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訪客IP:216.73.216.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卓春嫻
研究生(外文):Chun-Hsien Cho
論文名稱:貼近生命的溫度:從實務嫻熟走向情感交織的婦女工作者
論文名稱(外文):Close to Life :To Be an Emotional Interlock Women Service Provider
指導教授:賴誠斌賴誠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Pin L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自我敍說生命發展助人工作婦女教育
外文關鍵詞:Self-narrativeLife DevelopmentHelping ProfessionWoman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篇敍說一位工作二十年的婦女實務工作者,從原先只想要完成一本實務工作相關的論文,到後來進入慌亂的敍說學習場域,燃起探究自己的「慾望」。從害怕說自己、掙扎,老是以婦女的學習為文本,最終選擇貼近自己生命的學習,和自己跳著一段不斷前進後退的舞步。
每滴探究的眼淚都是真真實實的珍貴,以隠喻「拔河」,在拉拉扯扯中找尋專業的移動,從情感單純走向情感複雜及生命交織的學習。在探究的歷程,明白原來在工作上不能理解婦女更深,是因為對自己的生命面向的陌生。回觀時,才有能力發現:一、對以前自以為傲的專業認知產生很大的衝擊。二、面對生命中生病死亡事件,種種難過複雜情感與情緒的流竄。三、在助人工作上與婦女及同儕產生非專業關係的生命交織的情感。實務工作上的嫻熟對人是溫暖,這樣的社工沒什麼不好?然而我選擇學習貼近生命時,發現不僅僅是婦女在改變,而我的生命也在被影響,那是互為主體,我想成為一種看見與體會更複雜的情感向度的社工。


This is a story about me, a female social worker, who has worked for 20 years. Initially, I only intended to write up a dissertation relating to my practice[s] in social work. In the end, I walked into the field of narrative, learning with confusion, and lighted up my “desire” for self-exploration. From being afraid and struggling to speak of myself, tending to disguise the true me behind the text of other women’s learning, finally accepting to have a closer look at my own life learning, and posing a dance with myself back and forth continuously.

Every drop of tears for the self-exploration is precious[,it symbolized “a tug of war”, my profession as social worker shifted in the struggles, away from a simple to a complicated emotion, being strangled with learning in life.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I realized why I could not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in women: it was because I was unfamiliar with the facets of my own life. Looking back, I was finally enabled to recognize: 1. There w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which I was so proud of in the past. 2. All sorts of sophisticated emotions and feelings flooded in while facing the events in life: birth, sickness, and death. 3.My feelings were strangled with lives of those women and colleagues whom I worked with at work of helping others.Being experienced in my practical work and being warm to people, what is wrong with being a social worker like this? However, when I chose to learn to get closer to life,I also found that not only the women whom I was in contact with were changing, but so was my own life. It is a mutual interaction,both are main parts. I want to be the kind of social worker who can see and experience the more sophisticated facets of feelings.





摘 要I
ABSTRACT II
誌 謝 IV
目 錄 VI
圖目錄 VIII
壹、貼近複雜情感的生命學習旅程 1
一、面對死亡的省思 2
二、複雜情感的反思 5
貳、對我專業認知的衝擊 9
一、尋找動與能 11
(一)我試圖在尋尋覓覓 11
(二)我與敍說課的邂逅 14
二、從文本學習貼近別人 22
(一)逐步理解生命的多樣性 25
三、工作上的學習與反思 27
參、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 37
一、家庭圖的發現 39
二、從生命線開始談 63
三、學習「撐」我的家庭王國 72
(一)我的家庭王國 73
(二)家庭王國的撐 78
(三)家庭王國革命情感的愛 86
肆、從自身經驗回看婦女 93
一、幸福的老么讀婦女的幸福 93
二、讀婦女的故事重新理解與感受「婦女」 94
伍、生命交織的助人工作 101
一、生命交織的學習 104
二、生命移動的開始 107
三、一起學習擁抱自己 114
陸、有如生命拔河的論文 119
一、學習承接另一種複雜的生命經驗 121
二、學習角色位移的開始 125
參考文獻 129
附 錄 133















































