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9 07: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辜宏育
研究生(外文):KU HUNG-YU
論文名稱:李商隱無題詩研究
指導教授:李孟晉李孟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李商隱無題詩
外文關鍵詞:po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4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在研究方法主要以統計歸納為主軸,並針對李商隱和無題詩之外緣內蘊加以剖析,探究李商隱思想與無題詩形成之關聯,以及前人對李商隱詩之影響,進而析論無題詩之源起與創作意圖。另外,歷來箋注者對無題的解讀與評價亦是本文論述重點,藉由箋評,縮短詩與人的距離,更接近詩的核心世界,有助發掘無題詩的原始面貌。

全文論述重點分述如下:
第一章揭示研究動機,並將無題詩的區分標準釐清,就廣義與狹義定義上的分野述之,以及研究方法的取定。
  第二章〈李商隱詩的形成〉,第一節略述其生平,第二節就其思想切入,藉由剖析李商隱思想,探討何以義山詩集中多的是傷春傷時之作,究竟與其思想有何密切關聯。本節分從哲理、道家、佛學三方面觀之。對佛、道二家思想,義山體悟頗深,於命運的不可掌握以及無常幻滅觀念,都將他的思維提昇到一定的高度,從而顯露在作品當中。
  第三節則就人的影響來闡述商隱詩的淵源。由宋玉、杜甫、李賀的人格與作品特質與義山詩作互相對照,並以詩人經歷為輔,一窺李商隱詩承繼前人之軌跡。如每每引宋玉自況身世、境遇、創作,不難看出他在心靈上親近宋玉的層次,已經跨越平常範疇。推究其因,大抵不脫兩人際遇與性格有所重疊,因此對於宋玉其人其作較容易引起共鳴。其次,義山追摹杜甫詩的有跡可尋更是廣受詩家討論,王荊公稱「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一語道盡諸家稱李詩學杜之心跡。而若說李商隱詩習得杜甫之氣象,則李商隱詩自李賀處承襲的無非是奇幻意象的展現,每每在造字遣句上營造一股魔幻風格。
  第四節則專就無題詩的起源與創作意圖作論述。前溯無題詩創作的源流,下觀無題詩後續演變,可知以無題創作早在《詩經》、《古詩十九首》中便有蛛絲馬跡可尋,唯李商隱獨以「無題」名詩,成詩達一定數量,因此認定其是刻意創作之詩題。再則,確定〈無題〉乃蓄意寫作,繼之探討其寫作意圖;政治性因素屢屢被點名,卻不盡然對讀者有說服力。本節列舉各項不可能,並提出部分意見。
第三章則分別就清代各時期對李商隱詩的箋評探討。雖然箋注家未見單以〈無題〉研究成書,但書中或多或少涉及,偶有如吳喬針對〈無題〉作較大篇幅論述。獨取清一代為探究主題,非前代對李商隱評述闕如,而是清代無論在箋注、選評皆有突出成果,許多後人研究李商隱詩的重要參考資料皆出於此時。透過這些研究,李商隱作品的價值與藝術表現的獨到之處一一被挖掘出來,縱使各家在選詩、評點、箋注重點不一,亦各具特色,見解巧妙。現代李商隱研究的蓬勃,清代學者所立下的基石實功不可沒。
  第四章專就無題詩意象的呈現來討論。詩最引人注目之處取其多樣面貌,一樣文字,千萬種風情,端繫乎作者對意象營造的功力,而李商隱尤為箇中翹楚。豐富的視覺意象與自然意象,使得情感更加濃厚,更容易牽動讀者共鳴。
  第五章則是從後人如何看李商隱來著墨。各個不同朝代由於背景、盛行文體、文風不一,連帶影響對李商隱無題詩的評價;正如審美觀般,與時俱變,
雜揉不同時期的看法,有助於用更為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他的作品,藉由交互參照意見,更能靜下來思考其詩的真正價值。
李商隱無題詩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2
  一、狹義的無題詩.......................2
  二、廣義的無題詩.......................6
第三節 研究方法........................9

第二章 李商隱生平及其詩之形成..................12
 第一節 李商隱生平.......................12
  一、家世...........................12
  二、少年時代.........................12
  三、踏入社會.........................13
  四、暮年時期.........................15
第二節 李商隱思想.......................15
  一、李商隱的哲理思想.....................16
  二、李商隱的道家思想.....................17
  三、李商隱的佛學思想.....................19
   (一)無常與幻滅......................20
   (二)禪學觀照.......................21
 第三節 李商隱詩之淵源.....................22
  一、李商隱詩受宋玉影響....................22
   (一)李商隱與宋玉的際遇及人格特質.............23
(二)託諷於微辭......................24
  二、李商隱詩受杜甫影響....................26
  三、李商隱詩受李賀影響....................30
 第四節 無題詩之起源與創作意圖探究...............34
  一、無題詩的濫觴.......................34
  二、無題詩創作意圖......................38

