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2 02: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明雄
研究生(外文):Ming-Hsiung Chen
論文名稱:論侵害商標權刑事責任--以商標混淆誤認案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Criminal Penalty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 — A Case Study of Trademark Confusion & Misunderstanding.
指導教授:李茂堂李茂堂引用關係張國華張國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ao-Tang LeeKuo-Hua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近似或類似混淆誤認侵害商標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世界貿易組織
外文關鍵詞:Similar toConfusion & MisunderstandingInfringement of Trademark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0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商標法於民國92年5月28日修正公布,同年11月28日施行,其中有關商標之衝突之規定中,明定商標權之效力範圍,於民國 93年4月28 日公布「混淆誤認之虞」審查基準,其用意,乃因應我國於91年1月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or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應遵守之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稱TRIPs) 第16條之規定。而依商標業務主管機關經濟部之見解,認為在強調判斷商標近似或商品╱服務類似時,應確實考量在個案上,其近似或類似是否確已達到可能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程度,而不宜逕以一些形式的標準,強行適用於所有案情未必相同之不同個案上。再者,觀諸實際使用商標於商品╱服務市場時,是否會產生混淆誤認之情事,尚會受到商標及商品╱服務以外的一些因素所影響,為期判斷有無混淆誤認之虞的結果,能更與市場的實際情形相契合,故有必要將所有影響之相關因素,儘可能納入參酌。另對於侵害商標權之認定亦不例外,有關於侵害商標權之認定在適用新、舊法之間亦有產生差異。在論及商標與混淆判斷之前,似有必要先就商標之近似、混淆誤認與侵害商標權之刑事責任之關係加以分析,再論商標與混淆之判斷因素。
The Revision to the Trademark Act Revis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published on May 28, 2003 and entered into force six months later. It confers the scope and effect of trademark rights in the case of conflicted trademark disputes. On April 28, 2003, the published the “ordinance of Reviewing trademark case with a likelihood of confusion” which abided by article 16 of the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 after Taiwan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on first January 2002.
According to the apprehen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agency responsible for administering trade mark, who emphasized that before we presumed a case in the adaption of Trademark Act, we have to estimate that whether this commodity/commercial service has a likelihood of confusion to the customers. It should not be obliged to apply with a formal standard on every case which has different scenario. On the contrary, we should consider that whether the similar degree of trademark was able to confuse the customers in each case. Second, when observed the utilization of that argued trademark on a commodity or a commercial service, we should think about whether there is any other factor will influence customers which i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trademark and commodity/commercial service by themselves? In order to have the judgment we had made about the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on a trademark case was able to meet the reality of the market, we should take all the relative factors which were influential into the constant as possible as we could. In addition, there is no exception in confirming an infringement case of trademark property. There are slight differences in the adaption of Trademark Act between the revised version and the former one in regards to the infringement case of trademark proper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imilar of trademark, the confusion, misunderstanding and the criminal punishment of infringement of trademark before we refer trademark and the confused judgment, then we may discuss further about the factors of trademark and the confused judgment toward the customer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一項 文獻研究法 3
第二項 歷史研究法 3
第三項 案例研究法 3
第四項 比較分析法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商標之基本概念 6
第一節 商標之功能 6
第一項 識別功能 (Identification Function) 6
第二項 來源功能 (Source Function) 7
第三項 品質功能 (Quality Function) 7
第四項 廣告功能 (Advertising Function) 7
第五項 文化功能 (Cultural Function) 8
第二節 商標之性質 8
第一項 商標權之性質與位階 8
第二項 商標權之屬地主義與獨立原則 9
第三項 商標權之使用主義與註冊主義 9
第三節 商標保護之目的 10
第一項 保障商標權 10
第二項 保障消費者利益 11
第三項 維護市場公平競爭 11
第四項 促進工商企業正常發展 12
第四節 商標保護之要件 12
第一項 積極要件 13
第一款 識別性 13
第二款 第二意義 17
第二項 消極要件 20
第一款 涉及商標本體事由 20
第二款 涉及與他人權利衝突事由 26
第三章 商標侵權之態樣與刑事責任 31
第一節 侵害商標權之態樣及處罰(一)—使用:商標法第81條 31
第一項 現行法規定 31
第二項 特殊商標使用行為實務類型與刑事責任 36
第三項 國際法制 39
第四項 改進檢討與建議 51
第二節 侵害商標權之態樣及處罰(二)—販賣等:商標法第82條 52
第一項 現行法規定 52
第二項 客觀要件態樣 52
第三項 國際法制 53
第四項 改進檢討與建議 54
第三節 侵害商標權之態樣及處罰(三)—沒收:商標法第83條 55
第一項 現行法規定與目前實務 55
第二項 國際法制 55
第三項 改進檢討與建議 56
第四節 商標侵權刑事責任立法例差異比較 57
第五節 侵害商標權與不公平競爭 67
第一項 保護法益 67
第二項 商標法與公平交易法之競合關係 68
第三項 商標法與公平交易法之差異比較 69
第六節 商標權效力之限制 70
第一項 善意、合理使用 70
第二項 功能性立體形狀 70
第三項 善意先使用 71
第四項 商標權耗盡 71
第四章 混淆誤認之虞在侵害商標權判斷上之重要性 73
第一節 前言 73
第二節 混淆誤認之定義概念 74
第一項 美國實務上混淆誤認概念 74
第二項 我國實務上混淆誤認概念 75
第三節 混淆誤認之類型 75
第一項 中國大陸學者分類 75
第二項 我國商標實務分類 76
第四節 混淆誤認之主、客體 77
第一項 混淆誤認之主體 77
第二項 混淆誤認之客體 78
第五節 混淆誤認之判斷因素 78
第一項 必要因素 79
第一款 商標近似 79
第二款 商品或服務類似 83
第二項 輔助因素 87
第一款 商標識別性之強弱 87
第二款 先權利人多角化經營之情形 87
第三款 實際混淆誤認之情事 88
第四款 相關消費者對各商標熟悉之程度 88
第五款 系爭商標之申請人是否善意 88
第六款 其他混淆誤認之因素 89
第六節 混淆誤認立法例 89
第一項 各國立法例 89
第二項 比較分析 93
第七節 混淆誤認之衝突排除 95
第一項 減縮發生衝突之商品╱服務 95
第二項 分割商標 95
第三項 取得先權利人之同意 96
第五章 商標混淆誤認刑事責任實際案例 97
一、臺灣菸酒公司「紅玉山」高粱酒商標圖樣遭仿冒案 97
二、臺灣菸酒公司「台灣啤酒」啤酒商標圖樣遭仿冒案 107
第六章 結論 110
參考文獻 116
表一:商標侵權刑事責任相關立法例差異比較對照表 66
表二:混淆誤認各國立法例比較表 94
表三:(商品名稱)商標近(類)似度問卷調查表 114
圖一 臺灣菸酒公司「紅玉山」高粱酒與仿冒品 102
圖二 臺灣菸酒公司「紅玉山」高粱酒與仿冒品 103
圖三 臺灣菸酒公司「紅玉山」高粱酒與仿冒品 104
圖四 臺灣菸酒公司「紅玉山」高粱酒與仿冒品 105
圖五 臺灣菸酒公司「紅玉山」高粱酒與仿冒品 106
圖六 臺灣菸酒公司「台灣啤酒」啤酒與仿冒品 108
圖七 臺灣菸酒公司「台灣啤酒」啤酒與仿冒品 109
圖八 臺灣菸酒公司「台灣啤酒」啤酒與仿冒品 109
壹、中文資料
書籍(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李茂堂,1997年,商標法實務,初版,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李茂堂,2006年,商標新論,初版第1刷,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3、施振榮,2007年,品牌經營與管理,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4、陳文吟,2005年,商標法論,三版,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5、陳昭華,2006年,商標法,初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編印,智慧財產培訓學院教材21。
6、曾陳明汝,2004年,商標法原理,再版,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馮震宇,2001年,了解新商標法,永然出版社。
8、劉孔中,1997年,商標法上混淆之虞之研究,初版1刷,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9、劉文毅,1993年,亞洲與美國商標概論,松江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2002年,民法債篇總論,修訂2版1刷,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1、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2003年,民法總則,修訂9版,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2、鄭中人,2005年,智慧財產權法導讀,3版4刷,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
1、洪淑敏,“新修正商標法—商標註冊申請案之審查及核准”,智慧財產權月刊第62期,2004年2月。
2、“從我國商標法看真正商品輸入問題”,智慧財產權實務,【原載80年11月出版《智慧財產權叢書》(一)】。
3、曾勝珍,“我國新修正商標法草案中註冊要件之評析”,智慧財產權月刊第51、52期,2003年3、4月。
4、黃郁文,“中國大陸知識產權罪概述”,展望與探南月刊第6卷第4期,2008年4月。
5、蕭秀玲,2004年,商標侵害類型之探討,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6、謝青蓉,2005年,商標法上混淆誤認之虞之理論與實踐,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三、起訴書、判決書
1、民事判決
(1)最高法院81年台上字第2444號民事判決。
(2)臺灣桃園地方法院94年度桃簡字第1891號民事判決。
(3)臺灣高等法院88年重訴字第53號民事判決。
(4)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1年上易字第52號民事判決。