中文部份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譯)(2006)。Jonathan A.Smith著。質性心理
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台北:遠流。
王雅各(1990)。性屬關係-性別與文化、再現(下)。台北:心理。
王石珍譯(2000)。Robert Fisher著。為自己出征。台北:方智。
王增勇、黃盈豪、賴誠斌(2011)。社會工作救災實務操作指引莫拉克風經驗集
結實錄研究計畫。高雄市政府社會局2010年委託研究(sw990329)。高雄
市: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包承恩、王永慈、郭瓈灩、鍾曉慧(譯)(2000)。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台
北:洪葉。(Reamer,F.G,1999)。
余宜芳、楊力洲(2013)。拔一條河:甲仙的人情與美味。台北:遠見天下文
化。
吳就君(譯)(2006)。Virginia Satir著。家庭如何塑造人。台北:張老師
文化。
宋文里(2002)。敘事與意識:另一個對話的位置。應用心理研究,16,157-
185。
李晏甄、林立(譯)(2009)。Craig Winston LeCroy著。社工員的故事。
台北:群學。
呂玉瑕(1982)。現代婦女之角色態度的價值延伸現象,思與言,20:2,135
- 150。
易之新(譯)(2000)。Jill Freedman著。敍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故
事。 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哲立、邱曉君、顏菲麗(譯)(2007)。Jos’e B. Ashford 、Craig W.
LeCroy Kathy L. Lortie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二版)。台北:雙
葉書廊。
林萬億(2002)。台灣的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台大社會工作學刊,6,35-88。
余德慧(2002)。追索敘說自我的主體[評論]。應用心理研究,16,214-217。
卓春嫻、張仁萍(2014,4月)。高雄市社區婦女大學的生命學習~三個女人的
故事。載於社團法人高雄市社會工作師公會舉辦之「2014年第二屆南台灣
社會工作實務研討會(頁74-76),高雄市。
卓春嫻、張仁萍、賴誠斌(2014,6月)。互相支撐生命的專業:婦女培力工作
的反思與動能。載於龍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之「第三屆海峽兩岸生命
敍說與心理傳記學學術研討會(頁74-76),台北市。
吳麗雪、孔昭懿、蕭淑媛及吳幸蓉(1999)。以女性思維經營的高雄縣婦幼青少
年館。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文化、再現(下) (頁280-315)
。台北:心理。
洪櫻純(2005)。增能取向之婦女教育方案規劃與實例評析。成人及終身教育學
刊,5,169-194。
夏林清(2006)。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
究,31,201-239。
張婉如(2008)。新移民女性增能培力之探究—以「南洋台灣姊妹會」成員為
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益英(2009)。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實務社會工作者價值實踐之探討與反思。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未出版,台北市。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陳慧敏(2004)。來自邊緣的聲音-一位女性教師的敘事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陸洛、張婷婷、張妤玥(2012)。工作與家庭的意義對因應職家衝突的影響─華
人雙文化自我觀之展現。本土心理學研究。37,頁141-189。
游美惠(2002)。增能/增權/培力/彰權益能/權力增長。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19,98-101。鈕文英(2011)。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溫金豐 、張涵靜 、 謝裕琴(2004)。旅館經理人工作-生活平衡之研究:外溢
理論觀點。餐旅暨家政學刊,1,(1),21-48。
劉宏鈺、吳明儒 (2005) 。女性觀點的社區婦女學習-以嘉義縣「女人四季」系
列講座為例。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書廊。
潘世尊(2007)。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敍說與行動研究。載於教育理論與行動研
究(頁241-280)。台北:華騰文化。
蔡美玲譯(1995)。Belenky、Clinchy、Goldberger、Tarule等著。對抗
生命衝擊的女人。台北:遠流出版。
鄭佩芬、劉曉春(2013,5)。成為流離者的此岸:台灣女性社工對東南亞裔女
性外籍配偶的助人經驗敍說。載於長榮大學舉辦之「以家庭為中心、社區為
基礎社會福利研討會論文集(頁103-123),台南市。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
例。應用心理研究,25。
魏文君(1999)。追尋完整自己—一位國小初任女教師卸下生命框架的自我敘
說。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西文部份
Corey,M.S,&Corey,G.(2002).Becoming A Helper(4th ed).Pacific
Grove:Brooks/Cole:Wadsworth.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