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2: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丁肇琳
研究生(外文):Chao-Lin Ting
論文名稱:基隆港發展自由貿易港區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Keelung Harbour Development Free Trade Port Zone
指導教授:崔延紘崔延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n-Horng Tsu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商船學系所
學門:運輸服務學門
學類:航海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自由貿易港區港埠物流
外文關鍵詞:Free Trade Port ZonePort Logis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15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基隆港為台灣北部的國際商港,有良好的港灣建設,是台灣地區消費人口數最多、消費能力最強的區域,擁有全台灣百分之五十二貨源,港區直接連接國道一及三號,聯外交通便利。位居歐美、東北亞與東南亞之海運要道上,為近洋航線主要靠泊港及遠洋航線轉運港。發展自由貿易港符合企業全球運籌管理模式,可提昇台灣國際競爭力,及活絡港口營運效益,避免被亞太鄰近國家積極設置自由貿易港區而被邊緣化,並進一步促進產業「深耕台灣,佈局全球」。
基隆港自由貿易港區於民國93年9月30日正式獲得交通部發給營運許可,是台灣首座自由貿易港區。範圍包括二區域,區域一為西十一號至三十三號碼頭前後線約五十三餘公頃土地;區域二為東六至東二十二號碼頭前後線約十四餘公頃,共約六十七公頃的土地。在國際貿易全球化、自由化發展的趨勢下,港埠的服務功能也將邁入新的里程碑。
從文獻探討及次級資料的蒐集與各國發展經驗可知,未來自由貿易港區的發展與競爭,仍須靠優良的港埠行銷策略及高水準的港埠物流服務品質,以吸引廠商進駐、航商彎靠。而船舶大型化之趨勢,電子資訊系統EDI之運用行政便捷化等,都連帶使港埠發展受到深遠的影響。
據交通部預估基隆港自由貿易港區完全營運後約可增加近七億台幣之產值,可直接創造350個就業機會,間接創造2,100個就業機會,屆時將對地方就業及相關產業帶來相當正面效益,共創基隆港、市之繁榮新貌。
The harbour of Keelung is not only the mo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port of the north of Taiwan, but also is the best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harbour. What’s more, it own the strongest area of consuming capacity and consumption population in Taiwan. Surprisingly, it has occupied the whole52 % Taiwanese source of goods. In the transportion system, it directly links the national high way No. one and three together. So it is very convenient for itself to connect the other cities. In fact, the harbour of Keelung lies between the sea transportation thoroughfares of America and Europe and Northeast, Southern Asia. It actual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hich is the port of transshipment of oceangoing route mainly for the near foreign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whole world of enterprise and plans strategies for the management style. The government must develop the harbour of Keelung to be the free trade port zone so that it can promote Taiw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activate port operation benefits quickly. In the end,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Taiwan will entirely avoid being destroyed by the Asian-pacific area countries set up free trade harbours. However, the industrial depth plough in Taiwan and the whole world of overall arrangement further will come true in the future.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TC) permitted the harbour of Keelung to be the free trade port zone which the first free trade port zone of Taiwan on September 30th, the 93rd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free trade port zone of Keelung consists of the two main areas that are available about 67 hectares of total land. The first area which is from No.11 to No.33west quay is about 53 hectares. The second area which is from No. 6 to No.22 eastquay is about 14 hectares.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glob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development trend,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port will enter into a new milestone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collection of the latest documents and the past experi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free trade port zone entirely depends on the best Marketing policy of the high level port logistics and the quality of service of the efficient port so that the manufacturers and the boat trade will completely be attrac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trend of the shipping maximiz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 EDI will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ort.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TC) truely predicts that the free trade port of zone of Keelung will increase the output value of 700 million Taiwan dollars and directly creat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employment over 350.(indirectly 2100) What’s more, the prosperous future of the harbour of Keelung will create positive benefits in the employment of locate area and lots of relevant industries together.
