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2 05: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正堂
研究生(外文):Chou Cheng-Tang
論文名稱: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在改革思想上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ought of Reform in China and Japan in 19th Century
指導教授:盧瑞鍾盧瑞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u Ray-Ch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中體西用和魂洋才晚清近代日本改革思想
外文關鍵詞:Zhōng Tǐ Xī YòngWakon YōsaiLate QingModern JapanThought of Refor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9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西方列強歷經工業革命挾帶的強大的軍事力量與文化優勢,向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等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殖民活動,而亞洲的中國與日本,約略同樣時間與同樣情況,面對西方列強優勢的力量衝擊之下,展開了各自的近代化運動,以避免國家在列強的鯨吞蠶食之下走到國亡族滅的境地。
  在中國,當時近代化的指導思想為「中體西用」,此乃「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簡稱,它的形成與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和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有密切的關係,該思想主張堅守中國政治與封建體制的前提下,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維護政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相當重要的思潮。在日本,其近代化之指導思想為「和魂洋才」,該思想的內涵為「東洋道德,西洋藝術」,「和魂洋才」思想乃是美國的培理叩關後,日本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主張不忘國魂之餘,學習並引進西方之先進科學技術。不論是「中體西用」,亦或「和魂洋才」均為中國與日本在面對西風東漸之下一種文化整合的思想。
  本文除了討論「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的思想內容外,選擇幾位重要的中、日近代思想家,探討其思想演變即影響;另外還要比較兩種思想的異同優劣,以及中國自強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敗因素,均為本文討論之範疇。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與理論探討………………………………………………… 2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
  第四節 預期結果………………………………………………………… 9

第二章 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思想成立之背景……………………………… 15
  第一節 中體西用思想之成立背景……………………………………… 15
  第二節 和魂洋才思想之成立背景……………………………………… 22

第三章 晚清之中體西用思想………………………………………………… 29
  第一節 魏源、馮桂芬與中體西用思想………………………………… 29
  第二節 曾國藩、張之洞與中體西用思想……………………………… 38
  第三節 小結……………………………………………………………… 50

第四章 近代日本之和魂洋才思想…………………………………………… 57
  第一節 從蘭學到洋學…………………………………………………… 58
  第二節 佐久間象山、橫井小楠與和魂洋才思想……………………… 62
  第三節 福澤諭吉與和魂洋才思想……………………………………… 75
  第四節 小結……………………………………………………………… 91

第五章 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思想之比較…………………………………… 95
  第一節 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思想內容之相同處……………………… 95
  第二節 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思想內容之相異處……………………… 98
  第三節 小結……………………………………………………………… 105

第六章 中體西用失敗與和魂洋才成功原因試析…………………………… 109

第七章 結論…………………………………………………………………… 1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1
  第二節 研究心得………………………………………………………… 131

參考書目………………………………………………………………………… 137
專書:

中文部分

Alan C. Isaak 著,黃紀、陳忠慶譯,1977,《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臺北:幼獅文化。

Kenneth G. Henshall著,李忠晉譯,2003,《日本史:從石器時代到超級強權》。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于桂芬,2003,《西風東漸─中日攝取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1985,《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股份公司。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王壽南主編,1999,《包世臣、龔自珍、魏源、馮桂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日本新教育研究會1995,,《日本歷史》。臺北:鴻儒堂出版。

王爾敏,1995,《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王青,2006,《日本近世思想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家驊,1994,《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臺北:淑馨出版社。

王樹枬,1960,《張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王建,2002,《「神體儒用」的辨析:儒學在日本歷史上的文化命運》,河南省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包滄瀾,1966,《日本近百年史》。臺北:幼獅書局。

包遵彭、李定一、吳相湘編,1956,《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一輯,第五冊,自強運動。臺北,正中書局。

司馬烈人,2003,《境經:張之洞一生的九大心智》。臺北:詠春圖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呂理州,1993,《改造日本的啟蒙大師:福澤諭吉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匡亞明主編,2004,《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南京:南京大學。