第三章 清代箋釋李商隱詩的發展..................45
 第一節 清代前期對李商隱詩的箋釋................45
  一、釋道源《李義山詩注》....................45
  二、錢龍惕《玉谿生詩箋》....................47
  三、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48
  四、吳喬《西崑發微》......................51
五、何焯《義門讀書記.李義山詩集》...............55
六、陸昆曾《李義山詩解》....................57
 第二節 清代中後期對李商隱詩的箋釋...............58
一、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注》..................58
二、屈復《玉谿生詩意》.....................60
三、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61
四、姜炳璋《選玉谿生詩補說》..................63
五、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65
六、紀昀《玉谿生詩說》.....................68
 第三節 清代對李商隱詩箋解的成就................71

第四章 李商隱無題詩的意象....................76
第一節 意象的本質.......................77
第二節 意象概念的形成.....................83
第三節 無題詩的視覺意象....................88
  一、燈燭意象.........................88
  二、色彩意象.........................90
第四節 無題詩的自然意象....................92
一、蝶蛾意象.........................92
二、雲、雨、煙、霜、雪、露意象................94
 三、星月意象.........................97

第五章 歷代對李商隱詩之評價...................100
第一節 晚唐五代對李商隱詩評價.................100
第二節 宋代對李商隱詩的評價..................104
第三節 金元對李商隱詩的評價..................111
第四節 明代對李商隱詩的評價..................114
第五節 清代對李商隱詩的評價..................119

第六章 結論...........................122
附錄一..............................124
附錄二..............................135
參考書目.............................143
參考書目

一、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蒙、劉學鍇主編:《李商隱研究論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白冠雲著:《李商隱豔情詩之謎》(明文書局,1991年8月)。
朱偰著:《李商隱和他的詩》(學生書局,1976年3月)。
朱鶴齡箋注:《李義山詩集箋注》(廣文書局,1973年)。
吳調公著:《李商隱研究》(明文書局,1988年9月)。
吳喬著:《西崑發微》(藝文印書館影印,1967年)。
屈復箋注:《玉谿生詩意》(正大印書館,1974年6月)。
周振甫譯注:《李商隱詩選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林美清著:《想像的邊疆—論李商隱詩中的否定詞》(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4月)。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天工書局,1984年9月)。
紀昀:《玉谿生詩說》(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陸昆曾選箋:《李義山詩解》(學海出版社,民75年8月初版)。
張淑香著:《李義山詩論析》(藝文印書館,1987年)。
張仁青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天工書局,1996年9月)。
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里仁書局,1981年8月)。
黃侃評:《李義山詩偶評》(學海書局,1974年)。
黃盛雄著:《李義山詩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楊柳著:《李商隱評傳》(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1版)。
葉蔥奇疏注:《李商隱詩集疏注》(里仁書局,1987年)。
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2版)。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編:《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1版)。
劉學鍇著:《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1版)。
劉學鍇著:《李商隱傳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劉學鍇、李翰撰:《李商隱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鄧中龍:《李商隱詩譯注》(岳麓書社,2000年1月)。
歐麗娟編著:《李商隱詩選》(五南出版社,1999年10月)。
鍾來茵著:《李商隱愛情詩解》(學林出版社,1997年7月)。
顏崑陽著:《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3月)。
蘇雪林著:《玉谿生詩謎正續合編》(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


