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1 0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閔淳
研究生(外文):HSU,MIN,CHUN
論文名稱:變易之外──論張愛玲《雷峰塔》、《易經》、《小團圓》中的「母女」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Beyond the change─the discussion of 〝Mother-daughter 〞 relationship of The Fall of the Pagoda,The Book of Change,and Little Reunion of Eileen Chang
指導教授:周芬伶周芬伶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芳明李欣倫
口試日期:2018-01-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雷峰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易經》: (The Book of Change)《小團圓》母女關係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母性空間(chora)
外文關鍵詞:The Fall of the Pagoda、The Book of Change、Little Reunion、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Julia Kristeva、chor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2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張愛玲的晚期自傳小說《雷峰塔》、《易經》、《小團圓》,前兩者本為一長篇取名為「易經」,後才一分為二成為上下兩本書,「易經」張愛玲取其「易」字,是為「變易」之意,其中最大之易為母女關係的崩毀,然而「變易」之外亦產生諸多人與人之間「交易」、「金錢」的關係,這幾個關鍵字除了是纏繞張愛玲一生的主題,亦是本文關注所在。《雷峰塔》、《易經》、《小團圓》是張愛玲一生反覆書寫的主題,從最早1938年的〈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到1944年的〈私語〉、〈燼餘錄〉,到1957年的《雷峰塔》、《易經》,一直到1975年的《小團圓》,文本從散文到小說之間,有不同的轉變。本文雖以「母女」關係為主軸,討論文本內容,但由於文本之間的轉變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因此本文亦嘗試爬梳上述文本之間的差異。而文本內容聚焦的母女關係,是許多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主題,本文的「母女」關係之所以加上上引號下引號,因為本文的「母」女關係亦是茱莉亞·克莉斯蒂娃理論中「母性空間」的概念,筆者試圖在此理論的輔佐下,深入僅是生理母親與子女間的關係,去探討「母性空間」對張愛玲與其創作造成的影響。
The Fall of the Pagoda, The Book of Change, and Little Reunion were the novels written by Mrs. Eileen Chang in her late period. The first two novels were originally come from one article, named The Book of Change, which was divided into two books subsequently due to its great length. For The Book of Change, Eileen Chang took the word “change” to indicate someone or something was varying, and the most severe change was the breakdow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 However, beyond the change, there were still many kind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such as trade and money, and these keywords were not only the topics that impacted on Eileen Chang’s life, but also the focal points of this article. The Fall of the Pagoda, The Book of Change, and Little Reunion were the topics that Eileen Chang devoted to in her whole life. From the earliest text 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 in 1938 to the texts Whisper, Ashes in 1944, The Fall of the Pagoda, The Book of Change in 1957, and Little Reunion in 1975, there was a different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text type was changed from prose to novel. Although we used the “mother and daughter” relationship as the main point in this article to discuss the contents of the texts above,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texts was too important to be ignored. As the results, we tried to organ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exts. The mother and daughter relationship which was focused in these texts was a common topic in many literary works. The reason why we used quotation marks for “mother and daughter” relationship was because it was also the concept of “chora” in Julia Kristeva’s theory. In the evidence of this theory, we tried to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and then study how “chora” made influence on Eileen Chang and her creations.

目錄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2
第二節、文獻回顧 5
第三節、英文問題、自傳小說的「真實」疑慮 14
第二章 、迴旋衍生──散文到小說的變易 17
第一節〈私語〉與《雷峰塔》 18
一、東方主義?迎合西方? 18
二、孔教中國的建構? 31
三、〈私語〉和《雷峰塔》中的母親 34
第二節〈燼餘錄〉與《易經》 38
一、最大之「易」──母女關係的崩解 38
二、戰爭故事 44
第三章、光譜的兩極──《雷峰塔》、《易經》中亮色與冷色的母親 47
第一節 怪奇童年──交易的愛 47
第二節 新世界的光?──母親的西方影響 49
第三節 母親像月亮一樣?──疏離的母女關係 54
第四章、吸引與推拒的漩渦──從賤斥理論看張愛玲與父母的關係 63
第一節 父與母的倒置──賤斥了誰? 63
第二節 變易與交易──對母親的幻滅 68
第三節 遺忘與轟雷──在邊界書寫 77
第五章、夢裡才有團圓──「母女」關係之其後 87
第一節《小團圓》與《雷峰塔》、《易經》的比較 88
一、從順時到跳接──敘事結構比較 88
二、老陽光與金樹木──調性比較 91
第二節《小團圓》中的「母女」關係 98
一、不散的魘──母親的金錢與監看 98
二、變易的起點與其後 104
三、自曝之書──對象徵世界的回擊 109
六、結論 111
一、無「東方主義」 111
二、「真實」之書 112
三、缺失「母性空間」 113
四、交易來自變易 115
五、總結與未來展望 116
附錄 118
張愛玲年表 118
參考文獻 145
一、 期刊書報 145
二、專書 146
二、 學位論文 147


