)。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和精神醫學的重逢和離散。台灣睡眠醫學精神醫學聯合研討會暨李宇宙醫師紀念演講會論文集。
蘇絢慧(2005)。喪慟夢~非預期喪親者夢見已故親友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釋慧能。六祖壇經。社團法人中華佛乘宗法界弘法協會2005年印行。

英文部分:
Cameron West(2000)。第一人稱複數,李永平譯。台北:希代。
Daniel Keyes(2014)。24個比利,趙丕慧譯。台北:皇冠。
Daniel Keyes(2014)。比利戰爭,趙丕慧譯。台北:皇冠。
Hannah Green。未曾許諾的玫瑰園<I Never Promised You a Rose Garden>: 一位精神病患的故事。格陵(Hannah Green)撰;符傳孝譯(1971)。台北市:志文。
Irvin D. Yalom(1991)。愛情劊子手:心理治療故事,呂建忠譯。台北:聯經。
Thomas A. Stone(1999)。用眼淚治療,羅玲妃譯。台北:平安。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