2、刑事判決
(1)最高法院6年上字第1424號刑事判決。
(2)最高法院 94年度臺上字第651號刑事判決。
(3)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第4257號刑事判決。
(4)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684號刑事判決。
(5)臺灣屏東地方法院96年度簡字第140號刑事簡易判決。
(6)臺灣桃園地方法院87年度易字第1893號刑事判決。
(7)臺灣高等法院85年度上易字第5023號刑事判決。
(8)臺灣高等法院93上易字第1221號刑事判決。
(9)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上易字第1330號刑事判決。
(10)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上易字第1445號刑事判決。
(11)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上易字第1926號刑事判決。
(12)臺灣高等法院94年度上易字第1178號刑事判決。
(13)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1年度上易字第482號刑事判決。
(14)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3年度上易(一)字第147號刑事判決。
(15)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4年度上易字第281號刑事判決。
(16)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2年度上易字第1957號刑事判決。
(17)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4年度上易字第562號刑事判決。
(18)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4年度上易字第951號刑事判決。
(19)臺灣高雄地方法院87年度易字第2732號刑事判決。
(20)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4年度簡字第6727號刑事判決。
(21)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4年度中簡字第1706號刑事判決。
(22)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4年度易字第2499號刑事判決。
(23)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95年度偵字第17717號、第18466號、第18730號、第21343號、第25214號檢察官緩起訴處分書。
(24)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3年度訴字第1202號刑事判決。
(25)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易字第1443號刑事判決。
(26)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7年度易字第2894號刑事判決。
(27)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7年度易字第3155號刑事判決。