目 錄
摘要………………………………………………………………………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7
第五節 研究流程 ………………………………………………… 8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9
第一節 自由貿易港區之由來與定義 …………………………… 9
第二節 港埠物流之定義與服務功能趨勢……………………… 22
第三節 港埠競爭力與競爭策略………………………………… 32
第三章 相關國家地區自由貿易港區作法之探討…………………. 40
第一節 香港…………………………………………………….… 40
第二節 新加坡……………………………………………………. 47
第三節 上海港………………………………………………….… 54
第四節 釜山港………………………………………………….… 61
第五節 荷蘭………………………………………………………..66
第六節 綜合分析…………………………………………………..73
第四章 基隆自由貿易港區發展現况與港埠物流………………….77
第一節 基隆港環境現况分析……………………………………..77
第二節 基隆自由貿易港區與國際港埠物流……………….…….89
第三節 基隆自由貿易港區招商及未來經營特色……………..…95
第四節 基隆港發展自由貿易港區之效益………………………103
第五章 基隆港發展自由貿易港區SWOT之分析………………. 108
第一節 SWOT分析法之探討…………………………………….108
第二節 SWOT分析策略於基隆港之應用……………………….10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結論………………………………………………………116
第二節 建議………………………………………………………117
參考文獻………………………………………………………………118
附錄一 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124
附錄二 自由貿易港區申請設置辦法………………………………135
附錄三 自由貿易港區貨物通關管理辦法…………………………142
參考文獻
一、書籍(按姓名筆劃)
1.方至民(2002),「企業競爭優勢」,台北: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2.王鐘雄(2002),「港務管理概要」。民國91年2月,第6版,基隆:基隆港務局。
3.交通部(2003),「交通政策白皮書-運輸」。台北:交通部。
4.何俊輝、謝慧娟,「2002 物流年鑑-全球運籌發展計畫實施現況與未來發展」。
5.周和平(2003),「港埠物流」,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運研究中心。
6.周和平(2004),「海運政策參考文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商船學系港埠物流暨貨物作業研究室。
7.林光(1997),「海運學」,台北,華泰書局。
8.波特(Michael E. Porter)(1996),「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李明軒、邱如美合譯)。台北:天下文化。
9.波特(Michael E. Porter)(2001),「競爭論(On Competition)」(高登第、李明軒合譯)。台北:天下文化。
10.高希均、石滋宜合著(1996),「競爭力手冊」台北:天下文化。
11.崔延紘(2002),「海洋運輸學」,民國91年9月,第3版,台北:國立編譯館。
12.崔延紘(2004),「港埠物流管理專論」,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商船學系海洋運輸研究室。
13.郭石盾(2001),「港埠經營與管理」台南:復文書局。
14.當代香港航運(2002),「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編委會編」,大連。(大陸)
15.鄒俊善(1997),「現代港口經濟學」,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大陸)
16.蘇雄義(2000),「物流與運籌管理」,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二、自由貿易港區相關說明研討會
1.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2004),「基隆自由貿易港區商機論壇」。
基隆港務局局長王鐘雄,主講基隆港境外航運中心之商機。
基隆關稅局組長饒平主談自由貿易港區的自主管理。
關貿網路公司總經理陳振楠,講題是資訊流如何運用於運籌業。
2.基隆港務局(2004),「基隆港自由貿易港區簡介暨外港區招商說明會」,第一次93年6月14日。
3.基隆港務局(2004)「基隆港自由貿易港區簡介暨外港區招商說明會」,第二次說明會93年9月22日。
4.台灣國際物流協會(2004)93年3月24日第二次研討會。
5.國立海洋大學(2005)「陽明講座」國際航運發展趨勢,94年3月9日邀請陽明海運董事長盧峰海先生主講。
三、期刊
1.王鐘雄(2002),「基隆港外港區設置物流專區之研究」,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199期,民國91年7月。
2.王鐘雄(2002),「基隆港設置自由貿易港區之探討」。
3.王鐘雄(2003),「台灣地區國際商港發展轉口櫃與海上轉運櫃之研究-以基隆港為例」,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211期,民國92年7月。
4.王鐘雄(2003),「國際港口營運功能之發展」,中華民國海運月刊,第211 期,民國92年7月。
5.王鐘雄(2004),基隆港務局93年局長施政談話報告。
6.王鐘雄、曹至宏(2004),考察國外港埠營運設施及發展趨勢出國報告。
7.王鐘雄、陳榮聰(2003),考察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港埠發展出國報告書。
8.交通部(2004)交通政策白皮書一運輸,台北,交通部。
9.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9),「亞太地區國際港埠競爭力分析與趨勢研判」,台北。
10.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營運總部計劃影響評估報告」 2003年3月。
11.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各國自由貿易港區資料彙整」。
12.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
1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我國自由貿易港區之規劃及相關國家作法研析」。
14.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法協中心91年度委託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公司之「自由貿易港區運作業務之探討-以荷蘭、新加坡及香港為例」研究報告。
15.何美玥(2002),「開啟台灣自由貿易港區之新局勢」。
16.李國良、黃文吉、郭旻鑫(2002),「台灣地區發展物流中心競爭環境分析」,經社法制論叢,第29期。
17.周建張(2002),「 國內設置自由貿易區的探討」,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8卷第1期。
18.林光、周淑敏(2002),「航運業之全球物流發展及探討」,航運季刊,第11卷第1期。
19.林清發(2002),「從全球運籌談貨櫃運輸之發展」,海運月刊,第10期。