李恩涵等,1982,《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臺北:食貨出版社。

李守孔,1990,《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出版。

李國祁,1999,《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論集》。臺北:國立編譯館。

李國祁,1970,《張之洞的外交政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永熾,1968,《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吳廷璆主編,1997,《日本近代化研究》。河北省香河縣:商務印書館。

依田熹家,1995,《日本通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建太郎著,陳鵬仁譯,1986,《世界近代史》。臺北:水牛出版社。

林明德,2005,《日本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明德,1996,《日本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金耀基,1980,《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季子平,2001,《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臺北:雲龍出版社。

松本一男,1994,《日本人與中國人》。臺北:錦繡出版。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信夫清三郎著,周啟乾譯,1990,《日本近代政治史(一)─西歐的衝擊與開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梁啟超,1967,《清代學術概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翁瑞廷,1983,《魏源的政治思想》。臺北:聯亞出版社。

徐先堯,1971,《日本近代史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孫廣德,1995,《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許立群,2005,《中國史話》。北京:中華書局。

陶晉生,2005,《中國近代史》。臺北: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正茂、林寶琮,2001,《中國近代史(含台灣開發史)》。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陳正茂、林寶琮,2003,《中國近代史(含台灣開發史)─教學資源手冊》。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陳水逢,1995,《日本文明開化史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陳鵬仁,2007,《日本近現代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鵬仁,2002,《中日問題論文集》。臺北:水牛出版社。

張家珍,2004,《舊朝新聲張之洞》。臺北:理得出版有限公司。

張秉鐸,1972,《張之洞評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之洞,1967,《勸學篇》。臺北:文海出版社。

張豈之,1992,《中國儒學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

盛邦和,1995,《東亞:走向近代的精神歷程─近三百年中日史學與儒學傳統》。浙江省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馮桂芬,1971,《校邠廬抗議》。臺北:文海出版社。

福澤諭吉著,楊永良譯,2005,《福澤諭吉自傳》。臺北:商周出版。

福澤諭吉著,北京編譯社譯,1982,《文明論概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福澤諭吉著,黃玉燕譯,2003,《勸學》。臺北:聯合文學。

福澤諭吉著,王桂譯,1991,《福澤諭吉教育論著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趙淑鍵、趙啟祥、張恩賜、鄭俊彬,1993,《中國近代現代史》。北京:今古文化。

廖和永,1987,《晚清自強運動軍備問題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鄭樑生,1993,《日本通史》。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樑生,2003,《日本史─現代化的東方文明國家》。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學稼,1985,《日本史(三)》。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鄭大華,2005,《晚清思想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薛化元,2001,《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型態的西化理論》。臺北:稻香出版社。

謝文全,1984,《教育行政制度比較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日文部分:

大平喜間多,1987,《佐久間象山》。東京:吉川弘文館。

佐久間象山,1944,《省諐錄》。東京:岩波書店。

宮本仲,1940,《佐久間象山》。東京:岩波書店。


期刊: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福澤諭吉《文明論之概略》精讀〉,《文化研究》,2007年第五期。

王艷玲,〈《校邠廬抗議》與馮桂芬采西學思想探微〉,《長沙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王曉平,〈從《勸學篇》看張之洞的西方文化觀〉,《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王蓮英、馮紅霞,〈略論張之洞與晚清政治改革〉,《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2005年04期。

王建平,李緒堂,〈馮桂芬思想研究總述〉,《魯東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吳光俊,〈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5年04期。

辛明,〈略論馮桂芬思想的階級實質〉,《浙江學刊》,1964年03期。

宋德華、胡文校,〈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精神〉,《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李少軍,〈魏源、馮桂芬與橫井小楠對外觀之比較〉,《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余芳梅,〈「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思想之比較〉,《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0卷第10期。

