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期刊論文
丁聲樹、李榮,1981,〈和語音韻講義〉,中國,《方言》第四期,頁241-274。
王士元,塗又光譯,1982,〈語言變化的詞彙透視〉,中國,《語言研究》第二期,頁34-48。
王士元著,劉漢城、張文軒譯,1987,〈聲調的音系特徵〉,中國,《國外語言學》第一期,頁1-11。
王士元、鄧曉華,2003,〈古閩、客方言的來源以及歷史層次問題〉,中國,《古漢語研究》第三期,
頁8-12。
王福堂,2003,〈方言本字考證說略〉,中國,《方言》第四期,頁191-201。
伍巍,翁礪鋒,2012,〈漢語方言正偏結構詞探討〉,中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
頁132-164。
李榮,1983,〈《切韻》與方言〉,中國,《方言》第三期,頁161-165。
李榮,1996,〈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母音〉,中國,《方言》第一期,頁1-11。
呂嵩雁,2005,〈《陸豐》方言的語言演變〉,臺灣,《花蓮教育大學學報》,頁63-90。周祖謨,1985,〈漢語駢列的詞語和四聲〉,中國,《北京大學學報》第三期,頁1-4。
吳安其,2005,〈溫州話的韻母及其文白異讀〉,中國,《南開語言學刊》第二期,頁9-24。
徐朝東,2006,〈《切韻》系韻書中四種異常音切之考察〉,中國,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六期,頁74-76。《語言研究》第一期,頁58-61。
曹潔,2005,〈宋跋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音注補苴〉,中
曹志耘,1998,〈漢語方言聲調演變的兩種類型〉,中國,《語言研究》第一期,頁89-99。
張光宇,1992,〈“益、石分合及其涵義”〉,中國,《語言研究》第二期,頁91-98。
張光宇,2008,〈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中國,《漢藏語學報》第三期,頁138-153。張光宇,2008b,〈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國,《中國語文》第四期,頁349-361。張渭毅,2008,〈論反切起源問題〉,中國,《荷澤學院學報》第一期,頁106-116。
張雙慶、萬波,1996,〈贛語南城方言古全濁上聲字今讀的考察〉,中國,《方言第五期,頁345-354。
陳立中,2005a,〈湖南客家方言聲母的演變〉,中國,《雲夢學刊》第二十六卷,第四期,頁115-118。
陳立中,2005b,〈漢語方言聲調送氣分化現象初探〉,中國,《漢語學報》第四期,頁31-39。
陳慶延,1989,〈古全濁聲母今讀送氣清音的研究〉,中國,《語文研究》第四期,頁25-27。
陳澤平,2012,〈福安話韻母的歷史音變及其共時分析方法〉,中國,《中國語文》第一期,頁58-96。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中國,《方言》第四期,頁241-246。
黃雪貞,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中國,《方言》第二期,頁121-124。
黃典誠,1986,〈中古鼻音聲母在閩音的反映-為第18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而作〉,中國,《廈門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頁160-162。
溫美姬、溫昌衍,2010,〈南方方言保留魚部古讀的幾個本字-從客家方言說起〉,中國,《語言研
究》第四期,頁93-96。
楊秀芳,2000,〈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臺灣,《漢學研究》第18卷,頁111-146。廖珣英,2004,〈廣東梅縣客家方言入聲韻本字考〉,中國,《方言》第三期,頁256-259。
鄭曉峯,2001,〈漢語方言中的成音節鼻音〉,臺灣,《清華學報》新三十一卷,第一、二期合刊,頁135-159,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鄧曉華,1998,〈客家話與贛語及閩語的比較〉,中國,《語文研究》第三期,頁47-51。
潘家懿,1994,〈海豐話形容詞的生動形式〉,中國,《語文研究》第一期,頁38-42。
潘家懿,1996,〈海豐方言三十年來的演變〉,中國,《方言》第四期,頁264-271。
潘家懿,2000,〈海陸豐客家話與臺灣“海陸客”〉,中國,《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6卷,
第二期,頁86-93。
劉綸鑫,2000,〈客贛方言的聲調系統綜述〉,中國,《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三十一193 卷,
第四期,頁100-106。
謝永昌,1997,〈古漢語的“活化石”-客家話-兼論客家方言以梅縣話為代表的緣由〉,中國,《嘉
應大學學報》第五期,頁102-107。
謝留文,1995,〈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中國,《中國語文》第一期,頁49-50。
謝留文,2000,〈漢語南方方言幾個常用詞的來歷〉,中國,《方言》第四期,頁313-316。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魚虞”之別和“支”與“脂之”之別〉,中國,《中國語文》第六期,頁512-575。
藍小玲,1997,〈客方言聲調的性質〉,中國,《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三期,頁87-92,
羅肇錦,2006,〈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臺灣,《語言暨語言學》第七卷,第二期,頁545-568。羅肇錦,2007,〈客語曉匣合口變唇齒音(hu→fv)的推斷〉,臺灣,《客家研究》第二卷, 第二期,頁83-102。
嚴修鴻,2000,〈從南方方言裏“腎、□、睡”白讀音看禪母古讀〉,中國,《語文研究》第四期,頁
53-60。
顧黔,1997,〈優通泰方言韻母研究_共時分布及歷時溯源〉,中國,《中國語文》第三期,頁192-201。
二、會議論文
江敏華,2008,〈南投國姓鄉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臺灣,《第八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頁
101-113。
吳中杰、范鳴珠,2006,〈國姓鄉的語言接觸與族群認同〉,臺灣,《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
會論文》,頁1-19。
陳秀琪,2004,〈客家話聲調的移轉現象〉,中國,《第六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頁197-209。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的前化運動〉,臺灣,《第九屆國際暨二十三屆全國聲
韻學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
彭盛星,2010,〈台灣海陸客話和廣東陸河客話的語音比較〉,臺灣,《臺灣客家語文研究集刊》第
一集,頁187-218,社團法人臺灣客家語文學會。
劉鎮發、劉慧玲,2001,〈印尼加里曼丹西部的海陸客家話〉,臺灣,《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
