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專書
1. 大衛.克里斯托著,宋偉航譯《語言的死亡》,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3月。
2. 方耀乾主編《台語文學史書寫理論佮實踐》,高雄市:台文戰線雜誌社,2009年10月。
3.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4. 王希杰、季世昌編《修辭文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
5. 白萩《現代詩散論》,台北:三民書局,1972年。
6. 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市:桂冠出版社,2001年。
7.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店,1974年。
8.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台北市:頂淵出版社,2001年。
9.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0年
10.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
11. 吳晟《吾鄉印象》,台北市:洪範出版社,1985年。
12. 呂建忠、李奭學譯《近代西洋文學》,台北市:書林出版社,1980年。
13. 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七─文學論述卷4》,彰化縣: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
14. 李若鶯《現代詩修辭運用析探》,台南市:火鳥出版社,2002。
15. 李勤岸《一等國民三字經》,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7年11月。
16.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玉山社,1999年10月。
17. 李靜玫《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新文化雜誌研究─以新文化運動及台語文學、政治文學論述為探討主軸(1986.6-1990.12)》,台北市:國立編譯館,2008年7月。
18.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市:鷹漢文化,2004年6月。
19. 林文昌《色彩計畫》,台北:藝術圖書,1988年。
20. 林文欽《現代詩教學鑑賞研究》,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2年。
21. 林央敏〈多語國的語言政策〉,《語言文化與民族國家》,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8年10月。
22. 林央敏《一葉詩》,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7年2月。
23. 林央敏《台語文化釘根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10月。
24. 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年3月。
25. 林央敏《台灣人的蓮花再生》,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8年8月。
26. 林央敏《希望的世紀》,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5年1月。
27. 林央敏《林央敏台語文學選》,台南市:金安出版社,2001年8月。
28. 林央敏《故鄉台灣的情歌》,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11月。
29. 林央敏《寒星照孤影》,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年3月。
30. 林央敏《蔣總統萬歲了》,台北市: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1. 林央敏《駛向台灣の航路》,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5年5月。
32. 林正三《台灣古典詩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33. 林明德主編《台灣新詩研究-中生代詩家論》,台北:五南圖書,2007年2月。
34.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8月。
35. 林慶勳〈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1年。
36. 武占坤編《常用辭格通論》,河北省:河北教育出版,1990年。
37. 施正鋒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年。
38. 胡民祥《茉莉鄉紀事》,台南市: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7月。
39. 張默《台灣現代詩編目(1949-1995)修訂篇》,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6年1月。
40. 莫渝 編《林央敏集》,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0年4月。
41. 陳明仁等著《油桐花若開》,高雄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8月。
42.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5年。
43. 琦君《琦君讀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87年。
44.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市:巨流出版社,1976年。
45.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9月。
46.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1992年6月。
47.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2000年。
48. 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49. 楊允言、蔣為文等合著《台語這條路─台文工作者訪談錄》,台北市:台笠出版社,1995年。
50. 楊允言等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匯編》,台北縣:國史館,2008年3月。
51. 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52.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
53.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中市:自立晚報社,1990年。
54.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6月。
55. 臧克家《學詩斷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2年。