3、行政判決
(1)司法院24年院字第1384號解釋。
(2)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594號解釋
(3)行政法院28年判字第33號。
(4)行政法院48年判字第81號判決。
(5)行政法院54年度判字第134號判決。
(6)行政法院73年判字第682829號判決。
(7)行政法院75年判字第882號判決。
(8)行政法院79年判字第785號判決。
(9)最高行政法院91年台上字第361號判決。
(10)最高行政法院91年度判字第206號判決。
(11)最高行政法院92年判字第610號判決。
(12)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90年度訴字第456號判決。

四、官方出版品
1、立法院,商標法案,法律案專輯,第一百六十八輯,民國83年8月。
2、立法院,立法院公報,第86卷,第17期。
3、立法院,商標法修正草案,『立法院第五屆第三會期第九次會議案關係文書』,民國92年4月23日。
4、從我國商標法看真正商品輸入問題,智慧財產權實務,【原載80年11月出版《智慧財產權叢書》(一)】。
5、經濟部中央標準局(現為智慧財產局),商標手冊,民國83年7月。
6、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侵權案例及相關立法例之研究【期中報告書】”,輔仁大學法律系,民國95年6月20日。
7、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侵權案例及相關立法例之研究【期末報告書】”,輔仁大學法律系,民國95年11月30日。
8、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法制與實務論文集,民國95年6月。
9、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法逐條釋義,民國94年5月。
10、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識別性審查要點,民國93年4月28日修正。
1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混淆誤認之虞」審查基準,民國 93年4月28日公(發)布。
12、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近似審查基準【民國93年8月1日廢止】。

五、各國法規條文
1、中國大陸刑法
2、中國大陸商標法。
3、中華民國刑法。
4、中華民國商標法。
5、日本商標法。
6、世界貿易組織(WTO)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
7、美國刑法。
8、美國商標法。
9、英國商標法。
10、德國商標法。
11、歐洲共同體商標條例。
12、歐盟「智慧財產權執行指令」(Directive 2004/48/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9 April 2004 on the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2006年4月增訂草案。

貳、外文資料
一、英文部分
1、Abercrombie & Fitch Co. v. Hunting World, Inc., 537F.2d4, 9(2d Cir. 1976)。
2、Blisscraft of Hollywood v . United Plastics Co., 194F.2d 694(2d Cir 1961)。
3、FS Services, Inc. v. Custom Farm Services, Inc。
4、Goldstein , supra note 3。
5、In Jim Beam Brands Co. v. Beamish & Crawford Ltd., 937 F2d. 729 (2d Cir. 1991) Levy v. Kosher Overseers Association of America, Inc., 104 F3. 38 (2d Cir. 1997)
6、J.Thomas McCarthy, 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11:2(4th ed. 2003)
7、McCarthy , supra note 4, §11:2。
8、McCarthy , supra note 4, §11:4。
9、Miller & Davis supra note 1。
10、Miller & Davis, supra note 1,at 165. Goldstein, supra note 3, at 229。
11、Mushroom Makers , Inc. v. R. G. Barry Corp。
12、Paul Goldstein, Copyright, Patent, Trademark and Related State Doctrine 230(2002)。
13、Peter B. Maggs & Roger E. Schechter, supra note 9,4
14、Polaroid Corp. v. Polarad Elecs. Corp., 287 F2d 492 (2d Cir. 1961)
15、Roger E. Schechter & John R.Thom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The Law Of Copyright , Patents And Trademarks 573(2003)。
16、Schechter & Thomas。
17、Two Pesos, Inc. v. Taco Cabana, Inc., 505 U.S.763, (1992);Restatement(Third)of Unfair Competition, §13, and Comment a.

二、德文部分
J. Kohler, Das Recht des markenschutzes, 1884, P.446 et Warenzeichenrecht, 1910 , p.249

參、網站資料
1、http://www.cniplaw.net/infoview.asp?infosid=158
2、http://www.lexisnexis.com.tw/
3、http://www.moneydj.com/z/glossary/glexp_1396.asp.htm
4、http://www.taie.com.tw/
5、http://www.tipo.gov.tw/
6、http://europa.eu.int/
7、http://www.lexisnexis.com.tw/
8、http://www.is-law.com/publish/IP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