頁207-229。
三、專 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05,《方言調查字表》,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邦新,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香港朗文出版社。
雲惟利,2004,《一種方言在兩地三代間的變異:文昌話和漳州話在本土與海外的時地差異》,中國,
廈門大學出版社。
王力,1980,《漢語史稿》,中國,中華書局。
王力,1990,《同源字典》,臺灣,文史哲出版社。
王力,2002,《古漢語字典》,臺灣,中華書局。
王力,2008,《漢語語音史》,中國,商務印書館。
王士元、彭剛,2006,《語言、語音與技術》,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中國,語文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學研究室,2003,《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中國,語文出
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學研究室,2004,《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中國,語文出版社。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中高級》,臺灣,行政院客
家委員會。
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李如龍,1993,《客家方言本字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言調查報告》,中國,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2001a,《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中國,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01b,《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中國,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2002,《漢語方言研究文集》,中國,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2007,《漢語方言學》,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榮,1982,《音韻存稿》,中國,商務印書館。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臺灣,貓頭鷹出版社。
辛世彪,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何大安,2002,《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臺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何大安,2004,《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灣,大安出版社。
何石松、劉醇鑫,2002,《現代客語詞彙彙編》,臺灣,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林倫倫,2002,《廣東閩粵客古語詞考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林金樹,2006,《從客人到馬來西亞客家人》,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客家研究會。
吳中杰,2010,《廣東陸河客家話與其週邊方言關係研究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臺灣,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吳安其,2006,《歷史語言學》,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中國,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 ,1997,《語言論》,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2004,《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中國,商務印書館。
祝校先、祝振媛、祝振東,2003,《漢字溯源》,中國,中國書籍出版社。
耿振生,2004,《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
袁家驊,2000,《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臺灣,語文出版社。
郝士宏,2008,《古漢字同源分化研究》,中國,安徽大學出版社。
馬秋武,2008,《優選論》,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馬建忠,1983,《馬氏文通》,中國,商務印書館。
張玉書等,1996,《新修康熙字典》,臺灣,啟業書局。
張光宇,1990,《切韻與方言》,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搞》,臺灣,南天書局。
張琨,1992,《漢語方音》,台灣,學生書局。
陳秀琪,2012,〈客家話莊系字的歷史層次〉《客家話的比較研究》,臺灣,南天出版社。
陳保亞,1999,《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1898-1998)》,中國,山東教育出版社。
陳政,2006,《字源談趣》,中國,新世界出版社。陳俊傑,2003,《國姓鄉福佬化客家裔漢人的族群關係調查》,臺灣,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陳原,2000,《社會語言學》,中國,商務印書館。
陳曉錦,2003,《馬來西亞的三個漢語方言》,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曹志耘,2002,《南部吳語語音研究》,中國,商務印書館。
曹志耘,2008a,〈方言卷〉《漢語言文字學論叢》,中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曹志耘,2008b,〈語音卷〉《漢語方言地圖集》,中國,商務印書館。
游汝杰,2000,《漢語方言學導論》,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游汝杰,2004,《漢語方言學教程》,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游汝杰,鄒嘉彥,2004,《漢語接觸論集》,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賀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禮譯,2003,《漢語方言地理學》,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溫昌衍,2006,《客家方言》,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董同龢,1944,《上古音韻表稿》,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同龢,1965,《漢語音韻學》,臺灣,文史哲出版社。