孟學華,〈中日近代變革的文化視角〉,《雲南檔案》,2007年第7期。

周翔,〈試探張之洞洋務思想形成的原因〉,《荊楚理工學院》,2005年06期。

周曉冀,〈蘭學與日本近世文化〉,《泰山學院學報》,2006年5期。

林美珠,〈曾國藩的漢宋調和論〉,《建國科大學報》,第19期,1990年6月。

胡吉軍,〈張之洞從清流健將向洋務殿軍轉變的原因初探〉,《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馬啟民、司武林,〈近代中日兩國政府現代化意識比較研究〉,《求索》2006年第1期。

徐興慶,〈德川幕末知識人吸收西洋文明的思想變遷〉,《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7年12月。

盛邦和,〈試析佐久間象山的開國史觀〉,《歷史教學問題》,1993年2期。

康健,〈淺析”中體西用”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影響〉,《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陳純仁,〈馮桂芬的政治思想〉,《南京師大學報》,1987年03期。

陳衛平,〈橫井小楠思想簡論〉,《山東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

張敏琴、李珊珊,〈「中體西用」和「和魂洋才」思想之比較〉,《文教資料》,2006年第28期。

張惠民〈《海國圖志》芻議〉,《檔案時空》,2008年07期。

黃順力,〈曾國藩的理學經世致用思想與洋務運動〉,《天津社會科學》,1988年04期。

章小亮、李世宏,〈重溫張之洞:近代”中體西用”〉,《上海教育》,2008年01期。

傅醒民,〈倡導開國論的佐久間象山〉,《日本研究》,第201期,1981年3月。

彭長白,〈試論馮桂芬的“采西學”思想〉,《銅仁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楊錦鑾,〈晚清”中體西用”文化觀演變的階段性特徵探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熊呂茂,李小婧,〈論魏源的改革開放思想〉,《邵陽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熊呂茂、肖高華,〈論曾國藩傳統文化觀向近代文化觀的演變〉,《文史博覽》,2005年Z1期。

熊呂茂、肖高華,〈曾國藩文化思想簡論〉,《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熊呂茂、建紅英,〈近代”中體西用”思想的蘊涵及其演變〉,《文史博覽》,2005年Z5期。

劉長庚、吳克明,〈魏源的改革思想論〉,《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劉妍,〈以《校邠廬抗議》一書論馮桂芬的思想屬性〉,《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蔣金星、劉興豪,〈試論魏源的改革開放思想對洋務運動的影響〉,《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顏永光,〈試論近代中日兩國現代化一成一敗的原因〉,《文教資料》,2007年第8期。

羅運治,〈「留美幼童」-清末首批赴美留學生的探討〉,《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31期。

蘇中立,〈「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之比較〉,《貴州社會科學》,1992年第12期。

嚴清華,〈日本近代化初期的”和魂洋才”思想〉,《日本問題研究》, 1994年02期。

嚴志鈺,〈「日本的伏爾泰:福澤諭吉」〉,《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5年04期。

論文:

周絹艷,1980,《張之洞的洋務思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盛裕,1987,《論魏源與佐久間象山的海防思想─兼論十九世紀中葉中日兩國的海防暨海防思想》。臺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玉,1986,《近代日本歐化主義之探討:一八六八~一八八七》。臺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嫦娥,2004,《論福澤諭吉啟蒙思想》。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大學世界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碧玉,2004,《洪秀全政治人格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紫峰,2007,《中日兩國教育現代化之比較─以”中體西用”和”和魂洋才”為中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

羅海云,2007,《曾國藩經世致用思想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論文。

電子資料:
魏源,《古微堂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代理。

魏源,《聖武記》。中國基本古籍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代理。

魏源,《海國圖志》。中國基本古籍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代理。

曾國藩,《曾文正公詩文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代理。

曾國藩,《曾文正公書札》。中國基本古籍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代理。

曾國藩,《清經世文續編》。中國基本古籍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代理。

曾國藩,《曾文正公奏稿》。中國基本古籍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代理。

薛福成,《庸庵文編》。中國基本古籍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代理。

張之洞《張文襄公奏議》。中國基本古籍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代理。

張之洞《張文襄公古文》。中國基本古籍庫: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代理。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