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文獻
于躍門(2011)。認識社會企業。新社會政策雙月刊,15。
王仕圖、官有垣、陳錦棠(2016)。台灣社區型社會企業的資源動員。載於官有垣、陳錦棠、王仕圖(編),社會企業的治理:台灣與香港的比較(111~132頁)。台北:巨流。
丘昌泰、余致力、羅清俊、張四明(2001)。政策分析。台北:空大。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補助作業要點(民94年6月30日)。
行政院勞動部(2014)。《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勞動部(2014)。《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民間團體計畫作業手冊》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14)。《社會企業評估指標之研究》。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經濟部(2014)。《社會企業行動方案103-105年》。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經濟部(2016)。《社會企業行動方案104年度執行情形》。台北:行政院。
吳宗昇、周宗穎、張抒帆(2013)。公益創投的常識與探索:公益2.0案例的SROI成效評估。社區發展季刊,143。
吳定(2003)。公共政策。台北:空大。
呂朝賢(2008)。社會企業與創業精神:意義與評論。國立政治大學會學報,39,89-91。
李宜樺、吳佳餘、杜育任(2016)。用社會投資報酬(SROI)發現改變世界的力量。證券服務月刊,653。
李昀宸(2013)。社會企業績效衡量模式建立-社會價值創造觀點。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李衍儒(2009年7月)。美國、英國及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對臺灣的政策啟示。「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青年論壇」發表之論文,廈門大學。
周書毓(2005)。教育與成本效益分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1。
官有垣(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台灣地區的發展。中國非營利評論,1,146-181。
官有垣、王仕圖、陳錦棠(2013)。台灣與香港的社會企業之治理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101-2410-H-194-047-SS2),未出版。
林怡君(2007)。英國社會企業發展之研究。台灣綜合研究院社會福利研究報告。
林怡君(2008)。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限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為例。就業安全半年刊,7,63-67。
林振春(1992)。德惠法。民意月刊,169,82-101。
林晏平(2015)。社會影響力衡量方法與其商業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林淑馨(2011)。非營利組織概論。台北:巨流。
林淑馨(2013)。臺灣社會企業的現況與困境:以公益創投型社會企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43,68-77。
社企流(2014)。社企力 !:社會企業=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用愛創業,做好事又能獲利!台北:果力文化。
社會企業發展條例草案【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第13次會議(民106年5月10日)。
邱淑芬、蔡欣玲(1996)。德爾菲預測術──一種專家預測的護理研究方法。護理研究,4(1),92-98
邱顯貴、吳婉寧、鄧春梅、楊青梅、簡綺瑩、楊懿萍(2006)。非營利組織創造價值的營運與績效評估模式:平衡計分卡觀點。資訊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106-113。
柯涵儀(2014)。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成效與評鑑結果之相關性探討-──以原台南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胡哲生、陳志遠、吳秉恩(2009)。社會企業本質、任務與發展。創業管理研究,4,1-28。
徐鈞庭(2015)。社會效益如何存在?弱勢婦女創業之投資社會效益(SROI)個案研究。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學位論文。張抒凡(2013)。如何評估社會企業的績效?社會創新方案的SROI評估。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章廷文(2017)。社會環境會計:用看得見的數字,算出看不見的「社會影響力」。2017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1/3268/4591。
陳正宏(2002)。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指標之研究:以台灣300家主要基金會為例。國防管理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金貴(2001年3月)。志工組織的社會事業化。「2001志工台灣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高雄亞太公共事務論壇。
陳金貴(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19,39-51。
陳慧娟、張俊瑋(譯)(2011)。社會投資回報評估指南 (原作者:Nicholls, Neitzert, Lawlor & Goodspeed)。北京:社會資源研究所。(原著出版年:2009)
陳錦棠 (2005年11月)。香港社會企業之發展及策略分析。「發展公益事業建構和諧社會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上海復旦大學。
陳麗欣、魏希聖、王慧琦(2007)。運用德菲法建構台中市志願服務評鑑指標。朝陽學報,12,333-349。
彭開琼(2010)。桃園縣社區營造組織績效衡量之研究:平衡計分卡的觀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彭錦鵬、江瑞祥、許耿銘(2011)。非營利組織績效評量指標之建構。政治科學論叢,49,125-160。
黃上晏、潘冠妘、黃哲悠(2015)。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探討──以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例。管理資訊計算,4(2),221-234。
黃春長、高明瑞、鄭淑芳、林正挺(2016)。社會企業評估指標之研究。新北: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黃慶新(2015)。農村再生社區評鑑指標之建構。虎尾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楊君琦、郭欣怡 (2011)。社會企業組織型態與經營類型之初探,輔仁管理評論,18,53-77。
楊凱淯(2016)。社區型社會企業經營績效指標建立與績效評估-以宜蘭縣為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經營管理碩士班學位論文。劉子奇(2015)。英國社會企業之旅:以公民參與實現社會得利的經濟行動。台北:新自然主義、幸福綠光。
蔡明娟(2008)。以平衡計分卡探討非營利組織績效衡量指標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65-108。
藍婉今(2015)。非營利組織之社會效益評估──以法律扶助基金會卡債受扶助人為例。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學位論文。顏詩穎(2015)。社會效益債券之財務模型與償付機制設計──應用SROI分析。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譚穎茜(2011年10月18日)。以SIAT評估社企的效益。香港信報財經新聞。
英文參考文獻
Bull, M. (2007).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of a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performance analysis tool.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3(1), 49-66.
Darby, L., & Jenkins, H. (2006). Applying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to the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model: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n indicator set for Newport Wastesavers, Wa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33(5/6), 411-431.
Dees, J. G. (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 54-69.
Defourny, J., & Nyssens, M. (2010). Conceptions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Journal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1(1), 32-53.
Luke, B., Barraket, J., & Eversole, R. (2013). Measurement as legitimacy versus legitimacy of measur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ocial enterpris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Accounting & Management, 10(3/4), 234-258.
Meadows, M., & Pike, M. (2010). Performance management for social enterprises. 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 23(2), 127-141.
Millar, R., & Hall, K. (2013).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he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 for social enterprises i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15(6), 923-941.
The SROI Network (2012). A Guide to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2012. Haddington, East Lothian, Scotland.
Nicholls, Neitzert, Lawlor & Goodspeed (2009). A guide to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The UK Cabinet Office.
Mook, L., Chan, A., & Kershaw, D. (2015). Measuring Social Enterprise Value Creation.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26(2), 189-207.
Peredo, A. M., & Chrisman, J. J. (2006). Toward a theory of community-based enterpris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1(2), 309-328.
Rahman, M., & Hussain, M. (2012). Social business, accoun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reporting. Humanomics, 28(2), 118-132.
Rotheroe, N., & Richards, A. (2007).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and social enterprise: transparent accountabil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3(1), 31-48.
Salamon, L. M. & Associates (1999), Global Civil Society. 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Baltimore,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civil Society Studies.
Somers, A. B. (2005). Shap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for use in UK social enterprises.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1(1), 43-56.
Wolf, T. (1999).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Young, D. R. (2001).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12(2), 13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