董紹克,2002,《漢語方言詞彙差異比較研究》,中國,民族出版社。
詹伯慧,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中國,湖北教育出版社。
詹伯慧,2002,《廣東粵方言概要》,中國,暨南大學出版社。
鄒嘉彥、游汝杰,2004,《語言接觸論集》,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翟時雨,2003,《漢語方言學》,中國,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俐李,2004,《漢語聲調論》,中國,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中國,甘肅民族出版社。
劉曉南,2008,《漢語歷史方言研究》,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赫恪,2003,《一個村落的誕生‧大和志》,臺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灣,大安出版社。
楊劍橋,2005,《漢語音韻學講義》,中國,復旦大學出版社。
楊劍橋、張世祿,2009,《音韻學入門》,中國,復旦大學出版社。
橋本萬太郎著,餘志鴻譯,2008,《語言地理類型學》,中國,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鄭張尚芳,2002,〈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析及滯古層次分析〉,臺灣,《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
與變化》,頁97-128。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劍,1981,《香港的惠州社團:從人類學看客家文化的持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謝國平,1992,《語言學概論》,臺灣,三民書局。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研究》,中國,廈門大學出版社。
蕭宇超,2007,《海陸客語之一般變調與重疊結構變調研究:優選理論分析》,臺灣,行政院客家委員
會。
羅常培、周祖謨,2007,《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中國,中華書局。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臺灣,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羅肇錦,1984,《漢語語法》,臺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臺灣,臺原出版社。
四、碩、博士論文
朱心怡,2007,《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敏華,2003,《客贛方言關係研究》,臺灣,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洪惟仁、程士毅,2008,《南投地區的語言分佈》,臺灣,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邱湘雲,2006,《海陸客家話和閩南語構詞對比研究》,臺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周景慧,2008,《外省客家人的認同與文化:以廣東省五華縣籍為例》,臺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汎平,2009,《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建芳,2009,《新屋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2,《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徐貴榮,2008,《台灣饒平客話音韻的源與變》,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
所博士論文。
彭心怡,2010,《江西客贛語的特殊音韻現象與結構演變》,臺灣,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 系博士論文。 199
彭芊琪,2005,《外省客家人的本土化:以廣東陸豐莊氏宗親會為例》,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子祺,2000,《新竹海陸客家話音韻研究》,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
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6,《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臺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畢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梁心俞,2007,《印尼西加地區海陸客語接觸研究》,臺灣,私立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惠珍,2008,《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溫昌衍,2001,《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中國,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蔡仁佐,2001,《客語音韻與閩南語文讀》,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張為閔,2008,《台海兩岸海豐客語之變異及其研究》,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曉峯,2001,《福建光澤方言》,臺灣,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
藍清水,2011,《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之分析》,臺灣,國立中央
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
五、相關網站
客家委員會:
http://www.hakka.gov.tw/。
中印佛教交通史:
http://dongchu.ddbc.edu.tw/html/02/cwdc_03/cwdc_030312.html#d1e6635。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main.htm。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