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興祥(2012)。自我敘說研究:一種另類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56,15-18。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靖雯(2009)。朝向整合之路—奧修靜心歷程之轉化與療癒經驗對身心靈及生活的影響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台灣內觀中心(2017) 內觀。2017年1月1日引自
https://www.udaya.dhamma.org/zh-tw/
刘昕明(2010) 心理能量健康。四川自然教育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陳信昭(2007) 心理劇。2017年1月3日取自
http://psy.med.ncku.edu.tw/files/11-1385-15845.php?Lang=zh-tw
任林基金會(2017) 情緒出口團體。2017年1月6日取自
http://www.jenlinst.org.tw/Sys_Show.asp?AD=2,14&ID=8
邱德才(2001) 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台北:張老師文化。
呂旭立紀念基金會(2017) 全方位呼吸法。2017年1月4日引自
芮克著(1947) 內在之聲。孟祥森(1979)譯。台北:牧童。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期,261-274。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頁517-575)。台北:學富。
陳政見(2010)。淺談原始吶喊治療與方案。雲嘉特教,12,1-8。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 唐山。2017年1月9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jR9dnR&o=e0&sec=sec1&op=v&view=0-1
張亞輝(2009) 全方位呼吸法。2017年1月15日取自
http://cms.mysss.org/
楊明磊(2002)。內在小孩治療法。諮商與輔導,201,28-34。維基百科(2017)。黨外、奧修、天興縣、知事、心理陰影、陰質、bipolar II、細胞記憶、哈利.哈洛2017年1月11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B0%E8%83%9E%E8%A8%98%E6%86%B6.et al.
國立嘉義高級職業工業學校(2017) 初工。2017年1月4日取自
http://www.cyivs.cy.edu.tw/content/index.aspx?Parser=1,4,23,22
國際奧修社區(2017) 2017年1月1日取自
http://www.osho.com/
蘇黎世榮格學院團隊(2013)。紅書場景。International Jungian Conference(國際榮格心理學會議):尋找榮格,穿越文化的疆界。台北。華人心理治療療基金會。
聖荷西華人天主堂(2017) 避靜。2017年1月3日取自http://sjccc.sjccm.com/index.php/zhtw/holy-city/articles/1342-279-about-spiritual-retreat
廖婉如(2007) 母親憂鬱及兒童虐待對學齡中期兒童外化行為的影響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謙達那(1993)。奧修傳。台北:奧修出版社。
奧修生命之道(2017)。誰在裡面、神秘玫瑰靜心、動態靜心。2017年1月16日取自https://www.oshotao.com/courses/workshops/mc/whoisin .etc.
創見堂身心靈整合中心(2017)。原始治療。2017年1月7日取自http://www.enlightcenter.com.tw/
漢語網(2017)。業種。2017年1月20日取自
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7731-575.htm
蔡榮裕(2016)。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和精神醫學的重逢和離散。台灣睡眠醫學精神醫學聯合研討會暨李宇宙醫師紀念演講會論文集。
蘇絢慧(2005)。喪慟夢~非預期喪親者夢見已故親友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釋慧能。六祖壇經。社團法人中華佛乘宗法界弘法協會2005年印行。
英文部分:
Cameron West(2000)。第一人稱複數,李永平譯。台北:希代。
Daniel Keyes(2014)。24個比利,趙丕慧譯。台北:皇冠。
Daniel Keyes(2014)。比利戰爭,趙丕慧譯。台北:皇冠。
Hannah Green。未曾許諾的玫瑰園<I Never Promised You a Rose Garden>: 一位精神病患的故事。格陵(Hannah Green)撰;符傳孝譯(1971)。台北市:志文。
Irvin D. Yalom(1991)。愛情劊子手:心理治療故事,呂建忠譯。台北:聯經。
Thomas A. Stone(1999)。用眼淚治療,羅玲妃譯。台北: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