參考文獻

一、期刊書報

(依筆畫排序)
王幼華,〈偽母親的災難──張愛玲的人生顛躓與怨毒修辭〉,《連大學報》,第十卷第一期,民國一o二年六月
王德威、王宇平譯,〈雷峰塔下的張愛玲〉:《雷峰塔》、《易經》,與「迴旋」和「衍生」的美學〉,《現代中文學刊》,第六期,2010年
石曉楓,〈隔絕的身體/性/愛──從《小團圓》中的九莉談起〉,第三十七期,2012年6月
李癸雲,〈以父之言,溯母之源:論彤雅立詩作的邊境書寫〉,《台灣詩學》,第二十號,2012年11月
李黎,〈翻來覆去──雷峰塔對照記〉,《中國時報》(台北市),2010年6月
周芬伶,〈風流之罪三讀《小團圓》〉,《聯合文學》,294期4月號,2009
郝譽翔,〈繁華落盡見真醇讀張愛玲《雷峰塔》〉,《文訊》,302期,2010年
高全之,〈懺悔與虛實《小團圓》的一種讀法〉,《文訊》,289期11月,2009
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勳,〈心不在焉的母親與家庭親密關係想像──動漫與文學作品中的「死媽媽」〉,《中外文學》,第四十三卷,第三期,2014年9月,
蔡秀枝,〈克莉絲特娃對母子關係中「陰性」空間的看法〉,《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九期
鍾曉陽,〈萬轉千迴看《小團圓》記(一)〉,《印刻雜誌》第陸卷第伍期,2010
蘇偉貞,〈私語雷峰塔:張愛玲的家庭劇場及家庭運動〉,《淡江中文學報》,第二十七期,2012年12月


二、專書
張愛玲,〈年輕的時候〉,《張愛玲小說集》,台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民國八十年五月第卅六版
張愛玲,《小團圓》,台北市:皇冠出版社,2009年3月
張愛玲,《半生緣》,台北市:皇冠出版社,1997年3月十三刷
張愛玲,《易經》,台北市:皇冠出版社,2016年3月
張愛玲,《流言》,台北市:皇冠文學出版,1993年5月
張愛玲,《紅樓夢魘》,台北市:皇冠出版社,2015年3月
張愛玲,《張看》,台北市:皇冠出版社,民國65年5月
張愛玲,《惘然紀》,台北市:皇冠出版社,2010年4月
張愛玲,《惘然紀》,台北市:皇冠出版社,2010年4月
張愛玲,《雷峰塔》,台北市:皇冠出版社,2013年4月
張愛玲,《餘韻》,台北市:皇冠出版社,1987年七月
巴舍拉,《空間詩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05年
王一心,《小團圓對照記》,北京市:文匯出版社,2009年11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12年11月二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北京市:三聯書店,1998年9月
王德威主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平鑫濤發行《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市:皇冠出版社,1997年八月
宋明煒,《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台北市:業強出版社,1996年12月
汪民安,《現代性》,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初版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北京市: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五月初版
胡曉貞,《才女徹夜未眠》,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年
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86年三月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增訂新二版
唐文標編《張愛玲卷》,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84年9月
夏志清,《張愛玲寫給我的信件》,武漢:長江藝文出版社,2014年7月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恐怖的力量》,台北縣:桂冠出版社,2003年
高全之,《張愛玲學》,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8年10月
張子靜(資料提供)、季季(整理撰寫),《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年初版
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著、宋以朗主編,《張愛玲私語錄》,台北市:皇冠出版社,2010初版
陳子善,《記憶張愛玲》,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3月
楊昌年,《張愛玲小說評析:百年僅見一星明》,台北市:致知學術出版,2013年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依筆畫排序)

二、學位論文
林淑珠的,《張愛玲《雷峰塔》《易經》小說之研究》,台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韻潔,〈「潮流之外」:論張愛玲的小說理論及其文本之現代性反思〉,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依筆畫排序)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