56. 鄭良偉、謝淑娟《台灣福建話的語音節構與標音法》,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57. 鄭良偉《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台北市:自立出版社,1990年。
58. 鄭炯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刊評論選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89年。
59.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6月。
60.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台北市:書林出版社,1993年。
二、 期刊論文
1. 方耀乾〈一粒不斷超越自我的文學良心─林央敏專訪〉,《菅芒花詩刊》革新第3期,台南市:菅芒花台語文學會,2004年4月。
2. 宋澤萊〈評陳金順的<珊瑚潭之戀>〉,《台文戰線》第2號,台南縣:台文戰線社,2006年4月。
3. 李旺台〈詩與現實〉,《笠》120 期,台北市:笠詩社,1984年4月。
4. 周華斌「番薯詩社」佮《番薯詩刊》初探,《海翁臺語文學》第58期,台南市: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5. 林央敏〈台文戰線發刊詞〉,《台文戰線》創刊號,台南縣:台文戰線社,2005年12月。
6. 林央敏〈台文戰線需要你鬥ging/king─給疼惜台語文的朋友〉,《台文戰線》,第4號,2006年10月。
7. 林央敏〈台語文推展協會章程〉,《茄冬台文月刊》第1期,台北市:台語文推展協會,1995年5月。
8. 林央敏〈釘根台語─愛有的認知佮行動〉,《茄冬台文月刊》第2期,台北市:台語文推展協會,1998年10月。
9. 林宗源〈按我的經驗講寡戰後台語詩的狀況〉,《蕃薯詩刊》第3期,台南市:台笠出版社,1992年10月。
10. 林香薇〈論宋澤萊台語詩《一支煎匙》的用字與用詞〉,《師大學報》48卷第2期,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2003年。
11. 林香薇〈論路寒袖臺語詩《春天个花蕊》的用韻與用字〉,《師大學報》53卷1期,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2008年。
12. 姚榮松〈閩南語書面語的漢字規範〉,《教學與研究》12期,台北市:台灣師大文學院,1990年。13. 施俊州〈運動kap創作並進,台語共美學合一─台語文學ê邊緣戰鬥(下)〉,《台灣文學館通訊》第19期,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5月。
14. 洪惟仁〈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語文研究》第5卷第1期,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5. 胡長松〈當前台語情詩的新境地〉,《台灣e文藝》第4期,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11月。
16. 胡萬川〈民間文學口傳性特質之研究─以台灣民間文學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1期,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10年10月。
17. 孫嘉鴻〈詩精采詩說與中國諷諫傳統〉,《嘉南學報》第30期,2004年12月。
18. 梁德林〈古代詩歌中的「風」意象〉,《社會科學輯刊》1996年第2期,總第103期,遼寧省瀋陽市:遼寧省社會科學院,1996年。
19. 陳玉玲〈二二八的新詩世界〉,《中外文學》第27卷第1期,台北市:中外文學月刊社,1998年6月。20. 陳啟佑〈新詩緩慢節奏的形成因素〉,《中外文學》第7卷第1期,臺北市:中外文學月刊社,1978年6月。21. 陳瀅州〈一直存在的台灣鄉愁─鄉愁詩在台灣發展脈絡之初步探討〉,《台灣文學館通訊》第3期,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4年3月。
22. 黃武忠〈戰後「台語詩」的寫作意義與台語應用分析─以林宗源、向陽為例說明〉,《台灣史料研究》第23期,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8月。
23. 楊秀芳〈閩南語書寫問題平議〉,《大陸雜誌》90卷1期,台北市:大陸雜誌出版社,1995年。24. 路寒袖〈詩與歌的區隔與重疊〉,《台灣詩學》第3期,台北市: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2004年6月。
25. 趙天儀〈「詩與現實─課題與實踐」北部座談會紀錄〉,《笠》第120期,台北市:笠詩社,1984年4月。26. 鄭永熏〈文化霸權(優勢)運作對工業設計教育核心課程中師生教學互動影響之研究〉,《設計學報》第8卷第2期,台北市: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2003年9月。27. 蕭瑞紅〈故鄉〉,《悅讀大台中》11月號,台中市:台中市政府新聞局,2011年11月1日。
28. 賴錫三〈〈桃花源記并詩〉的神話、心理學詮釋─陶淵明的道家式「樂園」新探〉,《中國文學研究集刊》第32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2008年3月。
29. 嚴平〈論新詩的詩行性能〉,《瓊州大學學報》第10卷第1期,瓊州五指山市:瓊州大學學報編輯部,2003年2月。
三、 學位論文
1. 方耀乾〈uì邊緣kà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2. 王明月《林央敏鄉土關懷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0月。3. 呂焜霖《戰後台語歌詩的成因與發展─兼論向陽與路寒袖的創作》,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4. 林于弘《解嚴後台灣新詩現象析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5. 林瑞淩《本土雜誌漢字使用研究》,彰師大國文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6. 林銘亮《諷刺與諧擬——論張大春小說中的諷喻主體》,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7. 林德俊《台灣網路詩社區的結構模式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年5月。8. 孫藝泉《童詩意象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2月。9. 徐秀如《李勤岸及其台語詩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10. 徐雪櫻《臺灣童詩的自然意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11. 陳尹茹《標點符號轉化為視覺設計表現元素之應用》,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2. 陳素經《台語詩的文學技巧佮語言風格研究-以《台語詩一世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3. 陳修齊《研究台灣文學的史觀探討─以「寫實主義史觀」為中心的檢討》,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4. 黃惠芳《東坡詞夢意象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15. 蔡孟真《岩上現實主義詩風研究─以《台灣瓦》、《更換年代》、《針孔世界》、《漂流木》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16. 蔡旻欣《欣焉嚮往─在水佳人》,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17. 謝永珍《詩歌意象教學析論──以現行高中國文課文為考察範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8. 謝美鈴《日治時期台語創作歌謠的修辭美學》,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19. 謝麗君《戰後台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1945-1997)》,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0. 關向君《「番薯詩社」與「菅芒花台語文學會」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11月。四、 研討會論文