20.倪安順(1999),「台灣地區國際商港埠長期發展趨勢與策略之研究」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21.徐子光(1997),「WEF 國家競爭力評估方法之研析」,台灣經濟月刊,台北:經濟部。
22.基隆港務局(2003),「基隆港整體規劃及未來發展計劃(91年至95年),2003年7月。
23.張璠(2003),「設置自由貿易港區促進經濟發展之探討」,經濟部「經濟形勢暨評論」季刊第九卷第一期。
24.梁金樹、倪安順合著(1998),「港埠競爭力績效評比之研究」,海運研究學刊,第6期。
25.陳春益、林正章、呂錦山(1999),「發展高雄港為國際物流中心委託調查分析」,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民國88年。
26.陳榮聰(2004),「中國航運二00四-開拓中國海運市場與商討港口發展策略研討會」出國報告書。
27.黃文吉(2001),基隆港區開辦物流業務行動計劃及運量之開發與分析,國立海洋大學港埠與物流規劃研究室,民國90年。
28.歐陽餘慶等著(2000),「亞太地區國際港埠競爭力分析與趨勢研判」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29.魯炳炎(2003),「我國設立自由貿易港區之評議」,高雄港月刊,201期。高雄港務局。
30.東華大學(2003),基隆自由貿易港區設置可行性研究暨申設行動計劃期未研究報告,基隆港務局。
四、論文
1.王昭傑(2001),高雄港發展國際物流營運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第七屆碩士論文。
2.辛玉蘭(2001),「區域性海運港口營運績效與港市組織制度評估:以高雄港市為例」。
3.徐承義(2003),「台灣地區國際港埠發展國際物流策略之研一以基隆港為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工程碩士論文。
4.張徐錫(2001),「東亞地區主要貨櫃港 SWOT 分析量化模型構建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5.張雅富(2002),「台灣國際港埠多角化經營規劃之相關因素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輸與倉儲營運系碩士論文。
6.陳梅芬(2001),「基隆港港埠發展策略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7.陳榮信(2003),「高雄港務局推動自由貿易港區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8.偉源(2001),「台灣地區港埠發展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碩士論文。
9.農用新(2003),「港埠競爭力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0.趙先之(2001),「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鄭淑惠(2002),「港埠經營策略之探討-以新加坡港務集團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鄧素秋(2004),「實施自由貿易港區對高雄港競爭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五、網站及媒體資源
1.上海外高橋保稅區,http://www.china-ftz.com/Index/Logon.jser。
2.中華日報航運電子報, http://www.cdnsp.com.tw/main.htm。
3.中華民國運輸學會,http://www.cit.org.tw/discuss/r39-1.pdf。
4.台灣新經濟網站,http://www.cedi.cepd.gov.tw/。
5.交通部網站資料,http://www.motc.gov.tw。
6.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7.亞太營運中心全球資訊網,http://www.aproc.gov.tw/。
8.香港,http://www.mardep.gov.hk/。
9.財政部關稅總局網站資料,http://www.dgoc.gov.tw。
10.釜山海上水產廰,http://www.pusan.momaf.go.kr/。
11.高雄港務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khb.gov.tw/。
12.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13.基隆港務局網站資料,http://www.klhb.gov.tw/
14.鹿特丹港,http://www.portofrotterdam.com/。
15.新加坡港,http://www.internationalpsa.com/。
16.經建會法協中心,http://www,ind.ch。
17.經建會網站資料,http://www.cepd.gov.tw。
18.經濟部網站資料,http://www.moea.gov.tw。
19.新華網上海頻道記者馮亦珍2005年1月12日報道
20.http://www.jus.uio.no/lm/wta.1994/toc.html
六、外文部份
1.Barney,J.B(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vol,17
2.Branch,Alan E(1998) Maritime Economic-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third edition, Stanley Thornes, UK.
3.Costas Th .Grammenos (2002) The handbook of maritim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 London。
4.De Monie,Gustaff(1997) The Future is Mega Hubs,Cargo system,UK.
5.Garant (2002) Current issues in port logistics and intermodality , Theo Notteboom Antwerpen。
6.Miyagiwa,K.F.(1986)「A Reconsideration The Welfare Economic of a Free-trade Zon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Vol.21。
7.Phil Newell,(2003)「Taiwan Moves Toward Free Ports It’s the Logistical Choice」,Taiwan business Alliance。
8.Philip Kolter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8thed, prentice-Hall, Inc, USA.
9.Philip Kotler(2003)Marketing Insights from A to Z , John Wiley&Sons ,Inc.
10.Prahalad,C.K&Hamel,Gary(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May-June.
11.Singapore Port information-edition 2004。
12.UNCTAD(1999) The Fourth Generation port,port Newslettter,No,19 November.
13.What is it all about ,council of Logistic Management, USA, (19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