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類(依朝代先後次序排列)
(北魏)楊衒之、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4。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
(梁)釋慧皎,《高僧傳初級集》,臺北:臺灣印經處,1958。
(北周)庾信,《庾開府集》,(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明家集》所收,臺北:
新興書局,1968。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書局,1984。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京都:中文出版社,1973。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40 卷,京都:中文出版社,1973。
(唐)李吉甫,《唐六典》30 卷,北京:中華書局,2005。
(唐)李泰,《括地志》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文化公司,1985。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義》30 卷,新校本,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唐)林寶,《元和姓纂》10 卷,文淵閣四庫全書,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
(唐)張鷟,《唐朝僉載》,6 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臺北:文殊出版社,1988。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唐)釋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收於,大正原版《大藏經》,史傳部四,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142
(唐)韓愈撰,楊家駱主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60 年11 月。
(宋)王讜,《唐語林》,8 卷,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1982。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大化書局,197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李昉等,《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宋)袁樞,《通鑑紀史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72。
(宋)歐陽脩、宋祈,《新唐詩》225 卷,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劉昫,《舊唐詩》205 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臺北:聯華出版公司,1968。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王夫之撰、舒士彥整理,《讀通鑑論》,臺北:中華書局,1975.7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1。
(清)汪士鐸,《南北史補志》14 卷,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汪士鐸,《南北史補志未刊稿》13 卷,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周嘉猷,《補南北史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周嘉猷,《補南北史帝王世系表》,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史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6。
(清)徐文範,《東晉南北朝輿地表》28 卷,廣雅書局刻本(二十五史補編),北京:
中華書局,1991。
(清)秦緗業 黃以周等,《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4 月。
(清)萬斯同,《西魏將相大臣年表》歷代史表原刊本〈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
華書局,1991。
(清)萬斯同,《東魏將相大臣年表》歷代史表原刊本〈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
華書局,1991。
(清)萬斯同,《北齊諸王世表》歷代史表原刊本〈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
局,1991。
143
(清)萬斯同,《北齊將相大臣年表》歷代史表原刊本〈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
華書局,1991。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王記書坊,1984。
(清)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清)謝啟崑,《西魏書》24 卷,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頂文書局,1979。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清)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 重印。
(清)朱銘盤撰,《南朝梁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王昶,《金石萃篇》160 卷,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清)練恕,《北周公卿表》,收於,上海:開明書店《二十五史補編》,1936。
嚴可均編、馮瑞生審訂,《全梁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二.論著類(依姓氏筆畫多寡排列)
(一)中文
王仲荦,《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王壽南,《中國歷代創業帝王》,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叢書,
1960。
王怡辰,《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毛漢光,《西魏府兵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毛漢光,《北魏東魏北齊之核心集團與核心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
司,1990。
毛漢光,《北朝東西政權之河東爭奪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古史文存》,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4。
方詩銘、方小芬,《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臺北:聯經出版公
司,1988。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
田餘慶,《拓拔史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白翠琴,《魏晉南北朝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朱大渭、張澤咸,《魏晉南北朝農民戰事史料彙編》(全二冊),北京:中
華書局,1980。
144
朱大渭,《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
朱大渭,《六朝史論續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朱大渭,〈北魏末年人民大起義若干史實的辨析〉收於《中國農民戰爭史論
叢》第三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朱季海,《南齊書》,臺北:中華書局,1984。
朱堅章,《歷代篡弒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叢書,
1964。
朱鑄禹,《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何茲全,《魏晉南北朝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呂思勉,《魏晉南北朝史》,臺北:開明書局,1969。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扎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臺北:稻
鄉出版社,2002。
汪波,《魏晉南北朝并州地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
李文才,《魏晉南北朝時期益梁政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李萬生,《侯景之亂與北朝政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專刊之29,1975。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
杜世鐸,《北魏史》,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
谷齋光,《府兵制度考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扎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之變革》,肇慶: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1。