1. 丁鳳珍〈Àn 陸地siû 向海洋,ùi 蕃薯t¡g 做海翁Lí Khîn-höa° 李勤岸台語詩ê「台灣」意象探討〉,《2006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詩歌kap 土地ê對話》,臺南市 : 開朗雜誌事業公司,2006年10月。
2. 方耀乾〈叫你一聲Koh一聲:試論林央敏的台語文學史建構初探〉,《2005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2月。
3. 方耀乾〈南方文藝復興─論戰後「鹽分地帶」臺語文學的形成佮發展〉,《2011鹽分地帶文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9月。
4. 林央敏〈古今台語情詩的類型分析〉,《語文學習者的研究與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縣:南台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5年12月。
5. 楊秀芳〈閩南語文字化問題〉,《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編印,1997年。
6. 廖瑞銘〈詩‧故鄉‧台語歌─黃勁連e文學世界〉,《2006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詩歌kap 土地ê對話》,臺南市 : 開朗雜誌事業公司,2006年10月。
7. 臧汀生〈現階段台灣鄉土語文教學用字對策的管見〉,收錄於《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中山大學,2002年4月。
8. 鍾榮富〈台灣語言政策與實際語用的現況〉,收錄於張維安編:《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年11月。
五、 網路資源
1.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黃昏意象群〉,參考自靜心齋:http://www.jingxinzhai.cn/NewsShow.asp?id=23037,2012年3月引用。
2. 〈台灣閩南語漢字之使用規則〉,參考自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及其發音學習網:http://www.ntcu.edu.tw/tailo/guide.htm, 2012年2月引用。
3. 〈懷念消失中的價值〉,參考自蘋果日報蘋論: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317/34095917,2012年3月引用。
4. 宋澤萊〈評林央敏的〈嘸通嫌台灣〉〉,參考自台灣文學部落格: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110&;classify_id=6,2012年3月引用。
5. 宋澤萊〈評陳金順的〈開置街頭的含笑花〉及林央敏的〈蓮花火穎〉〉,參考自春天e霧部落格:http://mypaper.pchome.com.tw/19660329/post/1272583736,2012年3月引用。
6. 林央敏〈女奴〉,參考自林央敏文學田園: http://blog.yam.com/tw_poem/article/5293400,2013年1月引用。
7. 林央敏〈台語詩的旋律與諧音(上)─台語聲調的音階及特色〉,參考自台灣文學部落格: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731,2012年4月引用。
8. 林央敏〈台語詩的節奏源遠流長(上)——漢語音步與節奏模型〉,參考自台灣文學部落格: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490,2012年4月引用。
9. 林央敏〈回到根的所在〉,參考自台灣文學部落格,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2651,2012年3月引用。
10. 林央敏〈林央敏年表(1)1955-1985〉,參考自林央敏文學田園: http://blog.yam.com/tw_poem/article/5441222.html,2012年2月引用。
11. 林淇瀁〈八○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參考自向陽工坊,http://tea.ntue.edu.tw/~xiangyang/chiyang/tailit1.htm,2012年3月引用。
12. 林慶勳〈台語文可能標準化嗎?〉,參考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20/today-article1.htm,2012年4月引用。
13. 黃建銘〈正視母語消逝的危機:本土語言政策的回顧與前瞻〉,發表於臺灣政治學會主辦「動盪年代中的政治學: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http://tpsa.hcu.edu.tw/ezcatfiles/b083/img/img/1184/D5-3.pdf,頁2,2012年2月引用。
14. 趙文榮〈我讀《故鄉台灣的情歌》一書有感〉,《書評》雙月刊57期,國立台中圖書館,2002年,參考自http://www.ntl.gov.tw/Publish_List.asp?CatID=5027,2012年3月引用。
15. 蔡振南〈花若離枝〉,參考自台語與佛典:http://yifertw.blogspot.tw/2009/02/blog-post_6791.html,2013年3月引用。
16. 鄭慧如〈狂戀福爾摩沙(上篇)─詩社‧詩選與族群認同〉,參考自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http://dcc.ndhu.edu.tw/poemroad/jeng-hueiru/2005/11/14/%E7%8B%82%E6%88%80%E7%A6%8F%E7%88%BE%E6%91%A9%E6%B2%99%EF%BC%88%E4%B8%8A%E7%AF%87%EF%BC%89/,2012年4月引用。
17. 鄭慧如〈狂戀福爾摩沙(下篇)─詩社‧詩選與族群認同〉,參考自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http://dcc.ndhu.edu.tw/poemroad/jeng-hueiru/2005/11/14/%e7%8b%82%e6%88%80%e7%a6%8f%e7%88%be%e6%91%a9%e6%b2%99%ef%bc%88%e4%b8%8b%ef%bc%89/,2012年4月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