二、古籍(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1版)。
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王國維著:《人間詞話》(三民書局:2001年1月)。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2版)。
何焯撰:《義門讀書記》(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出版,1980年)。
袁枚:《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8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里仁書局,民國87年9月初版三刷)。
錢牧齋、何義門評注:《唐詩鼓吹評注》(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今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瑜著:《中晚唐三家詩析論》(牧童出版社,1975年1月)。
王明居著:《唐詩風格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王夢鷗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0月)。
朱光潛著:《談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一版)。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灣開明書店,1999年1月一版)。
朱光潛著:《詩論》(正中書局,1962年9月初版)。
朱自清著:《詩言志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任海天著:《晚唐詩風》(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余光中著:《逍遙遊》(九歌出版社,2000年6月)。
余恕誠著:《唐詩風貌》(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李澤厚著:《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李浩著:《唐詩的美學闡釋》(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李元洛著:《詩美學》(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2月)。
李凱著:《儒家元典與中國詩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8月)。
沈秋雄著:《詩學十論》(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宗白華著:《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周益忠著:《西崑研究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3月)。
房日晰著:《唐詩比較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胡經之主編:《中國古典文學叢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查屏球著:《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查》(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
徐中玉、郭豫適主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1年7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5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6年2月)。
孫學堂著:《中國文學精神-唐代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張少康著:《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伯傳著:《中國詩學研究》(遼海出版社,2000年1月)。
張健著:《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張松如主編:《中國詩歌美學史》(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陳值鍔著:《詩歌意象論》(中國科學出版社,1990年)。
陳良運著:《中國詩學批評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8月)
許總著:《唐詩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陶文鵬著:《唐宋詩美學與藝術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童慶炳著:《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意義》(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設計篇》(巨流圖書,1996年5月)。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思想篇》(巨流圖書,1996年12月)。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鑑賞篇》(巨流圖書,1996年12月)。
黃景進著:《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9月)。
葉維廉著:《從現象到表現》(東大圖書,1994年6月)。
葉嘉瑩著:《迦陵說詩講稿》(桂冠圖書,2000年6月)。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初版)。
鄧中龍著:《唐代詩歌演變》(岳麓書社,2005年11月)。
歐麗娟著:《杜詩意象論》(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歐麗娟著:《唐詩的樂園意識》(里仁書局,2000年2月)。
鄭騫、方瑜等著:《中國古典詩歌論集》(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74年2月)。
蔡英俊著:《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1990年8月)。
蔡英俊著:《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
賴力行著:《中國古代文論史》(岳麓書社,2003年11月)。
嚴雲受著:《詩詞意象的魅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蘇雪林著:《唐詩概論》(商務印書館,1988年)。
龔鵬程著:《唐代思潮》(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龔鵬程著:《文學批評的視野》(大安書局,1998年4月)。
龔鵬程著:《讀詩隅記》(華正書局,1987年8月)。
龔鵬程著:《詩史本色與妙悟》(學生書局,1993年)。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復華撰:《李商隱詩不圓滿情境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所碩士論文,1995年)。
王英俊撰:《清代李商隱詩學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朴仁成撰:《李商隱及其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吳榮富撰:《李商隱詩用典析疑》(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蔡宇蕙撰:《李賀、李商隱「設色穠麗」的詩歌色彩析論》(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五、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然:〈晚唐文化背景與晚唐文學的抒情走向〉,《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
王載源:〈李商隱詩的意象美〉,《文學評論》1989年第3期。
朱小愛:〈中晚唐二李詩歌的興象美比較〉,《錦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1年4月。
余恕誠:〈「詩家三李」說考論〉,《文藝研究》2003年第4期。
余恕誠:〈晚唐兩詩人群落及其風貌特徵〉,《安徽師大學報》第24卷第2期,1996年。
汪麗萍:〈李商隱詩歌中通感手法的運用〉,《銅陵財經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3期。
李一飛:〈詩歌命題的一種新創造—論李商隱《無題》詩的產生及其歷史價值〉,《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5期。
吳晶:〈論蝴蝶意象在李商隱詩中的多重涵義〉,《浙江學刊》2001年2期。
吳振華:〈二十世紀李商隱詩學研究〉,《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卷第7期,2004年7月。
周振甫:〈李商隱無題詩初探〉,《山西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
周先民:〈李商隱無題詩構思特點〉,《文學評論》1984年第2期。
胡菁娜:〈李商隱詩的隱喻距離〉,《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4期。
袁文麗:〈晚唐詩人內向心理探因〉,《山西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高林廣:〈再論李商隱的詩學精神〉,《內蒙古電大學刊》1997年第4期。
馬健、佟啟巾:〈試論李商隱的無題詩〉,《遼寧財專學報》2000年第3期。
唐嘉榮:〈李商隱《錦瑟》詩的審美論析〉,《學習與探索》1995年第2期。
孫金榮:〈李商隱無題詩意象特徵分析〉,《齊魯學刊》1994年第4期。
許總:〈論晚唐詩歌唯美傾向的心理內涵與文化淵源〉,《南開大學學報》2001年8月第三卷第三期。
陳建任:〈言情的藝術—論李商隱無題詩的情感及抒情方式〉,《中山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張鳳秋:〈李商隱無題詩探幽〉,《呼蘭師專學報》1997年第3期。
張明非:〈李商隱無題詩研究綜述〉,《文學遺產》1997年第2期。
盛國瓊、王桃利:〈李商隱無題詩的空白結構及心理空間〉,《鄂州大學學報》2000年1月。
黃世中:〈論李商隱詩的藝術特色〉,《中國韻文學刊》1997年第2期。
程宏亮:〈試論李商隱無題詩的感傷情調〉,《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7月。
賈文鳳:〈略論李商隱對杜甫詩風的繼承〉,《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4期,2003年8月。
趙山林:〈晚唐詩境與詞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
蔡振念:〈李義山無題詩詮釋新論〉,《中山人文學報》第6期,1998年2月。
熊國華:〈論李商隱詩歌的隱喻系統〉,《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劉學鍇:〈從分歧走向融通—《錦瑟》闡釋史所顯示的客觀趨勢〉,《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3期,2003年5月。
劉學鍇:〈古典文學研究中的李商隱現象〉,《社會科學輯刊》1998年1期。
劉承宏:〈李商隱的抒情詩〉,《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