吳玉貴,《資治通鑑疑年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唐長儒,《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唐長儒,《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長儒,《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孫同勛,《拓拔氏的漢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62。
孫同勛,《拓拔氏的漢化及其他-北魏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2005。
陶賢都,《魏晉南北朝霸府與霸府政治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145
郭朋,《魏晉南北朝佛教》,濟南:齊魯書社,1986。
張金龍,《北魏政治與制度論稿》,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3。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五)》,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六)》,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八)》,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九)》,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
陳正祥,《草原帝國-拓跋魏王朝之興衰》,北京:中華書局,2006。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文理出版社,1977。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文理出版社,1977。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陳金鳳 ,《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高雄:佛光文化事業公司,2001。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臺北:聯經出版公
司,1979。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
萬繩南,《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
萬繩南,《陳寅恪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
萬繩南,《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
楊際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長沙:岳麓書局,2003。
趙萬里,《魏晉南北朝墓誌彙編》〈上、下〉,臺北:鼎文書局,1972。
趙 超,《魏漢南北墓誌彙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7。
鄭欽仁,《北魏官僚機構研究》,臺北:牧同出版社,1976。
鄭欽仁,《魏晉南北朝史》,臺北:空中大學,1998。
鄭 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雷家驤,《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學生書局,1990。
雷依群,《北周史稿》,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劉學銚,《歷代胡族王朝之民族政策》,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
盧建榮,《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6。
盧建榮,《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臺北:時英出版社,2010。
鄺士元,《魏晉南北朝胡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韓國盤,《魏晉南北朝史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46
韓國盤,《南北朝經濟史略》,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乙部),
臺北:史語所專刊之45b,1990。
錢鍾書,《管錐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年12 月。
曹文柱,《魏晉南北朝史論合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柏俊才,《梁武帝蕭衍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6 重印。
錢 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二)日文
(日)青山定雄,《讀史方輿記要索引.中國歷代地名要覽》,臺北:洪氏出版社,
1984 年。
三.論文期刊
(一)中文
王吉林,〈西魏北周統治階級的形成〉收入《文化學院民族與華僑研究所
學報》,第3 期,1981 年。
王建花,〈論三國對峙背景下的侯景集團〉,(福建師範大學),2008
年6 月。
王大華,〈論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之構成〉,《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科
版,1990 年,第1 期。
王光照,〈後梁興亡與南北統一〉,《江漢論談》,1999 年,第4 期。
江中柱,〈高歡、高澄父子與東魏的漢化〉,《福州大學學報》,2002
年,第4 期。
毛振華,〈侯景之亂與梁末文風之變〉,(廣西社會科學),2010 年第6
期(總第180 期)。
呂春盛,〈北周前期的政局與政權的弱點〉,《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第42.43 合併號,1984.3。
呂春盛,〈西魏政權的構造及其性格〉,《東洋史苑》第18 期,1984.
12。
呂春盛,〈宇文泰親信集團與魏周革命〉,《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1 期,2006.6。
147
李萬生,〈侯景江北防線之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
第二集,2004。
李天石、周映芝,〈略論侯景之亂中梁人的向背及奴婢的作用〉,《江海
學刊》,1999 年第2 期。
杜志成,〈由分裂到統一--北朝末期東、西魏(531-577)之研究〉,臺北: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01。
杜志強,〈關於侯景之亂幾則史料的辯證〉,《西北師範大學學報》,2009
年12 月第11 卷第6 期。
肖 黎,〈淺析侯景之亂〉,《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 年第2
期。
胡 戟,〈關隴集團的形成及其矛盾的性格〉,收於氏著《胡戟文存.隋唐
歷史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1。
吳恭全,〈北魏末年士人的處境及其北遷問題〉,國立成功大學文化學院
碩士論文,1999。
韋琦輝,〈高澄遇刺事件再探討〉,《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0 年第16
期總第270 期。
蔡金仁,〈北魏皇位繼承不穩定性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
學系博士論文,2006。
顏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臺北: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1988。
鄭顯文,〈侯景新探〉,《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3 年第1 期總第﹙60﹚
期。
蒙永樂,〈試論侯景之亂〉,《文山師專學報》,第1 卷第1 期,1999 年
3 月。
楊 榮,〈論侯景之亂的影響〉,《淮南師專學報》,1997 年第2 期。
楊恩玉,〈梁武帝的驕盈心理與梁武帝之治的衰敗〉,《東岳論叢》,2009
年9 月第30 卷第9 期。
吳清松,〈梁武帝與侯景之亂〉,《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10 年6
月第31 卷第3 期。
趙以武,〈試論梁武帝一生世功的成敗得失-兼論梁代在中國文化史上的
地位〉,《嘉應大學學報》,2001 年10 月第19 卷第5 期。
曹道衡,〈論梁武帝與梁代的興亡〉,《齊魯學刊》,2001 年第1 期(總
第160 期)。
夏建新、夏露的〈論侯景之亂〉,《河北學刊》1988 年第3 期。
148
許 輝,〈侯景之亂論析〉,《南京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9 年6 月第
15 卷第2 期。
鄭顯文,〈侯景之亂新探〉,《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3 年第1 期
羅嗣忠,〈梁武帝最嚴重的失策不是納降侯景〉,《歷史教學問題》,1996
年第2 期。
鄧奕琦,〈論侯景之亂〉,《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9 年第6 期。
(二)日文
竹田龍兒,〈侯景之亂考察〉,史學第二十九卷 第三號。
吉川忠夫,〈南朝貴族社會の命運〉,《侯景の亂始末記》,中央公論社,
1972 年。
安藤圓秀,〈梁武帝の佛教〉,《東亞研究》,1913 年第三卷第四期。
安田二郎,〈南朝の皇帝と貴族と豪族.士豪層──梁武帝の革命を手が
かりに──〉收在京都大學中國中世史研究會編《中國中世史
研究》,東京,東海大學出版社,1970 年第一刷,1980 年第
五刷。
松橋達良,《元号はやわかり—東亜歷代建元考》,砂書房,1994 年7
月。
森三樹三郎,〈梁の武帝----佛教王朝の悲劇〉,1956 年初版,1985 年第
五刷。
五.地圖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